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迦牟尼佛并未教弟子向神灵祈祷,甚至也不向佛陀求助、求救。他鼓励众生自助助人,借着学习和修行佛法,解脱自己人生中的烦恼,终能解脱生死轮回。
人们难免会问:“人从何处来?如果没有开悟的话,死后会发生什么事?会往何处去?”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释迦牟尼佛所持的是修正过的轮回转世的观念,而轮回的观念当时已存在于印度的一些宗教。释迦牟尼佛说,众生有过去世与未来世,陷于看似无休无止的轮回中,除非能开始修行佛法,否则无法超脱轮回。如果众生修行到彻悟,就能摆脱烦恼,摆脱使他们陷入轮回的贪瞋痴三毒。
人们又问:“如果任何人都能修行成佛,那么释迦牟尼是唯一的佛吗?如果不是,那么其他的佛在哪里?”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的观察和力量有限,这个世界渺小,而宇宙浩瀚无边,有无数无量的佛已得到正等正觉,因缘成熟时,众生也会成佛。释迦牟尼佛的回答再度鼓励人们修行。
然而人们依然不满足,继续问:“要多久才能成佛?”释迦牟尼佛就解释修行之道和过程,描述不同成就的层次,而最终的成就即是彻悟。他也谈到那些修行的典范,也就是达到圣位的菩萨。但释迦牟尼佛没有要人向菩萨祈祷,而是鼓励人们见贤思齐,效法菩萨。释迦牟尼佛谈到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他们所发出要协助众生得到解脱的弘愿。他提到代表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以及许多其他的菩萨。起初,修行人把菩萨当成楷模,但后来许多缺乏决心和自信的人停止修行,而开始向菩萨祈祷。他们祈祷自己的愿望能够达成,自己的痛苦能够解脱,这种作法一直延续至今。就这个后来的意义而言,佛教是宗教。
佛教发展出宗教的这一面,其实不是坏事。当人们真心向神祇、菩萨、甚至上帝祈祷时,是会得到帮助或减轻痛苦的。但对于祈祷的回应并不是来自神祇、菩萨或上帝;部分来自这些寻求帮助的人本身的心力,也来自向特定神祇或菩萨求助的所有人的集体力量。当有足够的人真诚向菩萨或神祇求助时,力量就会显现——不论菩萨或神祇是否真正存在,力量就是会显现。人们寻求帮助,而他们的祈祷得到回应,这在每个宗教中都是稀松平常的事。就这一点来说,佛教就和其他宗教一样。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禅是宗教吗?(2)
然而禅宗却不同。禅宗直入佛法的本质,鼓励人们信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实,禅宗把那些向心外求法的人当做外道,也就是寻求佛法之外的教诲。因为禅宗要求自我奋发,不需要其他佛教宗派中有关宗教祈求的一面。
禅修者并不否认菩萨的存在,他们坚信菩萨、佛陀、祖师大德,但和别人向神祇祈祷、向佛菩萨或祖师祈祷不一样。他们认为祖师大德和菩萨是修行层次不同的众生,他们敬佩菩萨,见贤思齐,一般而言,并不寻求他们的帮助。禅修者用比较谦逊、清醒的方式来自我修行,或在师父的指导下修行。
如果禅修者有求于佛菩萨的话,那是为了求法。他们通过僧侣的协助及研习经论来寻求佛法,他们不求力量、灵修体验或开悟。同样的,如果他们烧香拜佛,也不是礼拜,而是感恩,因为没有佛菩萨和僧侣,世上就没有佛法。对禅修者而言,佛菩萨是楷模,而不是崇拜的偶像或守护神。对他们来说,菩萨不是依靠。
我和其他禅师都会教人诵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但不是为了宗教的目的。有些佛教徒诵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为的是往生佛国净土;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为的是达成愿望。这些是宗教的修行方式。我要你们诵念圣号,纯粹是作为修行的方法,用诵念圣号来集中你们的心。在唱诵佛菩萨的圣号时,不管是朗诵或默念,身口意都集中于伟大的开悟者。这是练心、净心的好方法,通过这个方法,甚至可以体验到定,开发智慧。
