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 月5 日),慈禧太后派遣赵舒翘、何乃莹前往涿州,“名为宣旨解散,实隐察其情势”①。次日,慈禧太后又加派协办大学士刚毅前往涿州。当晚,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密议对付义和团的策略,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对义和团实行招抚。十二日(8 日)夜间,各国驻京领事分别收到本国公使请即火速调兵进京的急电,立即举行会议,决定各派水师弁兵,组成近2000 人的联军,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为统帅,美国海军上校麦卡加拉为副统帅,于五月十四日(6 月10 日)分批乘坐火车,自津赴京。行至廊坊,遭到义和团的阻击。十五日,义和团大规模地进入北京。第二天,北京义和团开始焚烧教堂。慈禧太后派遣启秀等以她的名义慰问各国公使和他们的夫人,并派许景澄、敬信、那桐、赵舒翘等赴英使馆会晤窦纳乐,再次劝阻各国调兵进京。各国公使却联名照会总署,声称“各国之兵现已决计入京,我等无力阻止,深为贵国惋惜”②。以保卫使馆为名强行进入北京的侵略军,在各国使馆官员的指挥下,在北京街头肆意抓捕、驱赶、枪杀甚至炮②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乙未。
① 《电寄档》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② 《上谕档》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③ 《电寄档》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④ 《上谕档》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
① 《刑部尚书兼顺天府尹赵舒翘等折附片》,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三日《朱批奏折》。②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击义和团及中国居民。十八日,刚毅自涿州奏报察看良乡、涿州一带义和团情形,强调“蚩蚩之众,诛不胜诛”,“非推诚布公,剀切晓谕,使知改悔,不能期其相安,断无轻于用剿之理”①。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对义和团是剿还是抚,对帝国主义是战还是和的争论更加激烈。以载漪、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派,主张招抚义和团,抗击列强;而奕劻、王文韶、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中央大员和地方督抚,则主张痛剿义和团,避免列强的武装侵略。慈禧太后虽然倾向于前者,但是向列强宣战事关重大,所以在一段时间里,依违于剿抚和战之间。为了争取更多的人的支持,从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6 月16 日至19 日),慈禧太后连续召开了四次御前会议,讨论剿抚和战问题。在第一天的会议上,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太常寺卿袁昶认为,义和团是乱民,万不可恃,就令有邪术,自古及今,断无仗此成事者。慈禧太后立即加以驳斥:“法术不足恃,岂人心亦不足恃乎?今日中国积弱已极,所仗者人心耳,若并人心而失之,何以立国?”②当天晚上,江苏粮道罗嘉杰派遣他的儿子面见荣禄,送上一份机密情报,据称得悉洋人照会,内容共有四条:(1)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2)代收各省钱粮;(3)代掌天下兵权;(4)勒令皇太后归政。荣禄得到这一情报,绕屋而行,彷徨终夜,次日黎明,即进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看后,悲愤交加,决心对列强宣战。二十一日(17 日)申刻,在仪鸾殿召开第二次御前会议。慈禧太后在宣读了所谓洋人照会的前三条之后,接着表明自己的意见:“今日衅开自彼,国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圣。等亡也,一战而亡,不犹愈乎?”与会诸臣纷纷表示愿效死力,有的甚至痛哭流涕。端郡王载漪、侍郎溥良,更是激昂慷慨,极力主战。慈禧太后又高声说道:“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予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诸臣又叩头说:“臣等同心报国。”于是,慈禧太后命徐用仪、立山、联元往使馆,谕以利害,若必欲开衅者,可即下旗归国。立山以自己不是总理衙门官员为理由,不愿前往。慈禧太后勃然大怒说:“汝敢往,固当往;不敢往,亦当往。”立山只好与徐用仪、联元一起叩头退出。慈禧太后又令荣禄以武卫军备战守,并要他派兵遥护身入险地的徐用仪3 人③。五月二十二日(6 月18 日),慈禧太后召开第三次御前会议,筹议和战。二十三日(19 日),慈禧太后已经得知罗嘉杰递送的情报纯属伪造。但是,法国驻天津总领事杜士兰关于各国水师提督、统领限清军于二十一日(17日)凌晨两点将大沽口各炮台交出,否则以武力夺取的照会,已由直隶总督裕禄奏报清廷。杜士兰的照会表明,战争即将开始。当慈禧太后读到这份照会的时候,大沽口各炮台早已陷落了。这天未刻,慈禧太后在仪鸾殿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宣战,命许景澄等往告各国使臣,限他们于24 小时内离开北京。光绪帝不愿开战,拉着许景澄的手说:“更妥商量。”慈禧太后怒斥道:“皇帝放手,勿误事!”①于是,总理衙门向各国使臣发出照会,令各国使臣及眷属人等,带同护馆弁兵,于24 小时之内起行,前往天津。二十四① 佚名:《庸扰录》,《庚子记事》,科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251 页。② 《协办大学士刚毅等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八日。
③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①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日下午,董福祥所部甘军及武卫中军联合义和团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使馆。二十五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宣战诏书。慈禧太后明令嘉奖义和团为“义民”,并令各省督抚,将他们“招集成团,藉御外侮”。清廷对义和团的方针,由攻剿改为招抚。为了加强对义和团的控制,二十七日,慈禧太后派庄亲王载勋、协办大学士刚毅统率京、津一带义和团,并派英年、载澜会同办理。但是,慈禧太后的决定,遭到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团乞和,并积极活动,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太后的决心开始动摇。二十九日,慈禧太后电谕李鸿章、李秉衡、刘坤一、张之洞等沿海沿江各督抚,说明此次宣战,并非衅自我开。当天下午,慈禧太后命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并于北御河桥竖立木牌,牌上大书:“钦奉懿旨,力护使馆。”六月初三日(6 月29 日),慈禧太后在给各驻外使臣的谕旨中,虽仍然坚持此次兵端,并非衅自我开,但是,义和团则成了“乱民”,说什么“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以与各国开衅?”要他们向各国外交部切实声明,达知中国本意,并表示对各国使馆仍严饬带兵官照前保护,对“乱民”将“设法相机自行惩办”①。在帝国主义的进攻面前,慈禧太后一方面继续声称“现在中外业经开战,断无即行议和之势”,要求各省将军督抚“务将和之一字先行扫除于胸中”,认真布置战守事宜②。