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合于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名也。”正理论曰∶“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 
于右肾,主谒道诸气,名为使者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位处上焦,以阳居阳。灵枢经曰∶“心为 
牡脏。”)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位处上焦,以阴居阳。灵枢经曰∶“肺为牝脏。”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位处下焦,以阴居阴。灵枢经曰∶“肾为牝脏。”)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位处中焦,以阳居阴,亦为 
牡脏。)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之至阴,亦谓牝脏。)此皆阴阳、表里、 
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按∶人之五脏,心肺居于上,肝肾居于下,脾土处乎中,皆以所居 
之位配合阴阳,故古以一身为小天地。)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按∶五脏 
各有精,肝外应木,是以木之精藏于肝,余同。)其病发惊骇。(象木动摇也。按∶新校正言此句与余方不同, 
疑为衍文。然余方各有故病在某一句,而此单言发惊骇一项,未尽肝之为病,乃脱误,非衍文也。)其味酸, 
其类草木,其畜鸡,易曰∶“HT 为鸡。”其谷麦,(本草曰∶“麦为五谷之长。”按∶五常政大论云“其畜犬” 
“其谷麻”,与此不同。)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是以春气在头也。(按∶ 
春阳气浮,在上故也。新校正云∶“详东方言春气在头,不言故病在头,余方言故病在某,不言某气在某者, 
互文也。”此说是矣。)其音角,(木声也。)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洪范曰∶“三曰木。”)是以 
知病之在筋也。(按∶肝主筋 
也。)其臭臊。(凡气因木变则为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火精之气,其神神, 
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故病在五脏。(以 
夏气在脏也。)其味苦,其类火,(性炎上而燔灼。)其畜羊,(以羊为畜,言其未也,以土同王,故通而言 
之。按∶五常政大论言“其畜马”,与此不同。)其谷黍,(黍色赤。)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七百四十 
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脉也。(按∶血气之精,注而为脉,心生血也。注误矣。)其音征,(火声也。) 
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洪范曰∶“二曰火。”其臭焦。凡气因火变则为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脾为化谷,口主迎粮,故开窍于口。)故病在舌本。(脾脉上连于舌本,故病气居之。) 
其味甘,其类土,(性安静而化造。按∶化造二字未妥,宜云土性安静而养万物。)其畜牛,(土王四季,故 
畜取丑牛,又以牛色黄也。)其谷稷,(色黄而味甘。)其应四时,上为镇星,(二十八年一周天。)是以 
知病之在肉也。(按∶土者地之肉也,伤在土故病在肉。)其音宫,(土声也。)其数五,(土数五。洪范 
曰∶“五曰土。”)其臭香。(凡气因土变则为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肺藏 
气,鼻通息,故开窍于鼻。)故病在背。(以肺在胸中,背为胸中之府也。)其味辛,其类金,(性音声而 
坚劲。)其畜马,(取干也。易曰∶“干为马。”)其谷稻,(稻坚白。)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三百六 
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按∶皮毛者肺之合,肺病以从其合也。注云金之坚密类皮毛,恐未是。) 
其音商,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洪范曰∶“四曰金。”其臭腥。凡气因金变则为腥膻之气。)北方 
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阴泄注,故开窍于二阴。)故病在溪。(溪,肉之小会也。) 
其味咸,其类水,(性润下而渗灌。)其畜彘,其谷豆,按,注言豆黑色也,误矣。今豆色不止于黑,盖以 
其味浓而益肾也。稽叔夜曰∶“豆令人重。”其应四时,上为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是以知病之 
在骨也。肾主幽暗,骨体内藏,以类相同,故病居骨。其音羽,其数六,水生数一,成数六。洪范曰∶“一 
曰水。”其臭腐。(凡气因水变则为腐臭之气。)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 
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内篇卷之一
阴阳应象大论
属性: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则戴天履地,抱阴负阳,其象与天地相应,故以命篇。唯阴阳反戾,则疾病生焉。 
非独人也,天有薄蚀之变,地有川谷之移,天地之气,变易非常,人或感之,亦令气血溃乱,致生异证。然则 
人之逆阴阳而疾病者,抑又有内外之殊焉。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之纲纪,(阳与之正气以生,阴为之主持以立。) 
变化之父母,(按∶天之下,地之上,变变化化,无一不本于阴阳,故为变化之父母。注单指异类,偏矣。 
且上已言万物,言万物而异类自在其中也。)生杀之本始,(万物假阳气,温而生,因阴气,寒而死,故知生 
杀本始,是阴阳之所运为也。)神明之府也,(府,宫府也。言所以生杀变化者,以神明居其中也。易曰∶“ 
阴阳不测之谓神。”)治病必求于本。(按∶由是言之,大矣哉阴阳之道也,言纲纪则小大无所不包,言父母 
则生成是所攸赖,言本始则盛衰之所共由,易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神明不测,岂非人之 
大本乎。人既 
本于阴阳,则凡人之逆阴阳而致病,与夫医之治病,分别阴阳,调其逆从,大经大法,举可例言矣。盖人之生, 
戴天履地,抱阴负阳。日阳而动,夜阴而静。春夏宜养其阳,秋冬宜养其阴。阴者血也,阴藏精;阳者气也, 
阳卫外。卫之不固则邪入,六淫之伤人,咎固不在六淫也;藏之不密则气散,五火之上浮,咎亦不在五火也。 
知人之所以病,则知所以治病矣。病本于阳治其阳,病本于阴治其阴,治之常也;病似乎阴而实本于阳,则宜 