有时,人们要我为他们祈祷。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些人也许认为我会跪在佛菩萨之前,祈求佛菩萨帮助他们。他们或许认为我和佛菩萨之间有一条热线,其实我没有任何特殊的关系,也不会去祈祷。那么,为什么我同意为这些人祈祷呢?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我说我会为他们祈祷,他们会觉得好一些,通常人们需要的就是这个。第二,我会通过修行的力量把功德回向给这些人。修行者能把功德回向给其他人,其实即使不修行,心念真诚的人也能为他人带来好处。相反的,如果许多人希望某人受害,那个人很可能就会受苦。这没什么神奇,纯粹是心的力量。
我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心想我的功德可以回向给其他人,我不管观世音菩萨究竟存不存在,我又何必操心这事呢?首先,释迦牟尼佛称赞观世音菩萨和他的力量,而我相信佛陀的话。其次,正因为许多人相信而且向观世音菩萨祈祷,他的力量就存在。因此,我诵念他的名号,而且通过他来回向功德。
观世音菩萨的作用就像巨大的反应器一样,成千上万的人把心念集中在这里。如果这些人把个人的心念导向不同的对象,就像成千上万个微弱的手电筒一样,各自发出的力量有限。但如果人们把心念集中于单一的对象上,就像把所有手电筒的光集中到一面大镜子上,照明功能就大增,而观世音菩萨就像这面镜子。
就外在来看,这也许像许多其他宗教的修行,但观点却有不同。其他的宗教说,力量来自于人们所祈祷的神祇,佛教则主张力量来自祈祷的人。
有些佛教徒修行得不好,或对自己和方法没有强烈的信心,会寻求菩萨的帮助,或请师父把法力传给他们。禅师和认真的修行者并不向佛菩萨求任何事,所求的唯有佛法。他们乐于帮助、奉献给别人,但不寻求神通和精神上的利益。刚开始修行的人寻求外在的帮助是可以的,只是要了解终究不该向外寻求,而必须完全仰赖自己。来自外在的帮助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不能穿透问题的根源,真正地解决问题。基本的方法,其实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仰赖自己,通过修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修习佛教与其他宗教(1)
10修习佛教与其他宗教
问:可不可能修习佛法却依然保持另一个宗教信仰?
师:佛教的修行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对应于人道,第二个层次对应于天道。其他三个层次是佛教特有的,也就是阿罗汉、菩萨、佛的层次。我的回答主要限于前两个层次。在人道和天道这两个层次,都有恰当的方法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大多数的宗教没有超越人道和天道。有些宗教甚至不关切天道,只关切人生。根据佛经,在这两个层次中的众生,或者身在人道而想晋升天道的众生,必须要有适当的行为举止和修行,而这些在佛法中都找得到明确的教导。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法不反对人们寻求重生于天道,因此不反对宣扬这种信仰的其他宗教。
佛教要帮助所有的人,也欢迎有其他信仰的人运用佛教的修行方法。其他宗教的信徒刚接触佛教时,也不必放弃以往的信仰。保有原来的信仰,并不构成问题。
在大多数的社会中,家庭里的宗教信仰通常都是代代相传的。如果为了修习佛教而不得不放弃原先的信仰,会使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原先的家庭和社会脱节,因为任何宗教里有许多部分都包括了社会的、文化的互动,不必强迫人们放弃这一切。当初我来美国时,相信接受佛法的人应该是很具有弹性的,可以接纳所有的人,不管这些人信仰的是什么。
佛教如何回应西方宗教?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历史上都做过许多好事,帮助过许多人。如果没有这些宗教,欧洲的一些文明可能就失去了道德和伦理教诲。然而,接受基督教的教诲和接受佛法是不一样的。其实,耶稣的教诲中有一些和佛法不同,佛法的教诲中也有一些和基督教的教义不同。身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只考量耶稣的教诲中相应于佛法的部分,而只能以人道和天道的层次来看基督教。
有人认为将来所有的宗教会融合为一,我对这种看法存疑。世界并不那么单纯,各宗教之间必须认清并支持彼此信仰中相同的部分,也要了解并尊重不同的部分。佛教徒不该宣称自己的宗教优于其他宗教,那会造成不必要的争端和紧张。我们只能解释自己的教义,让别人了解,没有权利判断其他宗教是好是坏,是正是邪。
问:我们可不可以把佛教,尤其禅宗,当成宗教?
