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的海洋。这位美丽的姑娘吸引了斯蒂芬,他长时间地凝望着她,眼光
中流露出无限的崇拜之情。这时,白色的海滩、深色的流水、新鲜的空
气、灰色的阳光和那美丽的姑娘使斯蒂芬突然感悟到自己的使命,他要
为胜利而欢呼,在生命中重新创造生命。他激动万分,奔向海潮,扑倒
在沙滩上;在大地的怀抱中,他看到了生活的方向。他决定拒绝神的使
命,到艺术创作中去寻求他的理想和事业。
第五章描写的是斯蒂芬17至 20岁在大学时代的生活。这时的他已
是个成熟的青年,思考着人生的价值和目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决心追求精神上的真善美,实现自己的文学到创作事业。他拒绝了牧师
的职位,选择上大学和艺术家的道路。在对家教、家庭、传统观念的深
刻剖析后,他认识到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使命,决心通过艺术重新创造生
活和了解世界。这一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描叙了两次
关于艺术和美学的冗长讨论,展现了斯蒂芬对艺术的思考。第二部分写
的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过程,寓意着斯蒂芬选择了艺术创作的道路。第
四部分是一些日记片断,其中的语言是跳跃性的,真实地记叙了年轻斯
蒂芬的内心活动。在结尾处,斯蒂芬表述了自己与家庭、宗教、国家彻
底决裂的意愿:
——听着,克兰利,他说道。你问我将来何去何从,让我来告
诉你,我将作何打算。我决不会为我不再信仰的事业去效力,无论
你把它称作我的这家庭、我的祖国还是我的宗教。我将以某一种生
活方式或艺术来尽情地、充分地抒发我的热情……
最后,斯蒂芬从大学毕业离开爱尔兰侨居国外,寻找自己未来的事
业:
啊,生活,我将去千百次地接触经验的现实,在我灵魂的熔炉
中铸造出我的民族尚未创造出来的良知。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通过主人公斯蒂芬的意识活动过程,反映出
作者对当时在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社会现实的不满。斯蒂芬是一个十分
敏感的艺术型少年,他天资聪颖、体质纤弱,希望摆脱传统世俗观念,
过着富有生气、富有创造的生活。但是周围的环境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
闭塞的民族、压抑的宗教统治、贫困的家庭、平庸的生活使他只得孤身
独处、离群索居。一方面,他对传统的观念十分反感,认为宗教统治是
… Page 22…
爱尔兰的桎梏,另一方面,他对新生活充满希望,艺术创作的欲望和自
然情感的欲望时时激发他,这一对心理矛盾构成斯蒂芬对外界认识和反
应的基调,为作者的心理分析奠定了基础。在童年时期,斯蒂芬就显得
十分敏感,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思想,经常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处
处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爱尔兰的历史、政治、宗教、家庭关系很早就在
斯蒂芬的意识中形成模糊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发展,他的内心世界逐渐
发生变化,对传统的宗教、政治、家庭产生了怀疑,从朦胧状态中觉醒
过来,最后终于在反抗宗教、摒弃天主教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理
想。在日常生活中,斯蒂芬内心十分孤独,对学校教育的反感、同学间
相互不理解,以及家庭的争吵加剧了他的孤独感,他经常一个人在花园、
海滩边散步。在孤独的环境中,斯蒂芬翻阅各种书藉,爱上了文学创作,
此外,内心意识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激荡着他的心,使他一步步地走
向自己的理想目标,最后远离祖国,漂泊异域,为寻求他的艺术事业而
奋斗去了。
二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主题内容决定了它在结构、风格和技巧上
丰富多样与复杂的特点。一方面,小说的主题决定不容易用传统的客观
叙述方法来处理,因为小说中大部分涉及到主人公的主观心理活动过
程,具有跳跃性和随意性。”由于这部传记所要表现的极其主观的材料,
这就又迫切需要以一中抒情诗方式而不是戏剧方式来处理这些材料。”
所以,要深入地刻画出这些“主观材料”,真实地展视人物心灵的波动、
发展和变化,把客观描述和主观叙述交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意
识流的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把主题完整深刻地传给读者。另一方
面,“由于乔伊斯的题材是传记性的,这就要求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处
理题材,以达到真实性。”这样,小说在结构上要大致按时间顺序来叙
述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在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这部小说要求自身在
保持总的时间顺序上不打破时间的概念,在有限度程度上采用自由联
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同样地,小说在大段的意识流描写中也不
时地出现一些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特征的客观生活场景。《青年艺术家
的肖像》作为一部完整的意识流小说的前奏,表现了从传统到革新的过
程中传统与革新的结合状态。
在小说中,作者对章节和情节安排颇费匠心。整部小说分为五章,
每一章集中描写主人公某一阶段内精神发展状况,基本上是按年龄增长
的顺序,讲叙了斯蒂芬在童年时期、克郎高士学校时期、弗尔贝迪尔学
校时期、都柏林大学时期的思想发展过程。在第一章中初步展示了家庭、
学校、社会和国家等背景材料,而第二、三、四章的冲突和对抗就是建
立这些背景材料上,前者为后者作了铺垫,后者则是前者的展开和深化。
中间三章记述了斯蒂芬心理成熟、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三次矛盾冲突。这
些冲突的解决在每章的末尾都以象征性的“拥抱”来表现,但是前一章
冲突的缓和又导致了后一章冲突的紧张。第二章讲的是斯蒂芬在性成熟
的发展过程中,性欲与理性的强烈冲突,后来性欲的强烈愿望战胜了理
