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问一智慧-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簧埔邓郧抑醋派埔担痪浠八担埔等匀换崾谷嗣遣欢显谏迫さ纳乐写蚬觯皇峭耆刂瓜ⅰ⑶辶埂⒛ 。āibbana )。 所以,佛陀对「业」有一种专有的教法,就是除掉所有业而使贪、  、痴止息的第三种业,透过第三种业,行者就可以达到涅  。

。。。。。。。。。。。。。。。。。。。。。。。。。。。。。。。。。。。。。。。。。。。。。。。。。。。。。。。。。。。。。。。。。。。。。。。。。。。。。。(15)接下来,有件你们应该特别关心的事,请注意这个问题是:
        「一定得听闻佛陀的法或佛陀亲口说的法,才能止息痛苦吗?」。。。。。。。。。。。。。。。。。。。。。。。。。。。。。。。。。。。。。。。。。。。。。。。。。。。。。。。。。。。。。。。。。。。。。。。。。。。。。。

    曾有人激烈地辩论:必须听到佛陀亲说的教法,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佛法。但佛陀这样说:「虽然有些人不曾听闻佛法, 也同样可以走在正道上。 」(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461 页)有些人虽然未从佛陀那里听到教法,却仍能透过持续地反省、思惟、学习,及恒久地观察、修行,而走在正道上。

    所以,我们应当满怀敬意地礼敬佛陀的清净心    他没有将「法」占为己有,也没有垄断「法」。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实非常重要。

。。。。。。。。。。。。。。。。。。。。。。。。。。。。。。。。。。。。。。。。。。。。。。。。。。。。。。。。。。。。。。。。。。。。。。。。。。。。。。(16)「对某个教法,若生起是佛说或非佛说的怀疑时,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佛陀设定一个检核的原则:对照经典( Sutta )    法,来审查及判断, 并与毗奈耶( Vinaya )    律作比较。这个原则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为权威的基础上。

    若有人发表论述,自称是从佛陀或一群博学的长老听来的教法,并说用它来修行可以灭苦。如果我们对他的言论产生怀疑,佛陀说要用二种方式进行检核:

    (一)对照经典以审查、判断。经典是将各种不同的教诲予以系统化集成,它有明确的轨则,若某种说法不符合这个轨则,那麽就抛弃它。

    (二)与毗奈耶比较。毗奈耶是一种典范、准绳、明确的制度,若某种说法不符合这个制度,那麽就抛弃它。

    不要一听闻就相信,例如某个比丘说这教法是我从佛陀那儿听来的,或说是听闻於僧团长老和博学的人,而他们都说这是辗转从佛陀那儿听来的。虽然如此,也请各位务必先起疑,并且去审查它,然後对照经典去判断,它如法吗?与毗奈耶比较,它如律吗?  

    这是个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续了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甚至数千年、数万年,假如这个原则一直保存使用,佛教或法、律将不会被毁灭或混淆。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名叫「四大教法」【译注一】,这是佛陀设定以经和律作为检核根据的教导,他没有提到阿毗达磨( Abhidhamma ),只提出要以经典来审查、判断,及与毗奈耶作比较。

【译注一】请叁考巴宙译,《南传大般涅  经》, 55 页;《长阿含经》卷第三,(《大
          正藏》第一卷,17~18页)    


。。。。。。。。。。。。。。。。。。。。。。。。。。。。。。。。。。。。。。。。。。。。。。。。。。。。。。。。。。。。。。。。。。。。。。。。。。。。。。(17)现在我们来谈谈人,来看看我们自己。
        「佛陀如何描述後代的人?」。。。。。。。。。。。。。。。。。。。。。。。。。。。。。。。。。。。。。。。。。。。。。。。。。。。。。。。。。。。。。。。。。。。。。。。。。。。。。。

    在一次说法中,佛陀说:「现代(意指佛世直到现在的每个时代)的人喜欢在非法中寻欢作乐,过份贪婪且寻求邪说。 」(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 496 页)。他们在非法中寻求欢乐,也就是说,受强烈的「自我」所左右;他们完全缺乏醒觉,任贪欲过度泛滥;因为完全受控於烦恼,他们就寻求邪说    错误的法。

    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如此叙述,还使用「後代的人」这个词。这些叙述所描写的现象从世尊观察时,一直延续到现代,在此,我们有责任看看身处现代的自己。今天我们不正是在非法中寻欢作乐、过度贪婪自私和寻求邪说吗?你看现代人显然变得太离谱了!要是他们能根据佛陀所制的方式,过正道的生活,即使他们会由色、声、香、味中获得乐趣,也必然会自我警惕而不过度贪婪。这意思是:他们除了基本需要外,不会在色、声、香、味、触中过度寻求。

