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尘集-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二空慧及正观是不是只有你说的那种形式?若还有其他方
式,你的问题就自动消失了。
  要想知道张家界什么样子,可用地图照片等分析固然可以,
跑去看看也是可行的方式吧?
  索达吉堪布翻译的甚深中观引导里有:
  “是故依靠众理论,勤苦伺察仅了知。。。当依觉受次修习,
速能获得深法忍。。。”
  嘻嘻,是不是不止一种方法?

  不懂不懂:
  除您之外,唯一给我重大启发的是“禅师”兄。他引用李**
的话,说中观的修持路线是空三昧,而禅宗等传统宗派的路线是
无愿和无相三昧。虽然我一直反感李**,但他的话的确引起我的
深深反思。请问麻叔,真的可以用三三昧来调和吗?这是第一个
问题。我也正在阅读思考。
  碰到麻叔,就象失恋的人遇到老友,失落的苦水自然要一吐
为快。您的文章我全看过。空宗是否定式的描述,从来不说一句
正面的话。但我猜想,依空宗修持,证得以后,总得有一个“境
界”吧?这虽是俺萤火虫的猜测,但也不能说证得后什么都不是,
否则是断灭了。那么,所有“真常”系列的宗派,都是对这个
“境界”进行直接描述,元音老人的离念灵知则是也。请问这样
理解可以吗?这是第二个问题。
  真常系一旦在理论上认定这个“直接描述”后,在修持实践
上也就直接追求这个“境界”,似乎完全忘记了对空义的正观!
表现在实践上,真常的路子是:“这是妄念,不是真我,所以你
要舍弃。”空宗的路子则是:“这是妄念,万法皆空,所以你要
舍弃。”所以,关键之关键是:不进行空义正观和正思维,能达
到那个终点站吗?这是第三个问题。
  就算条条大道通罗马,可是,中国传统佛教是否有浓厚的神
秘色彩和严重的偏差?依中观,有一步一个脚印的禅定次第,慧
观方面,则有极其严密的教理系统。没有秘密,没有不可以告人
的。而真常系列,号称至圆、至顿、至简,把个佛教搞得神神秘
秘。禅宗叫人直下承担,或叫人参个话头,道理是不讲的。净土
叫人只管念佛。心密则叫人结印持咒。这些我都没有胆子全盘否
定,可是,白纸黑字的道理就在经典里,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弃
“明”投“暗”呢?即使都是能证果的妙法,这是否是一种偏执
和偏废呢?这是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万分感谢!

  二麻子:
  老兄问题分开来讨论好吗,一下子回不了的呀。
  我先在这回一个,别的到莲舟去讨论好吗,麻子也不喜欢当
喧宾的。。。嘻嘻。
  说中国佛教有偏差麻子不敢!但麻子觉得,很多中国学佛人
确有偏差。基本的教理不通,空性正见不学,实修方法不会,这
些毛病已非一日两日了。当今之计,我们应该,也只有,尽己力
量去弥补这些短处。元音老人,心密三代祖师在这些地方做了很
大努力,麻子十分尊敬。你去看看这三位的著述,岂是不通教理
的?
  慧观方面,虽然没有不可告人的,确实有没法文字语言表达
的。否则,佛法只思维就可证了,但历史事实说明,仅此不够。
有些事情,几乎没法表达的。比如,你有块雨花石,把玩多年,
对其形状颜色等,熟知在心。现在,你能将其形状准确表述出来
让我们知道吗?嘻嘻,不可能的任务了。。。
  实修的方面,从根本上来说,是借这些方法,行人可得与正
见相应,佛门的修法其实都对应某种正见。对应不同的见,方法
必有所不同。若无正见,修法能导致什么,麻子一直存疑。但兄
弟你千万别以为正见只有一种中观表述方法,那就有点自限视野
了。
  所以,麻子非常同意你的看法,不可偏废。包括你我心中隐
藏的偏废,也是不可的。。
  这里牵涉到李**先生,麻子不喜欢评价他人。不得不说话时,
麻子说:俺对李先生有不少地方是不能赞同的,但对他的另一些
地方却评价相当高。他是有实修经历的人物。
  这三三昧其实从根本上是不异的。表现出差别来,主要是深
度不同,从而修学时经历的次序不同──统计意义上的。所以,
三三昧根本不用调和────它们本是一家。
  李先生说的次序是对的,但不是绝对的──谁知道行人过去
世修没修过前面的?但,若是前面没学对,直接修后面的,谁都
能看出,这要出毛病的。
  即使是恋爱也要有个对象,嘻嘻。但只要以有对象的心态,
学人就还不能契入真如实相!所以,叫“真如”、叫“如来藏”
等等,都没关系,就看说这话听这话的人是不是真体会了空性。
只是,空性不能作为能所对立的所,所以,有“对象”就完蛋。
您上面用“境界”一词,不好。
  因为人用这词时,几乎一定说的是种认识对象。当然,兄弟
您若能超越这个能所执着,就是用了境界这词也没问题。
  在“是”与“不是”间无路可走,是能所执着的后果。
  心密三位祖师,麻子认为,绝对都有慧的。但其表述方式,
使用方式,未必是你现在认定的。其他的,麻子了解不够,未敢
妄言。。
  嘻嘻,还有“离念灵知”。。。文字无自性,看你怎么解。
嘻嘻。看见不少对“离念灵知”的质疑,对这四字各有所解。嘻
嘻,心密的师兄弟们怎么解的俺不清楚。但这四字是可解错也可
不解错的。比如,若说离念灵知是“居妄想中不为妄想染的”,
很错吗?嘻嘻。
  指为标月,死揪住指头数斗萁就没意思了。
  但我个人也不喜欢这个“知”字,盖因我等凡夫望此文常生
“我的能知”之义,这义不好。

