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论 的研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6頁

        修故轉,為何今世修不能轉呢?若說未來不修善自然能轉,
        則現在若未修,為何也不能轉呢?因為無性論不能成立。

            又者,若立佛性為「定無」,則此「定」是由因故定,
        或不由因故定?若由因故定,此定不成定,因為本來不是定
        ,由其他因緣方定,再者,若說定等共無因,則「非理之事
        並應得成」。總之,由於「有本定有,無本定無,有不可滅
        ,無不可失」等三種過失的邪執,而有無性論。

            以上是《佛性論》作者世親對小乘無性論的評破,基本
        上,他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無性論的五難六答論辯架構上
        ,更立六難論破。本來《瑜伽師地論》的五難六答是用以建
        立無性論的,《佛性論》卻巧妙地引用以成立有性論。最澄
        在《守護國界章》中,將五難六答列舉如下:(裕22)

            一。說無起疑難  教理並摺稹J烙H破云:執不平等難
            二。有情無根難  假設非例答。世親破云:二失同故難
            三。諸界互轉難  非喻乖理答。世親破云:無決定相難
            四。應具諸界難  互喻無別答。世親破云:定何所屬難
            五。無應轉有難  背法不齊答。世親破云:並成無用難
                           縱轉不成答。世親破云:三種過失難

            如此多番的問難之後,無性論者反問如果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為何經典中還有佛說眾生不住於性,永無般涅槃?《
        佛性論》解釋說:憎背大乘法是一闡提因,為令眾生拾此因
        ,以免輪迴不斷,故經作是方便說,而佛性說的真正意義是
        :
        ───────
        (裕22)《守護國界章》卷下之中(《大正藏》卷七四,頁229
              …231上)。


                            57頁

            若依道理,一切眾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若永不得般
        涅槃者,無有是處,無故佛性決本有,離有離無故。(裕23)
        有性論自始至終最基本的堅持,都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佛性論》不但如此,而且主張佛性本有。不過,《佛性論》
        的最大特點還是在於其強眨鹦缘摹鸽x有離無」。使佛性不
        落於實有和虛無的二邊。因之,「佛性本有」的「本有」超
        越本體性「有」或「無」的觀念,其真正的旨趣是為肯定眾
        生皆有成佛的屬性。


        (二)對外道的評破

            《佛性論》論主對外道的評破,主要是針對鞞世師(勝
        論Vaise?ka)和僧佉耶(數論s?hya)二外道不知二空所
        顯的佛性義而主張諸法有自性說的論難。有自性論的外道認
        為:諸法各有自性不空,且其自性定而各異,如水性定濕,
        火性定熱,涅槃生死,亦復如是,不可互相轉作,因其各有
        自性。他們認為若互可轉,則修道無用。《佛性論》論主反
        駁道:自性決定不可得,因為如自性真實存在的話,除了八
        不可見因(裕24)之外的諸法,當決定可見。但是,如兔角
        及蛇耳等,決不可得,定永無故,諸法自性亦如是。再者,
        若「有自性」者是自性有,則不離空有二處。若「有中有」
        者,則二有相並,無能、所用。法既已有,何必復須自性有
        。若「無中有」者,何以不能令兔角等有,故知自性空。
        ───────
        (裕23)《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88下)。
        (裕24)《金七十論》舉八不可見因如下:最遠(atidurat)
              ,最近(samipyad)根壞(indriyaghatan),心不
              定(manas anavasthanat),細微(sauks…mya),
              覆障(vyovadhana),伏逼(abhidhava),相似聚
              (samana…abhiara)。(《大正藏》卷四,頁1246中。)

                                58頁


            其次,《佛性論》作者再舉語言自性不可得,以證成諸
        法皆空,語言須八緣方成:(1)覺,(2)觀,(3)功用
        ,(4)風氣,(5)八處(臍,胸,喉,舌等),(6)音聲
        ,(7)名字,(8)開椋А>叽税司墸月暤蒙艺Z言
        之間不同的組合,又可產生不同意義,因此,可說語言性空
        不可得。《佛性論》更引《中論》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
        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偈解釋諸法之無生自性
        空。諸法雖無自性,並不會陷入虛無,因它們隨眾因緣和合
        而有。

        《佛性論》舉例曰:

            譬如前種能生後榖,此前後榖,不一不異,不有不無。
            若一者,則無前後。若異者,則前榖後豆,故無一異。
            自性不有不無者,因滅果生故。因滅故不有,果生故不
            無,因時未有果故,不可說有,果生時必由因故,不可
            說無,以是義故,因果憶知並得成就,故說無自性。
            (裕25)

            引文中強眨T法自性不有不無,因為「一切法如實無自
        性,唯真實空,是其體性」(裕26)。因為在「真實空」中
        ,諸法不是靜止消極的存在,而是動態積極的過程(process)
        。世親遵循佛教傳統無我的教義評破外道的自性見,其目的
        乃在明示其佛性思想並不踰越佛教無自性見的基本教示。


        (三)對大乘見的評破

            《佛性論》對大乘見的評破,主要是針對偏執的有無觀
        和二諦觀
        ──────
        (裕25)《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93上)。
        (裕26)同上,頁793下。


