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的一件小事;父亲还记忆犹新。晚年的父亲随着交际圈子的缩小;儿童文学成为父亲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的精神寄托。父亲创作的儿歌多次荣获全国以及省市文学奖。父亲在他最后一本儿歌集的序言中写道:衷心感谢发表他作品的报刊和出版社;是这些报刊和出版社的编辑成就了他的文学梦;他知道感恩!
晚年的父亲非常依赖母亲;称她为自己的“拐杖”。由于父母不与我们居住在一起;大多是电话联系;现在想起来很内疚;应该多抽出时间陪父母。特别是2005年4月份;父亲患肠梗塞住院手术;大多是母亲陪伴照料;我儿子姚昊也经常到医院照顾爷爷。爷孙俩感情极深;父亲有好几首儿歌《小昊昊的歌》《小昊昊画画》等都是以孙子的小名创作的;他从孙子身上激发创作的灵感。我儿子小时候;他爷爷经常送他上幼儿园。儿子小时候有个爱好;就是喜欢看飞驰的火车和建筑工地的打桩机;他爷爷常常在铁路旁和工地边带着孙子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孙子看够了、累了;才骑车载着孙子回家。我妹妹和妹夫在照料父亲方面出了很大力。第二年父亲又动了疝气手术。从那以后三年;父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2008年9月份;父母回山东省老家与同学聚会;时间长达一个多月。返汉后;父亲感觉良好;谁知十几天后;突然便血;住院治疗一周;病情得到控制;他不愿待在医院里;回家养病。在家养病的半个月里;病情不见好转;再度住院治疗;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去;父亲再也不能回家;永远离开他至爱的家人和好友;静静地步入天堂。
责任编辑易山
我的屈原情结 作者:王健强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如果把退休后的10多年都算上;我在屈原故里秭归做了40多年文化工作。在这片诗的沃土做文化工作;可以尽情享受得天独厚的文化熏陶;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不管你的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必须和屈原挂起钩来。
小时候上学读书;朦朦胧胧;听老师讲过屈原这个人;并说屈原是秭归人。1951年步入公门;与钱打交道的银行职员似乎与屈原不搭界。1965年跨进文化圈;与屈原的距离稍近了些。但时隔不久;便卷入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待到云开雾散时;我已是40岁出头的人了。恍恍惚惚;前半生已离我远去;后半生正向我招手;我仿佛从噩梦中醒过来。
最尴尬莫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黄石创作培训班;原《长江文艺》编辑部主任刘岱先生要我写一组屈原的故事在刊物上发表;我居然交了白卷。我这时才意识到;在屈原故里秭归做文化工作;与屈原如此陌生;能挑起这副担子吗?
转瞬间开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我开始接触屈原;搜寻介绍屈原生平及其作品的小册子;关在小屋子里充实自己;作为储备和更新知识的必修课。
1982年端午节的湖北省屈原学术讨论会;对宣传屈原和宣传秭归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继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认为文化名人后的一项空前的学术活动。国内200多位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屈原研究专家、教授届时将光临秭归。为了准备这次会议;作为秭归县文化局领导成员之一的我;夜以继日地写了一本介绍秭归历史文化、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小册子《屈原故里秭归》(中国旅游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为新中国建立后秭归作者出的第一本书);创作了一部以屈原传说为题材的歌舞剧《神鱼》并组织排练;作为屈原故乡人献给这次盛会的礼物。连同观赏龙舟竞渡、广场端午诗会、拜谒屈原祠、瞻仰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等会外活动;使这次蕴含着楚文化氛围的盛会开得红红火火;激情澎湃。当年8月;我有幸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成为这个具有活力的特殊群体中的一员。
