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中梓一听,这说明自己的弟子还没有完全学成啊,于是亲自出马,带着弟子来到了钱机山的家里。
李中梓在亲自诊了钱机山的脉后,明白了为什么弟子用药没有效果。他对弟子说:看病一定要灵活,这位虽然是肝气不舒,导致了心火旺,但是不能一直从清火这个思路走。你想到了补气,这很好,但是还要察觉到这个患者体内本来的寒气。他原来是有脾寒的,此时是肝木挟火和脾寒混在了一起,光补气是不够的,要从祛脾寒和补脾两个方面下手。
于是他就开了方子,是人参、白术各三钱,干姜、黄莲、甘草各一钱,熬好药以后,还要加姜汁少许。
这个方子是什么意思呢?方子里的干姜是温脾寒的,黄莲则是清心火的,这一寒一热,寒热兼调。然后再用人参、白术、甘草来补脾。这样就把体内这个复杂的格局给解开了。
但是这个病也确实难调理(钱机山此时的情绪一定很不好),李中梓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治疗,这个倒霉的前任相国的病才完全好。

例案10、陈老师忙着忙着就点招架不住了,尤其是还有钱机山这样的学生添乱,结果患上了疟疾,三天一发作,叫三日疟。陈继儒这个病折腾了很久都不见转,等到把李中梓找来的时候,病已经很严重了。
李中梓一诊脉,脉象是“浮之则濡”。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濡脉呢?李中梓在《诊家正眼》里引用《脉经》说:“濡脉细软,悬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意思是说,这个脉象轻轻一搭手是有的,很软、很细,然后一按,就没有了,往下按是空的。这种脉象就说明“阴虚,髓绝精伤”,李中梓解释道:“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同时他又说“浮濡气败”,就是说如果轻取就感觉到脉是濡脉,那么就已经是气败了。现在各位明白了吧,李中梓在这里已经把濡脉的意思给解释清楚了。
那么大家来判断吧,陈继儒的脉象浮取是濡脉,重按是弱的,无力的,这是什么情况呢?是“营卫俱穷”,就是气血都很弱了。
李中梓判断,就是因为气血太虚弱了,所以就没有力量把疟疾这个邪气顶出去,因此才会缠绵不愈的。
所以李中梓想要使用补的方法来治疗。
但是陈继儒却很反对,他一向不怎么喜欢服药,尤其是不喜欢人参等补药(素畏药饵,尤不喜人参)。
李中梓一看,这哪儿成啊?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了,还不服补药?我哪里是乱开补药的人啊,我是根据你的体质一的啊。于是就劝这位陈继儒,说:“你以前不服补药,那是身体的素质还可以,现在体质不行了,还是要服人参补补啊。现在你的正气已经疲惫了,脉细得像悬着的丝线一样,你不跟着情况的变化来调整,不是跟自个儿过不去吗?”(正气虚疲,脉如悬丝,而可拘以常乎?变通趋时,不得失也。)
陈继儒一听,有道理啊,我整天给别人赠话来着,现在这位老友赠我的话也很不道理啊!
于是就听李中梓的话服用了一钱多一点的人参,结果嘴里立刻就有了津液,肚子里也不感觉到烦和胀了。
这下陈继儒可高兴了,对李中梓说:“看来我以前太固执了,你今天把我给点醒了,这样吧,我就把性命委托给大哥你了(陈继儒比李中梓年龄小十二岁),现在你让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敢以性命委重,惟兄所命耳)!”
这下,李中梓就放开了手脚,他用人参一两、何首乌一两,煎成了膏,然后加入姜汁一盅。
这个方子中,人参是补气的,何首乌是补血养阴的,姜汁是怕药膏凝滞,用来醒胃的。
服了一剂以后,陈继儒的病就好了十分之七八。
再服一剂,这个疟就好了。
估计陈继儒一定是欣喜若狂,拉着李中梓的手赠了他好多话,把李中梓的学生们搞得手抄都来不及了,只恨自己的手机没有录音功能。

