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界中最高的一界是无色界,居住在这里的生类已没有“色”形体了,也没有具体的处所。物质性的东西不存在了,故名无色界,无色界共有4种: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在世俗世界中,佛教又区分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又称为“众生世间”,是有情识的众生体的领域。有情出生有四种状态: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器世间亦称“国土世间”,指大地山河、日月光明、房屋器具等没有情识的事物。这是有情众生依止的生存环境。
相对世俗世界这一“秽土”、“秽国”,佛国世界又称为“净土”、“净国”。在佛国世界,主要有弥陀净土和华藏世界。弥陀净土就是著名的西方极乐世界,在这里居住的众生没有任何痛苦,无限欢乐地生活着,国土上铺着黄金,一切器具都用无量杂宝和百千种香共同合成,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莲花香洁,仙乐悠扬。这里的主持是阿弥陀佛。在中国佛教中,这是最有影响的一片神圣净土,中国佛教最大的汞派棗净土宗,就是以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的。
华藏世界,又称莲花藏世界,认为世界是毗卢舍那佛的显现。中国佛教华严宗就是以尊奉毗卢舍那佛为教主的。莲花藏世界由须弥山无数风轮所持,最下面风轮能持上面的一切宝焰,最上风轮能持香水海,海中有大莲花,金刚轮山围绕四周。莲花藏世界有无数香水海,因而有无数大莲花,每一莲花中包藏无数世界,所以称莲花藏世界。莲花藏世界重重叠叠,依次布列,其中第十三重为婆婆世界,为人类所居住。华藏世界光明灿烂,婆婆世界里的人类人人皆有佛性,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
/* 165 */
第五部分
须弥山
在佛教宇宙观中,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时间上按成、住、坏、空“四劫”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由世俗世界和佛国世界构成的佛教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围绕它排列着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须弥山由金、银、琉璃、玻璃四宝组成,山高8万4千仞,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因天王天。周围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金山内的七香海,山外为由铁围山围绕成的威海。威海中分布着四大洲、大中洲和无数小洲。四大洲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每一洲形成一个世界,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 166 */
第五部分
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
蓝毗尼位于尼泊尔狭长领土中间位置的最南端,距离尼泊尔重要边境城市白尔瓦约21公里,离尼印边境最近处仅7、8公里。蓝毗尼在尼泊尔特莱平原上,属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70米。这里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47摄氏度,6至9月为雨季。蓝毗尼在古代属于北印度,相传为古印度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蓝毗尼园位于古印度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之间。
根据佛传记载,公元前565年(佛陀诞生年代诸说之一),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善觉王之女)从迦毗罗卫国王宫出发(约在蓝毗尼以西27公里处),回娘家(约在蓝毗尼东北80公里处,在今尼泊尔布多尔市东)生产。途经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下车沐浴。当她上岸后用右手攀住一棵无忧树的树枝略作休息时,释迦太子降生了。
公元前251年,也就是佛陀涅槃200多年后,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与其戒师优婆掘多等来蓝毗尼巡拜佛迹,并于公元前245年建石柱纪念。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内容是:“天爱喜见王(即阿育王)于灌顶即位的第20年,亲自来蓝毗尼恭敬礼拜。证实此处为佛陀诞生之地后,敕令于此雕凿竖立巨大石柱,并用石栏围护。因为无上正遍知出生于此,特谕减免蓝毗尼村税赋,仅缴收入的1/8。”据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总高约13米,埋入地下2米多,柱顶近3米,中间柱身7米多,周长2米多。柱顶由3部分组成,最下部与柱身连接处为圆柱体,四周雕有条状花瓣;中间为正方体,四周也雕有花纹;顶部雕有一匹马。
公元636年,中国高僧玄奘法师来到蓝毗尼圣地。他当时在蓝毗尼见过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还见过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顶部断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记》第六卷记载道:“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清澄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
/* 167 */
第五部分
六道轮回
佛教典籍中,六道有特殊的含义,具体为:
最底层是地狱道。出于残酷的动机伤害其他众生,便造下经历地狱苦的业。导致我们转生在地狱里若干主要的不善业,包括打斗、杀戮与强奸等。地狱道不是极冷就是极热,而转生在地狱里,通常都要停留一段难以置信的漫长时间。
其次的恶道就是饿鬼道,飘荡的饿鬼忍受着极度饥渴的苦恼。我们受到强烈的贪婪、色欲与吝啬的妄念影响而做出的事情,会使我们受到饿鬼道的折磨。饿鬼不但受到饥渴之苦,并且受到热、冷、疲劳与恐惧的苦,尤有甚者,饿鬼永远遭受着无法满足的极度欲望折磨。
第三是畜生道。降生在畜生道里大部分是因为盲从无理性的本能,思想行为又顽固而闭塞。如果我们生为动物,根本没有机会利益自己。我们不自觉地不停制造恶业,陷入更多的痛苦之中。如果有一位善人想要教导我们一句足以消除许多业障的有力咒语,我们却因为太无知而只会向他乞求食物,也不知如何利用这句咒语。
以上被称为三恶道。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幸运”道,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幸运”,因为在其中有娑婆世界不同程度的享乐。我们也可以生在人道、阿修罗道,或是天道,就是神或女神。一般而言,降生在这些善趣中是行善的果报。但是,因为行善时还是受到无明的影响,动机也不纯净,仍然在业与烦恼的力量下,不由自主地投入轮回之中。我们在三善道中经历到的痛苦,可能比在三个不幸的道中轻,但是这些痛苦还是足以使我们觉得不满足。
