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腨米粉以浓香的牛腨汁、牛腨入粉,再佐以葱花、芫萎、辣椒等,吃
了一碗再想吃一碗!
桂林米粉之冠,要数马肉米粉名闻遐迩、风味独异,相传,它最早见于
清道光年间的街头小摊上,后为人们称道,小买卖越做越大·走进了茶楼、
饭馆,进而跃居桂林米粉之首。
马肉米粉,以马肉为主料,但马肉不放人卤锅,而是腊挂起来。盛米粉
的碗也不用大碗,只用小碗,将一两米粉放人马骨汤中烫热后要分放入5 个
小碗中,再往碗中放入腊挂马肉、油炸鲜马肉,浇淋卤水,洒上芫荽、大蒜
丝、熟油等,即可食之,吃时可不要象猪八戒偷吃人参果那般狼吞虎咽,而
要细细嚼,慢慢咽,在仔细品味之中,方能使你其乐无穷。马肉米粉讲究季
节性,天气越冷,味道越是纯香鲜美。还有,制作时千万不要放酱油,一放
酱油便会“走味”,吃马肉米粉因其碗小而味道又好,所以吃上10 几20 碗
仍觉意犹未尽,直到你感到肚腹饱胀时才发现眼前的小碗仿佛摞成小塔似
的。不禁哑然失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座,满意而归。于是民间流传着这么
一句佳话:“不吃马肉米粉,不知天下之美味。”过去达官显贵来桂林,都
以吃上马肉米粉为幸事。如今外国游客在桂林,也常为品尝到马肉米粉而口
称“OK”,竖起大拇指。
桂林米粉,价廉物美,又符合现代化快节奏的要求,所以桂林人的早点
多是桂林米粉,生意人的“霄夜”也多是桂林米粉。由于桂林米粉人见人爱,
食者开怀,所以便有了桂林传统名小吃的盛誉。犹如桂林山水一样名扬四海。
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 月24 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
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鸡、杀鸭,庆贺春
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
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
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
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
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
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
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呜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从
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
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
糕有甜、有咸、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
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
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
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
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
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
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
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
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
年尤其如此。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
面的第一句活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
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
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
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
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
隆。这时,狮于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
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迷迷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
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
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
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
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
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
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
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
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
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
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
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
劲十足,狮子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
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 米多高的高台,13 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
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
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
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
