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乙亥讲演录-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三) 简明修法; 修是复义; 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回复到本来; 即是无往而不通; 万物皆备于我; 始尽致知格物之能事; 故曰归仁; 但克己是因; 复礼是果; 克己复礼又是因; 天下归仁是果矣; 克己是修的初步; 克己者制其心也; 一切造作皆心; 心攀缘故; 念成为妄; 制心一处; 即无染着; 无妄无真; 即是修复到本来。一处者; 不可死执谓有个一处也; 一是无义; 遍一切处而丝毫无着; 乃名一处; 此一处; 是圆遍广大无着之处; 非万法归一尖锐纯一之处也; 非到修证; 不知意会; 但用一个照字; 照之纯熟; 即可不忘; 由不忘而不惑不动; 所谓行深般若波罗密; 此是第三诀。
  ( 四) 修入之过程; 功夫之进; 必有过程; 如登山然; 由下而上; 必有程次; 顿根人; 本来直上顶峰; 原谈不到此。但为初学人; 不可不方便也; 照之功程有五: 一知照; 二照空; 三照寂; 四空空; 五寂照。知照者; 知起用也; 且知非照不能转; 开此觉慧; 乃悟后正修; 然系理解而始事修。照空者; 非照不能空也; 此已入于行矣。照寂者; 已入湛寂之境; 然有时忘照; 及稍凛觉; 即又湛然矣。空空者; 亦照也; 以照力空其空也。寂照者; 乃常寂常照之境; 固无时不寂; 无时不照; 照不照皆寂; 并不自知其为照为寂也; 简言之; 功夫熟; 则入于化境矣。
  凡一切生死之系缚只是心境相对; 心与境不分; 外境为心; 内心之境亦心; 以心破心; 即心境双破; 总名之曰破无明; 破乃空义; 非打破意也; 以破尚有一破相在; 不得名空; 无明与明为对立; 明则无明不立; 此破字; 乃灭义; 灭则不可得也; 破灭无明之法; 妙诀在一照字; 其不能照; 或不知所照者; 根本乃是定慧力不足; 不知起用; 而起用之总诀; 仍在一照字; 照则转; 转则舍而之他; 本体即空; 如无明一转即不可得; 一空即定; 故照即转; 转即空; 空即定; 定即不惑; 不惑即不流浪; 不流浪即无生死。翻过来; 照无能照所照; 于是无所谓空定不惑不流浪等等; 毕竟生死亦不可得; 是真能了生死者。更再翻过来; 一切本体既不可得; 然则照不照; 转不转; 空不空; 乃至生死之了不了; 真际平等不二; 都无所不可; 如是固妙; 不如是亦妙; 是真超然自在入不二法门; 并了亦无可了矣; 是究竟了生死者。
  此理既明; 毫无所惑; 是无明已破; 只是习气深厚; 似非此生可了; 有九种程次; 别之如下: ( 一) 粗中粗; ( 二) 粗中细; ( 三) 粗中微细; ( 四)  细中粗; ( 五)  细中细; ( 六)  细中微细; ( 七) 微细粗; ( 八) 微细细; ( 九) 微细微细。
  此九种乃表心上系缚之深浅; 至粗中微细; 乃初地境界; 已破无明; 断色缚者。细中微细; 乃三地至六地; 已断心缚者。微细微细; 则八地以上; 已断色心二缚之余习; 渐入等觉位矣; 必微细微细尽而圆满大觉耳; 非此生所可成者。譬如胎中婴儿; 或初生之子; 虽不能如大人; 究不得谓为非人也; 虽不能如佛之圆满大觉; 究不得谓为非佛也。即生成就; 成此佛也; 长养圣胎者; 养已成佛之圣胎也; 愚人执相; 不可与语大乘法要; 惟信心不逆; 不惊不怖者斯可耳。
  照转空定的过程: 
  坚固→松动  长→短  大→小  奇怪→不惊怖  二→不二  勉强→自然  有→空 空→空空 挂碍→无著  缚→解脱  生→熟  识→智  惑乱→不动  流浪→止  牵摄→自在 空空→不空  无力→力充  偏→圆
  由此至彼; 不用慧照; 无有是处; 照之次数日多; 力自充足; 根尘自然脱落; 如是方是正修; 此是第四诀。
  上面略说修法竟; 然既落言诠; 岂是究竟? 故知究竟处; 在行者自心领会得; 非可言表。我今亦多事耳; 哈哈。
第五、修之层次
  修法岂有一定; 若有层次; 即有定法; 惟对初学人; 当为决定; 务使其简捷迅速; 是在来会后; 逐一面授; 或先净后密; 或先密后禅; 再行商榷可也。又修法之赖师友者; 无非求得一商量; 得一决定而已; 得其诀; 则事半功倍; 得其受用; 自不肯退转。鄙人以一知半解; 与诸仁商榷学佛法门; 虽未臻其奥; 或亦不致误人; 如有怀疑; 或认为不妥处; 当直心见教; 互相考证; 则去印心不远矣。
