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世著作,王宇泰先生,有《证治准绳》、《证治类方》诸帙,独得其解,批 中窍,转丸游刃之技,力追古名流 
已,工医者所当时披诵而潜玩者也,治方见后。 
霖按∶暑证论治,此篇要言不烦,可作《医门棒喝》,然未若仲景治 精简也。第一节言暑证总纲论曰∶太阳 
中,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 
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夫暑为天日之阳邪,由口鼻皮毛袭入者多,先见寒热,其 
身重疼痛,脉弦细芤迟者,暑多兼湿,盖弦细芤迟中,寓濡象挟湿故也。太阴主表,膀胱亦主表,热邪伤气,故小便 
已洒洒然毛耸也。手足冷者,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也。热湿盛于内,气淫于外,故气出身热,口开齿燥也。若发汗则 
更伤其表气,温针则益其燥热,下之则热邪内陷,此示人以暑病之脉证禁忌,而不出方也。第二节论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言热甚者,宜清热生阴也。第三节论曰∶太阳中 ,身热疼重, 
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此言湿甚热微者,以瓜蒂去身面四肢水气,水去暑 
无所根据则自解。观其三法鼎峙,由此类推,其热湿微甚,治暑已无余蕴,谁谓长沙知治寒而不知治暑哉! 

卷上
暑厥
属性:夏月有卒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为暑厥,此阴风也。不可骤用寒凉药,先以辛温药散解之,俟醒然后用 
辛凉以清火除根,误用热药及艾灸,立死。童便和姜汁灌,亦易苏。 
霖按∶暑厥乃热邪闭塞诸窍,先以紫金锭凉水磨服一二钱,俟厥回或以竹叶石膏汤,或以黄连香薷饮。夹湿者,白 
虎加苍术汤。阴亏者,麦冬汤,或生脉散,消息加减治之。西瓜、芦根、萝卜、甘蔗诸汁,清凉滋润之品,皆可与服。 
此言暑厥。若寒厥误认为热,则祸不旋踵,然其寒热之辨,不可不知。凡四肢逆冷,身冷面青蜷卧,手足指甲青黯,腹 
痛不渴,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脉微迟者,阳衰于下之寒厥也。若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 
,烦渴,小便短涩,大便燥,脉滑者,阴衰于下之热厥也。然而寒厥亦有忽然烦躁不宁,欲坐卧泥水井中,此阴极发躁 
之 
戴阳证,不可作热治。热厥亦有肢冷脉伏,乃热邪入里,气血不得宣通,所谓火极似水也,不可作寒治。夫卒然不省人 
事 
,肢冷脉伏,何以辨其脉之滑数为热,微迟为寒那?虽然,两手六部脉乍不见,而尺中应有一两部未伏,设两手虽伏, 
十 
二经动脉中必有两三部不伏,即在此未伏脉中,仔细寻其微迟滑数,以定寒热,若果全身之脉皆伏,其人已气闷而绝矣。 
夫暴厥之因实繁,此就寒热而论,然不独寒热当辨,即温暑同为热深之厥,其治有间,而况寒热乎?是不容不辨也。 

卷上
暑风
属性:忽然手足搐挛,厉声呻吟,角弓反张,如中恶状,为暑风。亦有先病热后甚,渐成风者,谵语狂呼浪走,气力 
百倍,此阳风也。治法以寒凉攻劫之,与阴风不同,皆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有日久而脾胃弱者,宜温补。 
霖按∶暑风即痉也。痉甚则厥,近世虽严寒温之防,而取重于安宫、至宝、清营、紫雪之类,全是温病伏气,治 
法与中暑之痉厥,究隔一间。经言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盖夏至阴生,太阴湿土用事,湿热火三气交蒸,合 
而为暑,异乎春夏木火司令,触发伏气之温热也。夫暑邪由口鼻吸入,直逼血络,鼓动内风,风火盘旋,势不可遏, 
此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厥阴风木,三气合邪,奔窜无常,故为痉为厥也。盖手少阳三焦相火,与手厥阴包络相 
通,暑热之邪内袭,招引相火,火动风生,则肝木失养,故筋挛脉急,风煽火识,则包络受邪,故神识昏迷,身中 
之气,随风火上炎,而有升无降,常度尽失,由是而形若尸厥矣,正《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暴厥者是 
也。外窜经络则成痉,内逼膻中则为厥,其治速宜熄风泄火,达络疏肝,急折其势,以平其暴,不令其煎熬胃液,甚 
则用釜下抽薪法,以白头翁汤消息治之,直折其厥少之盛,待势稍衰,再议清通包络,渐进化痰养阴清湿之剂, 
此正治也。更有暑邪热极,脉微而躁,肢冷肤冷,面赤气短,大汗不止而舌润,或手拘挛,瞀乱昏迷者,乃邪热逼 
汗,为阳越之证,急宜参附加童便以回阳,俟苏后再以清暑养阴,以善其后。否则亡阳不救,然苟非脉微足冷,汗出 
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参附即死。若无真知灼见,不可轻试,要亦不可不知也。 

