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丙 顯了的諸法唯識現義
三 諸法眾緣生唯識現與三性三無性
四 觀此義為境所起之行
五 依此境修行所證之果
在佛學中、可貫通全部佛法大義而統括無遺者,為「諸法眾緣生唯識現」之一語
是。今分別解釋其義於下:
一 諸法眾緣生
甲 名義
「諸法」:佛典中所有法之一語,其義最廣,無論何處何物、屬事屬理,統名曰
法。法者、軌持義。遍諸一切所可知可言的,謂之諸法。若有為、若無為、若實法、
若假法、若有法、若無法,包羅一切謂之諸法。
「眾緣」:凡事物非懀斩校丶賾{藉,懀寮淳墸嗉搓P係。事之生起,均
以為懀宓年P係,故名緣。一法生起不止一種關係,故曰眾緣。可分為四大類。一、
因緣。直接生起各法之各各主要因,曰因緣。二、增上緣。諸法生起、除其主要因外
,其餘一切相扶助而起的,曰增上緣。譬如草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曰因緣;水、土
、日光種種曰增上緣。以上二緣,遍於一切諸法之生起(即諸法均要有此二緣方得起故)。
三、所緣緣。以此心所觀的境為此心現起之緣,曰所緣緣。四、等無間緣。等者均等
,即同類之義。無間者,中間無有間隔也。眼識等(視覺等)心理現相之起,剎那剎那
無有絲亳間隔;須前一念滅後一念纔起,如前一念不滅而隔在其間,後一念即不能起
。同類相績須無間隔,方得生起。後之二緣,專屬心心所等精神現象生起之緣,不關
物伲C恳环ㄉ鸨乇娋墏渚撸▋H以前二緣生起,心法生起必兼備四緣。
「生」:此一法以前無有,因眾緣和合今始現起曰「生」。但此所言生兼含四義
:曰生、謂從無而有;曰住、住者存在義;曰成、有成就成立二義(賢首宗多說緣成,
以此);曰得、向來未有現始得之。──此四皆由眾緣集合而致。宇宙一切事物,均
因眾緣和合或具足而得生起成立。不同無因自然、不平等因。大梵神我、時間、方位
極微等諸外道也。
乙 不圓澈的諸法眾緣生義
眾緣生義,為佛法最普遍之義,大小乘共明之。但有圓澈與不圓澈之別,因不明
此義者即非佛法故也。小乘古分六宗,然約歸於法有我無(神我無、蘊入界有)。以有
情眾生為蘊集合故無神我,以蘊等法為有自體故有。不知諸法既以眾緣和合而起,
無自體明矣。此其所以猶為不圓澈也。不圓澈之諸法生義,可以包括一切小乘。然亦
有深(近於大乘、但不究竟)湥ㄍ度颂斐恕⒅魑曳ń杂校┲侄
丙 圓澈的諸法眾緣生義
我法二執俱破,不認任何法有單獨存在之實在自體,一切法皆依眾緣具足而得生
起或成就及存在。大乘教義、皆圓滿澈底之諸法眾緣生義;不然則非大乘教義。茲從
中國流行之大乘教義,略說如後。
1。諸法眾緣生故畢竟空 凡龍樹學系,均從諸法眾緣生而明諸法畢竟空。故謂諸
法眾緣生,諸法畢竟空。何以故?以一法如有自性或實體者不必眾緣生故;以無一法
有自性或實體,故畢竟空。
2。諸法畢竟空故眾緣生,賢首宗教理,可從諸法畢竟空中而廣明眾緣成義以見之
。一法現起,畢竟無有自性可得(日本密宗空海大師曾刊此宗為極無自性性);故從法界諸
法展轉無盡眾緣之所生成。
諸法即空緣生即緣生空 天台宗廣明此義,隨觀一法即空(畢竟空)、即假(眾
緣生)、即中(眾緣生即畢竟空、畢竟空即眾緣生,空假不二即中),所謂一心三觀。其所
觀境,即真、即俗、即中、所謂一境三諦。以上均圓滿透澈的諸法眾緣生義。三論宗
嘉祥大師傳龍樹學,所謂因緣即空、空即因緣,正明此義。上義又名諸法實相義;苟
摺醮思捶谴蟪私獭
二 諸法唯識現
甲 名義
諸法真俗理事、前第一義曾經攝盡,以識亦諸法中之一法,即識亦從眾緣而生。
今再說明此義,為令心未與實相相應諸有情類,轉染成淨、轉凡成拢ā〖崔D識成智)
,有入手方法故。猶明宇宙觀以後,再明人生觀也。
「唯識」 識包括一切心心所法,心起定有心所相應起故;即通常所謂心,故
唯識又名唯心。唯者、不離義、一切不離識曰唯識。何以故?以色法為心之變現,即
