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
州县用以为更点。”这是宋代曾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广
西铜鼓的详尽描述。它表述了广西千百年来深深积淀的铜鼓文化。正是这种
独特的铜鼓文化,为壮族历史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
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濮在周等爵称子,与楚同一等级,地位不低。”
在花山壁画中,图中人物举手向上敲打铜鼓的图案出现多处,说明铜鼓早已
在壮族先民的心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铜鼓的历史已有2000 余年,铜鼓的品
种有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它们都是铜鼓工艺的精品。铜鼓的铸造艺
术要求极高,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匀,鼓面、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
案。铜鼓铸造技艺,从采矿炼铜,用粘土制造鼓芯、鼓范,在泥胎上刻缕花
纹,到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后是立雕,工序繁多。
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
在古代,铜鼓多用于祭神或节日喜庆活动。在祭神时,铜鼓是神圣的法
器,有专门的鼓手和专门的鼓点。在节日里,铜鼓是打击乐器,铿锵的鼓点
激起人们的节日热情。征战时,铜鼓是号令士兵的指挥工具,是振奋士气的
精神支柱。
古时铜鼓还用以占卜。在东兰、巴马、凤山等地,流行过铜鼓青蛙卜:
将铜鼓埋于坑里,鼓面放一只青蛙尸骨,一年后挖出来看,如铜鼓和青蛙的
骨头都呈金黄色,就预示着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呈黑色、灰色,则
有旱、涝灾害,粮食歉收。后来,铜鼓青蛙卜简化为只葬蛙不葬鼓,但铜鼓
作为占卜时的打击乐器,伴着占卜者唱铜鼓歌,增添了青蛙卜的神秘。
铜鼓以其特有的作用,丰富了壮族的生活。在节日庆典活动、宗教礼仪
中,他们都打起铜鼓抒发情怀。在秋收十月,村村擂响铜鼓,欢庆丰收。铜
鼓是壮家的精神食粮,金鼓长鸣给壮家带来无比的欢乐。
铜鼓的花纹瑰丽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鼓面的太阳纹、雷纹、青蛙、飞
鹭;鼓身的羽人舞姿、龙舟竞渡等,蕴函着民俗文化的魅力。浑圆的鼓足显
示了力量外化了的古代壮族人民的崇拜内涵,在壮族今大的民俗中仍能找到
这些崇拜的影子。如壮族古老宗教仪式中的祭太阳风俗:祭场设在村边能观
日出、日落的山上,树下放着三牲祭品,一碗生血上面放一枝树枝。龙舟竟
渡至今仍在各地大规模开展。青蛙的崇拜,在蚂蜗节的活动中保存得非常完
整。羽人舞蹈则生动地描绘出古代壮族姑娘朴素大方的舞姿,体现出壮族特
有的舞蹈动律,那舞着的羽人头戴高耸羽冠,身穿吊裙,扬手起舞,翩翩舞
姿妩媚动人。
据说,全世界现有古铜鼓1600 多面,中国已发现的有1400 多面,其中
在广西出土的就有500 多面。广两博物馆现收藏铜鼓343 面,为世界铜鼓藏
量最多的博物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铜鼓之王”就收减在这里。这个“铜
鼓之上,”是1972 年在广西北流具元靖镇水冲庵发现的,它是云雷纹大铜鼓,
鼓面直径165 厘米、高附67。5 厘米、重约300 公斤。鼓面中心的纹饰是八道
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为5 道晕圈,晕圈内布满了单
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所有纹与巨大的鼓型溶为一体,不愧为“铜
鼓之王”。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着一个广西岑溪县出土的铜鼓·铜鼓
上的5 铢钱纹生动他说明,它是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晶。
广西是铜鼓的故乡,广西大地孕育了灿烂的铜鼓文化,铜鼓凝聚了古代
