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了解情节变化,史东先把历史叙述仔细研读3 遍,拼凑出过程的细节,再配合其他3 种资料, 根据〃艾伦号〃、〃中美洲〃号和〃海事号〃的座标,各绘1张草图。接着他把所有的资料转换成数据输入电脑,求出模式。每种模式都经过上万次的计算校正。如此求出的可能落点,分布面积还很大,所以史东又把草图区分成两平方海里的方格,计算每格所有的可能落点数目。可是这样求得的结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史东把3 张草图制成透明图表,寄给汤米,让他综合研究,找出问题所在。照理这3张图表应该彼此重合,但事实不然,显示资料尚有欠缺。
上一节目 录下一节
□ 作者:'美'盖瑞·金德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第七节 加州外海 1857年9月13日,星期天
〃中美洲〃号沉没时,锅炉工格兰特(Alexander Grant )在匆忙中跳上一片小筏。小筏上共有10人,紧紧抓住小筏的绳子。海浪滔天,小核上下冲撞,但他们紧抓不放。
这10人当中,有7个是水手、锅炉工或运煤工,另外3人是旅客。由于人数太多,小筏无法负荷,只能浮在水面下两英尺处。他们不得已,都以腹部顶着筏缘,手攀绳子,两脚垂在水中漂流。风浪太大,小筏时而遭受大浪冲击,沉入水中;时而被海浪上抛,他们都喝了不少海水。他们整晚虔诚祷告,希望那两艘帆船就在附近,船上水手会听到呼救声,前来救援。但是距离太远,他们听到的只有同伴的呼号而已。
格兰特可说是身经百劫;在此之前,他已经遭遇了3 次严重海难。有一次在寒冷的北大西洋纽芬兰海面漂浮了三天两夜,手脚都冻僵了,才被其他船只救起。第三次,他在巴哈马群岛附近遇难,和他一起获救的是一位名叫乔治·道森(GeorgeDawson ) 的黑人。这次,道森也是〃中美洲〃号的乘客。有了这些遭遇,格兰特自认是大难不死。
星期天上午破晓时分,他们看到一个人穿着救生衣坐在木板上。等他漂到小筏旁边,格兰特发现他原来就是道森。于是道森拉着绳子,和他们一起漂流。
不久,他们看到远处的三桅船,但距离实在太远,呼救也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地看它消失在视线之外。这时他们落水已经12小时了。海面平静,云层消散,太阳高照,大家饥渴难耐。其中有几位已经到了昏睡边缘,但旁边的同伴都自顾不暇,无法不停地叫醒他们,或把他们绑在小筏上面。接著有人陷入妄想状态,出现各种幻觉。
其中4人不支落水之后,道森总算挤上小筏。接着又有4位罹难;到了星期一上午,只剩下格兰特、道森和另一位同伴。当天下午,他们遇到单独漂流的另一个人,把他拉上小筏。可是那人不久就陷入迷幻状态;他说餐厅的服务生答应给他水喝。接着另外一个也陷入同样的状态。两个人都要下去喝水。格兰特和道森苦劝不听,他们两人突然一起下水游开,消失在黑暗之中。
留在小筏上的格兰特和道森已经5天没有进食,4天滴水未进。小鱼在小筏旁边游来游去,但速度太快,徒手根本捕捉不到。星期三,突然有一只几磅重的鱼跳上小筏,道森赶紧抓住鱼尾巴,把它弄死。鱼肉粗硬,虽然已经饿了好几天,仍难以下咽。他们把鱼晒了一天之后,鱼肉稍软,才勉强吃了一点。
星期四他们又救起一位单独浮在木板上的人。这人上了小筏之后,立即陷入狂暴状态,任凭两人安慰、劝说,都置若罔闻,很快就掉进水中,沉没不见了。
〃中美洲〃号二管轮约翰·泰斯(John Tice)在沉船前的最后瞬间跳入海中。他回头看见贺登船长站在最上层甲板,随着船身沉没。泰斯抓住一块木板,腹部趴在木板之上,借助风力划离沉船地点。他用力划向远处的灯光,两小时之后,灯光消失不见;过了两个小时,再度看到灯光,这时距离更近,大概只有半海里,而且船只正朝他的方向开来。然而,不久先是船身消失,接着连灯光也不见了。他就这样漂流了60多个小时,在星期二早上遇到〃中美洲〃号一艘空荡荡的救生艇。泰斯挣扎爬上小艇,舀干积水。