  不懂不懂:
  麻叔请进。关于禅宗与中观。潮流的弊端。再次感谢您在心
密论坛的答复。
  我的问题可以简化成:
  1、禅宗和中观的所证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只能说是。否则,
没法谈。
  2、禅宗和中观的修持能否导向同一个证悟?也只能说是。
  哎呀,还聊什么!那么,让我这么问:既然禅者并不直接正
思维缘起性空的义理,那么禅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毕竟性空的
彼岸的呢?我的木鱼脑袋在想,种瓜才能得瓜,禅者不种空观的
因,如何却又得了空慧的果呢?(这个问题最重要,请麻叔重点
谈。)
  这个捉迷藏的比喻不知道如何。中观的方法就象是用眼睛去
观察、用脑子进行思考:他到底藏在哪儿?最后,通过寻找,一
把抓住。禅宗的方法却是:眼睛被蒙着,每次瞎摸到一个东西,
老师就骂他:不是这个!摸来摸去,最后终于摸到,老师就印证
说:这个就是!
  另外:一个高明的禅者在蒙住眼睛前,已经把地形都观察过
了,要找的那个人也基本认识──参禅应该先通教理。一个不高
明的禅者,一开始就蒙着眼睛,找起来当然难了──这是中国很
多学人的缺点:不通教理。祖师爷们似乎也有些糊涂?为什么不
叫人先通教理呢?学人来了,就知道喊一声:“看箭!”这是个
大问题。就是现在,大德们在讲经弘法时,有谁劝人深入经藏?!
无非叫人“一句佛号”、“一印一咒”、“一个话头”。这至圆、
至顿、至简的风气时尚,怎能不叫中国佛教不灭?

  二麻子:
  弊端是凡夫特色。嘻嘻。
  “哎呀,还聊什么!那么,让我这么问:既然禅者并不直接
正思维缘起性空的义理,那么禅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到达毕竟性空
的彼岸的呢?我的木鱼脑袋在想,种瓜才能得瓜,禅者不种空观
的因,如何却又得了空慧的果呢?”
  ──嘻嘻,栽赃呀。禅门就不正思维缘起性空?哪有这事!
要知道禅门兴盛之唐宋,入宗下修学的,大多在教下研习有时,
教理学得很好的。就连六祖大老粗,那菩提非树的偈子,岂能是
没有正思维过的人说得出的?禅门只是强调,仅思维是不够的,
应真实体会性空。祖师们是因病下药,当时的学人就很能思维教
理,但没得真实入处,所以才有那多公案,说明光照书想象,不
够的。至于现时人另是一般病,却错用药方,与古德们没什么相
干了。。。嘻嘻。
  中国人也有个崇简的风气,不喜欢下大力气去研究细节,总
说“要道不繁”。嘻嘻,要道是不繁,只我们学人的病,却著实
有点麻烦了。这是不求甚解,不能说是圆融。大家努力改吧。

  不懂不懂:
  原来,宗教者,先教而后宗也。嘻嘻,您几番话,似乎没有
告诉我想知道的东西,但我的疑问却承您威力,似乎也消了大半。
谢谢谢谢。有您和网上诸善知识的开导启发,真是我的福报。要
是在明朝,可能就没有这么方便了。这个问题暂告以段落。再谢!




