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的厉害,没有当即下结论,他对恶霸说:“待本官看了实地再作论处。”
恶霸只好乖乖等待。
回民知道恶霸状告他们,又气又急,气的是偌大个天下,回民连建寺的
地方都没有;急的是府台大人明天就要来察看,现在大伙还没有想出对策。
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定出了一个两全齐美的计划。天刚黑,骆驼山下就
全是挖泥、挑担的人们,等到第二天一早水塘不翼而飞,一片绿油油的菜地
在朝阳下生机勃勃。当府台大人前呼后拥地来到骆驼山前,这里哪有水塘?
认为恶霸欺骗了他,把恶霸骂了个狗血喷头,便坐着轿子打道回府了,留下
恶霸在骆驼山下一个劲地筛糠。斗争的胜利鼓舞了回民,他们更加齐心协力
了,不久,坪街清真寺就在这块菜地上建起来了。几经修葺,如今的坪街清
真寺已经和七星公园的景致相得益彰,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特点的宗教场
所。桂林回民的清真寺还有院落纵深66 米、横宽21 米的六塘清真寺、五通
清真寺及清真女寺等。若是逢上回族人民的三大节日,清真寺里热闹非常,
赞美安拉之声久久回荡。
桂林市回民的丧葬习俗
桂林市回民的丧葬,实行公棺土葬,而且要求速葬、薄葬。所谓速葬就
是要求尸体不放过夜;薄葬则是不要陪葬。伊斯兰教与回族的社会风俗有着
密切的联系,这种丧葬习俗直接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正如一些回民所说:
“我们的葬礼是真主定下的,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的葬礼和每一个穆斯林的
葬礼一样。”清真寺是回民进行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的中心,回民的葬礼由
清真寺阿匐主持。桂林市回民的丧葬礼仪极为肃穆。不管男人、女人、老人、
小孩,死后都要抬到清真寺洗“买提”(阿拉伯文的译音,意为死者)。清
真寺中有一块长长的洗板,阿訇先把温热的皂角水淋在死者身上,然后由死
者的亲属为逝者擦洗干净。尔后阿訇再淋温水,待将死者洗净后,阿訇再向
“买提”洒些香水。承担擦洗工作应以至亲为好,男子逝世由男子擦洗,女
子逝世由女子擦洗为宜。过去洗“买提”总计洗3 次,每次洗3 遍,有大三
小九之称,现在稍为简单了些。洗毕为死者穿“开番”。(阿拉伯文,意为
“寿衣”的译音,伊斯兰教指殓服、裹尸布。)在一般情况下,死者家属要
买20 多尺白布,为死者做“开番”,并帮死者穿好用白布做的背心,然后用
7 尺白布包好死者的头、脚。第二层即用12 尺白布包好死者的身体,此外还
要为男死者戴上白帽;女的戴上盖头、绑上托腰。穿好“开番”后分别在死
者的脖子、腰、脚踝三处放3 条宽白带(以便将死者放下坟坑)。然后将死
者抬出来,阿訇和死者亲友行“者纳则”仪式(阿拉伯文的译音,意即殡礼),
阿訇念经,为死者祈祷,待亲友与死者遗体告别后,就为死者的脸蒙上白布,
在完成上述程序后,将死者装进公棺送至墓地。送葬者要带白帽、黑纱。到
了墓地后,将死者抬出公棺。几个人拿着预先放好的3 条白带,慢慢将遗体
放进坟坑。坟坑通常为南北向,比一人长、一人高、一人宽的地坑。放时不
能发出响声,要将死者的身体贴到土,放好后把死者的脸侧向西边,以表示
穆斯林终身朝觐“表加”(伊斯兰教的圣地,在沙特阿拉伯西部)信奉真主。
这一切完毕便盖好坑面,用挖坟坑时挖出的土堆坟,并用水泥、石头砌起一
个四方形的坟墓,树起墓碑,至此,整个葬礼方告结束。
桂林回民的走坟日子,一般在葬后的第二天,以后在回族的3 大节日,
死者的生辰忌日或有空闲时都可走坟。走坟时不带祭品,但为了表示某坟已
祭扫过,也烧些香。他们在墓前站立凭吊死者并为死者祈祷,整个凭吊仪式
肃穆庄严。
彝族的跳弓节
在广西西南部与云南交界的地方,生活着能歌善舞的彝族同胞,他们虽
然人口不多,而其民俗风情却可谓独树一帜。如:“抹得越黑,爱得越深”
这一抹黑脸恋爱习俗,深情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彝族男女青年的审美观;喜庆
