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政治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丁。这一理论将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高级的神灵世界和低级 

的自然世界,认为从自然界得来的理性知识常常是获得对上帝的真知的障 

碍。因此,对上帝的信仰至上,理性必须服从信仰。 

     12世纪,从城市的教堂学校里逐渐产生出最早的大学。学校教授语法、 

修辞、逻辑、算术、几何以及被认为是科学之王的法律和神学。学术活动复 

兴了。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传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中世纪人们的心灵之中。 

一些神学家开始用推理,而不是传统的教义论证上帝。朗弗兰克的学生安瑟 

伦 (1033—1109)认为,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的教义,道化成人身的必要 

性等基督教的一切主要教义,都完全可以用推理来证明,而不必求助于启示 

和教会的权威。 

     传统的神学家则认为,用理性的、分析的态度去认识已经被揭示出来的 

宗教真理,本身就是对基督教教义的亵渎。它使神圣、深奥的宗教问题成为 

毫无尊严可言的争吵的题目。为此,13世纪初,教会曾经禁止巴黎各大学教 

授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虽然这项禁令未被严格执行;但是,一些经院哲学家, 

如巴黎圣母院的青年教师彼得·阿伯拉尔却因此而被判罪。 

     阿奎那的观点是,上帝启示的真理有两类:可以被理性证明的和不可被 

理性证明的。启示与理性并不冲突,理性也不会玷污信仰的神圣与纯洁。真 

实的信仰和正确的理性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它们都来源于上帝。在他看来, 

神学是一门科学。它是由理性获得的和来自启示的关于上帝的知识构成的统 

一的整体。因此,他承认人类理性和自然知识的价值,同时,又认为存在着 


… Page 40…

理性不能达到、只有神启才显示的关于上帝的真理。他推崇关于自然的知识 

和理性,认为热爱知识就是尊重上帝,赞美上帝也应赞美人类的智慧;同时 

又认为,在世俗世界,理性应接受信仰的指导,而不能反对或削弱信仰。 

     神学领域里的争论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社会意识形态的稳定。托马斯·阿 

奎那将理性和启示统一起来,既符合基督教信仰的传统,又坚持了对理性的 

尊重,从而成为社会公认的神学权威。他的主要著作《神学大全》被认为是 

经院哲学的最高成就。这一成就也从理论上维护了基督教教义在中世纪精神 

世界的统治地位。 

      (5)教权的衰落 

     英诺森三世以后,几任教皇继续奉行教权控制世俗政权的政策,但教皇 

的权威逐渐衰退。这既是对英诺森三世及其几位继任者过分介入世俗政治的 

反叛,也是主权国家兴起的必然结果;自然,也隐约预示了信仰的时代的终 

结。 

     13世纪,各国政权逐步完善了对世俗社会的统治,中世纪初期的无政府 

状态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在社会尚未确立秩序的年代,人们欢迎教会出面维 

护秩序,管理世俗事务,对其因此而获得物质利益也尚能容忍;此时,教会 

对世俗事务的干预,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反感。人们抱怨:基督教世界的最高 

牧羊人应该带领基督的羊群,而不是去剪羊毛。 

     在世俗社会逐渐确立秩序的过程中,世俗事务与宗教事务分离的思想也 

缓慢地形成了。巴黎的约翰 (1241—1306)主张:教会是一个精神团体,它 

的任务就是主持圣礼,没有必要干涉世俗事物。他说:“牧师在精神世界内 

是优越的,反过来说,在世俗事务中统治者是优越的。”但丁(1265—1321) 