佛经是药方

  后学:
  请教麻叔: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皆可成佛。唯识学
却讲一阐提人不可成佛,二者不是矛盾吗?

  二麻子:
  佛经是药方,不是这样看的。
  佛陀说法时,是看听者毛病(执着)所在,说法对治。如同
对病人对症下药。不同人病不同,药方自然不同。对寒病用热性
药,对热病用凉性药。但我们不应该去想,为什么药又是凉的又
是热的,这不矛盾了吗?到底药应是凉是热?
  能成佛不能成佛,都是对我们未成佛的人讲的,各有所治,
终究都是要有利解脱。
  小时父母说“不可去碰火”。大了却说“快去点火做饭”。
到底可不可碰火?此一时彼一时也。嘻嘻。佛经里的所谓矛盾,
大都如是。




  止:必要的基础及其方向

  越尘居士

  修学佛法是由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愿开始;以圆满菩提
心为道果。其间,除少数极上根利器者外,禅定是必修的工具和
手段。故经云:“一切清静慧,皆由禅定生”。论述禅定的典籍
数不胜数,颇易见到。然而其次第均是为出家人,亦即专事修行
的人所设,即使从入手教起的九次第定也是如此。今日学佛人以
在家人居多,奔忙生活之余要完全依照古德所设次第来修甚是不
易。如何充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时间少走冤枉路,关系重大。禅
定之要无非止观。如何止观?圆觉经述及禅定基本方便有三:奢
摩它(止),三摩钵提(观)及禅那(止观双运不二)。从因地
上看来,止有两种程度:俗义止于正念,胜义(姑云)止于空性,
高下不可比较;观也有两种程度:俗义分析臆度于空性,胜义
(姑云)现量持住于空性,高下亦不可以道里计;禅那却只有一
种:胜义止观不二。这里将先讨论俗义止,将来另文讨论俗义的
观,胜义的止观要等对空性有真实体会后才能用。
  止是定的基础,梵云奢摩它,意谓专注。未得一定程度的止
力去做更高深的修法,例如毗婆舍那(分析性的观),三摩钵提
(等持的观),一心三观,大手印定,且却等等,纯是沙滩上的
楼阁,全无是处。所以止是偷懒不得的,非修不可,非化上时间
不可的。不过止是内外道所共法,具体的修法取决于方向,目标
及行人情况。佛法仅以破除一切恶习执着,明心见性直至圆满菩
提心究竟涅槃教人。佛门行人的方向不是神通,不是长生不老也
不仅是强身健体。佛门虽不排斥上述效果,但明确指出此仅圣末
边事。观诸当今,迷于神通追求神通已成了时人通病,因之不务
正业者有之,发神经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其最小者为失财
耗时,实深可叹。究其根源,无非两处,一曰贪:欲得超人能力
而获名利,或满足虚荣心;二曰盲:于佛法无正知见,误以轻安
或神通境为究竟。所以,菩提心与正知见又是正定的基础,失此
则无不迷于岐途。建立正知见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非
三五句话可了,有疑当反复研读经典并请教大德。人的知见对对
错错深藏内心,许多自己也不知道不清楚,但凡是一举一动,自
觉不自觉地,无不受知见引导。禅定也不例外,无法离开知见独
修:有什么样的见就有什么样的定。欲趋入正定者于此当三思。
  修止,学习控制自己的心专注于某一事物,开始时要靠两支
拐棍:正念与正知。正念又叫‘所缘’,就是专注的对象,例如
佛号,佛像,咒音,甚至小木球等等。要控制自己的心只系念这
个正念,叫‘缘于所缘’,而排除一切其他妄念。作为凡人,我
们百分之百的会有妄念干扰,会随妄念而去,这时要靠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