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初期的犹太教异端变成罗马帝国国教(公元392年);由犹太民族的地方性宗教经过传教活动变成了世界性宗教;由统一的基督教发展到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公元1054年);1517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又使新教从罗马天主教内脱颖而出,于是基督教分成了三大教派等等。
但是不变的一点是,基督教的每一个教派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奉《旧约》和《新约》为其经典,即“圣经”。
西文“圣经”(Biblia,英文Bible,法文la Bible,德文die Bible)一名来源于古代腓尼基的一个城邦名“毕布勒”(Byblos)。毕布勒以从事草纸贸易而远近闻名,后来“毕布勒”就成了古希腊人“书”的同义词。当犹太教的经典被翻译为希腊文后,希腊人就用希腊文ta biblia来专指这些经典。到公元5世纪初,君士坦丁堡主教克利索斯顿将Biblia用作基督教正式经典的专称,一直流传至今。
《旧约》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继承而来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信奉的圣经。圣经为什么要叫做“约”呢?
犹太人认为,《旧约》记载了上帝与世人所立的“契约”,如最早上帝与诺亚立约;与亚伯拉罕立约,订立“割礼”;与摩西订立“十诫”等。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人的上帝与世人立约之说,认为救世主耶稣降世意味着上帝与世人重新立约。他们把这次立约叫做“新约”,而过去上帝与犹太人所立的约就叫做“旧约”。这就是《旧约》和《新约》的来历和含义。
《旧约》大约于公元前6—2世纪之间形成。《旧约》一共有39卷,约929章,包括自公元前11世纪末以来相传的古代犹太律法、典籍和各种文学作品,大体可分为“律法书”5卷、“先知书”21卷和“圣著”13卷三大类。
《新约》最初是用希腊文写的,约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至2世纪末定型,最终于4世纪初确立。《新约》共有27卷,约260章,大概可以分为“福音书”4卷、“使徒行传”、“使徒书信”21卷和“启示录”。
由于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全球性的重大影响,使得《圣经》成了世界上读者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之一。至今《圣经》仍在全球,特别是在西方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31 */
第二部分
摩西十诫
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及人类,后来亚当夏娃的子孙又在地上繁衍。亚当的第10代子孙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祖先,但犹太人却没有定居地,整个民族四处漂泊。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犹太人对埃及法老有功,他们居住在埃及城里。但是埃及城里的人已经够多了,埃及人当犹太人是来抢自己饭碗的。犹太人做生意又比埃及人厉害许多,因此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约瑟和支持他的法老都死后,新的法老当政。虽然犹太人经常被逼去从事报酬极低的劳动,但埃及人还是不能放过他们。他们奏请国王把犹太人全部消灭掉。于是法老就采取杀掉全部犹太新生男婴的办法,企图绝掉犹太人的根。但有一个人活了下来,这就是摩西。
摩西是作为埃及公主的养子长大的,成年后,他由于看不惯一个埃及人欺负犹太人,就把那个埃及人打死了。法老想杀摩西,摩西于是逃往了米甸,归化了犹太人。
上帝耶和华知道了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难,就向摩西显灵,赋予他将犹太人领出埃及的使命。然而本来以牧羊为生、习惯于野外简朴生活的犹太人在接触了城里人豪华舒适的生活后,很快就看不起他们自己祖先的简陋帐篷了。他们都不相信摩西,也不听他的话。在上帝赐给的行神迹的能力的帮助下,摩西历尽艰难,终于使族人跟着他离开了做奴隶的埃及,踏上回归自由家园的漫漫征程。
