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3-证治准绳·疡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于水,其 
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血气虚极传变之恶证也。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 
利肠鸣,饮令不入,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证也。若有汗而不恶寒,或无汗 
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劲强,此血气虚极变痉之恶证也,急用参 、归术、附 
子救之,间有可生者。大抵虚中见恶证者难治,实证无恶候者易治。宋时齐院令,虽尝 
纂其状而未具其因,我朝陶节庵,虽各立一方,亦简而未悉,予故补其缺云。 

卷之一
虚实(六)
属性:夫疮疽脓溃,肿毒浸淫,证候危恶者,须辨虚实。况夫虚者难补,实者易泻,补泻之 
法,不可轻用,若或少差,利害甚大。然而虚实多端,有疮之虚实,有脏腑虚实,有血 
气虚实,又有上实下虚,真虚邪实者,不可不辨也。夫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 
肿下软慢,脓稀者,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并冷,脉弱皮寒, 
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 
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烦躁多渴,身热脉大,精 
神昏塞者,悉脏腑之实也。如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 
气血之虚也。肿起色赤,寒热疼痛,皮肤壮热,脓水稠粘,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 
疼鼻塞,目赤心惊,咽喉不利,口舌生疮,烦渴饮冷,睡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不敛,大 
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而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了, 
食不知味,音嘶声败,四肢浮肿者,真气之虚也。肿 尤甚,痛不可近,积日不溃,寒 
热往来,大便秘涩,小便如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者,邪气之实也。又曰∶真气夺则虚, 
邪气盛则实。又曰∶诸痛为实,痒为虚也。又曰∶诊其脉洪大而数者,实也;微细而软者, 
虚也。虚则补之,和其气托里也。实则泻之,疏利而自导其气也。《内经》谓∶血实则决之, 
气虚则掣引之。元戎云∶若人气血壅盛,荣卫充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 
以夺盛热之气。若人饮食少思,精神衰弱,荣卫短涩,寒搏而为痈者,当补之以接虚怯之 
气,此治虚实之大法也。疮疽痛息自宁,饮食知味,脉证俱缓,缓则治本,故可以王道 
平和之药,徐而治之亦无不愈。若脉实 肿,烦躁寒热,脉证俱实,非硝黄猛烈之剂不能 
除,投以王道之剂则非也。若疮疡聚肿不溃,溃而脓水清稀;或泄利肠鸣,饮食不入,呕 
吐无时;或手足并冷,此脉证俱虚,非大补之药不能平,投以硝黄攻伐之剂亦非也。故 
治其证者,当辨表里虚实,随宜治之,庶得 
万全。薛新甫曰∶疮疡之作,皆由膏粱浓味,醇酒炙爆,房劳过度,七情郁火,阴虚阳辏, 
精虚气节,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荣卫虚弱外邪所袭,气血受伤而为患,当审其经络受证, 
标本缓急以治之。若病急而元气实者,先治其标;病缓而元气虚者,先治其本;或病急 
而元气又虚者,必先于治本而兼以治标。大要肿高 痛,脓水稠粘者,元气未损也,治 
之则易;漫肿微痛,脓水清稀者,元气虚弱也,治之则难;不肿不痛,或漫肿黯黑不溃 
者,元气虚甚,治之尤难者也。主治之法,若肿高 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解之,后用托 
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若脓出而反痛,气血虚也,八珍汤; 
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四君加归、 、肉桂。不生肌,不收敛,脾气虚也,四君加 
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十全大补加姜桂。晡热内热,阴血虚也,四物加参 
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六味丸料加五味子。食 
少体倦,脾气虚也,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前汤加麦门、五味。欲 
呕少食,脾胃虚也,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小腹痞,足胫肿, 
脾肾虚也,十全大补汤加山茱、山药、肉桂。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前药加桂附。热渴 
淋秘,肾虚阴火也,加减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肾虚火也,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大 
凡怯弱之人,不必分其肿溃,惟当先补胃气,或疑参 满中,间有用者,又加发散败毒,所 
补不偿所损;又有泥于气质素实,或有痰,不服补剂者,多致有误。殊不知疮疡之作,缘 
阴阳亏损,其脓既泄,气血愈虚,岂有不宜补者哉!故丹溪先生云∶但见肿痛,参之脉 
证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又当舍时从证,如肿赤烦躁,发热引冷,便秘 
作渴,脉洪数实,是为五实,虽在严寒之时,必用大苦寒之剂,泻其阴以救其阴;若脉细 
皮寒,泻利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手足逆冷,是为五虚,虽在盛暑之时,必用大 
辛热之剂,散其阴以回其阳。《内经》曰∶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 
必从其证,若执泥常法则误矣。 

