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9-黄帝内经太素-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盛则泻之,(人迎一盛者泻于少阳,二盛泻于太阳,三盛泻于阳明也。)虚则补之,(人迎虚者, 
人迎小于寸口也。小于寸口一倍补于少阳,二倍补于太阳,三倍补于阳明也。)紧痛则取之分肉, 
(分肉之间,寒湿气居。)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邪在血络,致令脉代,可刺去邪血,饮汤实之。) 
陷下则灸之,(谓其诸脉血气不满,陷下不见,是中寒,故须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 
曰经刺。(不盛不虚,正经自病也。假令心痛,中风得之,肝来乘心,从后而来,名为虚邪。饮 
食劳倦,脾来乘心,从前来者,名为实邪。伤寒得之,肺来乘心,从所不胜来者,名曰微邪。中 
湿得之,肾来乘心,从 
所胜来者,名曰贼邪。以上四病,皆是他邪为之,须视心之虚实,补泻他经。伤暑得病,起于自 
藏,以为正邪,宜疗自经,故曰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也。)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外格, 
死不治。(人迎三倍,各病一阳,至四倍,其阳独盛,外拒于阴,阴气不行,故曰格阳。格,拒 
也。阳气独盛,故大而且数。以无阴气,独盛必衰,故死不疗。平按∶《灵枢》名曰下有“溢阳, 
溢阳为”五字。)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必须审按人迎寸口内外本末, 
察其脉中寒暑,然后验知脏腑中之病也。)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阴;寸口二倍,病在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太阴。(秋冬寸口大于人迎少半已去,厥阴即已有病,其病犹微,故未言之。以 
病成可名,故曰病在厥阴,言一倍等。按不病患,寸口人迎脉动大小一种,秋冬之时,寸口之动 
微大人迎,以为平好。寸口之脉至于一倍,即知厥阴有病。厥阴之气衰少,故得过阳一倍,名曰厥 
阴之病,致使寸口之脉一倍大于人迎。阴气虽少,得过阳气二倍,名曰少阴之病,则寸口之脉二 
倍大于人迎。太阴最大,过于阳气三倍,名曰太阴之病,则寸口之脉三倍大于人迎也。平按∶《灵 
枢》“病在厥阴”作“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病在少阴”作“病在足少阴,二 
倍而躁,在手少阴,”“病在太阴”作“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甲乙》二倍 
作再倍。又《甲乙》无“寸口三倍,病在太阴”八字。)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寸口阴气大 
于人迎三倍,病在太阴,太阴之病自有虚实,是以寸口阴盛,则腹中寒气胀满,有寒中食不化也。 
平按∶寒中食不化《甲乙》作寒则食不消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阴虚阳气来 
乘,肠胃中热,故大便出强如黄糜。少阴气虚,故少气溺色黄也。平按∶注出强如黄糜袁刻作出 
糜如黄疽。)紧则为痹,(风寒湿气,留于分肉间为痹,故令寸口脉紧实也。)代则乍痛 
乍止。(寸口脉动而中止不还曰代。邪客分肉,致令卫气之行乍行乍止,故令其痛乍有乍止也。平 
按∶《甲乙》作“代则乍寒乍热,下热上寒”,注云∶《太素》作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 
则补之,(下言疗方,盛泻之法,惟人迎可知也。)紧则先刺而后灸之,(紧有痹痛,先以痛为 
输荥,针刺已,然后于其刺处灸之。平按∶注荥袁刻作营。刺处袁刻作刺后。)代则取血络而泄之, 
(代则乍痛乍止,故刺去邪血之络也。平按∶而泄之《灵枢》作而后调之,《甲乙》同,注云∶ 
“《太素》作泄。”注乍痛袁刻误作乍病。)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 
血寒故宜灸。(徒,空也。诸脉陷下不见,是脉中寒,血结聚,宜空灸之,不假先刺也。平按∶徒 
灸《甲乙》作从灸。注血结袁刻作血倍,不假误作不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准人迎可知也。) 
寸口四倍,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阴气三倍大于阳气,病在三阴,至于四倍, 
阴气独盛,内皆闭塞,阳不得入,故为内关。关,闭也。寸口大而又数,即阴气将绝,故死不疗也。 
平按∶内关袁刻误作内闲,注同,根据原本更正。)必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必察 