例案11、有位叫张七泽的人,他人夫人患了小便不禁,这种病在妇女中特别多,很多人经常一不留神,小便就自己流了出来,很是尴尬。张夫人觉得这个病越来越严重了,就让张七泽去医生,请来就是李中梓。李中梓在依了张夫人的脉以后,觉得六脉都有些沉迟,就是脉需要重按才能取得,而且跳得有些缓慢。什么是迟脉呢?李中梓在《诊家正眼》里说:“若一息三至,则迟而不及矣。”也就是说,在一次吸气的时候,脉搏跳动三次以下,这就是迟脉了,而迟脉的同时脉位还在沉位,则说明是肾阳虚,因为“沉脉法地,在人为肾”。
所以李中梓判断张夫人是因为肾阳虚才导致的“水泉不藏”,因此开的方子就是温补的金匮肾气丸,用这个方子做汤药,在方子里又加入六君汤和益智仁和肉桂。益智仁我们前面讲过,对遗尿的治疗很有好处。
这个方子,用了两副以后,遗尿的现象就减少了。
再多服几副以后,张夫人的这个病就痊愈了。

例案12、下面这位,叫俞玄倩,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感觉很不爽,郁闷了半个多月,突然就开始小便不禁了。这病让人很难堪,这么大个人了,尤其还是很有身份的人,跟人家一作揖,自己的鞋子就湿了,这成何体统?
于是请来了很多医生,大家一听患者是小便不禁,都想这好办啊,这是肾虚啊,补肾!
看来那个年头一根筋的医生比较多,这些医生坚持着,给老俞同志补了一个月的肾,结果是遗尿越来越厉害了。
这回这些医生都没有办法了,自己学派的思路不灵了,怎么办啊?只好纷纷告辞。
没办法,只好请来了李中梓。李中梓来到患者的家,一诊脉,感觉到脉象是“六脉举之则软,按之则坚”。这是什么意思呢?李中梓说,这是“肾肝之阴有伏热也”。怎么办?还用温阳的办法吗?不是的,当体内有邪热的时候,就要用清凉的药物把邪热清出去。
李中梓开了牡丹皮来清肝胆血分之热,白茯苓泻水湿,苦参清血分之热,黄莲清心火,甘草梢导热从小便而出。
这个方子服用了六副,老俞同志的小便不禁就好了。
但是这个时候,捣乱的人又来了,“适有吴门医者”,碰到了老俞同志,对老俞说:“既然清火了,一定是损伤了阳气,现在要大补一下了!”
老俞一时糊涂,又开始补肾(人都喜欢补,觉得这是对身体好),结果本来已经好了的病又犯了。
这搞得老俞很是难堪,难道还去找李中梓?明明是自己没有听人家的话啊。但是总是这么遗尿也不是个事啊,于是就满脸惭愧地又请来了李中梓。
李中梓倒没有介意,马上诊脉,然后说这是“肝家素有郁热,得温补而转炽”,开了泻肝胆之火的龙胆泻肝汤来治疗,这是著名的苦寒药物,可以泻火。吃了四副药以后,老俞就不再遗尿了。
但是这次李中梓也有经验了,他心想我如果不给你开药,那过两天又来个什么医生,说你阳气不足了,还是要把你给补坏的,干脆我就坚持到底吧。
于是就开了四君子汤,加上清热泻火的黄莲、山栀子,给老俞同志服用一个月,老俞这个病终于是彻底地好了。
各位,对于同样一个病,碰到寒证用温热之药,碰到热证用清凉之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证来治疗,结果两个患者都好了。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之首啊。

例案13、不此平和中正之心,除了在给患者诊病的时候得心应手外,李中梓还交了很多同行的朋友。
当时还有位医生,叫施沛,也是个有名的医生,曾经写过《云起堂诊籍》《脉征》等书。有一次这位施医生自己病了,症状是两个脚肿痛,疼痛难耐,就像被老虎咬住脚似的。这位施医生也不顾自己的面子了,反正是疼痛我就喊,结果搞得邻居们都跟着他痛苦,因为老施同志的“叫号彻于户外”,邻居们纷纷反应最近睡不好觉,纷纷劝施沛同志,不要以为自己懂医,就不请别的医生,还是治疗一下吧。
看来还真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啊,有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分析病情,由于有感情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常常会被思绪搅乱。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施沛就请来了其他的医生朋友,这医生诊断后,认为施沛是血虚,因此开四物汤,加上了槟榔、林通、牛膝、薏苡仁等药。
可是服了几副药,都没有效果,施沛只好对这位朋友说:“对不起了老兄,我们哥俩的水平差不多啊,多谢你了,我还是再找一个来吧。”
于是就让家人请李中梓给找来了。
李中梓一看:老弟,怎么不早找我啊,我来诊诊脉。
李中梓诊脉以后,说:“阴脉细矣,按之至骨则坚,未可竟以虚责也。”意思是说,这脉实际是个实证的脉象,不是虚证,不能补啊。
然后李中梓又看了施沛的腿,发现他的两双膝盖都红了,用手摸摸,还感觉很热,这更增加了李中梓的诊断依据,没错儿,这是个实热证。
于是李中梓就开了一个简单的方子:黄柏五钱为君,林通四钱为佐,槟榔一钱为使。就三味药。李中梓自己给三味药分配了职务,一个君药,带一个佐药,一个使药,没有臣药。
施沛直晕,“老大,这个方子也太简单了吧,能行吗?”
李中梓告诉他:“你就放心服药吧,一天两副药,坚持服用,只要你这个湿热泻去了,这个病也就好了。”
“不用点外敷的药?”
“不用,只要坚持服药就可以了。”
“能行吗?”
结果十多副药以后,施沛的病就好了。

