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但是如果偏颇了就会伤害身体。《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大意是说,饮食五味可以为人体所用,以生成五脏精气,但五脏所伤也与饮食五味有关,五味偏颇太过,就会伤害脏腑和身体其他部位。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mèn)心。”大意是说,酸走筋,多食令人癃闭(小便不畅);咸走血,多食令人口渴;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心似空洞无物);苦走骨,多食令人变呕(本不欲呕,变而为呕);甘(甜)走肉,多食令人悗心(心中闷闷不安)。
除此以外,注意清淡饮食,不要贪食肥甜之食。《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大意是说,肥腻食物令人生内热,甜腻食物令人腹胀,长期饮食甘肥厚味,阻滞气机,成为消渴(糖尿病)。
所以一般正常人的饮食补养就是合理饮食,在五味上不要偏颇。
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如何补养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意是说,由于中气(脾脏之气)虚弱而产生的形体虚弱,应该用温气药补养中气,因为脾能健运,营养增加,使肌肉形体逐渐丰满。人体的精髓亏虚,应当补之以厚味,使其逐渐充实。厚味一般指富于营养的动植物食品,也指熟地、肉苁蓉、鹿角胶等味厚的药物。
如果不是在医生指导下的病人,一般人不要盲目服用补品、补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中医认为,药食的寒热温凉属性为气,酸苦甘辛咸为味。这段话大意是说:味厚的药食服用多了不仅不能补,反而起到了泻的作用,味薄则起到通的作用。例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补气药食,薄则起到相应发泄的作用,厚了则会发热。例如寒性药食服多了,就会寒郁化热,“厚则发热”。临床上有的人输入寒性中药液体量大,或速度快而出现高烧打寒战的反应,对于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量缓慢、温敷输液管、液体量不宜短时间内过大等方式避免上述不良反应。有的人服用人参出现全身发热,流鼻血、荨麻疹、腹泻等过敏反应,都是“厚则发热”的表现。“厚则发热”对人体是不利的,会消耗人的体力。《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误补含冤”。其实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最好的补养方法就是“气味合而服之”,其次就是调节性情的养生,而不是仅靠利用外在补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养生和养五脏的内容)。
2006年11月7日于北京
32·西医
32·西医
中医文化随笔32·西医
作为中医师,对于西医也不应该排斥。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láo,浊酒)醴(lǐ,甜酒)论》:“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镵,chán;镵石,过去治病的石针)针艾治其外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黄帝问:上古圣人做汤液醪醴,为什么做了而不用呢?岐伯说:自古圣人做汤液醪醴,是备用的。所以上古做汤液,一般用不上。而中古的时候,人的道德水准下滑,邪气经常侵袭体内,用这样的汤液醪醴服用可以保全身体。黄帝问:那么为什么现在也不用过去的汤液醪醴作为药物了呢?岐伯:现在人的思想更加复杂,道德继续下滑,正气更加不足,邪气更加猖獗,所以服用汤液醪醴已经起不到什么治疗的作用了。必须用毒药攻其内,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其外。
随着时代的推移,当今世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也是“更加复杂”,所以也应该是“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人和环境的变化,以往的“毒药”有的可能药效不够,就像“黄帝时代”用汤液醪醴无法很好治疗疾病一样。而西医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例如抗菌素,可能会起到一般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再如抗肺结核的西药解决了以往的中医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临床抢救病人,西医的优势就更大了。当然了,西医所包括的内容比本文谈到的还要广泛。
但是,西医有的抗菌素类的“毒药”毒副作用比较大,这可以通过中草药的配伍帮助解毒,以弥补其不足。而一些抗菌素由于细菌产生了抗药性,或者新的细菌出现没有很好的抗菌素来对治,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也仍然是良药。
而有的疾病,通过西医抗菌素的“攻法”效果可能不好,而通过中医的泻法往往效果很好。例如临床上的麦粒肿,在耳尖角孙穴放血,往往两三天就大为好转,而西医的抗炎治疗效果往往没有这么好。可见,中医也不是仅仅治疗慢性病,也是可以治疗急症的。
很多病,特别是虚弱症状,通过“毒药”攻邪就难以奏效,这就需要中医的不断调理。《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虚者饮药以补之。”
《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大意是说:圣人治病,必须要清楚天地、阴阳之理,四季规则,五脏六腑的规律和雌雄表里的辩证,以及针灸毒药的适应症。他们顺从于人事,以清楚医学之道;明晓贵贱贫富的人生哲学,从而针对贵贱贫富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询问人的年龄,针对人的勇怯而调理身体;他们知道皮肤浮络的阴阳分布,明白疾病的真正来源;清楚八方之正气和脉象情况,如果这样,诊断就一定是非常好的了。
