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颊咝老惨斐#帐盅孕唬罨谖羧毡墒又幸揭┲桃病
不日出院,嘱以桂附八味丸调理。复查验尿,细菌全无,且已精神焕发,体健如常矣!
'按':癃闭一证,有虚有实,其要不外水道气机阻滞。本例由暑湿内蕴,膀胱气化不利引起。初期亦实证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审证求因,病既由暑湿引起,则解暑亦可治癃闭,扶正亦可驱邪外出。最后专治下焦,但加重白术以健中,用升麻、黄芪以举上,其要义已在第四诊中说明。中医视人体为上下联系、内外相通的统一整体,最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形而上学观点。
脏寒癃胀
李××,男,四十岁。患腰痛,小便急胀,夜睡不安,经封闭、理疗等,久治未愈,延余诊治。诊其脉沉而弦,舌青滑。此症腰痛,且兼小便急胀,显系肾阳大虚,肝气下陷所致。以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今肾阳大虚,水寒不能生木,肝气下陷而不能生心火。火者,阳也。心火不足,心阳即虚。心阳通于肾阳,心阳虚,肾阳亦虚,故见上述诸症。治法应大温心阳,暖肾温肝。方用肉桂生姜汤。处方:
上肉桂9克 生姜30克
上方肉桂一味,黄坤载谓:“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瘀消症,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张锡纯谓肉桂“性能下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其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治周身血脉因寒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因此,余临证,每用肉桂强心,更用肉桂暖肾温肝而升肝木之下陷。以肝木得温始升,肝升才能恢复其正常的疏泄功能。生姜辛温,黄氏谓本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调和脏腑,宣达荣卫”。二药配伍,不仅温扶心阳,更能暖肾温肝。
患者服上方一剂,即感腰痛减轻,小便急胀亦减,睡眠亦较安适。宜进一步强心温肾,以交阴阳。方用白通汤加昧。处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15克 葱白3茎 上肉桂9克 茯苓15克
方中自通汤以交阴阳,加肉桂、茯苓以升肝木下陷,附子得肉桂又能强心温肾。心肾为先天之本,乃全身阳气之主。嘱服三剂,诸症好转大半。继用扶阳祛寒,补肾强腰之剂,用四逆汤与刘河间金刚丸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9克 炙甘草6克 炒杜仲15克
炒续断9克淡大云9克 菟丝子9克 萆薢9克
上方以四逆汤扶元阳,其余诸药,补肝肾,强腰膝,治腰痛。金刚丸系治腰痛骨痿之效方。连服十余剂,症状消失。
'整理者按':本例初诊症状虽较简略,然从舌脉也可知为阳虚、寒湿阻滞。此与肝经湿热所致小便急胀又有不同。阳虚之小便急胀,当有面色皓白,或面色青暗,身重畏寒,目瞑嗜卧,少气懒言,手足逆冷,舌白滑或青滑,脉象沉细或沉弱或沉弦等症。治宜温阳散寒,故可用肉桂生姜汤。属肝经湿热者,多见口苦咽干,胁痛烦躁易怒,小便虽急胀,其色必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宜清肝经湿热,可用龙胆泻肝汤之类。辨证不同,治法迥异。
肉桂生姜汤系戴老医师习用的强心方剂,药简义深,凡心肺疾患,出现心肺阳虚或心阳不振,症见唇舌青暗、心胸闷痈、喘息憋气、寒痰上泛者,俱可用此方治之。本方又治心肺阳虚所致鼻流清涕不止等症。
阳痿不育
卢××,男,四十岁。患阳痿达十余年,久治不愈,婚后多年而无子女,曾经某医院检查,发现精虫不活跃,始来我所求治。察其脉,两尺沉弱,面色皓白。记忆力减退,经常头昏腰痛,目眩、耳鸣,疲乏无力。证属肾精不足,元阳虚衰,治宜生精补髓峻扶元阳之剂。处方:
野台参30克 破故纸15克 甘果杞15克 菟丝子15克
广锁阳15克 自茯苓15克 淮毛条15克 木棉花子15克
上肉桂15克 鹿茸30克(或用鹿胶90克亦可)
上方十味,共研细末,日服三次,每次9克,用淡盐开水送服。
