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阿含经十二选-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3 3       不移动」↓「成就内空」↓「成就外空」↓「成就内外空」↓「成就不移
173 4       动」。「持内心住止,令一定」,经中的解说是「离生喜、乐,渍、尽润
173 5       渍,普遍充满」,这应当是指「初禅」的境界。这和《小空经》一样,都
173 6       是重于禅定的修行法门。经中说:「若比丘作如是说:『我不持内心住止
173 7       ,不令一定,念内空』者,当知比丘大自疲劳。」所以,入「初禅」的禅
173 8       定能力,是修习这个法门的必要条件了,那么,慧解脱阿罗汉,恐怕就不
173 9       是修习这样的法门了。不过,就其直接趣向解脱的修行原则来说,是可以
173 10      不必仅限于禅定技巧的,这和《小空经》重于禅定,但是不必只限于禅定
173 11      修学的原则是一样的。
173 12          有关《大空经》与《小空经》修行方法的说明与比较,可以参考印顺
173 13      法师著《空之探究》∧第一章第七节∨。
173 14          禅思中的主题:念「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
174 1       是可以交叉运用的,当尝试安住于「内空」不得成就时,可以转而尝试安
174 2       住于「外空」、「内外空」与「不移动」,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了,
174 3       那么其它各项,就都能成就。这与《小空经》的一阶阶替代法,是不同的
174 4       。成就了这样的修行法门之后(即经中所说的「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
174 5       清澄住」、「行此住处心」),那么,不论是经行、入定、起心动念、与
174 6       人言论,心中都不再产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称之为「正知」。以这
174 7       样的正知,就能观察到内心对五欲功德的欲染而舍离,乃至于最后能观察
174 8       到于五盛阴有我慢的存在而灭除。
174 9           内空与外空的含意,与内法、外法(请参考∧第九选∨)的含意有关
174 10      。如《舍利弗阿□昙论》∧非问分∨中说:「何谓内(外、内外)空?如
174 11      比丘,一切内(外、内外)法,若一处内(外、内外)法,思惟空,知空
174 12      解空。以何义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常空、不变易空。如是不放逸观,
174 13      得定心住、正住,是名内(外、内外)空。」(《大正·二八·六三三上
174 14      》)
175 1           《杂阿□昙心论》∧定品∨中说:「内空者,谓『内入』空,作无我
175 2       思惟。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有为无为空亦如是。」(《大正
175 3       ·二八·九二五下》)
175 4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当知空性略有四种:一、『观察
175 5       空』:谓观察诸法空无常乐,乃至空无我、无我所。二、『彼果空』:谓
175 6       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三者『内空』:谓于自身空,无计我、
175 7       我所及我慢等一切僻执。四者『外空』,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如说我已
175 8       超过一切有色想故,于外空身作证具足住,乃至广说。此中,缘妙欲想,
175 9       名为色想,此想所起贪欲断故,说为外空。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时
175 10      作意(刻意地)思惟外空,或时作意思惟内空。由『观察空』,或时思惟
175 11      内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设复于此内、外空性不证会者,便应作
175 12      意思惟『无动』。言无动者,谓无常想,或复苦想。如是思惟,便不为彼
175 13      我慢所动。由彼不为计我、我慢乃至广说动其心故,便于二空(内、外空
175 14      ),心俱证会。」(《大正·三O·三三七中》)
176 1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说:「应所证空,略有二种:一者『内
176 2       空』,二者『外空』。『外空』者,谓超过一切五种色想,则五妙欲之所
176 3       引发,于离欲贪,正能作证。『内空』者,谓于内诸行,断增上慢,正能
176 4       作证。」(《大正·三O·八一三中》)
176 5           《十八空论》中说:「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
176 6       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
176 7       空也。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如诸众
176 8       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
176 9       唯识无境,故明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
176 10      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第三、内外
176 11      空,谓身空也。此身四大,为内外所依。内依即六根:若五根皆有净色及
176 12      意根,并依此身,故名内依。外依者,谓外六尘,若己身四大,唯除五根
176 13      净色,所余色、香等,属外六尘,摄持于五根,故称为外,非离身之外也
176 14      。此身能持根、尘,故名为依,根、尘所依也。此根及非根,皆悉是空故
177 1       ,名内外空也。」(《大正·三一·八六一中》)
177 2           当「念内空」、「念外空」、「念内外空」、「念不移动」都「不得
177 3       澄清,不住不解」;即无法专心地安住于思惟(念)的主题时,应当「彼
177 4       彼心于彼彼定,御复御,习复习,软复软,善快柔和,摄乐远离」,也就
177 5       是说,应当反覆地练习,驯服(善快柔和)自己的心思与习性,使自己自
177 6       自然然地习惯于、乐意于「远离」杂念以及其它的干扰,直到能专注于思