心之相分;時間、空間等為心心所色法上假立之分位,真如為心等諸法中所顯之平等
實相;均不離識,故名唯識。
「現」現有二義:一、變現(變起),二、顯現。不言唯識變而言唯識現者,無
為法不變,變不能概括故。又解深密經云:「諸識所緣,唯識所現」,即現字義故。
凡色心等有為法,皆由識變現而起,即兼變現顯現二義。真如、唯根本無分別智相應
之心心所法所顯現,則但顯現義。一切法皆所知境,相分可攝盡一切法。識為一切所
知境之依止,故攝大乘論說為所知依。見聞覺知各種境界,無一不從智(淨曰智)識
(染曰識)變現而起(或托本伲蛭┳宰R),皆不能離識而存在(凡是存在的,皆是被知的)
。識現、雖含二義,而特重於變現。泰西哲學亦有此義,然不及佛法圓徹。全部佛典
皆有此義,但有顯了不顯了之分。
乙 不顯了的諸法唯識現義
1。無明等十二有支緣起義 大小乘皆明十二緣起。十二支之首即無明(又可曰無明緣
起),無明即心所法(指六識上之迷事迷理者)。以心所法不離心故,從無明起故,即唯
識現義。
2。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義 此言見於佛遺教經,亦為一切事唯識現成義。亦通大小
乘。上二雖明此義,既不完全,亦未究竟顯了。
3。依真如以迷悟而起義 如古來流傳之真如緣起說,以真如為迷悟依,迷之起諸
染法,悟之起諸淨法。理雖可通,然實從迷悟之心起,非真如起。以真如不生他法,
亦不從他法生故。從迷悟心起即識變現義,但不甚顯了且易铡畷VT法皆所知境,
真如亦所知境(即所緣緣),故亦可通。
楞嚴經云:「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花」。亦明此義
。三論宗謂法性為一切法之祖父母,般若為父母,以依證真如而成般若故。天台教說
維摩經之「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亦明此義。
4。如來藏覺不覺緣起義 第八識亦含藏如來無漏清淨功德種,故名如來藏。起信
論說藏識有覺不覺義,依覺義上起清淨法,不覺義上起雜染法,故亦明唯識變現義。
天台、賢首、真言諸家教義,皆有取於此,但亦未甚顯了。
5。真界或法身緣起義 華嚴懸談云:「大哉真界,萬法資始」。真界究何所指,
雖不明了,而就賢首教義研究之,係指庵摩羅識(即佛果上之識、亦通眾生之前六第八現
量心)。即從此現量之見聞覺知為諸法現起之本,故亦明唯識現義。法身、狹義與報
化相對,廣義指具足如來一切功德法之身,所謂「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者。此
亦佛果唯識變現義。
上來五種,雖皆可同明此義而不全顯了。
丙 顯了的諸法唯識現
一切眾生,自始皆有八識。第八含藏有漏無漏種子;而有漏種無始現行,現又熏
種,種又現行。受苦求離,熏無漏種,始起覺行。如成唯識論所說三能變識等廣明。
唯識變現義之最要明了者:即吾人生死流轉,皆為前六識上之心心所法迷事理而造染
業之所致。欲脫苦果,須悟理事而造淨業。為拢秊榉玻捎勺孕淖髦鳎收f此義。
三 諸法眾緣生唯識現與三性三無性
三性,即依他起、遍計所執、與圓成實也。他即眾緣,依即唯識,起者生起;故
由諸法眾緣生唯識現,即明依他起義。不能如實了知諸法眾緣生唯識現義,執為實我
實法而起我執法執及貪瞋等煩惱,即遍計所執義。將在依他起上之遍計執破除淨盡,
而此我法二空所顯之依他起真實相,即圓成實性。三性義即三無性義。依他而起,無
自然或大自在天等無因一因等義。空了一切實我實法,無有可執之體性。而二空所顯
之真如(又名無相),更非言語所可形容。故上來為佛法三大要義,遍一切佛法,總括
三藏十二部之大乘究竟了義。
四 觀此義為境所起之行
明以上之境為觀而修行,則有二行:一、波羅蜜行,即普修六度。二、大總持行
,即一門深入(總持諸行為一行的方便) 。如修一行三昧、一心念佛、一心三觀、或依