例案14、本来两人就挺熟,这下更成了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出去给人看病,有的时候还互相切嗟一下。
比如当时在善化县那里不位叫黄桂岩的老爷子,这位黄老爷子患的病是心口痛,不能吃东西,于是就请了医生。我们现在不知道他到底请的是施沛还是李中梓了,总之是两个医生都来了,大家一看,嘿,高手都来了,太好了,赶快给我们老爷子看看吧。
两位医生一诊脉,发现这个黄老爷子的脉搏跳动得有问题,是“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就是说脉搏跳动三下,停止一下,过一会儿才恢复,中医管这种情况叫代脉。
对于这个脉象,两位医生的理解有点不同。施沛嘀咕说:“这脉象如此,是五脏之气不全啊,应该这一早一晚就要不行了。”估计眼神是在说:算了,这个病我们无法治疗了。
但是李中梓却皱着眉,想了好一会儿,才说:“古书里说,人如果痛得厉害了,也会出现代脉,而且周梅星也说过年轻人如果有代脉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老年人有代脉却可以生存下去,不用担心,没有生命危险。”
施沛很疑惑:您看的书还真是多啊,这些书都在哪里?回头我一定努力看看。
李中梓给患者精心调理了二十来天后,这位黄桂岩老爷子的病就好了,具体的治疗过程文献没有记截,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中看出李中梓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

例案15:不位叫唐仲宣的朋友,是和施沛一起读书的同学。这位同学的老婆生孩子以后,突然开始“心神恍惚,言语错乱”,他知道施沛懂医,就把施沛找来了。施沛诊断以后,分析这是产后淤血没有排除干净导致的一种病证,他开的方子是佛手散加上石菖薄、五灵脂、刘寄奴、姜黄等药,来去除淤血。
用药的效果还不错,患者开始慢慢地恢复了,于是施沛就开了归脾汤调理,最后总算是恢复了健康。
等到第二年的五月,这位唐同学的老婆又生孩子了,结果老病又复发了。这次唐同学找了很多医生,其中当然包括施沛。施沛用的还是以前那个方子,但是当时有许多在场医生,大家诉论纷纷,其中有个医生就说:“这个方子怎么用到了刘寄奴、姜黄这样的药呢?(其实这位的话很是糊涂,这两味药没有什么特别的。)
结果却搞得唐同学以为这两味药有什么问题,就“疑不复用”。
到破冬天,施沛和李中梓两个人散步时路过大洪桥,在桥上正好碰到了唐同学。当时这位唐同学灰头土脸的,施沛很诧异,“咦?老兄你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了?”
唐同学正低头走路,一抬头,看到施沛,很是惭愧,说“哎呀,老同学你不知道啊,我老婆自从生了孩子,就开始不正常了,有时无端地唱歌、有时狂笑,有时发狂,服用了很多清心安神的药都不灵啊。这不,昨天晚上她还闹着要上吊呢,搞得我连书都看不了啊。”
施沛一听,忙介绍旁边的李中梓。
唐同学一听,大喜,说:“今天我偶然碰到你们两位,这难道是老天爷可怜我,让你们来救我的吗?”(唐同学的嘴很巧啊,当时也是他不用人家施沛的方子,才造成这种后果的。)
于是就请两位到家里去诊病。
三人一路行到了唐家。
两个医生给唐夫人诊脉后,一切嗟,觉得是沉涩之脉,这是有淤血,同时还有痰啊,而且时间这么久了,一定要用些力道大点的药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