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16-续名医类案-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溪曰∶巴豆下积而止渴何也?曰∶本草云,巴豆,未泻者能令人泻,已泻者能令人止,积去泻止,自然之理也。 
万石泉子,(此人亦是儿医。)病泻,自作理中、诃子、豆蔻与之,不效。延万治,渠书一牛字安凳上,盖治愈当 
以牛为谢也。即以其字卜之,牛下横一凳,乃生字也。曰∶予到令郎之病即愈矣。与以陈氏肉豆蔻丸合胃苓丸, 
车前草煎汤下,一服而泻止。石泉欲再进一服。曰∶肠胃娇嫩,不得已用,药中病即止,不可过也。越三日, 
身发红斑,状如锦文。石泉颇究心伤寒,谓泻后发斑,与阳明症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胃之症同,宜服化斑汤。 
但石膏性寒,泻后脾虚,恐不可用。万曰∶有是病则投是药,何不可者?请用之,未尽而斑退身凉。(观此,则前之 
巴蔻丸未免有太热之弊。) 
胡东郊子,一岁,六月中病泻,治不效。泻下频并黄白而后重,发热而渴,时天甚暑,皮肤燥而无汗,发 
稀成穗。万曰∶此热泻成疳矣。泻下频并后重者,里热也;粪黄者,脾热之色也;白者,乳汁不化,犹邪热不 
杀谷也;口渴,皮肤干燥,发成穗者,津液枯也。乃用四物汤合黄连香薷饮,令乳母服之以解其暑毒。初用四 
君子汤调六一散,与儿服之解其热;次用四君子汤合黄芩芍药汤,以止其泻;三用白术散,以止其渴;四用白 
术散加升麻,以举其下陷之气;五用白术散加乌梅肉,以收其滑泄之气,皆不效。其母托人相问,万曰∶五法 
不中病,术将穷矣,只有一法,以黄连、木香、诃子、肉豆蔻、干蟾、使君子肉、砂仁等分为末,粟糊丸,陈 
仓米炒,熟地煎汤下。服三日,满头出热疮,乃小疖,身有微汗,渴泻俱止。(五治均是良法,所以不效者, 
以滑泄久,汤药过而不留也,故终以丸药收功。喻氏治泻,必煮药令如糜粥,即此意也。) 
万之子甫周岁,六月病泻。时万出,外舅甘以药调之不效,加以大热而渴。万闻驰归,问用何药?曰∶理 
中丸。因知其犯时禁也,(用热远热。)乃制玉露散,澄水调服而愈。 
徐氏子岁半,六月病泻,甘治之不效,大热大渴,烦躁不安。万往视,问向服何药?甘曰∶玉露散,初服 
泻已止,因热未除,再与之复泄矣。今五日,病益甚。教用理中汤加熟附子治之。如服下,越加烦躁,再进一 
剂即愈。若不烦躁,不可治也。万归半日后,甘携酒来问,前者甥病泄,用理中丸不效,师教以用玉露散果愈。 
今者此病,用玉露散不效,师教以理中汤加熟附止之何也?万曰∶理中丸之止泻,补中气之药也。前者甥之病, 
汝用理中丸,与病相违,故不效。得玉露散以解暑,故遂愈。今之此病,汝用玉露散是也,中病即止,不可再 
服,因用之太过,犯脏禁也。脾喜温而恶寒,故以理中汤加熟附救之。甘曰∶又谓理中汤后加烦躁者可治,否 
则不可治,何也?曰∶夏至一阴生,坤乃六月之卦,《易》曰∶坤为地,阴内而阳外。坤属土,喜暖而恶寒。 
玉露散虽治暑泻之药,其性寒,过剂则脾土反伤,阴盛于内,阳脱于外。吾见其儿面赤目张,口闭唇燥,大热 
大渴,此脱症也,故用理中熟附以扶阳抑阴。不加烦躁,则脾为死阴,不可救矣。若加烦躁,则胃气犹存,但 
药敌而然,再进一服则阳胜阴退而安矣。(此段议论极精,宜识之。) 
胡氏子,夏月病泻,医用理中以理中气,五苓以利小便,豆蔻丸以止泻,皆不效。万视其发热昏睡,肠鸣 
下利,水谷不化,曰∶此伤风泄泻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飧泄者,谓水谷不化也。初病时宜用黄芩 
芍药汤加羌活、防风发散之剂。今病久中气弱矣,用建中加白术、茯苓,服三剂而愈。 
薛立斋治一小儿,泻而大便热赤,小便涩少,此热蕴于内也。先以四苓散加炒黄连,一剂其热稍退。又用 
七味白术散,去木香,二剂热渴顿止。后以四君子、升麻,调理而痊。 
一儿九岁,食炙爆之物,作泻饮冷,诸药不应,肌体消瘦,饮食少思,用黄连一两,酒炒焦为末,入人参 
末四两,粥丸小豆大,每服四十五丸,不拘时白汤下,服讫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服月余而痊。后不 