在沙漠回归之旅中,烈日、干渴很快就驱走了当初获得自由时的喜悦,他们开始抱怨摩西,要求回埃及去。摩西坚持对唯一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告诉他们说,耶和华会在急需之时帮助他们的。过了没多久,水不够了,部落的头头们又去找摩西,要求回到尼罗河边去。摩西按耶和华的指示,以神杖击岩,就流出了泉水让他们喝个够。然而,犹太人就又等候另一件可以埋怨的事,仍是吵着要回埃及去。
摩西不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但他有无限的勇气、十分的耐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当犹太人到西乃山区时,他已经很清楚,要想统一思想和行动,就必须使跟他一起来的人都承认耶和华是唯一的上帝。犹太人在多神崇拜的埃及呆得太久了,已忘了自己祖宗的唯一的神耶和华。
于是有一天,耶和华召唤摩西登上西乃山顶,向他颁布了“十诫”和一些律例法则。摩西在西乃山上一共呆了40个昼夜,百姓都以为他遭了什么不测。当摩西带着耶和华和他立约法的两块法版下山时,他发现犹太人自造了金牛犊当神像。摩西大怒,他摔裂法版,镇压了叛乱。为了给犹太人赎罪,摩西又登上了山顶,重造了法版,重新为犹太人和上帝立约。当他这次回来时,他脸上发光,两眼炯炯有神,谁都不敢看他。他向犹太人颁布了记在两块法版上的耶和华约法,这就是“摩西十诫”。
简要地讲,摩西十诫就是如下一些内容: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并跪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的神的名;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其他一切所有的东西。
摩西十诫“信”字当头,确立了基督教三主德之一的“信”的至高地位。十诫规范了人与上帝的关系及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基本的关系,对于稳定到处迁徙的犹太人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诫以“律法”的形式确立伦理规范,体现了古巴比伦律法对犹太人的一定影响。
/* 32 */
第二部分
救世主弥赛亚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是由某个人创立的,基督教也不例外,它的创立者就是耶稣基督。人们认为,如果将耶稣从基督教除去的话,基督教就将荡然无存。现今基督教能拥有最多的信徒也与具有“爱邻如己,爱仇如邻”之博大胸怀的耶稣密切相关。那么,耶稣基督到底何许人也?
据《新约》记载,耶稣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耶稣出生在犹太的伯利恒的一个马厩里。迫于希律王的迫害,耶稣的父母带着耶稣逃到了埃及。在公元前4年希律王死去之后,他们又带着3岁的耶稣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加利利的拿撒勒城。耶稣在拿撒勒长大成人,在30岁那年才受了约翰的洗礼并离开拿撒勒。也就是说,耶稣是拿撒勒人,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
耶稣有一颗宽厚怜悯之心和行使神迹的大能。他走遍各城各乡,宣讲天国的福音,又为大家医治各种各样的病症。于是人们以为耶稣就是旧约圣经中所预言的救世主基督。
然而,犹太人心目中等候的救世主,不是一个一味传道指责他们的人,而是一个带领他们推翻罗马帝国独立以色列的人,而且,耶稣以自己为神,还在安息日里医病,破坏了他们安息日的规矩,这样一些犹太祭司长和文士就无法容忍他了。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害怕大家认定耶稣是弥赛亚救世主,进而跟随他争取犹太国的独立,搞得罗马帝国派兵镇压,终究使自己失去土地和百姓。于是,大祭司该亚法提议杀了耶稣,让耶稣替全国死。于是他们向罗马政府诬告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希望罗马政府治死耶稣。虽然后来巡抚彼拉多查过耶稣没有罪,他们还是收买群众向彼拉多施加压力,结果彼拉多将耶稣交给犹太人,拉出去钉上了十字架。
据说耶稣死后留下了曾经用来包裹他尸体的一段长约4米的细麻布,即著名的“都灵圣布”,至今仍保存在意大利的都灵。1981年12月,40名美国宇宙航行局的有关专家利用最先进的成像分析技术与仪器对都灵圣布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果:圣布曾经包裹过的基督耶稣,是一个身高1。76米,体重79公斤,年龄约为30岁,脸上长胡须的犹太男人!