天道是六道中的最高层,它有几乎像梦境般的快乐。这些骄傲的众生住在有珠宝的宫殿,耽溺在各种声色的享乐中,然而,因为他们被这些欢悦分心得太厉害了,不再努力造更多善业,而把前生所累积的善报用光了。当他们死亡的时候,只剩下恶业。因此,大部分的天人都立刻掉落入恶道。
阿修罗道与天道相似,而且两方永远交战不休。阿修罗嫉妒比他们优越的天道中丰富的财宝。其实阿修罗根本不可能杀害天人,自己反而很容易被敌方伤害或屠杀。嫉妒心使阿修罗无法享受自己的财富,而他想要获取更多财富的企图经常受挫。
最后是人道。我们已经讲述过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与所爱的人别离,与所怨憎的人相遇,挫折和不满足等苦恼。而且,其他五道中可以经历到的悲惨,在人道中都有份。
/* 168 */
第五部分
瑜 伽
印度把气功和练气功的师傅统称为瑜伽。一个训练有素的瑜伽,可以连续多天不吃、不喝,使心跳加速或减慢等等。神奇的瑜伽之谜,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注意。
瑜伽在印度极为盛行,宗教化瑜伽留下的烙印很深。目前印度除了宗教瑜伽之外,还有大量的世俗瑜伽。后者抛弃了宗教学说的神秘色彩,以修身养性为目的,作为健康身心、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手段。在印度有许多瑜伽学校,专门传授瑜伽术,还有不少瑜伽师飘洋过海赴欧美传徒授艺。
瑜伽,又作瑜珈;原为梵文,yoga之中文音译,本意是合一、连接;即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古时东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万物之母)与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这是通过修行而达至的境界。故瑜伽一词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灵三者的升华,而非什么动作。这境界是无数求道者所渴望的,通往解脱之门。所谓明心见性,人在宁静中容易领悟真我与实相,静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课题。唐玄奘法师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指的正是瑜伽师(修行者)禅定时渐次发展的境界。我们只要翻查稍为大本的辞书,都会找到瑜伽一词的本意,实与今人所听闻的相去甚远。瑜伽哲学及其实践方法,对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响深远。
瑜伽(yoga)一词,本出自梵文“Yuj”,原是指用轭连起,即服牛驾马之义。而后来引申为接连、同一、统一之意,有和谐、等同的含意。有趣的是,英文‘Yoke’一词,正也是“轭”,其拉丁文字原也是连合、结合之意。古代印度的重要经典,如奥义书、吠陀经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个体的灵”(小我)与“宇宙大灵”(大我)的和合归一,即中国人所说万化归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与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觉醒、觉者、解脱、涅槃一脉相承。
到公元前2世纪,帕坦加利总结各门瑜伽修行功夫而作《瑜伽经》(Yoga Sutra) ,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个修持方面:(1)禁制(持戒)、(2)劝制(精进)(3)坐法(4)调息(呼吸)(5)制感(6)执持(专注)(7)禅定(入静)(8)三摩地。在印度修行传统之中,这“小我”被喻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基督教所称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两者是由方法重新合而为一的。这个“反映”(能量) 是以3圈半的形式卷曲,沉睡在人体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之中。在合适的条件之下,这个潜藏而沉睡的能量,便会被唤醒而上升,直至穿越头顶(顶轮),令人得到觉醒与开悟,即是所谓Self—Realization (自觉──自性真我的觉醒)。身、心、灵的状态得到升进。瑜伽就是这个状态。
另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现代医学名词:Sacrum(荐骨)的古希腊文原意是神圣(Sacred);而相对于顶轮,即头盖骨的脑囟位置,英文是fontanelle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喷(fountain)。这与印度古代诗人、圣者哲贤所记述的完全吻合。再者,三脉七轮的位置和花瓣数目,都与现代解剖学相符。这是否意味着古人向内寻索,则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呢?
/* 169 */
第五部分
四 谛
谛,satya,是“实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学中一般通用的哲学概念和方法。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是现实生存的种种痛苦现象,所谓“一切皆苦”。苦有八种:生苦(出生是痛苦)、老苦(老年是苦)、病苦(疾病是痛苦)、死苦(死亡是痛苦)、怨憎会苦(和不可爱的东西会合是痛苦)、爱别离苦(和可爱的东西分开是痛苦)、求不得苦(得不到所想要的东西是痛苦)、五蕴盛苦(一切身心俱苦);集谛表示造成痛苦的各项理由或根据;灭道表示作为佛教最后理想的无苦涅槃;道谛则是说为实现佛教理想所应该遵循的手段和方法。而“道”有八种,被称为八正道,即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
涅槃,意思为圆寂、灭度等等。它的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印度也有采用这个术语作为最高的理想。
五蕴:色蕴,相当于物质现象,它包括四大(地、水、风、火)和由四大所组成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以及感觉的对象(色、声、香、味、触)。受蕴相当于感觉,即对外界感受所引起的感觉内容。佛陀把它分为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想蕴相当于知觉或表象作用。它是一种“抽象的思考作用”,是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标证”,例如使人知道这是青色、绿色、白色、蓝色、圆的、长的,就是想蕴。行蕴相当于意志,它是“先于行动的心的努力”,也就是有目的行动的意志。识蕴相当于意识,即统一各种心理作用的根本意识。
/* 170 */
第五部分
因缘而起
缘起说是佛教的独创理论,用以解释世间人生和世间现象之所以发生和变化的原因,它构成早期佛学的重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