其中提到了必知“毒药所主”,所以中医师不应该排斥西医,应合理运用中医药和其他治疗方法,将病人的疾病治好。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应以治好疾病为目的。
2006年11月8日于北京
33·劳作
33·劳作
中医文化随笔33·劳作
现在社会上有“过劳”的说法。简而言之;“过劳”就是指劳动强度过大。现在有“过劳死”现象。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此病症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以致精疲力尽,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而使之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过劳死”又可视作一种疾病过程或身体非正常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经常出现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等疲劳症状。但到医院去检查,却又没有明显的病症。
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过劳”的问题的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有“不妄作劳”。那么什么是“不妄作劳”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为无为之事”就应该是“不妄作劳”。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学习、工作,但是内心很愉悦,“乐恬憺之能”,而不是很痛苦。
2、学习、工作专心,而不是仅仅想到为了名利,“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认为只要耕耘,水到渠成,自然会有收获,从而不至于被名利所累产生巨大的思想压力而导致身心非常疲乏。《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 所以,应该设法使自己感到身心不疲劳。
3、性情中和。注意调节情绪,避免情绪化地工作。因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要争做阴阳和平之人。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20·望诊》)。
4、注意不要偏执于某种行为。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5、注意培植正气,配合养生、养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关于如何培植正气,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养生、养五脏和补养等章节的内容。
道道相通,实际上“作劳之道”与医道、治国之道是相通的。《黄帝内经灵枢·外揣》:“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针道与治国在大道(本性、法性)上是一致的。什么是大道之体的表现呢?“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本质上是超越大小、深浅、高低等相对概念的,充满宇宙而没有边际,混沌合一而没有孔窍,天道、人事、四时之变都合于此(详见《中医文化随笔25·针道》)。
所以,我们的行为也应该效仿这一大道,内心“无为惧惧,无为欣欣”,把持内心世界不被外物所干扰,“与时变化”,随缘而生妙用,这就是“不妄作劳”、“为无为之事”。
2006年11月8日于北京
34·饮酒
34·饮酒
中医文化随笔34·饮酒
关于饮酒,中医中有很多论述。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大意是说:饮酒之后,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满于络脉,使得络脉之气先充盈。所以,卫气运行平稳之后,营气才能充满,经脉之气才充盈。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大意是说:饮酒入于胃,络脉先满,而经脉气虚,等卫气平稳后,营气才能充满充盈于经脉。脾的功能是帮助胃向身体其它部位输布精气。阴气(营气)虚阳气就会进入。阳气进入则胃不和顺。由于全身的精气需要胃通过脾脏向全身输布,所以胃不和顺,则精气衰竭。精气衰竭就不能很好地营养四肢。
可见,中医认为一般人的饮酒使人“精气竭”,对人体是有害的。
另外中医认为饮酒还可能乱神。
《黄帝内经灵枢·论勇》:“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piàohàn,勇猛)。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大意是说:黄帝问:胆小的人饮酒之后,怒不避勇士的原因是什么呢?少俞说:酒是水谷的精华,熟谷酿成的液体。其气慓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充满于胸中,使肝胆之性浮越蛮横。这个时候,这个人也就成了“勇士”,当然等上逆的气消退之后,神志一清楚就对酒后做的事情后悔。成了“勇士”也敢于和勇者冲撞而不知躲避,这就叫做“酒悖(bèi)”。酒悖就是因酒而神态悖乱的意思。
饮酒严重的还会引起酒厥。所谓酒厥,《证治汇补·伤酒章》:“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是指过量饮酒;酒气上攻;神明失主,以烦躁、欲呕、气喘、酣睡昏厥、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厥病类疾病。
饮酒而引起中风的几率也比较大。《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说明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