寸口人迎大小终始寒温,则知内外脏腑之病也。平按∶之寒温《甲乙》作察其寒热。)通其荥输, 
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日盛则徒泻,虚则徒补,(候知五脏六腑病之所在,先须针药通其荥输,然 
后传于灸刺大数,谓空补泻之数也。平按∶《甲乙》大数日盛作大曰盛,虚上有小曰二字,两徒 
字均作从。)紧则灸刺且饮药,(脉之紧者,三疗俱行。紧,谓动而中止。小数中有还者,曰结 
也。)陷下则徒灸之,(准前人迎。平按∶《甲乙》徒作从。)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 
者,饮药,亦曰灸刺。(不盛不虚,经疗之法,亦三疗俱行之。平按∶亦曰《甲乙》作亦用。) 
脉急则引,(引,挽也。寸口脉急,可以针导引令和也。)脉代以弱则欲安静,无劳用力也。(脉 
衰代绝,至复微弱,不欲烦动者,宜安静恬逸,不得自劳也。平按∶《灵枢》代作大。《甲乙》无 
以弱二字。)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何如?(问其切脉知病衰甚。)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外腑五内,并有甚衰,故曰 
皆在。) 
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其病益甚,在中;(脉口,阴位也。滑为阳也。小紧沉者,皆为阴也。按于脉口,得一 
阳三阴, 
则阴乘阳,故病益甚。病在五脏,故曰在中也。)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人迎,阳位也。紧为阴也。 
大 
浮,阳也。二阳一阴,则阳乘阴,故病益甚。病在六腑,故曰在外也。)其脉口滑而浮者,病日损;(滑浮皆阳,在 
于阴 
位而得二阳,其气以和,故病日日瘳损也。平按∶滑而浮《灵枢》作浮滑。)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一阴一阳在 
于阳 
位,其气易和,故病损。)其脉口滑以沉者,其病日进,在内;(一阴一阳在于阴位,故病日渐进,在五脏。)其人 
迎脉滑 
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滑盛浮等俱为阳也,又在阳位,名曰太过,病增,在于六腑也。)脉之浮沉及人迎寸 
口气 
小大等者,其病难已。(诸有候脉浮沉及人迎寸口中气大小齐等者,是阴阳不得相倾,故病难已也。平按∶注相倾 
袁刻作 
相顾。)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人迎寸口之中候之,知病在于内五脏中,其脉且沉且大,是为阴阳 
气和, 
虽病易已;其脉沉而小者,纯阴,故逆而难已也。)病之在腑,浮而大者,病易已。(候之知病在外六腑中,其脉浮 
而且 
大,得其时易已。)人迎盛紧者,伤于寒;(人迎盛为阳也,紧则为阴也,谓冬因蛰寒气入腠,名曰伤寒,春为温病 
也。 
平按∶盛紧《灵枢》作盛坚,下同。)脉口盛紧者,伤于食饮。(盛为阴也。脉口盛而紧者,是因饥多食,伤脏为病 
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饮字。)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营 
气一日一夜,周身五十,营于身者也,经营五脏精气,以奉生身。若其不至五十营者,五脏无精, 
虽生不久,故曰狂生。)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矣;(脉口,寸口, 
亦曰气口。五十动者,肾脏第一,肝脏第二,脾脏第三,心脏第四,肺脏第五,五脏各为十动,故 
曰从脉十动,以下次第至肾,满五十动,即五脏皆受于气也。持脉数法,先将不病患之脉口以取 
定数,然后按于病患脉口,勘知病患脉数多少,谓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行,按于脉口,以 
取定数也。)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矣;(其脉得四十动已,至四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 
即五十数少,故第一肾脏无气也。)三十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矣;(其脉得三十动已,至三十 
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四十数少,故第二肝脏无气。)二十动而一代者,三脏无气矣;(其脉 
得二十动已,至二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三十数少,故第三脾脏无气。)十动而一代者,四 