卷之一
内消(七)
属性: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 
是也。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臀 者,皆太阳经也,宜黄 
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 
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等疏利之。气虚者参 为主,血虚者芎归为主,佐以消毒之 
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所。六经分野上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 
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血少,而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 
凡栝蒌、射干、穿山甲、金银花、夏枯草、蟾酥、连翘、地丁、黍粘子、木鳖子之类,为 
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丸、柞木饮子、牛胶饮子、车螯散、返魂丹、消毒饮为内消 
之方,众皆知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其外用 
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使气血和平,而肿热消退也。薛新甫曰∶疮疡之证,当 
察经之传受,病之表里,人之虚实而攻补之。假如肿痛热渴,大便秘结者,邪在内也,疏 
通之。肿 作痛,寒热头疼者,邪在表也,发散之。 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微 
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气血虚 
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泥 
其未溃,而概用败毒,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不能成脓,而溃者亦难收敛,七恶之证蜂起, 
多致不救。丹溪先生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宁无孟浪之 
非。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末免虚虚之失,治者审之。 

卷之一
内托(八)
属性:痈疽已成,血气虚者,邪气深者,邪气散漫者,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破后脓少, 
或脓清稀,或坚硬不软;或虽得脓,而根脚红肿开大;或毒瓦斯不出,疮口不合,聚肿不 
赤,结核无脓者,皆气血虚。气血既虚,兼以六淫之邪而变生诸证,必用内托,令其毒 
热出于肌表,则可愈也。凡内托之药,以补药为主,活血祛邪之药佐之。或以芳香之药 
行其郁滞,或加温热之药御其风寒。大抵托里消毒散、托里散、小托里散、十宣散皆为 
要药,但用随时加减耳。如冬月并气滞之人,五香连翘汤,虚弱人去大黄。素不宜寒药者, 
小五香汤。形脉实,脓色稠,不可用补药者,忍冬丸之类。大脓出,败肉去,红肿消,当 
用黄 、人参、当归、白术大剂补之,令气血滋茂,新肉易长也。薛新甫,有随证加减 
用药例,以托里消毒为主,诚内托之良法。今采入各证中,不复赘叙于此。 

卷之一
灸(九)
属性:《元戎》云∶疮疡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内而出者宜灸。外入者,托之而不内;内出 
者,接之而令外。故经云∶陷者灸之。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 
溃,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 
未溃,所以痛,而次及将溃,所以不痛也。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以湿 
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当三钱浓薄,安 
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 
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救矣。 
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 
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片黄粟米头子,便用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 
寸浓薄,正安于疮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一法云∶灸乃开结破硬之法,倘 
有一点白粒,如粟米起,四围微肿如钱,盒饭于米粒上,着艾火十四五壮。三日内灸者, 
只成灸疮而散。三日外者,其肿渐少,宜多灸之,或灸火着处,则结热可伸,灸处先溃, 
则毒势分减,庶免展开,不致下陷及坏筋骨,伤气血也。所谓灸至不痛者,谓着皮肉未坏 
处则痛,火至着毒处,则不痛,必令火气至着毒处方止。所谓灸至痛者,谓初着毒处不 
痛,至好肉则痛,必令火气至好肉方止。畏灸者,或用独蒜瓣,或用豆豉饼,或用椒姜 
盐,烂捣捏作饼子,如当三钱浓,铺艾灸之,热则易新饼,亦可散也。灸乃从治之意,惟 
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少阳分野,尤不可灸,灸之多至不救,亦有因灸而死者。 
盖虚甚孤阳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挡火气,宜其危也。又 
《精要》云∶脑为诸阳所会,颈项近咽喉,肾俞,皆致命之所,俱不可灼艾。 
河间灸刺法谓∶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 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 
五穴选用。至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大。)通谷(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束骨(在足 
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昆仑(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委中(在 中央,约纹中动脉。) 
从鬓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窍阴(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 
节前陷中。)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阳辅(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 
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叶。) 
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陷谷(在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中。)冲阳(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 
脉,去陷骨三寸。)解谷(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从脑出者, 
则唯绝骨一穴,(在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详见痈疽灸经。 
骑竹马灸法∶治一切疮疡,无有不愈。令病患以肘凭几,竖臂腕要直,用篾一条,自 
臂腕中曲处横纹,男左女右,贴肉量起,直至中指尖尽处,截断为则,不量指甲。却用 
竹杠一条,令病患脱衣,正身骑定,前后用两人扛起,令病者脚不着地,又令二人扶之 
勿令伛偻,却将前所量臂篾,从竹杠坐处,尾 骨尽处,直贴脊背,量至篾尽处为则,用 
墨笔点定,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却用薄篾作则子,量病患中指节,相去两横纹为则, 
男左女右,截为一则,就前所点记处,两边各量一则尽处,即是灸穴。两穴各灸五七壮, 
疽发于左,则灸右,疽发于右,则灸左,甚则左右皆灸。盖此二穴,心脉所过之处,凡 
痈疽皆心火留滞之毒,灸此,则心火流通而毒散矣,起死回生之功,屡试屡验。 
刘宗浓曰∶此谓痈疽初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痛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 
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三二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 
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渍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 
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 
粒,一灸一易,后隔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换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 
去,好肉长平,然后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