壮族及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智慧。你若想了解壮族的历史和文化,那就一定
要到广西博物馆看看铜鼓,亲眼目睹一下铜鼓文化的绚丽。
民间艺术——师公戏
师公戏,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也是广西流行最广泛的剧种
之一。在桂中、桂南的乡村集镇,都有民间师公戏剧团活动的身影。
师公戏源于傩祭古俗。乡人俗你“唱师”、“跳师”。师公是当地民间
祭礼的主持者,在祭祀活动进行时,以演唱或舞蹈伴之、使祭把活动娱神、
娱人,因而深受群众喜爱。清代诗人梁廉大曾描述过重阳日乡人看“跳师”
的愉悦场面仍遥闻瓦鼓响坛壝、知是良辰九九期;三五成群携手注,都言大
社看跳师。”“放下腰镰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师,归来羌豆休忘买,留待
明朝逐疫时。”诗中的注脚曰:“重九日街墟尾大社每装假相(面具)跳舞
唱歌,谓之跳师,人多注看,次早则沿门颁符,古乡滩之俗存也。”后一首
的注脚是:“乡俗每值秋季扮万相唱歌谓之跳师,次日沿门逐疫,家家以黄
豆羌丝祀祖,盖犹存滩之古俗云。”
师公在”请神驱鬼”时要戴上假面具,开始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接
着以师公调唱一些咒语或宗教故事等,边歌边舞。先跳“三元真君”、后跳
“四师”、“九宫”,还跳本地神“莫一大王”、“甘王”、“三界公”等。
师公将滩祭与当地的唱歌吟诗的风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独舞
时,几个基本动作反复贯串始终,舞段完整,节奏鲜明。群舞时,舞者多至
30~50 人,他们手持乐器、法器、走龙摆尾,龙吐珠、绞麻花的队形,犹如
穿针,踩着罡步穿插行进。舞蹈语汇丰富,风格古朴淳厚,稳健有力。其动
作要领是:“马要矮,身要摆,胯要扭,膝要颤,脚步紧跟蜂鼓点,屈膝下
沉踩重拍。”这是师公艺人的艺术总结。除腿部的动作外,手部的动作也极
为讲究,什么绕手、绕腕、凤凰手等,都有一定的规矩。师公舞的伴奏乐器
有蜂鼓、扁鼓、单面皮鼓;锣、钹,鼓点变化多样,快慢有度,激烈与沉稳
相错,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也表现了剧情的发展。
师公戏广泛地吸收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以丰富演出内容。在戏中
有唱词、唱腔和舞蹈,初具了戏剧的雏型。起初,师公在表演时戴上假面具,
以作神的形象为人间驱鬼逐疫。随着演出剧目的增多,“人神”比例的变化,
面具逐渐为化妆所代替,师公戏遂演变成一个剧种——壮师剧,它与壮戏一
道,成了壮族艺术的并蒂莲。
师公戏最旱的剧目一般均以歌颂祖师或自然神的业绩为主要内容,生活
气息浓郁,如《三元真君》、《阴阳师父》、《北帝》、《雷王》,还有以
神话故事、历史传奇人物故事为主的《薛仁贵征东》、《张羽煮海》、《盘
古》、《特辽》、《百鸟衣》等。剧目都由民间艺人创作,他们最了解民众
的生活和愿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员。所以,尽管作品的艺术性并
不很高,但是他们的作品易于打动观众的心,使观众和演员的感情交流自然,
易于扎根于群众之中,获得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历演不衰。
在广西流传的师公戏,除壮族师公戏外还有汉族师公戏、毛南族师公戏、
桂南师公戏等。汉族师公戏又分为干活师公戏及白话师公戏。平话师公戏流
传在武呜、邕宁等地,其传统剧目《大酬雷》,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的烙印。
雷神是人们心目中主雨水的天神,每年开春,人们跳这个舞蹈祈祷雷神保佑,
表达渴望丰收的愿望。这个戏虽然没有对话韵白,而主角“雷神”的舞蹈动
作极为劳动化:伐木、制农具、犁田、耙田、收获、试新谷??至此,人神
合一,人格化了的神给人以战胜自然的力量。这种反映生产、生活,表现人
民勤劳智慧的师公戏,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在桂南民间盛行的“跳岭头”,也是师公戏的一种。流行于桂南地区的
“岭头节”,或在八月初三、初四,或于九月十五、十六举行,各村的节期
有所不同。岭头节是亲友走访相聚的节日。
岭头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看“跳岭头”。“跳岭头”的节目有《跳三师》、