脏无气矣;(其脉得十动已,至十一动已去,有一代者,即二十数少,故第四心脏无气。)不满 
十动而一代者,五脏无气矣,(其脉不满十数,有一代者,即十数少,故第五肺脏无气。)予之 
短期。(肺主五脏之气,肺气既无,所以五脏气皆不至,故与之短期也。平按∶予《甲乙》作与, 
下同,袁刻误作子。)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盖 
是五脏终始,常道之要也。)以知五脏之期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与短期者,谓五脏脉 
乍疏乍数,不合 
五十之数,故可与之死期也。) 
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谓九候各候五脏之气,何因气口独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等气也。平按∶《素问》、《甲乙》主下无气字。)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也,六腑之大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胃 
为水谷之海,六腑之长,出五味以养脏腑。血气卫气行手太阴脉至于气口,五脏六腑善恶,皆是 
卫气所将而来,会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平按∶《素问》、《甲乙》大下有源字,五气 
作五脏气。)故五脏气入于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谷入于胃,以养五脏, 
上熏入鼻,藏于心肺,鼻中出入,鼻为肺官,故心肺有病,鼻气不利也。)故曰∶凡治病者,必 
察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治。(疗病之要,必须 
上察人迎,下诊寸口,适于脉候。又观志意有无,无志意者,不可为至。及说疗疾,复观其人病 
态,能可疗以否。若人风寒暑湿为病,乃情系鬼神,斯亦不可与言也。平按∶《素问》察其上下作 
察其下三字,脉下无候字,病下无能字。袁刻能误作态。《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必察 
其上下,适其脉候,观其志意,与其病能。”与此正合。又至治《素问》作至德。)恶于 石者, 
不可与言至巧。治病不许治者,病不必治也,治之无功矣。( ,仕监反,铍也。其病非针石不 
为而恶之者,纵岐黄无所施其功。其病可疗而不许疗者,纵仓扁不可为其功也。平按∶ 原抄作 
镜,据注应作 ,《素问》作针。)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凡刺之道,其要须穷阴阳气之终始。人 
之阴阳气终始者,必本五脏以为纲纪,以五脏藏神居身,故为阴阳气之纲纪,即阴阳定矣。)阴 
者主藏,阳者主腑,(阴气主于五脏,在内;阳气主于六腑,在外也。)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 
于五脏。(清阳实于四肢,浊阴者走于六腑,故阳受气于四末也。清阴起于五脏,浊阳者营于四 
肢,故阴受气于五脏也。平按∶《甲乙》末作肢。)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 
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故补泻之道,阴阳之气,实而来者,迎而泻之,虚而去者,随而补 
之,人能知此随迎补泻之要,则阴阳气和,有疾可愈也。)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代,以血 
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敬其传方,令守道去私也。平按∶《灵枢》 
后代作后世。《甲乙》无传之后代以下六句。)谨奉天道,请言终始,(言其奉诫,因请五脏终 
始之纪也。)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五 
脏终始纪者,谓经脉也。欲知经脉为终始者,可持脉口人迎动脉,则知十二经脉终始阴阳之气有余 
不足也。)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春夏人迎微大寸口,秋冬寸口微大人 
迎,即应四时也。平按∶注两微字原作后,根据前经文应作微。)上下相应而俱往俱来也,(人迎 
在结喉两旁,故为上也。寸口在两手关上,故为下也。上下虽别,皆因呼吸而动,故俱往来也。往 
谓阳出,来谓阴入也,往来虽别异,同时而动,故曰俱也。平按∶《灵枢》、《甲乙》来上无俱 
字。)六经之脉不结动也,(阴阳之脉俱往来者,即三阴三阳经脉动而不结。)本末之寒温相守 
司也,(春夏是阳用事,时温,人迎为本也。秋冬是阴用事,时寒,脉口为本也。其二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