卷上
暑疡
属性:凡痈疽毒疮,发热有时,晡甚旦止。若夏月间,有头面外项赤肿,或咽喉肿痛,或腿足掀肿,长至数寸,不能动 
履,人皆疑为疮,但其头痛内燥,昼夜发热不止,自与疮证不同。但以败毒散加石膏、黄连等药,热证一解,赤肿 
自消,全无脓血,此名暑疡,毫厘而千里者也。 
霖按∶暑疡一证,热胜者红肿坚痛,风胜者则痒,湿胜者多脓水。治宜清达泄热,消风祛湿,当权其微甚以消息之。 

卷上
暑瘵
属性:盛暑之月,火能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劳热燥扰,而火动于心肺者,令人咳嗽气喘,骤吐血衄血,头 
目不清,胸膈烦 不宁,即童稚老夫,间一病此,昧者以为劳瘵,不知火在血上,非真阴亏损而虚劳者等也。宜四 
物汤、黄连解毒、二陈汤三药内,去川芎、白芍、黄柏,以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麦冬、五味以 
敛之,自愈。或加童便、藕汁,或黄连香薷饮一二剂亦可。静摄数日,忌酒煎炒自安,是名暑瘵,宜酌而善用焉,或 
用东垣参苓调中亦妙。 
霖按∶暑瘵乃阴气不生,阳气不潜,证见咳血吐血,日晡烦蒸,早间清爽,舌白口渴,头胀身疼、皆暑热之邪内袭, 
阴劫络伤,虽有宿恙,亦当先清络热。宜沙参、甜杏仁、川贝、蒌皮、连翘、麦冬、竹叶、鲜生地等味,鲜荷叶汁 
一杯和服,尤有奇功。俟血止后,再议育阴。若先后失序,或误用温补,则络中伏热不得外达,必成不治之证。医见舌 
苔白,多疑伏寒,未敢迳用清凉,因循贻误者有之,不知舌苔白乃暑邪伤气,肺主气属金,金色白故也。 

卷上
绞肠痧
属性:夏间有不头痛发热,但觉小腹疼痛,或心腹俱痛,鼓胀痞满,不能屈伸者,人或疑为阴证,或执为食生冷过多,不 
知皆暑火流注脏腑不能解,故先小腹痛,后及遍心腹。法宜六和 
汤清解之,或五苓散加香薷、木瓜、紫苏、半夏之类利散之自愈。若以为阴病生冷,而用热药热物助之,不可救 
已。或用炒盐和滚水服,探吐痰涎亦妙。亦有发热身痛等证,内兼心腹痛,大概吐法为上,用藿香正气散,或二 
陈汤加浓朴、炒栀佳。 
霖按∶痧胀为寒热错杂之病,其因甚繁,绞肠特其一证耳,《金匮》所谓阴毒阳毒者是也,其试痧之法∶脉 
与证相反者痧也;嚼黄豆无豆腥气,嚼带毛生芋子而不麻口者痧也。辨痧之法∶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多由秽气而 
发;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多由暑气而发;心胸昏闷,痰涎胶结者,多从伏热而发;遍身肿胀疼痛,四肢不举,舌 
强不言者,多因寒气冰伏火毒而发。治痧之法∶病在孙络者表也,先宜在病者背心轻轻向下刮之;病在络脉者里 
也,先宜于十手足指甲处舌下两旁两臂弯及委中等穴刺之,以泄其毒,然后审证制方。王养吾痧书,郭右陶玉衡言 
之最详,岂六和、五苓、正气、二陈、便能蒇事哉?仲景于《金匮》未便定方,只以一升麻鳖甲汤加减,示人途径, 
其意深矣!然痧胀之治难定,而痧胀之原,不可不知。 
又按∶《内经》言营气取营运于中之义,西医谓食入于胃,至小肠皆有微丝管吸其精液,上至颈会管,过肺入心 
左房,化赤为血,此即清者为营也。其血从左房入总脉管,由脊之膂筋,循行经脉间,一日夜五十周,尽八百十丈 
之脉道,以应呼吸漏下者之营气也。经言卫气取卫护于外之义,西医谓经脉中之血气,由脉管之尾,出诸气街,入 
微丝血管,(经谓孙络者是也。)与阳明之悍气(人之饮食,五味杂投,奚能无毒?西医谓之炭气者是也。)相合, 
散布通体皮腠之间,充肤热肉,淡渗毫毛,此即浊者归卫也。脉管之赤血,既入微丝血管,合阳明悍气,则其色渐 
变渐紫,(西医因其有毒,谓之炭气。)散布遍体,渐并渐粗,入回血管(经谓络脉者是也。)之尾,血入回血 
管,内而脏腑,外而经脉,并脉管交相逆顺而行,外行经脉者,有阴阳之别,一支浮于肌腠之上,一支沉于分肉之间 
,即阳络行于皮表,阴络行于皮里,而皆与脉管偕行,经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者是也。回血管内外行遍入总回 
管,至心右房,递入于肺,呼出悍气,吸入生气,其血复化为赤,入心左房,经言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者,此之谓也 
。痧胀为寒暑错杂之毒邪,由皮毛而入者,与阳明悍气合,阻遏缠布周身孙络中之血气,由口鼻吸受者,阻遏络脉 
中之血气,暑毒郁遏悍气,愈遏其毒愈烈,故一发燎原,苟不急治,则毒由回血管入心,入心则死矣。急治之法,药饵 
功缓,故宜刮宜刺,急泄其毒邪,不令入心,徐图解救,否则不明致痧之原,妄使汤药,几同操刃。 