这次会议使我感触良深。我亲眼看见;那些个年事已高;久居城市的老学者、老教授;怀着一颗虔诚的“朝圣”之心;不顾旅途疲劳;跋涉在当时交通条件极差的羊肠小道上;去瞻仰屈原诞生地。他们对屈原的感情为什么那样诚挚、那样强烈、那样深厚?许多日后我才悟出一点门道:他们都是大知识分子;读懂了屈原;熟知屈原精神的博大;屈原作品的精深;与屈原的心相通。而我;作为一个屈原故乡人;对屈原的了解如一张白纸;自惭形秽;恨不得一头钻进地里去。我要读点书;读屈原;读《史记》。哪怕一时半会读不懂;手里多抱几本工具书;像蚂蚁啃骨头那样;一口一口啃下来。
这时候;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政方针已经确立;国内外仰慕屈原的朋友从四面八方踏上秭归这方圣土;瞻仰屈原祠宇和故居遗址;接待任务频繁。每遇来客;必作介绍;使我不敢有丝毫怠慢。日复一日;一个我所认识的屈原形象;一步一步地从远方向我走来;走进我的生活;走进我的心中。
正当我的思想感情与屈原贴近了一点的时候;我突然奉调主编《秭归县志》;工作性质和思维方式相应转变。我较多地思考着屈原故里秭归的第一部县志(此前称《归州志》)怎么编;怎样才不至于损害屈原故里的美誉。
1989年;有人提出“屈原生于江陵;秭归并非故里”的所谓“新论”。我奉命撰写了《“屈原故里江陵”辨》(《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一文;出席在襄阳师专举行的屈原学术研讨会。论文以翔实的历史资料阐述“新论”不过是“旧说”的翻版;第一次向外界介绍了楚国王族的后裔——熊、屈二姓在秭归的居住情况;考证了楚武王熊通封公子瑕“食采于屈”时的楚国疆域;提出公子瑕的“食邑”极有可能在秭归;引起屈学界和楚文化专家的关注。
然而;我的屈原情结并不满足于我所认识的屈原形象;我想用我的笔树立一个新的屈原形象。1990年;《秭归县志》经湖北省地方志学会评审后;承已故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先生推荐;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此前;秭归现存明、清两代九部《归州志》;除一部州志转载《史记?屈原列传》外;其余都没有给屈原立传。我破例在上限之外给屈原立了个1000字的小传。1995年;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三峡名人》一书;我应约为屈原撰写了一篇8000字的传记。
转眼进入21世纪;新中国建立后出版的多种普及屈原知识的小册子未见重版;也不见哪家出版社推出一本新的介绍屈原的通俗读物。而新时代的青少年却在一茬接一茬地茁壮成长;他们了解屈原吗?至少在屈原故里秭归;包括高中生在内;许多人不知屈原何许人也。我应约写了一本10万字的小册子《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立专章撰写了一篇20000字的《屈原生平》。这三篇传记对屈原的认识;逐步从模糊趋于明朗;篇幅由小到大;体裁从史传向文学传记过渡;为后来写作长篇文学传记《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奠定了基础;成为引导全书走向的故事梗概。
我写《屈原传》的动机萌生于上个世纪;但我在职时公务缠身;终日忙忙碌碌;事必躬亲;一直工作到61岁才退休;时间属于自己了;才动手做起来。这本书倾注了我后半生的精力;写作构想在本书《后记》和另一篇文章中已经谈到;只想赘述一点:我写得太苦太累太伤神了。我年龄大了;不会使用电脑;一笔一画;都得靠指头和笔头磨出来。40多万字的篇幅;历时12年;四易其稿。冬天手僵得握不住笔;夏天汗流浃背;一块湿毛巾披在背上降温。我给自己下个死命令;一天必须写出1000字;分三个时段完成:夜晚一觉醒来躺在床上打腹稿;清晨起床吃过早点;偕老伴去户外锻炼两小时;顺便去超市买点菜回家;老伴下厨房;我便一头扎进半间书屋;把凌晨打好的腹稿抢记下来;下午时间稍充裕;边看边改边抄。循环往复;不舍昼夜。十年辛勤劳作;除穿插写过几本小书外;没有中断过一天;连节假日都躲在我那间小屋子里。我的手稿朋友们会不忍看。
