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姜查__为何我们生于此-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白木质”。真正的护持佛教必须透过修行来做,没有别的,就是依循教法来训练我们的身、口和意,这样才会更有成果。如果我们正直、诚实,拥有抑制力和智慧,我们的修行将会带来成功,而不会引起怨恨和争斗。我们的宗教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如果我们认定戒律只是种传统,那么,即使师父教我们真理,我们的修行将会有缺失。我们也许可以研习教法并背诵它们,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它们,就必须实践它们。假使我们没有增长修行,这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使我们累世都无法看透佛教的核心,我们将不能了解佛教的本质。

  因此,修行如同一把钥匙,禅坐的钥匙。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把正确之钥,无论锁有锁得多紧,当我们拿钥匙转开它时,锁便会掉了开来。如果我们没有钥匙就无法开锁,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树干里究竟有什么。

  事实上,有两种知。一位觉知法的人不会只说从记忆中来的知识,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说的都是记忆中的知识,除了这之外,还有什么!他们在说话时,通常也都带着一份虚夸,例如:假设有两个很久没见面的人,也许他们各住在不同的省份或国家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他们在火车上碰面:“啊,真是个惊喜!我正想着要去看你呢!”事实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对方,但在兴奋之余他们那样子说,因此这就变成了谎言。是的,那是在毫不留意之下说出来的谎言,是不自觉中的谎言;它是一种微细的杂染,而且还经常发生呢!

  因而,注意到心之后,突丘婆提拉遵循这沙弥的指导:息进,息出……,小心地觉知每一次呼吸,直到看见在自己里面的说谎者——自己内心的谎言。他看到这些杂染,当它们升起时,就如同正要从白蚁窝中爬出来的蜥蜴;在它们升起的那一刻,他见到了它们,并认知到了它们真实的本性。他注意到心如何能在一分钟里捏造一件事物,下一分钟又是另一件事物。

  思想是有为的,是因缘条件创造的东西,而不是无为——非因缘和合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心有完全的觉醒,不会去捏造心理状态。这种心能彻见“圣谛”,并且超越所有必须依赖外在的事物;认识“圣谛”就是认识真理。造作的心试图逃避这个真理,而说:“那是好的”或“这是美丽的”,但是,如果有“补哆”存在心里的话,它就不能再欺瞒我们了,因为我们知道心的本来面目。

  这心再也无法制造无明、迷惑的心理状态,因为有了清明的觉醒——觉知一切的心理状态都是不稳定、不完美的,和执着它们之人的苦因。

  无论他去到哪里,“觉知者”仍不断地在突丘婆提拉的心里。他以理解来观察到心的种种造作,他看到心以许多方式说谎。他领悟到修行的本质,看到:“这颗说谎的心是要去观察的心——这是一颗导引我们进入苦、乐两个极端,导致我们带着苦乐、善恶在轮回里不断地流转的心——一切都是因为这一颗心。”突丘婆提拉觉悟了真理,而且领悟到修行的本质,如同一个人抓到蜥蜴的尾巴一样。他看见了迷惑中的心的运作。

  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样,只有这颗心才是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要训练心。而今,如果心是心,我们要用什么来训练它呢?藉由持续不间断的“正念”和“正知”来训练它!我们将能够认识到心。这个“觉知者”是超越这颗心的,它就是知道心的状态的那个。心是心,那个认知心只是心的是“觉知者”,它是在心之上的。“觉知者”是在心之上,那就是为什么它能够照顾心,教导心去认知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到最后,一切事情都归结到这颗造作的心;如果心被自己的造作束缚住,就是没有觉醒,而修行便不会有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这颗心去聆听佛法,去培养“补哆”,这清明、光亮的觉醒,那是存在于一般心之上、超越一般心的,并且知道在内心发生的一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补哆”这个字来省思,那样我们才能知道这心超越心。不论善或恶,只要观察所有心的运作就对了,直到“觉知者”觉悟心只是心,而不是自我或人。这称作“观心(注二)”,心的观想。这样的认识将使我们了解,心是无常、苦、无我的;这颗心并不是我们的。