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
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
今日拜上贵厅堂,
恭喜主家生贵子,
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
今日拜上贵门庭,
恭喜主家福气好,
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
来到你家拜猪牛,
恭喜主家猪快大,
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
恭喜主家多福气,
有福六畜得兴旺,
有鹅有鸭又有鸡。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
使人们欢乐不己。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
却是万家灯火。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
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
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签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诵上街头,形成
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
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
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怡。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凡间。
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
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
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
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
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
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清明节习俗
桂林人的清明节习俗因桂林山水的商旋风光而显出自己的特色,既体现
了节日的社会民俗性格,也体现了文娱、体育的民俗特点。
每逢清明节前后,通向尧山路上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或上坟祭祖,或在
这个春意盎然的时节,到著名风景区尧山踏青。
清明上坟,还有一定的规矩。清明节前三天和后三天,为上坟的日子,
此时动坟“百无禁忌”。那些带着三牲(鱼、猪肉、鸡),脸带悲伤的是去
上新坟的;那些只带些点心、粽子、水果等食品的是去上旧坟。上坟的人们
都少不了要带上纸钱、爆竹和整坟的工具。他们到了墓地,先修整坟茔。修
整完毕,锄泥块,把纸钱压在坟顶,作为己上坟的标志。接着在坟前摆上一
应供品,然后子孙们在坟前跪下磕头,表示对祖先的悼念,把毕,鸣放爆竹、
焚化纸钱。《临桂县志卷八·舆地志·风俗》中,对清明风俗有这样的记载:
“清明祭墓,供乌米饭。”乌米是当地种植的一种产量不高的大米,乌米酿
制的酒,可以补气血,平常并不以此为主食。清明用乌米饭祭墓,含着人们
对祖辈的深情。如今时过境迁,乌米饭虽为现代食品所代替,但清明祭祖的
风俗却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过。
上坟后人们手中的篮子都空空的,这是因为上坟的祭品不能带回家,这
也是清明节上坟的一个规矩。
清明时节,桂林各界也祭扫在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对人民做过好事,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捐献身躯的英雄的陵墓,以缅怀先烈的业绩,激发人
们的爱国心。
清明时节,草木繁茂,尧山杜鹃鲜红似火,令人赏心悦目。柳亚了先生
在《题“尧山图”兼示琴可·白风》这首诗中盛赞尧山的春色:“好是西南
春意茁,尧山红遍社鹃花。”诗中提到的尧山,横贯桂林市东郊和灵川县,
历来是著名的风景区。它南北走向,常年绿树成荫,树木葱茏。它的主峰突
起,两侧透迄,山势雄大,巍然磅磷,与城中四周的挺拔青峰风景相异。春
日攀登尧山,常使踏青的人们流连忘返。
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漓江码头搭起一道道青龙、黄龙双龙戏珠的彩门,
赤、橙、黄、绿、青、蓝、紫彩球,在空中飘飞,江面上一片喜气。端午节
龙舟竞赛就在漓江上进行。
桂林自古就有十年一大扒,五年一小扒的赛龙舟风俗。过去,划龙舟除
纪念屈原外,还有祝福年成好,攘灾除难的意义。每逢戊年一届的龙舟盛会,
还在正月初一,各村、各街就要举行“开鼓”仪式。“开鼓”这天,青年们
都集中在本村、本街的庙宇前,开始鸣炮,擂响划船鼓、敲响划船锣、唱起
龙舟歌,热闹声引来了邻村的男女老少都来参观、祝贺。开鼓是划龙船的信
号,各龙船兄弟街也互相祝贺,以增进友谊。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
这一天,则敬龙王爷下殿,唱庆贺龙王爷下殿的歌:
恭贺言来老龙听,
老龙下殿显神灵;
老龙下殿多保佑。
保佑弟子船太平。
十年逢戊大划船,
圣驾出游济苍生;
五俗丰登献国宝,
人畜兴旺谢龙恩。
歌罢,本街、本村家家户户都端上供品供奉老龙王。以后推举龙船“首
事”,投标耍头旗,直到龙舟下水,人们都忙于练习,争取在比赛中取得好
成绩。
练习划船的时候,还要学唱龙船歌。龙船歌是龙舟竞渡时唱的歌,有领
唱,合唱。从请老龙下水,到划船、走龙亲,都有龙船歌相伴。龙船歌包括
发兵歌、开船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等。
有些龙船歌没有歌词,主要用于协调龙舟挠手的动作,使大家默契配合,动
作一致。龙船歌的节奏,是由情绪和赛情的需要来决定的。它的调子和桂林
的民歌惆极为相似。有些龙船歌唱出了划龙船的来历,唱出了人们祈求老龙
王降雨、降福的愿望:
哭雨公,
我哭唤老龙,
唤起老龙去游江东。
老龙王,
多明圣,
保我们的安康。
龙船歌学好了,端午也临近了,江上练兵的各村龙舟都紧锣密鼓。到了
比赛那天,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升入空中,咚咚咚的鼓声就从起点远远传来。
望远处龙舟从一个个圆点渐渐扩大,如几条跃出水面的飞龙向着终点划来。
掉影如大雁展翅,催动龙舟,如万箭齐发,鼓声劈浪,浪里飞歌,观众如云,
掌声、喝彩声,如海如潮。
竞赛中还举行表演赛,赛哪条龙舟漂亮,赛哪条龙舟歌唱得好听。只见
一条条装扮得五彩缤纷的龙舟,徐徐划过江面,昂首的老龙遍身红光流动,
黄龙金光灿烂,颈上的小镜片在阳光下反射出道道白光。彩旗猎猎,罗伞辉
惶,渲染了龙舟的尊贵地位。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