177 7       惟自己所选定的主题──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为止。依《瑜伽师
177 8       地论》∧本地分∨的说法,说「无动」(不动)──由思惟无常、苦,而
177 9       得以不为我执、烦恼所动摇,「便于二空(内、外空),心俱证会」,也
177 10      就是说,「不动」是可以方便于成就内空与外空修习的。
177 11          依论师们的意见,以「空」为主题的禅思修行,其核心就在于我、我
177 12      所、我慢观念与习性的瓦解,而在方法上,则是由观察无常、苦,断除欲
177 13      爱来著手。欲爱,通常是关涉到外在的,所以称为「外」;而我、我所、
177 14      我慢,则是关于自己主观认知的,所以称为「内」,其实「内」与「外」
178 1       是紧密相关的,所以《十八空论》中会说:「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178 2       。」不过,就一般人习性的改变,与觉悟的困难度来说,我、我所、我慢
178 3       执著的消除,有可能是比较根本(源头)而困难的。
178 4           末后,经中谈到修学佛法的态度,应当要能落实到身心的受益(求义
178 5       及饶益),以及烦恼的解除与远离(求安稳快乐)上,而不是只在经义上
178 6       的理解而已。其中,「正经、歌咏、记说」为「十二分教」的部份内容,
178 7       是佛陀般涅盘后一、二两百年内(介于「第一集结」与「第二集结」间)
178 8       ,经典集结的分类。「十二分教」的内容,《善法经》(一)与《阿梨吒
178 9       经》(二OO)中作:「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
178 10      此说、生处、未曾有、说义」。其有关之详细解说,可以参考印顺法师著
178 11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章·第二节:圣典(佛法)的来源与成立
178 12      ∨,以及∧第八章:九分教与十二分教∨。
                                                                          墚


179 1       第十二选
179 2       阿罗汉的人间关怀:《梵志陀然经》(二七)
179 3
179 4       (一)经文大意:
179 5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与大比丘们,共受夏
179 6       坐(结夏安居)。当时,尊者舍梨子则是在舍卫国受夏坐。
179 7           三个月的夏坐期过了,有一位比丘,做完夏坐结束前的例行补依工作
179 8       后,从王舍城,游化到舍卫国来,住在胜林给孤独园,并且前往拜见尊者
179 9       舍梨子。
179 10          尊者舍梨子得知这位比丘从王舍城来,曾与世尊在王舍城共受夏坐,
179 11      于是就向这位比丘探询(关切)在王舍城的世尊、比丘众、比丘尼众、优
179 12      婆塞众、优婆夷众,以及其他异学沙门梵志的身体状况,和修学佛法的情
179 13      形。
179 14          接下来,又向他打听昔日未出家前的好友,梵志陀然的近况。知道梵
180 1       志陀然「不精进,犯于禁戒,彼依傍于王,欺诳梵志、居士;依恃梵志、
180 2       居士,欺诳于王」。
180 3           于是,尊者舍梨子在三个月的夏坐期满,做完例行的补衣工作后,就
180 4       从舍卫国出发,来到了王舍城,住进竹林迦兰哆园。
180 5           次日清晨,尊者舍梨子,入王舍城,次行乞食。乞食后,就前往梵志
180 6       陀然的家。梵志陀然正要出门,管理民众工作(苦治居民),看见尊者舍
180 7       梨子来访,就十分恭敬地再三礼请尊者舍梨子在家供养用食。然而,尊者
180 8       舍梨子却也再三地婉拒了。
180 9           梵志陀然疑惑的问道:「舍梨子!何故入如是家而不肯食?」
180 10          尊者舍梨子回答说:「陀然!汝不精进,犯于禁戒,依傍于王,欺诳
180 11      梵志、居士,依傍梵志、居士,欺诳于王。」
180 12          于是,梵志陀然答辩说:「舍梨子!当知我今在家,以家业为事,我
180 13      应自安隐,供养父母,瞻视妻子,供给奴婢,当输王租,祠祀诸天,祭□
180 14      先祖及布施沙门、梵志,为后生天而得长寿,得乐果报故。舍梨子!是一
181 1       切事不可得废,一向从法。」
181 2           尊者舍梨子反问陀然说,假若有人为父母、妻子、奴婢,为王、为天
181 3       、为先祖,为沙门、梵志而作恶,因作恶的缘故,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
181 4       地狱中,能够因为不是为自己作恶,就能逃脱地狱业报之苦吗?如果以如
181 5       法、如业、如功德而获取钱财,尊重奉敬孝养父母,爱念妻子,供给胆视
181 6       ,愍伤奴婢,给恤胆视,尊重供养沙门梵志,行福德业,不作恶业,便可
181 7       获得父母的爱念,妻子、奴婢的尊重,沙门梵志的爱念,而德业日进,终
181 8       无衰退。
181 9           于是,梵志陀然即从座起,恭敬地向尊者舍梨子坦承,他是因为名叫
181 10      端正的情妇缘故,而行放逸,大作罪业。即日起,他愿意舍离情妇端正,
181 11      而归依尊者舍梨子。
181 12          尊者舍梨子说:「陀然!汝莫归我,我所归佛汝应自归。」
181 13          梵志陀然回答说:「尊者舍梨子!我从今日,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
181 14      ,唯愿尊者舍梨子受我为佛优婆塞!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182 1           尊者舍梨子为梵志陀然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在王舍城游化
182 2       了几天,就往南山,住进南山村北尸摄揞林中。
182 3           过了一些时候,有一位比丘,也从王舍城来到南山村北尸摄揞林,并
182 4       前往拜访尊者舍梨子。尊者舍梨子再向这位比丘,打听梵志陀然的近况,
182 5       得知梵志陀然病极危笃,可能因此而命终。于是尊者舍梨子又到回王舍城
182 6       ,探望好友陀然。
182 7           梵志陀然卧病在床,见尊者舍梨子前来探病,想要起床相迎。尊者舍
182 8       梨子制止了他起床,并探问病况。
182 9           陀然说:「所患至困,饮食不进,疾苦但增而不觉损。」
182 10          于是,尊者舍梨子再度为梵志陀然说法。
182 11          尊者舍梨子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