禁浓味,复作饮冷,服肥儿丸、异功散而愈。 
龚子才治一儿,久泻兼脱肛,小腹重堕,四肢浮肿,面色萎黄,时或兼青,诸药入口即吐。审乳母忧郁伤 
脾,大便不实,先用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及四神丸,调治其母,不两月子母俱痊。(治儿病先察其母,极是 
要着。) 
喻嘉言治沈氏子,因痘后食物不节,病泻泄久,脾虚病疟,遂两腹痛胀大。三年来消导无算,胀泻如初。 
更服参苓白术稍效,旋复如初。病本腹胀,更兼肠 。肠 者,大肠之气,空洞易走,胃中传下之物,总不停 
蓄, 出无度,腥水不臭,十中五死五生之症也。今则病加四逆矣。暮热朝凉,一逆也。大渴引饮,二逆也。 
气喘不能仰睡,三逆也。多汗烦躁不宁,四逆也。盖初疟时,寒热交作,犹是阴阳互战。迨泻久亡阴,乃为夜 
热,至引外水以自救。医不清其源,重以香燥破气之药,助火劫阴,于是汗喘烦躁并作,治亦难矣。强求用药, 
乃以清燥润肺为主,阿胶、地黄、门冬等类,同蜜熬膏三斤。此儿三年为药所苦,得此甘味,称为糖也,日争 
十余次,服之半月,药尽遂愈。另制理脾末药善后全安。 
冯楚瞻治一儿,滑泄半载,肌肉瘦削,脾胃之药备尝无效。此久利不已,脾胃之中气固虚,而肾家之元气 
更虚,闭藏之司失职,当不事脾而事肾可也。以八味丸,用人参炒老米同煎汤化服,不一月全愈。 
张子和曰∶予尝告陈敬之,若小儿病,缓急无药,不如不用庸医。宜汤浸蒸饼令软,丸作白丸, 其妻 
外家,以为真药,使儿服之,以听天命,最为上药。岁在丙戌,群儿皆病泄泻,但用药者多死。盖医者不达湿热 
之理,以温燥行之故,惟敬之不与药,用余之言,病儿独存。(雄按∶句句名言。) 
张三锡治一稚子久泻,以参苓白术散加黄连、豆蔻少许作丸,用灯心汤化下,十数丸效。 
万密斋治一儿病泻,大渴不止。医与五苓散、玉露散,皆不效,病益困,腮妍唇红。曰∶不可治也。泄泻 
大渴者,水去谷少,津液不足故也,法当用白术散补其津液。乃服五苓、玉露渗利之剂,重亡津液,脾胃转虚。 
诀云∶大渴不止,止而又渴者死。泄泻不止,精神不好者死。不信,二日后发搐而死。 
汪城南子病泻,十余日不止。或以胃苓丸、一粒丹服之不效。乃与豆蔻丸五十,胃苓丸五十,陈仓米煎汤 
下,一剂而止矣。 
小儿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之。吐泻昏倦,睡不露睛者,胃实热也。吐痰涎 
及绿水者,胃虚冷也。初生下吐,因秽恶下咽故也。凡初生,急须拭净口中,否则啼声一发,秽物下,致生诸 
病。(拭去秽物,出痘必稀。) 
叶天士曰∶藿乱吐泻,必挟外之暑温秽恶之邪,与内伤食物而起,宜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不可用张景岳 
新方乱投。 

卷二十九·小儿科
吐泻
属性:万密斋治一小儿,周岁,吐泻并作。时天大寒,医用理中、胃苓丸,服之不效。万曰∶此表里有寒邪,未 
得发散也。取益黄散与之,其夜得大汗而止。 
一女岁半,亦吐泻并作,此伤食也。前有外感风邪,故用益黄散温散其表里之寒。此只伤食,用胃苓丸, 
一粒丹,陈壁土汤下,调其脾胃,消其食积,而吐泻俱止。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乳不化,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儿暴吐泻,上下所出皆黄水,中有乳片,用二陈汤加黄连姜汁炒,煎服效。或问二病同,而治之异者, 
何也?曰∶所出之乳不化者,胃有寒也,故以理中丸急温之。所出乳片不化者,胃有邪热,邪热不杀谷,宜半 
夏、黄连以解之,此病同异治法也。 
张景岳季子,生于燕地,及白露时甫半周,偶感寒,吐泻大作,即用温胃和脾之药不效,随用理中等剂亦 
不效。三日后,加人参三钱及姜、桂、吴茱萸、肉豆蔻之类,亦不效。至四五日,则随乳随吐其半,而泻其 
半,腹中已无所留矣。不得已,用人参五六钱,制附、姜、桂各一二钱,下咽即吐,一滴不存,而所下之乳, 