陀羅尼、法界觀、唯識觀,及禪宗之向上一著等而專修。
五 依此境修行所證之果
一、大涅槃(大解脫);二、大菩提,成就一切功德智慧(一切智智); 三、大法
身(佛果法身)。
依上二義,略明境行果義竟。佛法甚深,含義甚廣,時間有限,略說大概而已。
(樓維克記)( 見海刊十二卷五期)
萬有皆因緣所生
──二十八年三月在雲南軍醫學校講──
一 引言
甲 習俗的迷信非彿教
乙 佛教的消極非本伲
丙 空與唯識等亦附加義
二 析名
甲 萬有
乙 因與緣
丙 生
三 立宗
甲 各因引果之先後熏起續斷與唯識
乙 眾緣合成之摺樝L泛要與皆空
丙 因緣生存之主伴攝入同異與圓中
四 破邪
甲 不平等因
乙 無因偶然
丙 偏因或緣
五 結論
甲 正明萬法因緣有
乙 盡除迷信成正信
丙 信行因果得圓成
一 引言
佛教之來中國,已有一千九百餘年;尤其是雲南的佛教,是印度阿育王時代已傳
入。故雲南之佛教歷史已在二千三百多年以上。所以現在中國,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
壤。均散布有信祟佛法之徒眾,及有很多代表佛教的寺庵僧尼。佛教在中國曾有過極
昌明的時代,而對中國固有的文化之貢獻與影響都甚大,至唐宋已經發摚У搅怂榻
融的程度;近今研究中國文化者皆離不了佛學的因素。
甲、習俗的迷信非佛教 自清季廢科舉興學校維新變法以來,一般新學人士即詆
訾佛法為迷信,使佛教於無形中受了莫大的打擊,大有使佛教的學說被推出於中國知
識界的趨勢。實則許多被指斥為迷信的事物,與佛教本身全不相涉,殆若風馬牛之不
相及。一般認為迷信的,不外各地方所崇拜的鬼神偶像,及化燒紙錢等等風俗習慣,
皆铡疄榉鸾趟斐桑鋵嵾@在佛教原有的教理和制度上並洠в刑岢^。此種俗習之起
源,多由於中國古來的所謂神道設教思想之遺傳。因為佛教在別的國度裏流傳時並不
如此,並洠в邢裨谥袊脑S多不經的俗習,這是可以作反證的。由此我們知道中國古
時遺留下來為現在詬為迷信的風俗,無非歷代統治者的帝王,欲借此使人民生一種希
望或畏懼,因此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與鎮懾。其用意在鞏固其統治權,以使之補助政治
法令所不逮。可是在今世科學的眼光看來,不免有愚弄人民之嫌。但此並非出於佛教
,故以前中國的佛教僧徙,也不過適應於吾國的習俗而如此,亳不影響到佛學的真理
及其原有價值。
乙、佛教的消極非本伲 」沤褚话闳耸靠匆姼鞯厮律菰谏搅郑磽詾
佛教是非人生的,乃是山林耄Ф莸模c社會人生不相關聯的,是所謂出世逃世的消極
佛教。因此即以為佛教對於有為的青年人,及對社會國家負責任的人皆不宜接近,尤
其不必去研究;但為一班退休的老年人及無知婦女的崇信物。因此,乃欲舉佛教而摧
毀消滅之。其實,這也非佛教的本伲方探汤砩纤^五乘──人、天、聲聞、緣覺
、菩薩及佛者,此中第一步就是教人在世做人,然後才能談到超人的天及出世的聲聞
緣覺菩薩等四乘,故學佛以做人為基礎。其餘四乘也不盡出世,出世只是修學佛法的
一種過程。乘、即是車的意思。五乘、是說由這五種不同力量的人,依這五層的車路
前進。這樣看來,佛法並不是非人生的,也並不盡是遠俗離世的。如在暹羅、緬甸、
西藏等處,即是用佛教學理為治國及待人接物的處世學問。而佛教在中國專被用來做
出世的修行者,這是因為中國已有儒教學說治國經世的緣故。如此說來,佛教之退處
山林,也完全是中國的環境使然,並非自身的本伲缡恰K晕覀兛梢哉f佛教是非消
極的,是有為青年人及現對社會國家作大供獻者的人都可以研究的。
丙、空與唯識等亦附加義 其次,以為佛教說一切皆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等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