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相得,故致死也。平按∶《素问》“卫气虚则不仁而不用”作“荣气虚则不仁,
卫气虚则不用”,肉如苛也作肉如故也,有下有也字。《甲乙经》曰死作三十日死。)
风痹淫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汤入腹中,胀胫淫泺,烦心头痛,时欧时惋,
眩以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人病风痹之病,又有此十
二状者,不出三年死也。平按∶风痹淫病,《灵枢》病上有泺字。汤入腹中《灵枢》、
《甲乙》作入汤中。胀胫《灵枢》作股胫,《甲乙》作肢胫。时欧时惋《灵枢》作时呕
时,《甲乙》作时呕时闷。喜恐《甲乙》作喜怒。《灵枢》无不乐二字。)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坚字以上已佚,篇目亦不可考。袁刻从《灵枢·刺节真邪篇》自黄
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节录补入。查自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至岐伯曰此邪气之所生
也一段,已见本书卷二十二《五邪刺》篇,未免重出。兹特从《灵枢·刺节真邪篇》黄
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以下至手按之,补于坚字之上。其自坚有所结至末,见《灵枢》卷
十一第七十五《刺节真邪》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一第九下编。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
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平按∶
《甲乙》无非实风又四字,注云∶“《太素》云∶非灾风也。”)邪气者,(平按∶《甲
乙》卷十第一下有虚风也三字。)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
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
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平按∶搏《甲乙》作薄,下同。)于骨,则为骨痹。
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
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
理开,毫毛摇,气(平按∶摇气《甲乙》注云∶一本作淫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
不
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
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
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
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溜。(平按∶溜《甲乙》作
瘤,下肠溜同。)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
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
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以上从《灵枢·刺节真邪》篇节录补入。)坚。(息大按
之而坚,积病□久也。十四。)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
为骨疽。(先有聚结,深至骨边,骨与气并,致令骨坏,称曰骨疽。十五也。平按∶《甲
乙》深中骨作气深中骨,日以益作息日以益。)有所结,中于肉,气归之,邪留而不去,
有热则化而为脓,(先有聚气为热,营邪居热则坏肉以为痈脓。十六。平按∶《甲乙》
中于肉作气中于肉。气归之《灵枢》、《甲乙》作宗气归之。《甲乙》为脓上无而字。)
无热则为肉疽。(结气无热,虚邪则坏肉以为肉疽。十七也。平按∶《甲乙》疽上无肉
字。)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邪气伤人身,无有定处,而有斯十七
种名也。)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津液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六第三十六《五癃津液别》篇,又见《甲乙
经》卷一第十三。
黄帝问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
热衣浓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
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说。(输,逆致也。水谷入于口,
逆于肠胃之中,化为津液,凡有五别,则五脏津液。凡所言液者,通名为津,经称津者,
不名为液,故液有五也。此略举五液,请解其义也。平按∶《甲乙》无余知其然也愿闻
其说九字。《灵枢》说作道。注逆致、逆于,别本逆均作送。)岐伯答曰∶水谷皆入于
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五味走于五脏四海,肝心二脏主血,故酸苦二味走于血海。
脾主水谷之气,故甘味走于水谷海。肺主于气,故辛走于膻中气海。肾主脑髓,故咸走
髓海也。平按∶《甲乙》各注作分注。)津液各走其道。(目为泣道,腠理为汗道,廉
泉为涎道,鼻为涕道,口为唾道也。)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上焦出
气,出胃上口,名曰卫气,温暖肌肉,润泽皮肤于腠理,故称为津也。平按∶上焦《灵
枢》作三焦。《甲乙》肤下有者字。《灵枢》为下有其字。)其留而不行者,为液;
(水谷精汁,注骨属节中,留而不去,谓之为液。平按∶《灵枢》留作流。)天暑衣浓
则腠理开,故汗出;(因热而腠理开而出者,谓之为汗。)寒留于分肉之间,沫聚则为
痛;(寒留分肉之间,津液聚沫,迫裂分肉,所以为痛。平按∶《灵枢》、《甲乙》沫
聚作聚沫。)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溜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此解溺气多之
所由也。平按∶《灵枢》涩作湿,下溜作下留,《甲乙》作下流。)五脏六腑,心为之
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水。(平按∶水
《灵枢》、《甲乙》作外。)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