张景岳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方中用肉桂、鹿茸于大队补肾药中,温元阳,暖肾水,静中有动,鼓舞阳气化生精液,且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具生发之机,大补精髓,温壮元阳,补益气血,既补督脉之损,又补冲脉之虚。正如徐灵胎所说:“冲督盛,而肾气强,则诸效自臻矣。”野台参大补元气,木棉花子补肾强腰,治肾虚腰痛、足膝无力,功胜韭菜子。如此配合,使达添精补髓,强壮生殖机能之目的,故用治阳痿不举,精虫无活跃力者有效。但本患者病程已历十余年之久,今始求治,非短期所能见效。嘱以一剂为一料,连服十剂左右。患者遵嘱服用,一年后,不但本症获愈,且喜举一子。
'按':本方曾用治多例阳痿及男子不育症,均见效果,敬予介绍。
口眼歪斜二例
例一:
李××,女,三十三岁,患左侧口眼歪斜,发病五日来诊。症见:右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面肌松弛,人中平满,面颊口唇歪向右侧,左侧颜面不自主跳动。诊脉弦濇,舌质正常,苔薄白,咳嗽,口不渴,别无所苦。此由肝虚生风,肺有郁热,再兼外邪而诱发,内外交感,因而骤发。其施治之法,着重在清降肺经郁热及温阳解表。用《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加法半夏:
麻绒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15克 甘草6克 潞党参15克
川芎6克 当归15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法半夏9克
方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即麻杏石甘汤,可散表邪,宣肺气,清郁热。党参补气扶正,桂枝温经通阳,干姜温中通脉,芎、归活血舒筋,加法半夏降逆化痰。全方协力,能宣能通,可降可散,有舒有缓,实是标本兼顾治法。除内服本方外,另加外治,其方如下:
牙皂30克(略捣碎,醋煮取汁),每日洗左侧面部三至五次。牙皂为通窍、搜风要药,最搜肝风,《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煎之以醋,义取引药入肝。肝主筋,肝经风邪得以外散,则筋脉之拘急自可缓懈。既授两方,又复告以兼做针灸以期辅助。患者如法施治,㖞斜之状,得以复常。从发病到治愈,不过二十余日。
例二:
张××,男,二十一岁。因劳累后受寒,第二日早晨漱口时发现口角漏水,始知左侧口眼歪斜,左眼睑不能闭合,流泪,目珠略红,不能皱眉,急来就诊。除上述症状外,诉发热、身痛,咳嗽痰少。脉浮数,舌质淡红,苔白腻少津。症属肝虚肺燥,复感外邪。治宜解表清肺,养肝润燥。用续命汤加减:
麻黄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15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甘草6克
方中用麻杏石甘汤散表邪,宣肺气,清郁热。麦冬润燥生津,归、芍补血养肝,桂枝温经通阳,合芍药调和营卫。
二诊:上方服二剂,发热身痛全退,咳稍减,但口眼歪斜如故。宜内外兼治。内服以活血、祛风、解痉为主。处方如下:
明天麻9克 桂枝9克 钩藤9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麻绒6克 全蝎6克 僵蚕6克
生姜汁(每次5滴兑服)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祛风解痉,桑叶、菊花平肝熄风,当归活血,本“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而施。桂枝、杭芍调和营卫,麻绒开腠理,全蝎、僵蚕、姜汁祛风、开窍、化痰。此方功用专在平肝祛风以正歪斜。
外治法:用鳝鱼血加麝香少许涂擦于右侧(左歪涂右,右歪涂左),正即停用。鳝鱼血通血脉,逐风邪,专治口眼歪斜。麝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与鳝鱼血同用,则走窜开通之力愈大,用治口眼歪斜愈佳。
三诊:经上述内治外涂后,口眼歪斜即正。惟干咳不止,有少许稠痰,舌转红,苔转黄,脉转细数。此肺经郁热未清,肝火灼肺所致。治宜泻肺清肝,润燥止咳,用泻白散合二母宁嗽汤加减:
桑白皮9克 地骨皮9克 粳米15克 知母9克 川贝母9克
全瓜蒌12克 麦冬9克 陈皮6克赤芍9克 桔梗9克
甘草6克
方中桑白皮、地骨皮泄肺中伏火,降气止咳,合瓜蒌、贝母以增强清肺化痰之功。知母滋肾清肺,粳米清肺益胃,麦冬、陈皮、赤芍、桔梗滋阴润燥,疏利气机。
服二剂,咳嗽即止,诸症告愈。