  我们可以这样扼要说明:认知感官对象的是心,感官对象是感官对象,和心是两回事;“觉知者”认知“心”和“感官对象”两者的本来样子。我们必须利用“念”不断地使心清净。每一个人都有“念”,甚至猫在抓老鼠狗在吠人时也都有;这是“念”的一种形式,却不是依循佛法的“念”。每个人都有“念”,层次却有不同,就好像看事物有不同的层次一样。好像当我说到思惟身体时,有些人会说:“身体有什么好思惟的?每个人都看得到它。头发我们早就能看到,体毛我们早就能看到………,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我们都已经看到了,那又如何呢?”

  人们就是如此!没错,他们可以看到身体,但他们的看是有缺失的,他们没有以“补哆”——觉知者、觉醒者来看;他们只是以一般的方法看身体,他们以视觉看。光看见身体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只看身体就会有麻烦;你必须看在身体里的身体,如此一来事物才会变得更加清晰。光看身体的话,你会被它愚弄,会被它的外表迷惑;没有见到无常、苦、无我,贪欲(注三)就会升起,你会被色、声、香、味、触所迷惑。用这种方式看是以世俗的肉眼在看,会造成你去爱、恨和分别快乐与不快乐。

  佛陀教导说,这是不够的,你们必须以“心眼”来看,看身体里的身体。如果你真的往身体里看——,唷!实在令人厌恶,今天和昨天的东西都混在一起了,说不出什么是什么;用这种方式看,比用肉眼来看,要清楚多了。深思吧,以心眼来看!以慧眼来看!

  人们的理解差别就像这样。有些人不知道五个禅坐基础——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当中,有什么好思维的。他们说他们早已能看到这些事物了,但是他们只能以肉眼来看它们,以这光看它爱看的事物的“疯眼”来看它们。要看身体里面的身体,你必须看得比那还要清楚哩!

  这是能根除对五蕴(注四)执着的修行。根除执着也就是根除苦,因为,执着五蕴便是苦的起因。如果苦生起,它就在这里——执着五蕴。那并不是五蕴本身苦,而是执着它们为“自我”——那才是苦。

  假使你透过禅修清楚地看见这些东西的真相,那么苦就会解开来,如同螺丝钉或螺栓一样。当螺栓松开时,它会退卸出来;心也是同样地松开来的。放下,从善、恶、财富、名誉、地位、苦、乐的困扰中退出来吧!

  如果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真相一无所知,就如同无时无刻地一直在栓紧螺丝钉一般。它越来越紧,直到压碎你,且在每件事物上痛苦。当你知道事物是如何时,你就能松开螺丝钉了。依法的语言,我们称这为“厌离心的生起”,你会变得对事物产生厌倦并放下对它们的迷恋。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松开的话,你会找到平静。

  执着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解除这个原因,斩除它的根,不再让它引起痛苦。人,只有一个问题——执着的问题;就因为这一桩事,人们互相残杀。所有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家庭或社会的,都是从这一个根源生起。没有人赢……,他们互相杀伐,但最后却没有一个人得到任何东西。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如此毫无意义地不断互相残杀。

  权力、财富、地位、名誉、快乐和痛苦……,这些都是世间法。这些世间法吞噬了世间众生,世间众生受世间法的摆布:得、失、毁、誉、称、讥、苦、乐。这些世间法都是麻烦制造者,如果你们不去思考它们的真实本性,你就会痛苦。人们为了财富、地位和权力的缘故,甚至犯下谋杀,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重视它们。他们有了指派的某些职位,便自负了起来;像当上村长的人,上任之后,就变得“陶醉在权势”中,如果他的老朋友来拜访他,他会说:“别常来打扰,情况再也不一样了。”