印  证  分
  修行法门; 不外修以开悟; 悟后正修二门。修以开悟者; 悟此心地; 认识本来; 先破无明也。悟后正修者; 明心见性后; 起般若妙用; 扫荡习气也。前为明体; 后为启用; 定慧交资; 体用合一。诸仁同堂参修; 已届二年; 早识本来; 且已起用; 此正由修入证之时; 既有所悟得证得; 即当加以考证而印之; 庶不落于虚伪妄作; 故说印证分; 借镜以自照焉。
  证者; 与佛相印之谓也; 归证觉地之谓也; 印者何; 心而已; 觉者何; 心而已; 了此不可得之心时; 即是见佛; 即名印心; 修者此; 印者亦此。凡夫由本觉而误入于迷途; 遂仗佛法; 修归本觉。然而本觉相貌; 忘之久矣; 如悭吝人不知慷慨为何事; 残暴人不知仁慈为何物; 习于自然; 深入难拔; 反以悭吝残暴为正当; 而指慷慨仁慈为愚痴; 或生惊怖; 人类相互间; 惟有尔虞我诈; 造成此欺伪残贼恐怖之世界; 岂非颠倒之甚。我今学佛; 只是恢复本来; 与佛不二; 不二即是相印; 如仿古画写像; 维妙维肖; 正不必客气。只要自问良心; 其光明能如圣贤; 自在如佛; 则亦圣亦佛; 居之不疑可也。如自问其心仍阴毒如地狱; 痴愚如豕鹿; 则亦地狱豕鹿而已; 非可逃免者也。故印证分是行者自照的镜; 自量的尺; 无半点可容假借; 徒托空言; 绝对无用; 只是自欺。所以印证是自己印证; 非同见同行者; 或高于我者; 不能为我印可; 道不同不相为谋; 况一切不同耶。
  佛法不独救人; 实以救世; 虚伪文化; 真实野蛮; 佛法认为大迷信者; 非打倒不可; 但不是攻击打倒; 要伊自动发生惭愧; 自然打倒; 降伏于不自知; 所谓攻城为下; 攻心为上。我曾论中国民族; 地位是最低; 意境是极高; 进取心最弱; 超越心是最强; 是直出; 不是横出; 其潜势力; 在有软化对方的能力; 因深得攻心安心之妙诀; 不能以一时之得失论也。简言之; 中国民族之精神; 系于唯心; 安心是其唯一主义; 但求安心; 一切可舍。处今之世; 退让似乎是劣点; 然使世界人类皆如是退让; 亦何至有一九一四年世界大战之恐怖。凡文化国家; 民喜让德; 不让者为道义; 不争者为私利; 义利之辨明甚; 世界今日之不景气象; 仍拜贪欲心战之赐; 元气终未恢复; 觉悟未见有人。倘能以佛法化导; 使人人积极于真文化; 不自残贼虚假; 其寿命自然久长; 故欲改造他人; 先改造自己; 欲改造世界; 先改造人心; 欲改造人心; 惟有广施佛法; 开人觉慧。佛法是世界文野的试验尺; 世界有坏时; 一切有尽时; 而佛法无坏无尽; 因心力乃无坏无尽; 今由一人修起证起; 推化无量; 一切众生; 终有同印同位之一日; 十方世界; 毕竟清净; 故曰佛法广大无边。
  无修无得无证云者; 极言诸法本空; 不应有所执取; 乃由修而得而证后之真实语; 能所双空; 方具此境界; 今正有修; 岂云无证; 第印证亦无定法; 在在皆可考证; 处处都是印心; 能如是; 则一切处皆名念佛; 而妙用起矣。
  信愿行之功行深浅如何; 其印证所得亦如何。于信愿中; 随行随证; 不必定分为四; 但未证三昧以前; 一切境界; 不名印证; 以非究竟故; 常退转故; 自生疑惑故。盖功行过程; 每随行者习性而变化; 有时似退而实进; 有时似是而实非; 不予引证; 必生误会; 故不得已而强说有所证得也。印证即属性上不可表示之法; 一落言诠; 便成语病; 况合于甲者; 未必能印于乙; 证于丙者; 未必即通于丁; 是在各人自己领会得; 勿执文字自误; 是真能超大用者。学人最苦处; 在苦用功后; 不无证得; 于正在上进之时; 乃无人为之印证; 遂疑而中止; 或转他法; 或入歧途。此何异大病甫有转机; 忽中途失医而坐误; 顿使病人不能全愈; 或前功尽弃; 或变他病。如禅宗门下之枯寂如木偶者; 密宗门下之贪着神怪者; 净土门下之一味自了者。更有已证三昧; 不知三昧为何状; 未见实相; 死执实相为可见; 此虽自误; 亦师之咎也。