卷上
时疫(见朱丹溪)
属性:春应暖反寒,夏应热反凉,秋应凉反热,冬应寒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为 
时行温疫病也。治法用人参败毒散、九味羌活汤、夏加滑石、石膏,冬加麻黄、桂枝,春秋止根据原方,或藿香正气散、 
五 
积散、防风通圣散亦可,甚者黄连解毒汤、竹叶石膏汤。 
霖按∶疫者犹徭役之谓,大则一郡一城,小则一村一镇,比户传染,多见于大凶之后,盖旱潦兵火之余,烈日郁蒸, 
尸骸之气,与亢胜之气混合,化为 厉之毒,散漫于天地之间,沿门阖境,最易沾染,若不传染,便非温疫,乃四时常 
气 
之温热证耳。越人所谓异乎寒热之温病,其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缘古无瘟字,温即 
瘟 
疫之谓也,夫温疫为天地 厉之气,不可以常理测,即不可以常法治。方书温瘟不分,治法多误,良可慨矣。先哲治疫, 
有上焦如雾,升逐解毒,中焦如沤,疏逐解毒,下焦如渎,决逐解毒之论,深得治疫要领。故吴又可《温疫论》, 
治热湿相搏之疫,首用达原饮,继则三消承气以决逐之。陈锡三二分晰义。杨栗山《寒温条辨》中,亦以升降散升决并 
用 
为首方,若余师 
愚疫疹一得之清温败毒饮,乃专治热淫所胜之温疫,故一意清热,而不兼驱湿也。更有烂喉丹沙,传变甚速,亦不 
外乎疏达清散,清化下夺,救液诸法,陈耕道《疫沙草论》之最详。近又出热疫白喉一证,其治法载诸张绍修《白 
喉捷要》,此两证亦互相传染,皆温疫之流亚也。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所载,青筋牵、赤脉KT 、黄肉随、白气 
狸、黑骨温诸疫,是本于《素问》遗编之五行五疫也,近人约为六证所谓大头瘟、蛤蟆瘟、瓜瓤瘟、疙瘩瘟、软脚 
瘟、绞肠瘟是也。斯皆疫之兼于温者,其病层出不穷,其方亦难备载,岂人参败毒、九味羌活两方加减,便可概治, 
非常理所能测之温疫哉! 

卷上
寒疫
属性:一夏月亦有病凉者,偶遇暴风怒雨,不及加衣,或夜失覆,或路行冒犯,皆能为凉证,此非其时而有其气,谓之 
寒疫。治法与暑症异,亦以九味羌活汤、败毒散、以辛散和解为主,不可专用汗药。此论乃李东垣先生发自十书 
中,从来医书罕及,然仅百之一耳,以一律百,以或然为固然,左矣。 
霖按∶寒疫多病于金水不敛之年,人气应之,以其毛窍开而寒气闭之也。疫乃天地不正淫 厉气,颇难骤逐,非 
风寒之邪,一汗可解。治法宜苏桂杏草等温散,更察其兼湿兼风,消息治之。东坡在黄州,以圣散子治疫甚效,亦 
寒疫挟湿之方也。后永嘉宣和间服此方殒命者,不知凡几,盖以寒疫之方,误施于温疫者也。 

卷上
脉理
属性:《脉诀举要》曰∶暑伤于气,所以脉虚弦细芤迟,体状无余。 
刘覆真曰∶暑脉虚而微弱,按之无力,又脉来隐伏弦细芤迟,皆暑脉也。脉虚身热,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