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刷盘子还是读书(1)-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节 历史轮回,建立新型共荣圈
第十节 历史轮回,建立新型共荣圈
〃日本提供大型高级技术和资本,韩国提供中型技术和资本,中国提供劳动力,俄罗斯提供资源〃,建立垂直分业优势互补的环日本海经济圈,然后在此基础上推行日本工业标准,最终东亚〃共荣〃。这是日本的发展战略,符合〃先富论〃,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现在正在执行的发展战略,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无尽藏的比较优势,融入世界经济,参与世界大循环。
图6 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构造
图6是2002年中日两国的贸易构造。日本对中国出口5万亿日元,进口7。7万亿日元,贸易赤字2。7万亿日元。如果包含香港的转口贸易,贸易大体平衡。日本输出的品目,电气机器(26。8%)、一般机械(20。9%)、化学制品(12。5%)、金属及制品(10。5%),合计占全体的7成。电气机器的约4成是半导体,金属及制品、化学制品等占了很大比重,是中国不能或很难生产的基本配件和材料。机械类的输出比重高,是由于直接投资上升的结果。另一方面,日本的输入产品:机械机器(33。5%)、纤维制品(25。6%)、其它(17。6%)、食品(9。5%),合计86。5%。机械机器的内容是办公机械、音响、电视等,大多是基本配件输出,运到中国组装后重新输入日本的。其它类是家具、旅行用品、手提包等,与纤维制品一样,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中日贸易关系,除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品继续增大输入外,机器设备、基本配件和材料等出口,在中国加工成制品,再逆输入。中日贸易是〃双赢〃的互补关系。即使是食品输入,也是日本提供技术的开发型逆输入。由于这种逆输入,使中日贸易实际上是日本企业间的〃日…日〃贸易,占全体贸易的约60%。
〃日…日〃贸易也引发了贸易摩擦,2001年中国输入农产品争端,及随后的纺织品争端。都是在中国投资的日本企业与留在日本的本土企业间的问题,最后是依靠协商,自主规制解决,民族主义者不断拿这些贸易纠纷大作文章,却不知道这些争端根本和中国没有关系。
日本提供资金技术,中国提供资源和劳动力,在工业层次上垂直分工,相互间互利互惠,讲求双赢的贸易关系。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30年代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以电气、化学等为中心的重要发明,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大幅扩张。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军工产业极大推动了技术进步。从科学技术,举国经济总体战等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被称为最初的现代战争。坦克和飞机在这场战争中崭露头角,参战各国则努力对它们进行技术改良和性能提升。这些技术,战后被应用于汽车产业和车辆产业等一般产业,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要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战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技术有了长足进步,美国、日本的生产力显著增强。战后工业国家的原有工业生产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复兴,表面上看当然是大好事,但由于国界的分割和消费能力受限于私有制,从全球来看,生产力扩张酿成了世界性的生产过剩。
1929年,纽约的股票市场暴落,大恐慌及30年代的持续的不景气,它的规模和持续时间是从来未有的。以前的经济危机都能通过看不见的手,很快自动的达到供需平衡,自动恢复景气。但这次却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把世界瓜分的一干二净,世界上已经没有可以释放危机的外部空间。为了从危机中解脱出来,欧洲诸国与各自的殖民地结成区域经济体。自国商品优先销售,殖民地的天然资源和劳动力由宗主国垄断利用,名义上却是共存共容,互利互惠。美国与自己的殖民地和拉美加拿大等结成事实上的区域经济体。德国、意大利等没有殖民地或很少的国家,不能结成有效的区域经济体,而日本虽然拥有朝鲜半岛、台湾、撒哈林南部及南洋诸岛等殖民地,但天然资源不多。于是德意日要结成轴心国重新划分殖民地,德国是〃生存空间〃,日本是〃大东亚共荣圈〃,在日本海的对岸,建设事实上的殖民地满州国。

当时日本由于劳动保护立法,劳动时间缩短和工资上升,纺织业向工资低廉的中国转移,在中华纺织急速发展,1918年24万锭,1919年33万,1920年达到87万。在中国现地进行棉丝生产的三井物产,一战前就开始了。在华纺大量向美国出口,换取外汇发展重工业,再进一步强化军事机器。英美也向中国大量投资。这些外资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政权相结合,划分势力范围,获取垄断利润。2、30年代的中国是英美日三国同盟的共同殖民地,为它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经济非常繁荣,是黄金十年。随着日本的势力增强,想夺取更多的份额,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三个新兴工业国的扩张最终导致了血流漂杵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无论战争结果如何,第三世界还是第三世界,究竟是旧殖民老爷取胜还是新兴的军阀得志,都不能改变被剥削的事实,只是在剥削方式和程度上有微小的调整。要想打破这个规则,指望别人是没有用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独立、工业化、去工业化,几十年的历史画了个圈,又回到了提供资源和劳动力的被支配地位。这次与上次不同,上次是被武力胁迫,这次却是心甘情愿。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正像机器一样把自己的资源加工后送往日本及国外。换回来花花绿绿的印刷品叫做外资,换回来的奢侈消费品供少数人享用。对于全体国民来说,可消费的资源事实上减少了,所以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也住不起房子,没有养老和各种保障。国民的普遍教育没有了,岗位培训没有了,生产知识体系瓦解了,剩下的只是积极性高涨的人肉机器,以血肉之躯对抗钢铁,憧憬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十一节 问世间钱是何物?