  印证者; 自己印证也; 非同有物之可权量; 但亦不妨立一假尺; 用资参证; 学人于苦用功后; 自亦有所证得; 乃以习气贡高故; 不肯求人印证; 前则印证无人; 此则自以为是; 或不知进益; 或转而狂放; 此虽无师之误; 亦自己贡高之报; 正五障中之法障; 不可不知。六祖云: 佛法于世间; 不离世间觉。了达人情; 即去明心不远; 眼前种种境; 都不出八风; 借彼以考证; 自心如实知; 是名印心; 今虽说印证分以告同学; 未尽万一; 若各勤修勿退; 日有进益; 当更有证于此者矣。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三省者; 非三次省也; 乃每日三时;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 极言无时无刻不内自省也; 省即是反照内观; 内因外立; 故非内外; 心境一如; 身即是心; 是深得起用之妙。
  我人当学曾子之三省曰: 修持能不精进乎; 摄心能勿放逸乎; 照不失乎。如是参照; 无有不大成就者。凡于理之未安; 勤加正思维者曰参; 于事之前来; 即境觉转者曰照。实则理事不二; 刹那间前后洞明; 大用齐起; 由参照所得之果曰证; 合与心地方法者曰印; 千言万语; 只在此一念之转而已。
  转得快; 即是觉得快; 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 如入险道; 险在不觉; 觉即回头是岸; 又如死后中阴飘流无主; 业力牵引; 即是入险; 此业力; 乃我坚固执持不化之情见; 如平时善力强则入善; 恶力强则入恶; 如柳絮随风; 丝毫无主; 一经警觉; 又同遇物而止; 不再飘流; 不独不流; 并可一转而出; 种种功用; 由此引起; 助缘之力; 亦顿坚强; 趋善趋恶; 同此缘会; 惟以造恶为易; 转善为难; 则又习尚偏重之故; 生死关头; 全在平日一照的功夫; 于柳絮飞扬时; 有力把持; 只在平日起用; 常习慧照。古人云: 染法无力; 则净法有力; 总是心的转; 总是眼下的起用; 有生熟快慢之别。莫待临时张惶; 依赖他人的助力。故知修行是修于行; 在平日起用习照; 正是第一重要事业; 内省无非是体察自己的心; 处处勿失照; 即是正思维; 但必悟后修; 方名为正; 方得实用; 功不唐捐。兹分论之如下。
甲、上座时功夫上之印证
  上座时本无可印照; 以一印照; 即又分心; 诸境前来; 或顺或逆; 或见光见佛; 都属幻象; 切切不可执着; 当念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此念亦是虚妄; 但正合用时; 不必定执为妄) 亦勿欣慕而迎入; 亦勿厌恶而远离; 妙在不理二字; 只此不理; 便得实用; 便是不流浪; 便是印证。
  凡修东密藏密之观相者; 本借一观以除万念; 观相成就; 是摄心归一之初步; 切不可妄执为是; 如满身疮疾; 四周溃烂; 今以药力缩成一疖; 聚毒一处; 其秽毒正是不二; 未可执而勿舍; 更当根本拔除; 方是真净。近世行者; 每喜观相成就; 即妄自尊大; 甚至以见月轮为明心见性者; 不知此是初步方便; 离题正远; 若知为幻; 亟当去之; 自入净空之境。
  心中心法之异于他法者; 根本在不取相。然人不能无念; 无念即落断灭; 有念不能无相; 坐至杂念纷飞时; 种种幻相; 都到眼前; 若起厌断之念; 又即是相矣; 只有不理; 不理则听之; 来去皆不管。勿忻慕而迎入; 即是不取; 勿厌恶而远离; 即是不舍; 不取不舍; 是真不取相者。故知心中心法; 为无上法门; 法中最胜; 如来为最上乘者说。坐时身上忽感觉冷热等等; 是血气上之变化; 以各人体气不同; 由动而静; 必经之境; 无足怪者; 但比较是好非坏; 此境不常; 久之即无; 不可喜慕而求之。
  上座气闷性急; 是根本无明; 在内翻动; 只有沉毅坚忍; 与习气奋斗; 经过几千百次之翻腾上落; 如舟行于海; 忽而狂风巨浪; 忽而波平稳顺; 舟无心也; 舟主无怖也; 沉着应付; 丝毫不乱; 毅力坚强; 埋头忍受; 不觉到达彼岸矣。如此方得正定; 无始来之浮活习气; 由此改造; 故久坐便不气闷; 不气闷者; 即是得定进步之印证。
  坐时心思格外纷乱; 此亦是进步之印证; 因无明种子一齐翻出也。当同此一个不理; 沉着应付; 顺其自然; 又如外境纷扰; 或小儿哭闹; 处之不可动摇; 即是定力进步之印证; 故修大定大慧者; 不慕山林; 不喜清净; 以练动静不二之境界; 此当反观觉照者。
  久坐至数百座时; 反觉定力远不如前时; 此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