然而,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不仅是一个人,也是一个神,他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是上帝命令下凡拯救犹太人的救世主弥赛亚。“耶稣”这个名字是“救世主”的意思。“基督”是耶稣的正式称号。“基督”是从希腊字Christos来的,希伯来语的意思就是弥赛亚。“耶稣基督”这个复合称号,就是“救世主弥赛亚”。
在耶稣3年的传道生涯中,曾行过许多神迹奇事。他曾用5个饼、两条鱼使5000人吃饱;他可以在海面上行走;他可以使水变成酒;他甚至使死了4天的拉撒路复活;而他所行的最大神迹就是,他预见了自己会如何被人处死又如何复活。
圣经记载,在确定耶稣已经死后,彼拉多同意让约瑟领走了耶稣的尸体,约瑟将之葬在一座自己用石头凿成的新坟墓中。为了防止耶稣的门徒把耶稣的尸体偷走以宣扬耶稣复活的神迹,彼拉多派重兵把守坟墓。而且墓门口有一块巨石,巨石上有封条。然而,3天后抹大拉的马利亚最早发现石头从坟墓挪开了,耶稣的身体不见了,只留下细麻布和裹头巾,因此有些人就真的相信耶稣复活了。耶稣复活以后,他曾向多人显现。这就证明了拿撒勒人耶稣即是旧约圣经中的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死拯救了人类的罪过。
/* 33 */
第二部分
“因为荒谬,所以信仰”
罗马帝国到了晚期,这个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苦难和动荡取代了鼎盛时期的强大和繁荣。一种消极的情绪像一个幽灵在罗马公民的心中萦绕。
因此,人们对古希腊罗马传统的理性主义的乐观信仰发生了动摇,惊恐不安的人们纷纷向宗教寻求避难所。于是一种由耶稣基督创立的基督教迅速发展起来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文化和基督教的信仰文化的激荡交流和互动转型就成了这段时期罗马帝国的一大文化景观。
那么,应当如何处理两种文化的关系呢?理性优先还是信仰优先呢?基督教会内部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把信仰与理性调和起来,让理性为信仰服务;而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理性就没信仰,有信仰就无需理性,因此必须把信仰与理性彻底分开。前一派的代表有奥古斯丁,后一派的典型代表有德尔图良。德尔图良等信仰至上论者认为,信仰是不需要理性分析的,也是无需理由的。在理性的人看来荒谬的东西,往往就是他们信仰的对象。因此他们主张:“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
德尔图良(Tertullianus),著名的基督教教父哲学家。他于公元160年出生于非洲北部的迦太基城。早年的德尔图良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但到了30多岁之后,被基督教徒为了信仰视死如归的壮举所感化,毅然放弃了优裕富足的生活,皈依了基督教。
这个回头浪子入教后,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雄辩的思维和口才,不遗余力地与各种反基督教的观点作斗争,捍卫基督教,终于成了西方拉丁教会的第一位“教父”。据说,德尔图良心高气傲,咄咄逼人,后人因此称他为“非洲铁头”。这位教父于80高寿去世。
德尔图良认为,信仰和理性是尖锐对立无法调和的。他的一句名言就是,“雅典和耶路撒冷是毫不相干的”。而且他认为不是理性高于信仰,而是信仰高于理性。理性以及代表理性的哲学是毫无价值的,只是“魔鬼的学说”,因此应把所有的哲学家送去喂野兽。
他认为,当我们有了耶稣基督之后就不再需要那些哲学的奇谈怪论了,有了福音书之后就不再需要任何探索和理解了。他举例说:“上帝之子死了,虽然是很荒谬的,却是完全可信的;上帝之子被埋葬后又复活了,虽然是不可能的,却是确定无疑的。”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这个著名的命题———“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信仰。”也就是说,信仰是超越于理性的,在理性看来荒谬的东西(比如上帝)是无法用理性来把握的,我们只能信仰。因此德尔图良也说过:“我相信上帝,因为我无法证明他。”
/* 34 */
第二部分
回头浪子奥古斯丁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奥古斯丁(Augustine)就是一位难得的回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