'整理者按':口眼歪斜一症,西医有周围性和中枢性之分,前者预后良好,后者则较差。这里介绍的两例,均属于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只要治疗及时,用药洽当,一般恢复皆较理想。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从临床看,患者,多有正气先亏,或肝虚肺燥,或脉络空乏等内因,复加六淫外邪,与诱发。发病后则或寒或热因人而异。《灵枢·经筋篇》谓:“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僻即歪斜)。”《金匮》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宣肺泄热,通阳温中,补益气血,寒温并用,寒热平调,内外兼顾,确为对症良方。原义“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戴老医师常用于此症,化裁灵活,用后症情即减,或配合外治,收效更佳。若属风痰偏盛而无表里证者,每用牵正散(小白附子、全蝎、僵蚕)治之,其效亦佳。 “牙宣” (齿衄)
左× ×,男,三十余岁。患牙龈出血不止,已月余。曾用西药治疗未效,来我所就诊。诊其脉,芤大而空,舌紫红,面色皓白。此病中医称为“牙宣”,或名“齿衄”。从脉证分析,齿乃骨之余,在脏属肾。由于肝肾阴亏,肾失潜纳,阴火上腾,故现齿龈出血不止。宜用“水中置介”潜阻之法治之。处以下方:
石决明9克 茜草6克 阿胶9克 炙龟板15克 牡蛎24克
蒲黄(醋炒)6克 玄参15克 麦冬9克 炒杭芍9克
炙甘草6克 藕节6克 淮牛膝6克 白洋参6克(另煎兑服)
方中以石决明柔肝,并缓齿龈出血之急迫,合以牡蛎、龟板育阴潜阳。阳得潜,阴火即不上腾,则出血自止。配以阿胶、麦冬、杭芍养肝而滋木,白洋参益气生津,玄参滋肾水并清浮越之火,蒲黄、茜草理血疏肝,藕节通气,牛膝引药下行,故能达潜阳的目的。余平日治各种出血,除黄连泻心汤症外,凡血逆上溢之症,均应顾护胃气,若专投苦寒则不免伤胃,且苦能化燥,胃伤则中阳衰败,更增病端。
上方服一剂,血遂止其半。再服三剂则全止。继以封髓丹(焦黄柏9克、砂仁6克、甘草6克)善后而告愈。
'按':此症病机,在于肝肾阴亏,肾失潜纳,故不用六味地黄丸之类滋肾柔肝,因六味丸只有育阴之力,而乏潜纳之功。今患者由于阴亏,以致相火浮越,血不归经。故必须育阴潜阳并举(育肝肾已亏之阴,潜上浮之相火),庶可使血能归经而收自止之效。
口
臭
陈××,女,三十二岁。口气臭秽已数月,服药无效,转余诊治。症见口臭,唇口干燥,舌质润,苔薄黄腻,脉微细数。二便正常,虽思水但所饮不多。断为脾胃伏火(虽属阳热但热势不甚),治宜升清降浊,佐以清胃热之剂。处方:
生石膏30克 升麻10克 细辛4克 焦黄柏10克 杭芍12克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热,泻胃火,细辛辛温,为肾家本药,其性散而升。经云“火郁发之”,故配石膏能散胃经伏火。升麻升阳明胃经之清阳,又有解毒之功,杭芍平肝益脾阴,焦柏清热燥湿。诸药配合能升清降浊,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则口臭可除。
外用方:吴萸6克,黄连6克。此方为左金丸,有疏肝、清火、和胃之功。将二药研细末,醋炒,包两足心涌泉穴,有上病下取引热下行之义。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自诉:口臭已大为减少。脉转细,仍口唇干燥。此乃胃经伏火虽除,但肺胃津液仍伤。拟方以滋津润燥调治。处方:
黑豆10克 绿豆10克 桑叶10克 石斛10克 杭芍10克
沙参15克 元参10克 麦冬15克
服五剂后,口臭全消,口唇转润而痊愈。
'按':口臭一证,多属胃热与肺胃郁热所致,方书多用写黄散与清胃散,郁热较甚者,可用三黄石膏汤等方,此属阳热之证。亦有阴证口臭者。多由于元气不能收纳,元阳外越所致。阴证除口臭外兼见脉沉细,舌质青滑,苔薄白,二便自调,不思水饮等虚寒证情,曾治二例,用潜阳汤与四逆汤二方交替服用而愈。
(潜阳汤:川附片60克,龟板15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
便
血
林××,男,三十余岁。患肠风下血多年,曾用凉血祛风之剂无效。每年发作数次,每发纯下鲜血,不杂大便,无里急后重,肛门无红肿,微感疲倦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此寒湿郁遏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