佳日酒席上传出的酒歌,又给人一种比美酒更香淳的感受;而秋天里晒谷场
上那一群群进行“打磨秋”竞赛的人们,更是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他们跃
起攀杆、用力蹬地,随杆飞转的娴熟技艺,在众人的喝彩声中显示出一种勇
敢和力量。在彝族风情中,有许多独道之处,但最令人难忘的,就要数“跳
弓节”
彝家居住的地方,漫山遍野长满了亭亭玉立的金竹,楼前、屋后、寨旁、
路边金竹簇拥,风儿吹过,竹叶歌唱。彝家把金竹看作神圣的吉祥物,因为
金竹为彝家的昨天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它和彝家跳弓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
传很久以前,在一次战争中,彝族将士们浴血奋战,为了抵挡住数倍于己的
敌人,他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却终因故众我寡而被困在一片金竹林之中。
当时,冲出重围已很困难,仿佛只能坐以待毙。大家忧心如焚。然而准也不
甘心就这样被敌人活活抓去。在这危机关头,不知是谁提出以金竹做弓弩的
办法,大伙马上响应。竹弩强弓射出的竹箭,飞向敌群,敌人还没明白这是
什么新式武器,便被打得晕头转向,仓惶四蹿。竹林变成了理葬敌人的坟墓。
彝家将士反败为胜,保卫了家园。就在农历四月初三凯旋回乡补过春节的时
候,在杀猎、宰牛、敲锣打鼓欢庆胜利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是金竹使他们
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把金竹作为救命恩人,围着金竹跳起了喜庆节日的
舞蹈。后来,这个日子便定为跳弓节。
跳弓节一般要进行两天。待特定的节期吉时一到,主持节日活动的领头
人,就会站在金竹旁向着众人高喊:“呜——嘎欧嘎当贝,累巴爹莱,拉累
巴莱爹莱,达加嘈职莱——咕爹啰”(意为:呜——村头村尾的同胞们,快
换上新衣服,穿上新裤子,快快来舞坪跳舞喽。)他洪亮的声音穿透金竹林,
传向千家万户。不一会儿,身穿节日盛装的老人走出木楼、轻快如小鹿的腊
卡(小伙子)奔出木楼、俊俏的塞米(姑娘)们也象小鸟一般飞出了小木楼,
他们都向着金竹丛舞坪走去。
通往舞坪的路上,两个“麻公巴”领舞人正在踏着芦笙曲的旋律,头顶
阳伞,威武地走向舞坪。他们是当年抗敌将领的化身。被推选为“麻公巴”
的男人,是在村寨里具有一定威望、年富力强、智慧勇敢、有责任感、有美
好家庭的已婚汉子。他们的出场。犹如当年金戈铁马的情景,表达了众人纪
念祖先的愿望。
舞坪中间的金竹丛旁,早已摆上了香甜的自制糯米酒,以及五色糯饭和
肉类食品等,众人静候那一声声令人振奋的炮响。随着一声令下,持枪手把
枪指向苍天,抠动板机,“砰砰砰”柱柱硝烟腾空;铜鼓手擂起铜鼓,在缓
缓响起的鼓声中,全寨男女老少进入舞坪,排成两队,麻公巴走在舞蹈人群
的前面。此时金竹婆姿,绿浪叠涌,人们手牵着手蹁跹起舞。
姑娘们精心打扮过的容貌,显得更加秀丽,醒目的彩带垂在腰间,衬托
出姑娘们袅娜的身姿,颈上的银项圈和手上的银镯闪着银光,耳环随着舞步
叮??作响,汇入了铿锵的铜鼓声中。
舞坪中的人群,不时地变换队形,或排成几列纵队,围成圆圈,绕着坪
中的金竹舞蹈;或变成单行,彼此拉起手,面向金竹跳舞。一圈圈地跳呀、
舞呀,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白天黑夜,就连少妇背上的孩子,也牙牙学语,
和着母亲的舞步蹬腿拍手。人们尽情地以铜鼓和舞蹈寄托自己对金竹的怀念
和对祖先勇敢无畏精神的崇敬之情。
翌日早上,当太阳刚上东山,彝家又来到舞坪,他们带来了金竹苗,小
心地把它种在金竹丛中。尔后,跳弓节的领头人又亮开歌喉,召唤人们来跳
舞,铜鼓又回荡在金竹林的上空。
腊卡(小伙子)们手拿象征武器的金竹竿,一身当年战士的打扮,在麻
公巴的带领下,跳起了象征奔赴沙场的舞蹈。刚键有力的动作,再现了战斗
的情景,仿佛把人们带回那竹箭嗖嗖的古战场,他们的威武形象,如一株株