在《论帝制》中说:皇帝的权力直接来自罗马人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这地 

位乃上帝所直接授予,并将一直延续到世界的末日,它保障人们现世的幸福, 

正如人们在精神方面的幸福有赖教皇的保障一样。帕都亚的马西格里奥(1290 

—1343)的论文《和平的捍卫者》认为:宗教与国家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它 

们应依据各自的原则处理自己的事务。宗教的范围是超自然的世界,它的原 

则是理性不能证明的信仰原则。政治涉及的是自然的物质世界,是人类的世 

俗事务;国家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一个更高的权威来指导。 

     随着主权国家的形成,国家对于自己内部存在着享有高度特权、并受国 

际力量控制的教会,也越来越不能容忍了。民族教会的思想随之形成。英国 

的威克里夫(1330—1384)认为教会应放弃财产,安贫乐道,应建立不依赖 

外国势力的廉俭的民族教会。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捷克首先建立了胡司派 

民族教会。在巴塞尔宗教会议(1431—1449)上,首次承认了独立的民族教 

会——圣杯派教会组织。 

     13世纪下半叶,教皇再运用开除教籍的手段制裁世俗君主,就已经失去 

以往的效力了。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发布《教俗敕谕》, 

以开除教籍相威胁,禁止皇帝、国王或任何贵族,以任何名义向教会征捐税 

和贡物。英王爱德华一世对此置之不理。得到三级会议支持的法王腓力四世 

则禁止金银出境,断绝了教廷的财政来源,对教廷财政形成巨大压力。卜尼 

法斯不得不暂时让步,但1302年又发出《神圣一体敕谕》,宣称“对任何人 

来说,要获得拯救就必须绝对顺从罗马教皇。”对此,腓力做出强烈反应, 

于1303年9月与卜尼法斯的政敌配合,在阿纳尼夏宫拘捕了卜尼法斯,准备 

押解回国审判。因当地居民的压力,卜尼法斯很快被释放,但其高傲的心性 


… Page 41…

难以承受此巨大变故,不久就逝去了。继任者本尼狄克十一世(1303—1304) 

不得不对法国采取妥协政策。其后的克力门五世 (1305—1314)的对法政策 

完全屈服于腓力,并将教廷迁至法国境内的阿维尼翁。 

     1378年,教会分裂。罗马教廷和阿维尼翁教廷同时选出了两个教皇。西 

方基督教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法国支持阿维尼翁教皇,德国的大部地区 

和意大利则支持罗马教皇。教会权威进一步衰落。 


… Page 42…

                           四、东欧中世纪政治 



     东欧为德国以东的欧洲地区。最古老的东欧国家为拜占庭帝国,即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出的东罗马帝国。后来的东欧诸国多为斯拉夫人所建。斯拉 

夫人公元1、2世纪时生活于维思瓦河东南和喀尔巴阡山脉东北地区,后逐渐 

向外扩张。6世纪时,已明显分为三大支系:西斯拉夫人:后来的波兰人、 

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摩拉维亚人;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 

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东斯拉夫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 

人。东欧国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政治发展具有不 

同于西欧政治的特点。 


… Page 43…

                          1。捷克 (波希米亚) 



      (1)摩拉维亚王国(833—906) 

     9世纪初,在抗击法兰克人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捷克人、斯洛伐克人 

建立了摩拉维亚王国。在第一任王公莫伊米尔 (833—846)的率领下,捷克 

人和斯洛伐克人打退了东法兰克人的进攻。莫伊米尔的继任者,拉斯蒂斯拉 

夫 (846—869),为了抗衡东法兰克人和保加利亚人,与拜占庭帝国建立了 

密切联系。应拉斯蒂斯兰夫的邀请,拜占庭派出布教团,到摩拉维亚传教。 

869年,拉斯蒂斯拉夫败于东法兰克人。新的国王斯维亚托普卢克(870— 

894)与日尔曼人修好,使西斯拉夫人皈依拉丁教会的基督教。拜占庭的传教 

团被逐。906年,摩拉维亚王国败于匈牙利人,国家灭亡。 

      (2)普舍美斯王朝(996—1306) 