    「过度」就是超过需要,单单这个词就已经是使目前世界颠覆、困扰和动荡的原因。

    我曾读过基督教的书,他们认为一个人过度需求是有罪的,是个「罪人」。人只因所求多於所需,就被基督教当成罪人,而我们也许并不以为自己是罪人,因我们认为自己还不过份,也没有什麽过份的啊!这个问题只能与忠於自己的人讨论。

    在一则非常好的西藏寓言中描述着:所有的鸟儿聚集在一起,对「如何修行才能带来快乐」的问题提出意见和看法,每种鸟都说出自己的心意。最後,所有的鸟儿一致决议出根本原则:「我们不要寻求超过自己需要的粮食」。之後,他们要求所有出席者,除基本需要外,不要寻求更多粮食。

    我们应该想想「过度需求」,它不仅带给自己痛苦和折磨,也是全世界其他人困扰的根源。好好地想一想吧!

    「寻求邪说」是指对某事认知错误,冀求不正当的事而不会感到害怕或惭愧,因为烦恼占了优势且压倒一切,当人寻求邪说时,他自然会与「法」对立,也就很难契入「法」。所以,我们若想解脱痛苦,就必须回归於「法」。

。。。。。。。。。。。。。。。。。。。。。。。。。。。。。。。。。。。。。。。。。。。。。。。。。。。。。。。。。。。。。。。。。。。。。。。。。。。。。。(18)现在我们该谈谈佛陀。我提出的问题是:
        「佛陀礼敬谁?」。。。。。。。。。。。。。。。。。。。。。。。。。。。。。。。。。。。。。。。。。。。。。。。。。。。。。。。。。。。。。。。。。。。。。。。。。。。。。。

    佛陀自己的答案是:「礼敬法,也礼敬如法如律的僧团。」(泰本巴利藏第 21 册,27 页)。 行止如律、修行如法就是具有如法如律的实质,佛陀因此礼敬「法」和如法如律的「僧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佛陀也有礼敬的对象    「法」和行止如律、修行如法的「僧团」。

    这种礼敬可应用於现在泰国或世界各地,也就是我们必得礼敬「法」,连最尊贵的人(佛陀)都礼敬「戒律」和如法的「僧团」,我们当然也该如此。

。。。。。。。。。。。。。。。。。。。。。。。。。。。。。。。。。。。。。。。。。。。。。。。。。。。。。。。。。。。。。。。。。。。。。。。。。。。。。。(19)「那里能找到佛陀?」。。。。。。。。。。。。。。。。。。。。。。。。。。。。。。。。。。。。。。。。。。。。。。。。。。。。。。。。。。。。。。。。。。。。。。。。。。。。。。

    佛陀说:「见法即见如来( Tathagata ),未见法的人无法见如来。 一个未见法的人,即使他紧抓如来的袈裟,也无法见到如来。」(泰本巴利藏第25册,300 页)。
  
    这意思是佛陀不存在於色身,而存在於佛心中的德行    「法」,必须先见到「法」,我们才可以说找到佛。

    当我们礼拜佛像,洞察佛像所象徵的内涵当下,就超越佛身,看到佛心。进一步直透佛心所代表的德行    清净、光明、寂静、无执无着的「法」,也就是圆满「空性」,那麽就可以说:我们找到佛了。

。。。。。。。。。。。。。。。。。。。。。。。。。。。。。。。。。。。。。。。。。。。。。。。。。。。。。。。。。。。。。。。。。。。。。。。。。。。。。。(20)「此刻佛陀是否存在?」。。。。。。。。。。。。。。。。。。。。。。。。。。。。。。。。。。。。。。。。。。。。。。。。。。。。。。。。。。。。。。。。。。。。。。。。。。。。。。

    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用佛陀的这段话来回答:「阿难!在我入灭後,应把我为你们建立的法和律,当作是你们的导师。」

    即使现在,我们仍依着「法」和「律」而解,而行,而证,可见佛陀仍然存在,这是佛陀入灭前所说的众所皆知的一段话。请特别注意,它告诉我们:佛陀仍然存在。

。。。。。。。。。。。。。。。。。。。。。。。。。。。。。。。。。。。。。。。。。。。。。。。。。。。。。。。。。。。。。。。。。。。。。。。。。。。。。。(21)「佛陀的业止息了吗?」。。。。。。。。。。。。。。。。。。。。。。。。。。。。。。。。。。。。。。。。。。。。。。。。。。。。。。。。。。。。。。。。。。。。。。。。。。。。。。