  佛陀教导,要了解财富、地位、赞美和快乐的本然。当它们来时,接受这些事物,但就让它们那样,别让它们使你自负、自傲。假使没有如实地了解这些事物,你就会被你的权力、小孩、亲戚……,所有的一切事物给愚弄了!如果你清楚地了解它们,就会明白它们通通都处在无常的状态中;如果你执着它们,它们就变成了污秽。

  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生起的,人刚出生时单纯地只有“名”和“色”而已。我们加上“约翰先生”、“史密斯小姐”或后来的种种,这些都是依俗而立的;未来仍有“上校”、“将军”等等的附属物。假使我们对这些东西没有如实地了解,我们会认为它们是真的,而且带着它们四处跑;我们带着财富、地位、头衔和阶级到处跑。如果你拥有权势,就会发号司令:“抓这个去处决了,抓那个丢进监狱里……。”地位赋予权力;这里的“地位”这个字,是执着紧系的地方。一旦人有了权位之后,就会开始发号司令;对或错,他们随兴而为。所以他们便继续犯下同样的错误,从真实道中脱轨而越离越远。

  了解佛法的人不会有这种行为。善恶存在这世上不知已经有多久了……如果你拥有财富和地位,那么,就让它们只是财富与地位,别让它们成为你的身份;只要利用它们来履行你的职责,然后就别去管它——你要保持不变。如果我们在这些事物上都做了反省,那么不管有什么来到我们“道上”,我们都不会被它愚弄了;我们将不会有麻烦、不受影响、平静安祥。最后一切事物差不多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佛陀就是希望我们这样子来了解事物的,无论接受到什么,心不去添加其他什么。他们指派你为市议员:“好,我是市议员,不过,我又不是。”他们指派你为一团之长:“我确实是,但我不是!”无论他们让你做什么——“我是,但我不是!”到最后我们又是谁呢?终究都要死的。无论他们指派你当什么,到头来都一样。你还能说什么呢?假如你能如此看待事物,就会拥有一个可靠的依怙和真实的满足;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便是不被事物所愚弄!无论你拥有什么,都只是因缘和合罢了。没有任何事物能诱惑如此的一颗心去造作,去瞒骗它进入贪、嗔、痴中。

  而今,这就是真正的护持佛教了。无论你是不是这些被护持中的人(指僧伽),或是护持的人(指居士),请彻底地想想这一点。培养在你内心的“戒法(注五)”,才是最确实的护持佛教的方法。以供养食物、住所、医药来护持佛教也很好,但是,这种的供养只能输送到佛教的“白木质”,请别忘了这一点。一棵树有树皮、白木质、和木心,这三个部份是相互依存的,木心必须仰赖树皮和白木质,白木质依赖树皮和木心,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就如同戒、定、慧三学。戒是要建立你正确的言语和身行,定是坚定地去稳固心,慧是根本理解一切因缘条件的本然。学习这、修行这,你将以最根本的方式了解到佛教。

  如果你不去觉悟这些事物,就会被财富所愚弄,被阶级所愚弄,被任何你接触到的事物所愚弄。光是用外在的方式来护持佛教将永不能止息争斗、怨恨、残杀。如果要使这些都终了,我们必须思考财富、阶级、赞美、苦和乐的本然;我们必须想想自己的生活,并带着它们与教法一致。我们应该想到世上所有的众生都是整体的一部份,我们好似他们,他们好似我们;他们拥有苦乐就如我们一样,一切都差不多一样。假使我们依着这种方式思考,平静和醒悟将会生起,这就是佛教的基础。

【注释】

注一  沙门(samana):专事宗教修行者。这个字眼也用来指从修行中开展出一种确实的道德成果之人。阿姜查经常转化这字成为“平静详和的人”。

  注二  观心(citta(…)nupassana(…)):“四念处”之一。四念处——身、受、心、法。

  注三  贪欲(ka(…)machandd):即感官欲望,五盖之一。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

注四  五蕴(khandha(…)):色、受、想、行、识。蕴是积聚、类别之意。

注五  戒法(si(…)la-dhamma):即教法和戒。“佛教的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