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2-张卿子伤寒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经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 
肺而行呼吸。又曰。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今厥气大甚。 
宗气反聚而不行。则绝其呼吸。血结心下而不流。则四体不仁。阳气为厥气所壅。不能 
宣发。退下至阴股间。与阴相动。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 
觉知者也。阳气外不为使。内不得通。荣卫俱不能行。身体不仁。状若尸也。内经曰。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刺期门者。以通心下结血。刺巨阙者。以行胸中宗气。血气流通。 
厥气退则苏矣。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名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 
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 
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荣、血也。濡为荣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 
虚。虚则发热。紧为阴胜。故为寒。诸乘寒者。则阴阳俱虚。而为寒邪乘之也。寒乘气 
虚。抑伏阳气。不得宣发。遂成逆也。郁冒。为昏冒不知人也。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 
为尸厥焉。以胃无谷气致脾涩不通于上下。故使口急不能言。战者、寒在表也。栗者、 
寒在里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头者、五脏六腑共有十一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卷二
伤寒例第三
属性: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 
寒者。以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故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 
处固密。去寒就温。则不伤于寒。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 
均谓之伤寒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 
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 
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 
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王宇泰云。以上辨伤寒时气之异。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 
感寒。至春发者是也。疫者。暴厉之气是也。占前斗建。审其时候之寒温。察其邪气之 
轻重而治之。故下文曰。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 
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冬寒、春温、夏热、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 
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此为四时正气。 
中而即病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 
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此为时行之气。前云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是也。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 
时。伏寒变为温病。 
此为温病也。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 
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 
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此为疫气也。是数者。以明前斗历之法。占其随时气候。发病寒热轻重不同耳。 
王宇泰云。此辨时行与伤寒相似。治法不同。要在辨其病原。寒、热、温、三者之 
异。则用药冷热之品味判然矣。 
王履云。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暑。其原不殊。故一以伤寒为称。其类各别。 
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今人以伤寒法治温暑。亦不过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意也。或用 
辛凉解散。庶为得宜。苟不慎而轻用之。诚不免夫狂躁斑黄衄血 
之变也。 
王宇泰云。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故非辛甘温之剂。 
不足以散之。此仲景桂枝麻黄等汤之所以必用也。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 
怫热自内而达于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非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不足以解 
之。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节气十二。中气十二。共二十四。内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四时谓之岁。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此一句。按金匮要略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 
去。有至而太过。何故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 
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 
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 
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内经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 
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即是观之。脱漏明矣。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清阳为天。动而不息。浊阴为地。静而不移。天地阴 
阳之气。鼓击而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各正一气也。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春暖为夏暑。从生而至长也。秋忿为冬怒。从肃而至杀也。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十月六爻皆阴。坤卦为用。阴极阳来。阳生于子。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 
于卦为复。言阳气得复也。四月六爻皆阳。乾卦为用。阳极阴来。阴生于午。夏至之后。 
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于卦为 。言阴得遇阳也。内经曰。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 
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 
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是阴阳相接。故曰合。阳退于酉。阴退于卯。是阴阳相背。 
故曰离。内经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 
阴阳交易。人变病焉。 
天地阴阳之气。既交错而不正。人所以变病。内经曰。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内经曰。养生者。必顺于时。春夏养阳。以凉以寒。秋冬养阴。以温以热。所以然 
者。从其根故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不能顺四时调养。触冒寒温者。必成暴病。医者当在意审详而治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王。风虽入之。不能即发。 
至夏肝衰。然后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发。故攻内 
而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谷不化而色黄。当秋之时。湿气大行。秋伤于湿。湿则干于 
肺。肺以秋适王。湿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冬肺衰。然后湿始动也。雨淫腹疾。则当发 
为下利。冬以阳气内固。湿气不能下行。故上逆而为咳嗽。当夏之 
时。暑气大行。夏伤于暑。夏以阴为主内。暑虽入之。势未能动。及秋阴出而阳为内主。 
然后暑动传阴而为 疟。 者、二日一发。疟者、一日一发。当冬之时。寒气大行。冬 
伤于寒。冬以阳为主内寒虽入之。势未能动及春阳出而阴为内主。然后寒动传阳而为温 
病。是感冒四时正气为病。必然之道。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内经曰。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根据次第 
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 
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仲景之书。逮今千年。而显用于世者。王叔和之力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 
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东方地气温。南方地气热。西方地气凉。北方地气寒。西北方高。东南方下。是土 
地温凉高下不同也。东方安居食鱼。西方陵居华食。南方湿处而嗜酸。北方野 
处而食乳。是餐居之异也。东方治宜砭石。西方治宜毒药。南方治宜微针。北方治宜灸 
。是四方医治不同也。医之治病。当审其土地所宜。 
庞安时云。一州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 
伤于邪。其人寿。其有病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有平泽居者。为居积阳之所。严冬生 
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温中暑之疾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是伤寒为病热也。针经曰。多 
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是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表里俱病者。谓之两感。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为三阳之长。其气浮于外。故尺寸俱浮。是邪气初入皮肤。外在表也。当一二日 
发。风府。穴名也。项中央。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以上连风府。其经循 
肩膊内。侠脊。抵腰中。故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 
干。不得卧。 
阳明血气俱多。尺寸俱长者。邪并阳明。而血气淖溢也。太阳受邪不已。传于阳 
明。是当二三日发。其脉侠鼻者。阳明脉起于鼻。交颈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 
。还出系目系。身热者。阳明主身之肌肉。针经曰。阳明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目 
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不得卧者。胃气逆。不得从其道也。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 
安。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春脉弦。尺寸俱弦者。知少阳受邪也。二三日。阳 
明之邪不已。传于少阳。是当三四日发。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 
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三阳受邪。为病在表。法当汗解。然三阳亦有便入腑者。入腑则宜下。故云未入于 
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阳极则阴受之。邪传三阳既遍。次乃传于阴经。在阳为表。在阴为里。邪在表则见 
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阳邪传阴。邪气内陷。故太阴受病。而脉尺寸俱沉细也。 
自三阳传于太阴。是当四五日发也。邪入于阴。则渐成热。腹满而嗌干者。脾经壅而成 
热也。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