星期四午前,道森看到了3 海里外有一艘救生艇。于是格兰特下水往救生艇的方向游去。泰斯也看到了,立即朝他们划了过来。
三个人短暂交流了沉船后的遭遇之后,就因为严重脱水、疲惫不堪而陷入沉默。
又过了两天,距离沉船已整整一周了。在滴水未沾。粒米未进的情况下,他们的皮肤长疮,布满水泡;水泡破裂留下许多溃烂的疮。这时他们的饥饿感已经消失,嘴唇干燥破裂,舌头因为缺水干燥而肿胀。星期天接近中午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方有一艘双桅帆船朝南方前进。他们挤命划桨,但仍旧赶不上双桅帆船的速度。
当天晚上,道森心想不如死了省事,不用再受折磨。隔天,他们总算遇上了沉船之后的第一次阵雨。他们张开嘴巴,尽量承接雨水,并猛吸衣服上的雨水。由于脱水太久,这么一点甘霖仍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他们的四肢麻木,无法动作,只能坐以待毙。就在这时,几海里之外正有一艘双桅帆船顺风而来,他们疑真疑幻,唯恐是幻觉所致,但还是充满希望。帆船渐渐靠近,顶帆迎风招展,船头对准他们。
格兰特和道森并排而坐,双手搁在船桨之上,已经无力划桨。双桅船上的水手小心翼翼地把他们三人救上船。原来这是〃玛丽号〃,水手远远看见道森的白衬衫,才发现他们。
该船船长先给了他们一杯加糖的红葡萄酒。喝完之后,他们要求喝水,但船长明智地拒绝了。稍事休息之后,船长才再给他们清淡的麦片粥。吃完粥,他们又要求喝水,船长再度拒绝。船长逐渐增加食物分量,逐渐供应少量的饮水,他们才渐渐恢复体力。
遇救一周之后,〃玛丽号〃遇到要开往纽约的〃萝拉号〃,于是把他们三人送上〃萝拉号〃。10月5 日他们三抵达纽约,记者们日夜追逐访问,报道的内容和他们三人的身体情况,让读者惊讶万分。他们的脸颊凹陷,四肢萎缩,身上长满虱子。
〃玛丽号〃在星期一下午4点钟救起他们三人时,他们已经漂流了8天又20小时。当时〃玛丽号〃的位置在西经76度00分,北纬36度40分,显示他们三人往东北方向几乎漂流了500 海里之远。
鲍伯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除了景仰他们的求生意志之外,对于这个座标的价值更是认识深刻。鲍伯请教专家,答案是根据漂流路线,他们都在墨西哥湾流的范围之内。
虽然墨西哥湾流的路线和宽度时时变化,这个答案却大大缩小了沉船的搜索范围。汤米对这份资料视若珍宝,没有告诉史东博士。由于史东博士的落点地图无法重合,汤米才提出这个座标,加计东北方向每小时3节的湾流速度之后,3张地图果然吻合。这个结果令人兴奋,因为它显示了3份各自独立的资料相互之间和谐一致,没有矛盾冲突的地方。
上一节目 录下一节
□ 作者:'美'盖瑞·金德
本书由“E书时空”免费制作;
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请光临
eshunet/
第三章 蔚蓝深海
1986年6月,
汤米带领22位工作人员开始进行探勘
〃中美洲〃号沉船地点的工作。
1988年9月11日下午2点过后,
他们在称为〃银河二号〃的地点,
发现了铺满海底的黄金。
第一节 加州外海200海里 1986年6月
〃松川号〃(Pine River)的船首上冲8 英尺,摔了下来,从船首到尾甲板不停抖动;然后又冲上一次,再摔下来。漆黑的天空,雷电闪闪;时速40节的强风,吹得海面白浪滔天。船尾冲进水中时,巨浪冲上甲板,高达100 英尺,剧烈撞击设有声纳的控制室。工程师在控制室中没法检查〃西马克号〃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窗户外望,只见一面水墙,直往甲板上冲。
声纳技师约翰·烈陶(John tettow )说:〃有时真像是被压在10英尺的海浪之下。〃