性和宗教信仰,他投入了妓女的怀抱,与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与妓
… Page 23…
女的“拥抱”中,第一个冲突缓和了,但它引出了第三章的冲突。性行
为的罪衍与宗教观念的冲突在第三章牧师的布道中被推向了高潮,经过
激烈的思想斗争,斯蒂芬开始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投入了宗教的怀抱。
在与宗教的“拥抱”中,第二个冲突被解决了,但又导致了第三个冲突。
由于斯蒂芬的虔诚和苦修,校方要他接受圣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宗教生活与文学生活又在他的思想中发生一番激烈的冲突,最后在“涉
足小女”的启示下斯蒂芬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在与大地的拥抱中他决定
选择创造生命的艺术生活。这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布局,一环扣一
环的情节安排构成了小说结构上的跌宕起伏,生动准确地反映了主人公
精神世界的发展状况。第五章则是以往各种冲突的终结和归纳。在这里,
斯蒂芬与家庭、民族、宗教和祖国发生了决裂,思想冲突达到了最高潮。
以前各章描述的是斯蒂芬思想中的每个小冲突,在第五章里,各种小冲
突汇成了一个大冲突,小说最后以斯蒂芬决定离开祖国,寻求异乡生活
终结了这个大冲突。整部小说在一系列冲突中一步步地推向高潮,中间
曲折反复,微见波澜,到最后高潮中冲突的解决,形成一个闭环的结构,
前后呼应,完美无缺。
作为一部转折期的小说,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汇集各种风格和技
巧,这是它的另一大特点。在这里不同的风格和技巧被用来表现精神世
界的各种活动和冲突,形成了风格、技巧的大集锦。
在风格上,乔伊斯善于变化,对不同的主体使用不同的风格。“乔
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是风格上的谐调。他
以善于模仿的巨大才能,用不同的风格抒写不同的章节,使风格与主人
公性格发展的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吻合。”小说的开头在描写斯蒂芬婴孩
的感觉时,就应用充满稚气的婴孩语汇来表达,显得入情入理,十分恰
当。接着主人公进入了克郎高士,这时的语言风格变成了小学生的单调
句法,反映出学校里的枯燥生活;同时,作者还把现实生活的情景插回
忆之中,两者相互结合对照,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孤独感。第二章描述斯
蒂芬理性与欲望的矛盾斗争和第一次性经验,着重在细节的客观描写,
风格上“类似于当时男孩子暗中传阅的粗糙的爱情小说”。第三章对牧
师的布道和斯蒂芬的祈祷进行不加遗漏的长篇记录,明显地显示了左拉
的自然主义特点,为渲染斯蒂芬内心的恐惧和精神的折磨做好了铺垫。
第四章展示了斯蒂芬对创造性,富有情感的向往和选择艺术生活后的激
动,作者用一种抒情诗的气质,高度象征的笔触和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
描述了这种感情经历,形成了本章风格上的鲜明特点。其中踯躅海滩一
节不禁使人想起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作家的作品。第五章则大学日记里
的破句残章和美学讨论中的学究文风,表现斯蒂芬在这时的思维特点和
语言特征。这一章中有两次关于艺术和美学的讨论,是“对十九世纪后
期自然主义小说的模仿,其中的对话或多或少是以易卜生剧本为模式写
成的。”,至于日记片断,其中的语言文学和语法规范不相吻合,十分
生动地反映了斯蒂芬跳跃式的内心活动。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在叙述主人公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时,主要以
现实主义的叙述为主线,但其中大量穿插动用自然主义、象征手法和意
识流技巧。全书的情节是在人物的回忆中发展的,矛盾冲突在人物的思
绪中展开,并且不具有典型的戏剧性,因而并不扣人心弦。对外界事物
… Page 24…
描写,与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交织进行,这就要求作者运用意识流的
手法把过去、瑞和将来所有的事情联接在一起。通过意识流,小说揭示
了斯蒂芬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受压抑的心情,对宗教的反感,
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思索等等。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
说,这种新的手法引文坛的广泛注意,使它成为新型小说的一部早期作
品。在这部小说的第一章中,作者就运用了意识流手法。小说一开头就
是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回想一个童话故事:
从前有个时候——那可是个很好的时候,有一头牛从路上走
来,这头牛沿路走着走着碰到一个乘小孩、他的名字叫塔科娃娃……
在这里,读者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小婴孩的意识活动,而作者所
运用的这种意识流方法正是在于表达特定主人公的特定思维。下面的几
行话更是一个婴孩独有的感觉:
当你尿床的时候先是热呼呼的,然后是冷嗖嗖的。母亲铺上一
张油纸,油纸有股怪味。
在这段婴孩内心的独白中,作者已经退出人物的思想,只是作为忠
实的记录者记下当时的感受,这和乔伊斯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特点是相吻
合的。他一向认为:“象造物主一样,艺术象隐匿于他的创作之内,他
的创作之后和他的创作之外,无踪可寻,超然物外。”为了忠实而又逼
真地表现人物的意识流,他注意摸仿人物的感觉方式、思维习惯、说话
口气和词汇、句法特点来再现精神活动。这种文学理论思想被作者运用
于整部小说,其中以斯蒂芬进入克郎高士学校后的一段内心独白最为精
彩。七岁的斯蒂芬上学后,学校中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同学对他敌视态
度使了感到孤单寂寞,不由地回想起家庭的温暖:
那有多惬意,如果我能躺在壁炉前的地毯上,头枕着双手,想
那些句子。他一阵抖嗦,好象皮肤沾上了冷冰冰、滑腻腻的污水。
韦尔斯把他推进操场边上的小沟,真是坏透了,就因为他不肯用他
在游戏中击败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