洁白无气,犹是乳也。其形气之危,已万无生理。度其寒气犯胃,舍参、姜、桂、附之属,何以为治?既乃悟 
其胃虚已极,药之气味略有不投,则随拒而出,且附子味咸,亦能作呕,必其故也。必得甘辣可口之药,庶胃 
气可安,乃用胡椒三钱捣碎,煨姜一两,水二钟,煎八分,另用人参二两,水二钟,煎一钟,以茶匙挑合二汤 
以配其味。凡用参汤之十,加椒姜汤之一,其味甘而辣,正得可口之宜,遂温至热汤中,徐徐挑与之,经一时 
许,皆咽下。自后乳药皆安,但泻仍未止,计半日已尽二两之参矣。参尽后,忽躁扰呻吟,烦剧之甚,家人皆 
谓热药内烧所致。因思药果不对,何以初甚相安?此必数日不食,胃气新复,仓廪空虚,饥甚则然也。取粥示 
之,果张皇欲得,其状甚急,乃与一小盏,一呷而尽。又欲之,遂与半碗,犹不足,又与半碗,始寂然安卧。 
次日,复加制附,得泻止全愈。原其受病之深,用药虽当,气味不投,犹弗获效。至其因饥发躁,使非解悟, 
妄用清凉,一剂则全功尽弃,而仍归罪于用参、姜者矣。(叶天士曰∶半岁之婴儿,如此大剂姜、桂等热药, 
加之胡椒三钱,人参二两,虽属寒侵,不必如此大剂也。幸而得生,乃粥之功。经云∶五虚者死,粥浆则 
生。若竟讲用热药补剂,肠胃何堪消受?景岳将自己三子,以证用热药大补之效,使后人信彼之说。立斋虽 
喜用温补,未有若此之甚也。业幼科者,不可执此法以误人。) 
薛立斋治一小儿数岁,每停食辄服峻利之剂,后患肚腹膨胀,或呕吐泄泻。先用六君子汤,诸症渐愈。又 
用补中益气汤,胃气渐复。 
韶州医者刘从周,论小儿吐泻发搐,觉有痰者,但服五苓散入生姜、半夏煎服。吐了痰,泻亦止,惊自退。 
(《百乙方》。) 

卷二十九·小儿科

属性:叶天士曰∶疟因暑发居多,方书虽有痰、食、寒、热、瘴疠之互异。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 
弱,初病惊痫厥逆为多,在夏秋之时,断不可认为惊痫。大凡疟症,须分十二经,与咳症相等。若幼科庸俗, 
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不知柴胡动肝阴,葛根竭胃汁,致变屡矣。幼科纯阳,暑为热气,症必 
热多烦渴。邪自肺受者,桂枝白虎汤,二进必愈。其有冷食不运,有足太阴脾病见症,初用正气,或用辛温, 
如草果、生姜、半夏之属。方书谓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疟久色夺,唇白汗多馁弱,必 
用四兽饮,即六君加草果、姜、枣、乌梅。阴虚内热,必用鳖甲、首乌、知母,便渐溏者忌用。久疟荣伤,寒 
胜加桂、姜。拟初、中、末疟门用药于下∶ 
初病暑风湿热疟药∶胸膈痞闷,枳壳、桔梗、杏仁、浓朴、(四味最宜。)栝蒌皮、山栀子、香豆豉。头 
痛,宜辛凉轻剂,连翘、薄荷、赤芍、羚羊角、蔓荆子、滑石,重则用石膏。口渴用花粉,烦渴用竹叶石膏汤。 
热甚则用黄连、黄芩、山栀。 
夏季牙痛属湿,羌、防辛温宜忌,宜用木防己、蚕砂。 
暑热邪伤,初在气分,日多不解,渐入血分,反渴不多饮,唇舌绛赤,芩、连、膏、知不应,必用血药, 
量佐清气热,一味足矣。轻则用青蒿、丹皮、(汗多忌。)犀角、竹叶心、元参、鲜生地、细生地、木通、淡竹叶。 
若热久痞结,泻心汤选用。 
又夏月热久伤血,最多蓄血一证,谵语昏狂,看法以小便清长者,大便必黑为是,桃仁承气汤为要药。 
幼稚疟久,面肿腹膨,泄泻不欲食,或囊肿或跗肿,必用东垣益气以升阳。倘脾消败,前方不应,用理中 
汤,或钱氏益黄散得效。二三日须投五苓散,一二日再与异功散,参苓白术之类必全好。徐忠可注《金匮》有 
云∶幼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汤。余试果验。 
疟多用乌梅,以酸泄木安土之意。用常山、草果,乃劫其太阴之寒,以常山极走,使二邪不相并之谓。用 
人参、生姜,曰露姜饮,一以固元,一以散邪,取通神明去秽恶之意。总之,久疟气馁,凡壮胆气,皆可止疟, 
未必真有疟鬼。又疟邪既久,深入血分,或结疟母,鳖甲煎丸设用煎方,活血通络可矣。 
万密斋治一儿,岁半病疟,二日一发,久不愈,黄瘦,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