《扯大红》、《捉妖精》、《跳仙姑》等。每跳完一个节目,接着就唱这个
节目里的人物故事,观众看表演时,不时结合剧情燃放鞭炮。特别是演到捉
住妖精时,鞭炮齐呜,场上的气氛更加热闹。第三天是跳岭头的高潮,艺人
们扮成天将,把这几天捉来的妖怪放进一条纸糊的龙船里,然后把龙船扛到
河边,点火焚烧,放进河里,让这些灾星妖孽随水流去,让人们安康吉祥,
平安度日。“跳岭头”结束了,岭头节也随之结束。
早期的师公戏,“跳师”多是在民俗活动中表演。如祭祀、敬神、打醮、
农闲时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等,都是跳师的时间。如今,师
公戏已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新的形象从草坪走上了舞台,
放出时代的异彩。同时,古老的师公戏又为戏剧的研究和民俗学、社会学等
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壮族民间工艺品
壮族民间工艺品,五彩缤纷、品种繁多,常见的有壮锦、壮族垫肩、壮
族儿帽、壮族绣品、壮族花鞋、壮族银饰等。在我国民间工艺百花园里,它
们闪烁异彩,绚丽夺目。
壮锦是壮族的传统编织工艺品。它的经线是素色细纱,纬线为彩色丝线
或绒线,经过心灵手巧的壮家姑娘一缕缕、一线线地编织,一幅幅构图别致、
色彩艳丽的壮锦就呈现在人们眼前。壮锦有民族特点,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
赞誉。
壮锦历史悠久,古你谈布。明代万历年间,它被列为贡品。到了清代,
织壮锦的织布声遍及各乡村。壮锦是姑娘出嫁时的嫁查。故女孩子长到十多
岁就开始学织,为自己准备嫁妆,壮乡没有不懂织壮锦的姑娘。入夜,织布
机的嚏嚏声与姑娘的歌声汇成一支支小夜曲,抒发着姑娘们对未来生活的憧
憬。
壮锦的传统图案大多选取寓意卒福的花纹。方纹、水波纹、万字纹等立
体感强;花、草、虫、鱼、鸟、兽等造型夸张,形象可爱,充满生命活力;
丹凤朝阳、凤穿牡丹、双龙戏珠、喜狮滚球、蝴蝶恋花、鱼跃龙门、喜鹊闹
梅等寓意吉祥。壮锦的着色讲究重彩,以红、黄、蓝、绿为主。关于壮锦的
配色,壮族民间谚语云:“红配绿,不能俗,深地亮花好看,浅地暗花也不
丑。”如今古老的壮锦不仅作为幸福的象征,在婚、嫁、生育时互相赠送,
也用于衣饰、窗帘、壁挂、从而为现代家庭增添了民族传统文化色彩。
壮族银饰为金属工艺品,有银梳、银替、银锡、耳环、项圈、项链、胸
排、脚环、戒指等。胸排为长方形,透雕,花式为鸟、兽、花卉,下垂有小
链穗,用银链挂在脖于上,胸前闪着银光,走在山道上,银饰叮悄作响,一
路远远荡去,与漱石的山泉融汇成一支山野小曲;银锡是用银打成的一指多
宽的薄片,上面刻缕藤状,缠绕着枝叶,其寓意如情歌所唱,“入山看见藤
缠树,出山又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在壮族,银锡
是男女爱情的信物,那银蜀上的图案含蓄地表达了姑娘心中的爱情。在对歌
择偶中,姑娘若对小伙子有意,手锡才恳让小伙子抢去;银梳是用竖韧木料
做成的梳子,外裹银质薄片,银片上的图案多为花草。插在发髻上的银梳,
在乌发上闪着银光,美观大方,格外醒目。
壮族儿童的银饰别有一番情趣。制作者根据孩童的特点,在胸排下沿垂
吊一排小铃挡,童趣盎然。
壮族的花鞋、垫肩都为刺绣工艺品。花鞋的针法有堆绣、压绣、拖针、
混针、盘针等。色彩以红、黄、绿为主。花鞋玲耽小巧,穿在脚上,添一身
秀气,官不仅是姑娘心灵手巧的象征,还是爱情的信物。
壮族民间工艺品色彩、纹图的选取,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
浓郁的民族特色。
干栏建筑
于栏建筑在广西偏远山区的壮乡、瑶寨、侗寨中可谓随处可见,它们或
在高山云雾里,或在瀑瀑流水旁,或在山腰梯田间??与四周环境融为一体,
成为独特、迷人的人文景观,是旅游的一大资源。
壮族的干栏建筑——木楼,多见于桂北、桂西、桂南等较偏远的山区,
一般以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朴。一座楼分为三个部分;楼下养家禽、家畜,或
堆放杂物,楼上住人,阁楼放粮食等。在桂北龙胜、龙脊壮乡,整个干栏群
落,建于高山大丘地带,依山势而上,鳞次柿比,层层梯田在山寨旁起伏有
致,营造出田园与大山的美妙和谐,使点缀于梯田间的干栏群落更显得悠闲
恬静。面向青山的座座木楼,都朝山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