师:这个问题很重要。一方面,佛法,尤其禅法,是修行的方法。释迦牟尼佛传授方法,他并没有要人单凭信心来相信或接受任何东西。从严格的修行观点来看,似乎不需要宗教仪式,不需要对诸佛举行仪式。就这个意义来说,佛教不必归类为宗教。
另一方面,如果佛法的教诲鼓励人们遵行佛陀和祖师所教的方法,那么为了从修行中受益,就得对佛菩萨具有最高的信心。没有信心,是不会长久修行的。对于三心二意的人,修行的益处只是表面的。从这个意义来说,信仰佛菩萨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把宗教说成是包括信仰的传统,那么佛教就可以归类为宗教。另一方面,如果宗教只限于仪式,那么就不必视佛教为宗教。
问:任何宗教都不会承认自己纯粹只是仪式,而是有更丰富的内涵。
师:的确。在那种情形下,佛教肯定是一种宗教。我们必须自问,这些仪式对宗教是否必要、是否有用?佛法在东方传播时,人们从遵循那些仪式开始。我刚到美国时,在我的教法中只采用少许的仪式。然而,在修行过一段时间后,这里的人对佛菩萨、祖师自然生起很大的敬意、信心与感恩,而表达这些感情的正常方式就是通过仪式。
那么我们说到宗教时,到底意味着什么?宗教是信仰具有领袖魅力的一个或众多实体(可以是人或神灵)的存在、力量或权威。这包括了导师、先知、众多神祇或一位神。这个信仰的对象经常是创教的导师,如佛陀、耶稣、亚伯拉罕、穆罕默德。宗教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些教法,因为那是我们要用功、学习、修行的。
问:我的问题与修习佛法的其他宗教信徒有关。可不可能在知性上了解佛法的观念,从修行中受益,却不把这些教法纳入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
《禅的智慧》 第一篇(下) 修习佛教与其他宗教(2)
师:可不可能不顾教法、观念、理论,而只是修行?这是可能的,但只限于开始的阶段。我教初学者时,可以不顾这些教法,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得介绍如业、轮回、因缘等观念。
能不能只是了解这些教法,而不接受它们?也许可以,但那是对修行利益得少为足的人。如果要深入佛法的修行,就得接受那些教法。
问:那么,早先的问题就又回来了:人们可以不放弃其他宗教信仰,而从打坐和佛法的原则获益良多;但如果要深入修行佛法,终究至少要放弃原来宗教的一些信仰?
师:是的。在较浅的层次时,可以抱持原先的宗教教义。但如果要认真修习佛法,就必须放下其他信仰,不可能对两套教法都有绝对的信仰。不必放弃原先的宗教,这种说法指的是那个宗教的社会、文化方面。但即使放弃另一个宗教信仰,也并不表示就反对那个信仰。
问:可不可能更进一步说,这些其实只是在心里?它们只是信仰、观念,因此我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甚至可以在心里同时有彼此矛盾的信仰?
师:很难同时拥有彼此矛盾的信仰,因为人们很难摆脱自己对宗教的观念。许多其他宗教的信徒想从佛法受益,他们受到佛教哲学的吸引,但以自己的信仰来诠释。他们尝试佛教的修行方法,以便在自己的宗教里达到更高的层次,来体验他们的神。佛教的方法可以用于这些目的。我们也可以说,在其他宗教里达到较高层次的人具有开悟的体验,但这些并不真正是佛教的开悟体验。他们没有放下所有的观念,没有放下自己的信仰,没有放下自我。人们听到这种说法,也许会解释成佛教徒觉得自己的信仰比别的信仰高超,他们的开悟层次超过其他种类的开悟。其实不是这样,这是佛教徒描述他们体验的方式。其他宗教有他们的观点。讨论彼此的高低、好坏都是无关、无益,甚至是危险的。
问:您先前提到其他宗教的人物,例如耶稣,是不是菩萨的问题,能不能就这一点加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