舍阴而治阳,病似乎阳而实本于阴,则当缓阳而治阴,治之变也。病之情状诚不可胜算,而要之必有其本存于 
其中焉。治病而不求其本,病其可得而治乎。)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按∶气不积则不纯,天地之阴阳以积而纯也。)阴静阳躁,(按∶阴之极则静, 
阳之极则躁,阴阳之变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按∶此二句,注既不明,即新校正言阴长阳杀之义,或 
以为疑。窃谓其义亦易明,疑之者非也。阴长者,坤土之栽培,女子之胎息,即下成形之义是也。阳杀者,盛 
夏之酷烈,烁石流金,万物焦灼,阳极而亢。人之为病,邪热火炽,纯阳无阴,若伤寒之阳邪内传,杂病之 
风盛火焰,又若饮食辛热之人,火郁痰结,二便硬燥,并属亢阳,失此不治,杀人甚速,急宜苦寒之类是也。 
校正乃以方位月分,定长杀之义,殊牵强矣。)阳化气,阴成形。(按∶形者血肉之所成,阴主血,故云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按∶阴盛之极,格阳于外,虚火浮动,躁扰如狂,阴证似阳之类,非真热也,寒 
之极也;阳盛于内,火闭不通,四肢厥冷,甚或战栗,阳证似阴之类,非真寒也,热之极也。所以者何?物极 
则变,病似乎异而理则不易,此从治之法所由起也。)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 胀。(按∶天以轻清而上浮,地以重浊而下降,是清浊者,阴阳之体质∶二气之分名,一定之理也。至 
于人之为病,则生清生浊,各有所因矣。浊因维何?寒所生也。夫寒气何以生浊也?凡人之气,热则行,寒 
则滞,寒盛气壅,自闭塞而浊乱矣。清因维何?热所生也。夫热气何以生清也?凡气之用,寒则多静,热则 
多动,清亦为病者,流动不止之故也。清气既为热化,则宜上升,而或反抑于下,则火性疾速,必令暴下而谷 
不尽化;浊气既为寒化,则宜下降,而或反壅于上,则阴凝不解,必至闭固而满闷不通矣。按清字,不得作好 
字眼解,清浊既生于寒热,皆人之病也。又注言热气在下则谷不化,夫热善于消谷,何云不化,河间云“火性疾 
速故令人暴下”,是矣。)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按∶总结以上八句。凡病顺则正治,逆从治,证反乎 
常谓之逆,寒极生热以下八句,皆证之逆者,所当从治者也。注未确。)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凝上结,则合以成云; 
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 
亦如是也。按∶天地虽有清浊之分,而其气实相交互,地气四句,正言天地之气以交互而成云雨也。)故清阳 
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本乎天者亲上,气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上窍谓耳、目、口、鼻,下窍谓 
二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腠理为渗泄之门,故清阳可以发散;五脏为包藏之所,故浊阴可走而入。)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四肢外动,故清阳实之;六腑内化,故浊阴归之。按∶此段首节言天地之清浊以起 
兴,以下言人身之清浊阴阳,有一定之理,有不易之位。若上下倒置,清浊混淆,则谓之阴阳反作,而疾病遂 
起矣。 
水为阴,火为阳。(按∶以寒热动静分也。)阳为气,阴为味。(按∶阳无形而气默运,阴有象而味养形。)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形食味故味归形,气生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化生精故精归化, 
故下文云。按∶归者自外返内之称,味以养形,形以气运,气蕴于精,精本于化,皆从未推本之义。)精食气,形 
食味。(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故云食之也。按∶气固蕴于精而精又非气不摄,是气者所以养精者也。犹 
之五味之养形,故均曰食也。)化生精,气生形。(按∶化者自无之有,太极之动机也,动则真精藏焉。有精 
而后有气,精其体而气其用也。有气而后有形,气之所至,形始全焉。生生不穷,皆自化始。注言精微之液由 
于血化,不惟将化精二字看轻,亦且误解,细读味归形四句可见矣。)味伤形,气伤精。(过其节也。按∶ 
二句,与上文“精食气,形食味”对看,上言其常,此言其变也。)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按∶精借气以养, 
是食气也。然既得所养,则化生不穷,是惟食气乃能化气。前言味伤形矣,又何以言气伤于味?子舆氏言∶ 
“气者体之充也。”饮食夫节,则肠胃秽浊而气溃乱,气乱则形坏,是形之伤实由于气之伤也。)阴味出下窍,阳 
气出上窍。(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按∶即前清阳出上浊阴出下同意,此 
盖论气味之后,而更相继言之耳。) 
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阳为气,气浓者为纯阳,阴为味,味浓者为纯阴。 
故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按∶此单指药性气味言,与前泛论饮食不同。)味浓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浓则发热。(阴气润下,故味浓则泄利,阳气炎上,故气浓则发热。味薄为阴少,故通泄;气薄为阳 
少,故汗出。按∶此则言药性气味治病之效,医者所当体验而慎用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按∶此亦言药性之用,各有不同,发散涌泄,贵得其宜也。但此二句,原刻在少火生气之下,实与上下文义 
不合,必错简也。今挈置于此,庶几同条共贯云。涌泄者,吐也。)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按∶衰者盛极也,壮者方长也。)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 
生气。(按∶气耗于壮火而养于少火。壮火之食,耗之也;少火之见食于气,养之也。 
养之则生,耗之则散,自然之理夫。)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按∶寒极则火衰,热盛则水涸。)阳胜则热,阳胜则寒。(按∶言所以病者, 
以其偏胜也。阳胜偏于热,治尚苦寒,阴胜偏于寒,药宜辛热,是之谓正治。)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物极 
则反,亦犹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也。按∶重寒之热非真热,可用桂附以引火归源,重热之寒非真寒,发散 
其火则寒自去,是之谓从治。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