        加以破斥。傳統上,中觀學派認為諸法含攝於二諦中,一切
        諸法無有自性是真諦,於無自性中,說假有是名俗諦。因此
        說:「一切有皆由俗諦。一切無皆由真諦,以於無中假說有
        故。」世親對此二諦觀破斥說:

              二諦不可說有,不可說無,非有非無故。真諦不可說
              有,不可說無者,無人法故。不可說有,顯二空故,
              不可說無,俗諦亦爾。分別性故,不可說有,依他性
              故,不可說無。復次,真諦不定有無人法,無一無二
              ,空有不有,俗諦亦爾,分別性故,非決定無,依他
              性故,非決定有。(裕27)

            引文中最重要的觀點是否定了「真諦中無,俗諦中有」
        的傳統二諦觀,而強眨^的非有非無。世親伲蓪φ嬷B無
        自性的執見,因為對「真諦無有自性」的認識,還是建立在
        俗諦上才能成立,而世俗語言非實,由此建立的認識自然不
        可說是真實。因此世親認為正確的二諦觀應重超越「有」「
        無」。

            世親認為真諦的非有非無,是因為在真諦中無有人法,
        故不可說有,但是真諦顯人法二空,不可說無。這是《佛性
        論》非常重要的觀點,此顯示世親完全排除將「真諦」或(
        人法二)「空」視為純粹否定或虛無,而是在真諦和「空」
        中建立無限的可能性,尤其在解脫論上。換言之,亦即在諸
        法空無自性的當下,發摚鋭討B積極的性格。

            對俗諦非有非無的解釋世親引進了瑜伽系的三性說。在
        世俗諦中,由於諸法的分別性(遍計所執)假有的存在,不
        可說
        ──────
        (裕27)《佛性論》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頁793下…794上)。



                          60 頁

        有。然而,諸法雖不能說真實的「有」,但是約其依他起(
        因緣性),不可說無。總之,真諦於人我二法,不定有無,
        因其非有非無,不一不異,空有不有。但俗諦因分別性故,
        雖不可說,有卻也非決定無,因依他性故,雖不可說無,卻
        也非決定有。

            總結而言,世親在破小乘、外道、大乘執見的同時,建
        立了他的佛性觀,其觀點可歸迹缦拢

           (1)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性不可執有,亦不可執
                無。佛性雖可說是「本有」,但並非與「無」相對
                的「有」,而是一種本具的成佛潛能。

           (2)諸法皆無有不變的自性,真實空才是其體性。佛性
                更是如此,它不是靜止定性的本體,而是人法二空
                所顯的真如。

           (3)真諦不否定俗諦,空亦不礙有。空與二諦均非有非
                無,故與佛性相契合。


                           三。佛性的體性

            《佛性論》先在「緣起分」和「破執分」破除對佛性可
        能的铡庵幔又凇革@體分」和「辯相分」詳論佛性義
        。換言之,前二分「破邪」,後二分「顯正」。「顯體分」
        以「三因」、「三性」和「如來藏」解釋佛性的意義。如圖
        示:

                ┌─  三因┌─應得因─三種佛性─┌─住自性性─→道前凡夫位
                |        ├─加行因            ├─引出性  ─→初發心至最
                │        │                    │              終有學位
                |        └─圓滿因            └─至得性  ─→無學位
        佛性體─┤
                │             ┌─三無性─→無相性、無生性、無真實性
                └─ 三性所攝─│
                               └─三自性─→分別性、依他性、真實性


                                61頁


            三因佛性乃體證佛果的因素,而它包括三個層次,即所
        謂的應得因,加行因,和圓滿因。《佛性論》解釋說:


              應得因者,二空所現真如。由此空故,應得菩提心,
              及加行等,乃至道後法身。故稱應得。加行因者,謂
              菩提心。由此心故,得三十七道品、十地、十波羅蜜
              助道之法,乃至道後法身,是名加行因。圓滿因者,
              即是加行。由加行故。得因圓滿及果圓滿。(裕28)


        三因佛性的體性,「應得因」是以「無為如理為體」,加行
        因和圓滿因是以「有為願行為體」。雖然說佛性有三因,其
        實三因皆源自第一應得因,因其體性乃人法二空所顯的無為
        如理的真如。由此應得因潛在的激勵作用,才能引生菩提心
        、加行乃至圓滿果。「加行因」即菩提心,由此欣求成佛的
        願心導引出一切成佛之道所須的修行法門,如最基本的三十
        七道品,乃至六度萬行,如此層層增「加」的修「行」,一
        直到證得圓滿法身。「圓滿因」可分因圓滿和果圓滿。因圓
        滿即福慧行,果圓滿包括智德、斷德、恩德。智德者四智成
        就,照了一切法。斷德者斷一切煩惱業無餘。恩德者乘大願
        力救護一切眾生。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四說:「三身
        即三德:法身是斷德,應身是智德、化身是恩德。由三身故
        至具三德相果。」(裕29)

            應得因雖是「無為如理」為體,但是本身又具有三種佛
        性,與成佛修行歷程的三階段相應。三性是「住自性性」、
        「引出性」、「至得性」,住自性的佛性耄Ш诘狼胺卜蛏
        中,也就是說道前凡夫,雖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