     10世纪末,以波希米亚为中心形成了捷克国家。国内封建割据严重,中 

央权力衰弱。王朝内部的斗争长期持续,王公往往向德国皇帝寻求支持,也 

因此深深介入了德国皇帝与教皇的斗争。捷克与神圣罗马帝国逐渐结合。1086 

年,德皇亨利四世授予弗拉提斯拉夫二世以捷克国王的称号,以酬谢他在授 

圣职权的斗争中对德国的支持。1158年,德皇弗雷德里克允许捷克国王世 

袭。到13世纪,捷克已成为帝国内的重要政治力量,为帝国七大选侯之一。 

在此期间,封建制度已完全确立,农民主要是依附农民和役农——被固定在 

小块土地上的农民,王公贵族取得特恩权,在自己领地上享有司法与行政特 

权。工商业在城市发展起来,形成了布拉格、布尔诺等重要贸易中心。12世 

纪以后,大批德国移民进入捷克。此后,德国移民的上层成为捷克享有特权 

的贵族,教会和修道院也基本为德国人掌管。 

     1273年,奥托卡尔二世(1253—1278)在与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争夺德国 

帝位时失败。5年后,奥托卡尔与鲁道夫于马尔克费尔特交战,被杀身亡。 

1306年,瓦茨拉夫三世(1305—1306)被谋杀。普舍美斯王朝因绝嗣而终结。 

      (3)胡斯运动 

     几年贵族战争之后,卢森堡的约翰 (德皇亨利七世之子,兼德国皇帝, 

1410年被废除帝位)成为捷克国王(1310—1346)。约翰为形势所迫,颁布 

宪章保证贵族和僧侣的封建特权,使其享有征税自由。其子查理一世(1346 

—1378)使捷克国王在帝国世俗选帝侯中列第一位。查理之子瓦茨拉夫四世 

 (1378—1419)统治时期,德国与捷克的民族矛盾加剧。终于爆发了声势浩 

大的胡司运动。 

     14世纪末期,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民族教会的思想亦到处传 

播。约翰·胡司 (1369—1415),布拉格大学校长、皇后的解罪神甫用捷克 

语传教,在捷克具有极高声望。他主张教权服从俗权,教士过清贫生活,教 

产归国家所有,建立廉俭的民族教会。最初受到王室的保护。1412年,胡司 

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指责教皇为犹大,要求改革教会,被教皇革除教职。 

但胡司继续在各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攻击教皇的言词更加激烈,称教皇为基 

督之敌。1414年,教廷在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召开宗教会议,胡司接到出席会 

议受审的通知。德国皇帝西吉斯孟德 (1411—1437)许诺保证胡司的安全, 

胡司亦想为自己被革除教职而辩解,“证明真理的伟大”,随即参加了会议。 

但大会不给胡司申辩的权利就以“异端”的罪名逮捕了胡司,并于1415年7 

月6日将胡司处以火刑。胡司的死在捷克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激愤的民众 


… Page 44…

捣毁教堂,瓜分教会财产,驱逐德国教士,改由胡司派教士主持宗教活动。 

450名捷克贵族也联名向宗教会议发出抗议,并组成联盟,拥护胡司派学者 

在宗教问题上的决议,宗教改革运动与捷克民族运动结合了起来。 

     1419年夏,爆发了融宗教改革与民族独立为一体的胡司战争。战争的参 

加者包括捷克社会的各个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市民和贵族。他们反对德 

皇西吉斯孟德兼任捷克国王,由于不同的宗教、社会改革方案又形成两个集 

团。一个是温和的圣被派,主张宗教改革与社会改革分开,并拟定“布拉格 

四条款”:讲道自由,俗人用圣杯领圣餐,僧侣不从事世俗活动,僧侣犯罪 

与俗人一样受处分。另一个是激进的塔波尔派,要求废除私有财产,消灭等 

级特权,取消税赋与封建义务,建立财产共有、人人平等的共和国。 

     1420年,教皇发布“反波希米亚十字军”公告,从而使捷克全国上下统 

一起来。捷克人民在卓越的军事统帅约翰·杰式卡的率领下,先后打败了五 

次由教皇和德国皇帝组织的十字军进攻。1421年夏,布拉格大学教授发起召 

开国会,胡司运动各派及部分捷克贵族参加了会议。国会废除西吉斯孟德的 

王位,并组成20人的临时政府。会议决定,将“布拉格四条款”推广到捷克 

全境。 

     1433年,巴塞尔宗教会议对胡司运动作出让步,基本上满足了圣杯派的 

要求。但塔波尔派拒绝和解,圣杯派与塔波尔派随即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