2007年5月;第四稿改过三分之二;我忽然觉得身体不适;胸闷如堵。经检查;我长了个胸腔纵膈肿瘤。入院后将300克的瘤子切下来;只休息了两个月;又披衣而起;将后三分之一改完央人打印、校对;于2008年春节后交付出版部门。这时候的我; 已是油灯耗尽;血液榨干;躺下便不想动弹了。
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在我的有生之年看见它行世了。囿于水平所限和急于摆脱长达10多年的“马拉松”;出版过程匆忙了些;书中留有若干瑕疵。但作为一项事业;我矢志用文学形象丰富屈原生平的愿望实现了;我尽心尽力了。不问结果如何;我享受了过程;切切实实地感知了我心目中的那个屈原;与屈原的感情似乎贴近了些。至于我心中的苦与乐;可用一首《七律?丙戌端午感言》作答:
岁月邀吾话古稀;
休伤白发笑缁衣。
平生碌碌书相伴;
迟暮依依恋秭归。
旧友讥余心弗死;
老妻唠我苦何欷。
年光过尽终难悟;
一任他人论是非。
责任编辑易山
扛火 作者:陈哈林 文章来源:长江文艺
扛火是鄂西高山土家人过冬时的一种说法;扛火并非是把火扛在肩上;揣在怀里;而是指在寒冬腊月一家人团聚一起聚在柴火边烤火享受亲情的场景。
生养我的那个村子名汪洋庄;每到大雪飘飞的日子;我们总回老家过年。我们这个深山地区一直和我们大中国保持高度一致;到了春节;无论你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异国他乡;汪洋庄的后生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回家;他们觉得只有在老家住上一阵子;和父老乡亲一起唠唠嗑儿、扛扛火;一起赶仗、煮酒熬糖打豆腐等;才算过了年。只有和家乡的土地聚一聚;心里也才踏实;似乎只有在这里才能积蓄力量;这种来自故乡土地的力量;才会让你在新的一年增添新干劲;在新的一年才会健康、才会向上也才会兴旺的。
这就是故乡的力量;在故乡走亲串友一起扛火有一种特别的诱惑;远比去国外去平常想去的一切地方有魅力得多!因而每到这个季节;我就约上我的兄弟姐妹回家;去与那里的爷爷、婆婆、姥姥、伯叔、姑舅姨一块儿扛火;在那儿尽可听听乡音;说说乡情;唠唠乡事。一边扛火;一边又去厨房看看打磨窑豆腐的大婶大娘;一边扛火;又去大叔大伯家看杀年猪;一起喝酒吃年饭;一起把丰收的喜悦喝个痛快;一起醉着在雪地里堆雪人儿;用自己的身子印雪人儿。
扛火是有讲究的;那样的火垅;用四块长石条围成方形;弄来早先砍好的大柴;用一些从林子里弄回的落叶黑土铺垫好;用一些劈好的木柴和渣子柴堆放一处;点着后就开始扛起火来;这时候就有讲故事的爷爷叔叔讲一些每年扛火都讲的老故事;诸如“张飞打岳飞”呀;“薛仁贵征东征西”呀;“封神”“西游记”呀;在火边一边讲着故事;一边呼着马棒丝烟;就是用媒纸点的那种;还一边讲着东家的新屋;西家的搬迁;讲村头老人又走了一个;讲又有一小子打工带个说着弯腔的洋媳妇回来。在北风那个吹的时候和漫天飞雪的季节做一些生儿育女的活计。我一听说这事儿就特别来劲儿;这些后生们正改造着下一代呢;这种组合下一代一定智商好;我们汪洋庄更加有希望了。那些个弯腔媳妇;可是上好的育人土地啊!说到弯腔;老父亲突然想起一个故事;他说一个当兵的回家上餐馆吃饭;打着在外面学的话说:小二;吃饭。老板认识这人;就问你们在部队打的枪是弯管还是直管;小兵说:那当然是直管。店主说;我们用的猎枪是直管的;我看你们部队的枪肯定是弯的。说得吃饭的人哄堂大笑;小兵明白后红着脸走了。
扛火的火笼上的楼锁上;吊着年猪肉;被烟火熏得黄金干色;闪烁着无尽的滋味和诱惑。
扛火的人是不断变化的;一拨走了;又来一拨;乡里乡亲聚一块儿天南地北地侃;当吊锅里的腊肉喷香的时候;大家就又淌起哈喇子来;说用柴灰烧鸡蛋可以败火消炎。
一边扛火;一边还听着广播;广播里说着家电下乡凡在店里购买家电给补贴;说着医疗改革;说着些加大内需等的话儿;大家于是就张着耳朵听起来;在这样的时候听这样的声音好;不管下多大雪;有这样的声音和火;很温暖。
又听贵生哥说我们小组已有三台中巴;20多台摩托;10多台三轮麻木;这些国家都给13%的补贴。
一边扛着火;我也一边在想;我们中国人多好;这人口多还真能拉大内需;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人力资源一样是宝贝;有了这三宝;我们的中国不怕华尔街风暴。
扛火的时候做些记录;我的红娃子幺兄弟在一边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