第十一节 问世间钱是何物?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这一点无庸置疑。从南方的广州深圳到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再到苏北、山东沿海,渤海湾沿岸,处处都在大兴土木,修公路,建厂房,成百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划为开发区,以异常便宜的价格提供给外来投资者。无数的劳动力从西部和中部涌向这些迅速建立的开发区,再分头流向各个流水线旁的工作岗位。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的消耗量也越来越高,虽然公路越来越多,但超载现象还是压垮了路基和桥梁……这一切都证明,中国的工厂正在制造越来越多的产品。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又很难把许多社会现象同〃增长〃联系起来,工资确实在缓慢增加,却始终跟不上物价和房屋价格的上涨,大学生们从学校里走出来,却很少有人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被医院的高收费剥夺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整个国家不断在外交上让步……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繁荣为何不带来富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外汇储备超过470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年均增长8%,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中,一枝独秀……。发展是硬道理的内容最后变成了挣钱是硬道理,一切用钱衡量,挣到钱的就是好猫,没有利润的事情就是无谓的浪费。
既然挣钱成了唯一的经济指标,我们倒要问问世间钱是何物?是金银财宝吗,那么当年的大清帝国忠实地履行了发展是硬道理,凭借自己无以伦比的商业力量挣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白银,GDP占到世界总GDP的30%,富甲天下,最后在阵阵炮声中交出了数百年的积蓄。民国战乱不止,出口低技术产品的能力比清朝差了许多,却也是挣钱能手,创造了黄金十年,建设了东方巴黎的上海,当时的钱已经不是足赤真金,金本位银本位,但好歹还有固定含金量。虽然挣了很多钱,民国和清朝的下场差不多,经济成就被现代工业创造的战争机器摧毁。
今天,钱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元英镑都与黄金脱钩,纯粹是西方政府凭信用发行的符号,RMB从来就与金银无关。各国政府发行的货币总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货币的变化反映了工业社会的实态,机器是生产的主体,强大的工业体系可以创造无穷的生产力,只受限于可以得到的天然资源。至于货币,既然只是产品分配及调整机器运行的手段,自然退化为符号,与财富无关。国家的财富是自然资源和能够创造和使用机器的有知识、有技术有组织的国民。
历史轮回,中国又走上了以挣钱为硬道理的发展道路。人均GDP在增长,但国民的生活却每况愈下,三农问题,下岗,教育医疗产业化,环境污染……。改革开放极大调动了积极性,一天干十余小时司空见惯,为什么干的越多得到的越少?原因是把自国的资源和人力往国外运,多运多得,极大调动了积极性,而中国却是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GDP的增长对工业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工业国家反映的是资源流入,落后国家反映的则是资源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换来的高级产品,只用来奢侈消费,并没有用来改善民族的知识和技术,反而还破坏了民族的独立性,学生在教育产业化中失学,熟练工人在下岗运动中死于贫病,基干产业彻底瓦解。
挣来的钱是自己的吗?如果辛苦挣来的钱必须去购买西方以垄断价格出售的工业物资,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这种钱只是在我们的手中打个转而已,不是自己的财富。如果挣了钱,买房子置了家当却没有力量捍卫,也不是自己的,这个世界远没有大同。历史上的大清和民国不用说了。现在,虽然武力热战的可能性小了很多(台湾是个问题),但斗争却一刻不停,方式更加邪门离谱,轻轻一点鼠标,几十年积攒的货币,可能瞬间灰飞烟灭,还欠上还不清的债。依附型的中国经济,有捍卫国家的力量吗?
百余年前,中国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一个成为殖民地,另一个成为世界强国。现在,日本中国的发展战略又是不同的。《日本制造业复活战略》中这么写到:日本要维持与中国20余倍的收入差距,日本的年青人需要具备创造20余倍附加值的学识和技能。中国的改革方向是教育产业化,改制下岗,进一步调动个人积极性。百年前,义和团的血肉之躯没能够打败钢铁,今天……
第一节 前 言
第二节 日本的经济体制
第三节 日本的政治体制
第四节 经团连与日本平民生活
第五节 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
第六节 历史的沿革
第一节 前 言
第一节 前 言
一个平等的世界一直是许多人的梦想,但这个梦想并不符合现实。在这个狭小的星球上,少数几个发达工业国家事实上主导着全球经济体系,并在文化体系中占据了制高点。中国是落后国家,又确定了融入全球化,利用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中争取复兴的基本国策,自然会把这些发达国家作为我们的样板。不过,作为世界的核心地区,这些发达国家乐于看到资本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并积极的在中国投资,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不允许同属经济要素的劳动力向它们的国土自由流动。因此,大部分中国人对这些〃样板国家〃并没有直观印象,只能由少数率先与发达国家〃接轨〃,接受西式教育的精英转述对这些国家的认识和见闻。
就目前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基本上被描绘为沐浴在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天堂,西方议会民主保证了人民的权利,自由市场则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两者结合则创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美好生活。本文将试图用事实和数字来分析事实的另一面。
本文选择日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是考虑到日本在现存发达国家中最后建立现代工业经济体系和政治结构,明治维新采取了全盘西化的方针,战后又由美国亲自主导民主改革,是一个彻底西化国家。由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很短,历史的遗迹非常多,易于把握真实的运行规律及发展脉络。
第二节 日本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 日本的经济体制
二战后,日本一片废墟,殖民地纷纷独立,原有的财阀体系被盟国解散,剩余的军舰飞机等军用物资也被收缴一空,几十年的工业积累毁于一旦。整个日本的经济体系必须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头开始,然而,20余年后,日本一跃而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分析这段奇迹般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经济现状。
战后的日本,百业凋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