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谵语。乃阳明症。不可不辨。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 
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 
狂。但不宁尔。经曰。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 
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 
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气汤。下热散血。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 
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内。此之谓也。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桃核承气汤方第四十二
属性: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大黄(四两) 芒硝(四 
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 
合。日三服。当微利。 
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辛热之气。 
寒以取之。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王宇泰云。按以上详玩之。当是桂。非桂枝也。盖桂枝轻扬治上。桂浓重治下。成 
氏随文顺释。未足据。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 
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正当热气游行之时。下之虚其里。则热气散漫错杂而进入于胸。则满 
而烦惊。入于膀胱则小便不利。入于胃则谵语之。入于脾则一身尽重。 
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 
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里虚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 
热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阳气内行于里。不营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 
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 
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斯悉愈矣。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三
属性: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茯苓(一两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经曰。水行 
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纵。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经盛气。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 
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 
浆。是知肝气胜也。伤寒欲饮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满者。此肝行乘肺。水不得行也。 
经曰。木行乘金。名横。刺期门。以泻肝之盛气。肝肺气平。水散而津液得通。外作 
自汗出。内为小便利。而解也。 
王宇泰云。按伤寒发热恶寒。表病也。至于自汗出。则表已解矣。大渴腹满。里病 
也。至于小便利。则里自和矣。故曰其病欲解。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 
语。十余 
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 
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盒饭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 
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二日反躁。此阴气虚不当汗也。两故字照应。故字以下。正申言上文。不当发汗而 
熨其背。则虽汗而腰以下不得汗。故不解而烦躁。以阴气不行于下故也。所以大便硬。 
上呕逆而下恶风。至十余日。阴气复生。阳气行自下利而解者。以谷气下行故也。 
太阳病。二日。则邪在表。不当发躁。而反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反熨其背而发汗。 
大汗出。则胃中干燥。火热入胃。胃中燥热。躁烦而谵语。至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 
火邪势微。阴气复生。津液得复也。故为欲解。火邪去。大汗出则愈。若从腰以下不得 
汗。则津液不得下通。故欲小便不得。热气上逆而反呕也。欲失溲。足下恶风者。气不 
得通于下而虚也。津液偏渗。令大便硬者。小盒饭数。经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也。 
此以火热内燥。津液不得下通。故小便不数。及不多也。若火热消。津液和。则结硬之 
便。得润。因自大便也。便已。头卓然而痛者。先大便硬。则阳 
气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则阳气降下。头中阳虚。故卓然而痛。谷气者。阳气也。先 
阳气不通于下之时。足下恶风。今阳气得下。故足心热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 
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 
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 
者。其人可治。 
火劫发汗。则热盛火炽。以至阴阳俱竭。变症百出。慎之慎之。 
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 
气谓之两阳。两阳相熏灼。热发于外。必发身黄。若热搏于经络。为阳盛外热。迫血上行。 
必衄。热搏于内者。为阴虚内热。必小便难。若热消血气。血气少。为阴阳俱虚。血气 
虚少。不能荣于身体。为之枯燥。三阳经络至颈。三阴至胸中而还。但头汗出。剂颈而 
还者。热气炎上。搏阳而不搏于阴也。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腹满微喘者。热 
气内郁也。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 
便不硬。若热气下入胃。消耗津液。则大便硬。故云或不 
大便。久则胃中躁热。必发谵语。内经曰。病深者。其声哕。火气大甚。正气逆乱。则 
哕。内经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火热大甚。故手足躁扰。捻衣摸床 
扰乱也。小便利者。为火未剧。津液未竭。而犹可治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 
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汗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 
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 
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 
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第四十四
属性: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牡蛎(五两熬味酸咸) 
龙骨(四两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脚味辛平)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 
当汗 
出愈。 
形作伤寒。谓头痛身热也。脉不弦紧。则无伤寒表脉也。经曰。诸弱发热。则脉弱 
为里热。故云弱者必渴。若被火气。两热相合。搏于胃中。胃中燥烦。必发谵语。脉弱 
发热者。得脉浮。为邪气还表。当汗出而解矣。 
王三阳云。此证固不须治。待其自汗。则愈。若脉不肯浮。酒炒芩连等。微解之可 
也。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火阳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则热无从出。阴虚被火 
必发躁也。六日传经尽。至七日再到太阳经。则热气当解。若不解。热气迫血下行。必 
清血清厕也。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脉浮热甚为表实。医以脉浮为虚。用火灸之。因火气动 
血。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 
攻有 
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则为热也。灸则除寒不能散热。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热因火则甚。 
遂为烦逆。灸本以追虚。而复逐热为实。热则伤血。又加火气。使血散脉中。气主 之。 
血主濡之。气血消散。不能濡润筋骨。致骨焦筋伤。血散而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 
逆也。 
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无从出。又加火气相助。则 
热愈甚。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火性炎上。则腰以下。阴气独治。 
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烦热也。邪气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 
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三两。 
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 
气而动。发为奔豚。金匮要略曰。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肾气欲上乘心。故 
其气从少腹上冲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桂枝加桂汤方第四十五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根据前法。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先火为逆。复以下除之。里气因虚。又加烧针。里虚而为火热所烦。故生烦躁。与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散火邪。 

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第四十六
属性: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 
敛浮越之正气。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则伤荣。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惊者。温针损荣血而动心气。金匮要 
略曰。血气少者。属于心。 
王宇泰云。心属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而藏神。血如水也。神如鱼也。两阳相熏灼。 
水热汤沸。则鱼惊跃不能安矣。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 
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 
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 
伤动胃气。表邪乘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 
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 
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 
食暮吐者。食晨入于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 
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张兼善云。此病虽逆。当自愈。吐中便有发散之义也。但当节饮食。静养调摄。则 
余邪自去。若更妄治之。则变证起矣。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于胃气。邪热乘虚入胃。胃为邪热内烦。故不恶寒。不欲 
近衣也。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 
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阳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 
客热则不能消谷。因发汗外损阳气。致胃中虚冷。故吐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 
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 
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胸中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