〃松川号〃原是平底的挖泥船,兼做运送探勘油井的装备之用;它是汤米和退休的海军军官唐恩·克拉夫特(Don Craf)在德州找到的。克拉夫特年近六十,服务海军30年,退休时获得适任各种船只船长的执照,熟知利用〃西马克〃从事深海搜寻时所需的船只和装备。
〃松川号〃全长165 英尺,比克拉夫特期望的小,但控制室、工作室和储藏室倒还令人满意,所以他们决定承租,租期从5月14日到7月底。他们稍加整修〃松川号〃,换掉部分旧装备,装满燃油;甲板上新装绞车和吊杆,以便收放1200磅重的〃西马克〃。万事俱备,只等麦克·威廉森和声纳技师了。
全员到齐时,船上共有22位工作人员,由麦克负责指挥。他和11位声纳技师在控制室的电子仪器前,每天轮值工作24小时。鲍伯留在哥伦布市,搜集最新的资料;巴力全程记录和拍摄搜寻过程,协助汤米处理和股东的通讯事务,并负责和岸上联系,确保供应无缺。
当年春季,汤米追着史东博士不停地询问,每一细节都不轻易放过,一再要求重复分析,找出弱点,再加以修正。汤米研究被风吹倒的桅杆、船锚、船帆;要求史东再对风速和洋流做更精确的推估;甚至还研究19世纪的六分仪和航海钟的精确性。他要求史东尽量利用电话和各地的专家讨论、研究。结果史东果真获得不少宝贵的资料。
不仅如此,对于使用的参数,汤米也要求再做更好的评估;他要知道,使用不同的预估值,分布的可能性会有怎样的改变。
最后,汤米要确定史东使用的3 组座标的可靠程度。讨论之后,他们推定〃艾伦号〃提供的座标可靠性是72%;〃中美洲〃号23%;〃海事号〃只有5 %。〃艾伦号〃的座标最可靠,是因为那组座标是该船船长在飓风过后,风平浪静的时候测定的,而且船长还将它正式记录在航海日记中。贺登测定的座标,则是隔着暴风雨告诉〃艾尔多拉多号〃的船长,而且来源又不甚确定。而〃海事号〃船长柏特利用〃死算法〃测定的座标,可靠性当然最低。如此整合之后,根据这个推定绘制出来的地图,让史东兴奋不已。〃一切都准确无误。我们似乎解决了原先不能和谐一致的问题;3 张地图互相重合,虽然还有不确定之处,它们毕竟重合得相当理想。汤米的信心因而大增。〃
史东绘出的地图清晰利落,每格代表两平方海里,上下四方都标出经纬度。方格之内标着从0 到73的数字,代表沉船落在该格的千分比。其中最有可能落点的方格标的是7.3%。
麦克拿到地图之后,立即和手下研究,绘出搜寻工作图,设计最有效的方式,从概率最高的方格开始搜寻。但是搜寻初期,不是洋流不对,就是仪器出现纸漏,再不然就是天气不佳,海浪汹涌。
〃松川号〃在6月3日午夜顶着强风大浪出发。4日清晨,抵达第1号搜索线的起点附近;此时风高浪急,离岸已有200海里。搜寻工作展开2小时之后,由于仪器失灵,无法确定〃西马克〃的位置,他们不得不放弃搜索。如此一来,纵然看到〃中美洲〃号的残骸,也不能确知它的位置。傍晚,天气更趋恶劣,技师们把〃西马克〃的内部构造摊在控制室的桌上,逐一测试各个系统,发现是设计出了问题。6月7日修正工作完成,立刻又开始工作。但是鱼型拖杆一下水,又出了问题,之后问题层出不穷。时间不停消逝,令人心焦。麦克认为由工程人员解决就行,但汤米不肯袖手旁观,坚持亲自参与。
〃西马克〃终于在6月8日下午,重新开始搜寻第二号搜索线。天气又开始转坏,浪高6 英尺,风速20节。〃松川号〃难以操控,有时大风一吹,船身竟像螃蟹一样横走;传输母船和〃西马克〃之间讯号的电缆,也被雷电打掉一截。
依照计划,l 号搜索线长达30海里,涵盖25%的可能落点,发现〃中美洲〃号的机率是l/4。然后沿着2号线折回,与原来1号线的1/2重叠,搜寻宽度1.5海里。接着就是3号线。3号线完成之后,搜寻面积大概就涵盖全部搜寻面积的一半了。
第二次搜寻1 号线时,船头被强风吹得偏离航线,船长为了对准航线,用力转动船舵;船身因此几乎侧行,船速降低,鱼型拖杆掉落。控制绞盘机的工人一看情况不对,唯恐〃西马克〃撞到海底,立刻绞紧缆绳。这道力量又使船速降低,船头更难控制,于是船长更加用力转动船舵。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