直插蓝天的金竹,昭示出一种民族的力量。
节日期间,彝家还以节日的礼节,热情接待四面八方前来参观的朋友,
也让朋友们分享彝家节日的欢乐。
两天的节日刚过,彝家就投入到生产中去。这以后的每一寸光阴,都是
非常宝贵的,只待来年的跳弓节再度尽情欢乐。
仡佬族风俗
·牛王节·
云南下来一条河,
这里流来那里落。
仡佬古时无住址,
贵州飘流广西落。
这是一首流传在广西隆林县仡佬族同胞中的民歌。相传他们的祖先当年
被官兵围困,当生命危在旦夕之时,一条老牛引着他们走出了包围圈,爬高
山、过江河,安全地来到广西,住了下来。为了感谢牛的恩德,和纪念祖先
的这段艰难历史,他们在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牛王节”。“牛王节”这天,
牛是被敬奉的对象,受到很好的款待:让牛脱轭在牛栏中休息,主人给牛吃
糍粑和嫩草。牛在仡佬族人民心中仿佛连着自己的生命,有句俗语说:“仡
家一头牛,生命在里头”所以敬牛王时,人们的心中充满了对牛的感激之情。
仡佬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四,还给牛栏挂“珍珠”。这“珍珠”是孩童
到山上寻来的石子磨成的。他们用红麻绳,将这些“珠子”十颗一串地绑好,
然后挂在牛栏边上,不仅如此,还将珍珠挂在猪栏边和鸡窝上,以寄寓他们
对六畜兴旺的愿望。挂“珍珠”祝愿来年的牛仔、猪崽如珍珠一般多,一般
美。挂完自家的牛栏、猪栏、鸡窝,他们还到别人家的牲畜栏挂“珍珠”,
以使全寨畜旺人欢。这种活动培养了小孩子从小爱护牲畜的品德,体现出农
家孩子那纯朴善良的情感。
·吃新节·
从贵州迁至广西隆林县的仡佬族同胞,至今仍保留传统的节日——“吃
新节”。“吃新节”在许多从事农耕的民族中都有,仡佬族是其中之一。仡
佬族的吃新节具有自身的特点。每年夏收时节,人们一般选七月的一个辰
(龙)日或“戌”(狗)日过节,有些村寨则选八月的“已”(蛇)日过年。
过节那天,各家主妇可以到田头、地角摘稻穗、摘瓜菜,不管地里的主人是
谁,都可以任意采摘一点。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节日采摘的东西是用以祭祀
“开荒辟地”的祖先的,这山、这地是祖先开发出来留给后人的,所以,可
以和祖先一起同享劳动成果。人们把果瓜菜蔬摘回来洗干净,和准备好的鸡、
鸭、猪、牛肉做成色香味美的节日菜肴。菜肴摆在桌上以后,要先敬祖先,
谢过祖先赐予的恩泽后,才开始动筷,在此也借以庆祝早稻的丰收。当人们
品尝着这寓意深远的“新”菜时,心头斯待的己是来日开镰的喜悦了。
水族的端节
在广西的南丹、宜山、环江、河池、融水等地,居住着从贵州迁徙过来
的水族同胞,虽然在新故乡已生活了上百年的时间,但仍然保持着他们独特
的节日习俗。端节是水族的一个最有特点的节日。在汉族庆中秋的时候,水
族同胞则迎来了“端节”。端节与水历有着密切的联系。水历以九月为岁首,
八月十五至十月上旬是第一个“亥”日,为水历所规定的端节。关于端节的
来历,多少年来在水族中流传。相传水族的祖先有几个兄弟,那时田地不多,
很难维持大家庭的生活。兄弟几个商量如何改变家境,觉得还是分家为好,
可以发挥大家的力量。于是他们决定在第一个“亥”日分家,分家后,兄弟
几个你追我赶。比劳动、比持家的本领,大大改变了分家前的艰难状况。为
了纪念这个分家的日子,他们在每年的这个“亥”日,都举行有意义的全家
团聚。团聚日,胜似过节,全家和睦欢乐。后来这个聚会日就成了水族最盛
大,又最有生气的节日——“端节”。
端节一到,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装,家家备下丰盛的酒菜,亲友们
互相问好,走亲戚、访朋友。年轻人则喜欢到“端坡”参加一年一度的岁首
坡会,他们尽情地唱歌、跳舞,以歌声舞影结交朋友,增进友谊。赛马是“端
坡”最激动人心的竞技活动。骑手们为了取得好成绩,赛前就精心喂马、精
心训练,并苦练骑术。山区的马耐力好,骑手们都抓住马的特点,充分发挥
马的特长。到了比赛这天,一大早骑手们就骑着马来到赛场。比赛开始,鞭
炮声一响,匹匹赛马便脱疆疾奔。赛场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