另一方面,她却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三国君主,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①。接着,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慈禧太后对义和团虽仍继续利用,六月初七日(7 月6 日),还出内帑银10 万两,发给天津浴血奋战的义和团以示奖励。但是,在这之前,慈禧太后就已谕令载勋“务将假托冒充义和团,藉端滋事之匪徒驱逐净尽。倘仍有结党成群,肆意仇杀者,即行拿获,按照土匪章程惩办,以靖地方”②。六月十八日( 7 月14 日),天津失陷。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又分别致国书于德皇和美、法两国总统,请他们“设法维持,执牛耳以挽回时局”③。令荣禄停止攻打使馆,并令总理衙门给各使馆送去西瓜、面粉、蔬菜、水果、冰块等物。但是,帝国主义并没有停止进攻。七月十八日(8 月12 日),八国联军攻陷通州。二十日,进入北京。二十一日(15 日)凌晨,慈禧太后装扮成民间妇女,头挽便髻,身穿蓝布夏衫,带着光绪帝、皇后、瑾妃、大阿哥及王公大臣十二三人,在2000 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行前,将请求让光绪帝留京的珍妃投入乐寿堂后的井中;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帝国主义进行谈判。八月十四日(9 月7 日),慈禧太后到达山西崞县,正式发布谕旨,说:“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除不可。”④由于慈禧太后的叛卖,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被断送了。慈禧太后以为,只要她把责任推给义和团,就可以取得侵略者的谅解。
但是,各国使臣却以请太后归政,严惩支持义和团的王公大臣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同时,要求慈禧太后、光绪帝及早回銮。在侵略者的压力下,慈禧①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
② 《电寄档》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三日。
① 《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
② 《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
③ 《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
④ 《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太后于闰八月初二日(9 月25 日)发布上谕,以“纵庇拳匪,启衅友邦”的罪名,将载勋、溥静、载濂、载滢革去爵职,载漪撤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严加议处,并著停俸,载澜、英年交宗人府、都察院议处,刚毅、赵舒翘交都察院、吏部议处⑤。对于回銮一事,慈禧太后却很不愿意。因为,北京在八国联军的控制之下,一旦回銮,光绪帝就可以恢复自由,行使皇帝的权力,慈禧太后则不能“再预国政”,只有“退居深宫,以乐余年”了①。这样的条件,慈禧太后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她不仅不回銮,反而走得更远。闰八月初八日(10 月1 日),慈禧太后一行离开太原,前往西安。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参加武装侵略的国家除了俄、英、美、日、德、法、意、奥之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它们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十二条草案。十一月初一日(12 月22 日),奕劻、李鸿章从美国使馆抄得这份“议和大纲”,立即电告军机处,转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得知没有将她列为祸首,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帝,如获大赦,当天就电复奕劻、李鸿章,对大纲十二条,原则上“照允”。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901 年2月14 日),慈禧太后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②。为了尽快达成和议,慈禧太后全部接受了帝国主义提出的条件。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 年9 月7 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廷与11 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八月二十四日(10 月6 日),慈禧太后自西安行宫启跸,取道河南、直隶回京,在开封度过了她67 岁生日,并颁发上谕,撤去溥儁大阿哥名号,立即出宫。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02 年1 月7 日)午刻回到北京,结束了她一年零五个月的流亡生活。
⑤ 《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
① 《上谕档》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二日。
② 《字林西报》1900 年10 月13 日。
第八节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为了讨好帝国主义,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欺骗人民,抵制革命,慈禧太后在西逃的途中,就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罪己,下诏求直言,到达西安后,又下诏变法。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1902 年4 月21 日),谕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办“新政”的机关,派奕劻、李鸿章、昆冈、荣禄、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与。根据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建议,陆续实行了一些新政,诸如废科举、兴学校、派遣留学生、鼓励农工商业、编练新军、调整一些政府机构等。但是,这些新政并没有超出戊戌变法的范围。在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点滴的改良已经无济于事。慈禧太后也不得不承认,尽管“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兴”,但是“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③。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四日(1905 年7 月16 日),慈禧太后选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次年五月(1906 年7月),载泽等先后回国,奏请宣布立宪。载泽在密折中说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经过激烈的争论,七月十三日(9 月1 日),慈禧太后发布了“仿行宪政”的上谕。但是,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①实际上是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