    如果有人问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因太粗心或太轻率地回答而亵渎了佛陀。事实上,我们根本贬损不了佛陀,但我们的语言却可能贬抑他的价值。佛陀的业已完全止息    「业尽」,他超越一切业,烦恼也已荡尽无馀,正是这个事实成就他的德望,令他声名远播。

    圣人瞿昙已成为 sabbakammakkhayam…patto ,即是成功止息所有业的人, 这个消息传遍全印度,也遍及其他教派和宗教的拥护者,例如婆罗门波婆梨( Bavari )就派遣十六位上首弟子,向佛陀请法【译注一】或考验佛陀,因为圣人瞿昙已止息所有业的消息,令当时的印度人充满仰慕(泰本巴利藏第 25 册, 525 页)。 佛陀成功止息所有业的德行传到每个角落,人们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现在的我们,对「佛陀止息了业」也要特别关注。

【译注一】依经集注(Suttanipata Atthakatha)所说,博学的婆罗门波婆梨(Bavari)
          听到佛陀的名声,派十六位上首弟子到佛陀那儿求法,他们到达後就各各发问
          ,佛陀则一一为他们解答,全部问答内容即经集第五章彼岸道品(Parayana…
          vagga)。如其中有位阿  多便问佛陀:「河流到处流,什麽能防御河流?什
          麽能遮止河流?」佛陀回答:「世界一切的瀑流,念是它们的防御,我说诸流
          的防护,当以智慧来遮止。」後来他们都成为佛陀的弟子。

。。。。。。。。。。。。。。。。。。。。。。。。。。。。。。。。。。。。。。。。。。。。。。。。。。。。。。。。。。。。。。。。。。。。。。。。。。。。。。(22)「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样的心境中?」。。。。。。。。。。。。。。。。。。。。。。。。。。。。。。。。。。。。。。。。。。。。。。。。。。。。。。。。。。。。。。。。。。。。。。。。。。。。。。

    佛陀曾谈到自己: 「如来住於空性殿堂( sunnata…vihara )」(泰本巴利藏第 14册, 226 页)。 这里的「殿堂」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种住处,就是心境,「空性殿堂」是一种当下空掉「我」、「我所有」的心境。佛陀这样对自己说:「如来安住於空性殿堂,每天都有无上的喜悦。」安住「空性殿堂」,就是安住於面对一切事物时都能空掉「自我」的感觉。

。。。。。。。。。。。。。。。。。。。。。。。。。。。。。。。。。。。。。。。。。。。。。。。。。。。。。。。。。。。。。。。。。。。。。。。。。。。。。。(23)「为什麽会认为一切皆空?这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空』的吗?」。。。。。。。。。。。。。。。。。。。。。。。。。。。。。。。。。。。。。。。。。。。。。。。。。。。。。。。。。。。。。。。。。。。。。。。。。。。。。。

    其他宗教的信徒将会问你这个问题:「为什麽你要说这个充满着心、物及各种产品的世界是『空』的呢?」因为它们的「我」、「我所有」是空的,亦即心、物及各种产品都没有实体可被执着为「我」、「我所有」。佛陀强调一切皆空,除了指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之外,没有其他意思。为什麽称有这种知觉的心为「空心」呢?

    有段经文说:「贪、  、痴空就是真实的空,心空掉贪、  、痴,便是『空心』(无窒碍、无拘束、解脱自在)。」(泰本巴利藏第 30 册, 551 页)。

    不论用什麽方法或手段,心空掉贪、  、痴时,就可以说是「空心」。这里所指的不是什麽都不做的「空心」,例如人熟睡时,心也是「空」的,那情况像是一种真空状态,但若不去行动、不用心作事,就不是在修行佛法的「空」。「空心」并不属於这类「空」。

    假如我们用功修行某种法门,直到心空掉贪、  、痴,即使只是一刹那,就可称为「空心」,这种「空心」可以渐次增进,直到「毕竟空」。 阿罗汉( arahant )完全处於「空」,次等圣人常常处於「空」,而凡夫偶尔也能处於「空」。

    不论何时,只要心空掉贪、  、痴,当下就没有「自我」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空心」。

。。。。。。。。。。。。。。。。。。。。。。。。。。。。。。。。。。。。。。。。。。。。。。。。。。。。。。。。。。。。。。。。。。。。。。。。。。。。。。(24)「什麽是毕竟空?」。。。。。。。。。。。。。。。。。。。。。。。。。。。。。。。。。。。。。。。。。。。。。。。。。。。。。。。。。。。。。。。。。。。。。。。。。。。。。。

    「毕竟空」称为涅  ( nibbana ),彻底地空掉「自我」的状态就是涅  , 这个可以用一句格言来说明:「涅  是至高无上的『空』」(泰本巴利藏第 31 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