心悲气并则心系急,急则肺叶举,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举,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
而泣出矣。( 音去。身中五官所管津液并渗于目,为泣。 者,泣出之时,引气张
口也。平按∶肺叶举举《灵枢》作肺举肺举。夫心系举肺,举字《灵枢》作与,《甲乙》
作急。《灵枢》 作咳,《甲乙》同。泣出《甲乙》作涎出。)中热则胃中消谷,谷消
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缓,缓则气逆,故唾出。(虫者,三虫也。郭者,胸臆也。谷
消之时,则虫动上下,肠胃宽,充郭中,故肠胃缓而气上,所以唾也。平按∶故缓《灵
枢》、《甲乙》作故胃缓。)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
流于阴。(平按∶阴《灵枢》、《甲乙》作阴股。)阴阳不和使,则液溢而下流于阴,
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骨脊痛而 。(补益脑髓者,谷之津液和合为膏,
渗入头骨空中,补益于脑;渗入诸骨空中,补益于髓;下流阴中,补益于精。若阴阳过
度,不得以理和使,则精液溢下于阴,以其分减髓液过多,故虚而腰痛及脚 也。平
按∶《灵枢》、《甲乙》使则作则使。)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
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脏腑阴阳不得和通,则四海闭而不流,三焦壅而不泻,其气不得化为津液,水谷并于
肠胃不消,别于回肠而留下焦,不得入于膀胱,胀于下焦,溢入于身,故为水胀也。平
按∶并于《灵枢》作并行。)此津液五别之顺逆。(此上五别,是为津液顺逆之义。平
按∶顺逆《灵枢》作逆顺也。)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气论
水论
属性: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素问》卷二十四第八十一《解精微论》篇。自曰请问
哭泣而泪不出者至末,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一。
黄帝坐明堂,雷公曰∶臣受业,传之以教,皆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液
药滋,所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谨闻命矣。(天地之间,四方上下六合宇间,有
神明居中,以明造化,故号明堂。法天地为室,圣明居中,以明道教,称为明堂。从容
者,详审貌也。所受《太素》经论,摄生安形详审之法,是谓阴阳、刺灸、汤液、药滋
四种之术,莫不要妙。然□不肖行之,不能十全。谨受诏命,雷公言已领解之。平按∶
《素问》坐作在,以教作行教,教下无皆字,汤下无液字,滋所作所滋,无谨闻命矣四
字。注不肖上原缺一字,袁刻作有。)黄帝曰∶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
(若,汝也。先所言人悲哀等事,请问所由者,贫富贱贵及诸群下通使临事之徒,使之
适于道术,闻其命。平按∶《素问》无黄帝曰三字。)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
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其有俯愚仆偏之问不在经者,
敢问其状。(雷公问有偃仆偏问,虽合于道,然不在经者,欲知其状也。平按∶《素问》
俯作 ,偏作漏,敢问作欲闻,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仆作朴。)黄帝曰∶大矣。(仆偏
所问之义大矣也。)曰∶请问哭泣而泪不出
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泣从目下,涕自鼻出,间为一液也,故人哭之时,涕泣
交连;然有哭而无泣,纵有泣涕少何也?涕, 也。平按∶《素问》曰作公。注纵有泣,
袁刻有字误作少。)黄帝曰∶在经。(□是此在经已陈之义,非仆偏之问也。平按∶
《素问》作在经有也。)又复问曰∶不知水所从生,涕所从出。(水者,泣也。请问涕
泣何所从生也?平按∶《素问》无又曰二字。)黄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工之所
知,道之所生也。(若,汝也。汝之问者,无益于人。仁义教有益于身,道德之道,故
斯二者,道之生也。)夫心者五脏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得也
则气知于目,有亡也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心为五脏身之总主,
故为专精。目为心之通窍,华色为心之荣显。故有得通于心者,气见于目,睹目可知其
人喜也;有亡于己者,气见于色,视色可见其人忧也。心哀悲者,泣下水生也。平按∶
得《素问》作德,新校正云∶《太素》德作得。)水宗者精,水者至阴,至阴者肾之精
也,宗精之水所由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裹之,故水不行也。(宗,本也。水之本是
肾之精,至阴者也。则知人之哭泣不出者,是至阴本精辅裹持之,故不得出之矣。平按∶
水宗者《甲乙》作重精者。精水者《素问》、《甲乙》作积水也积水者六字。所由《素
问》、《甲乙》作所以。辅下《素问》、《甲乙》有之字。)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
神,是以目之水不生也。(水阴精者,志也。火阴精者,神也。两精持之,故泣不下也。
平按∶夫下《甲乙》有“气之传也”四字。神下《素问》、《甲乙》有“水火相感,神
志俱悲”八字,生上无不字。)故以人彦言曰∶心悲名志悲。心与精共凑目也,是以俱
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也,而志独悲,故泣出
也。(彦,美言也。人之美言有当,故取以为信也。彦言心悲名曰志悲,有所以也。良
以心与精在于目,俱为悲者,神气传于心精,不传于志,亦无神持,故阴精独用为悲,
所以泣水下也。平按∶《素问》、《甲乙》故以人彦言曰作故谚言曰,名下有曰字,心
与精作志与心精,凑下有于字。)涕泣之者脑,脑者阳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深为涕。
故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涕从之者,行其类也。夫涕之与泣也,譬如人之兄弟也,
急则俱死,出则俱亡,其志以摇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是故涕泣俱出相从,志所属
之类也。(夫涕泣之出,本于脑也。头髓为阳,充骨之阴也。志为骨主,脑深为涕。涕
之与泣,同为水类,故泣之水出,涕即从之,比之兄弟,有急有出,死生是同,相随不
离,涕泣亦尔,志动而悲,则涕泣横之也。平按∶阳也《素问》作阴也,新校正云∶
“《甲乙经》、《太素》阴作阳。”深《素问》、《甲乙》作渗。行其类也《素问》作
其行类也。出则俱亡《素问》、《甲乙》作生则俱生,《素问》新校正云∶“《太素》
生则俱生作出则俱亡。”摇悲《素问》、《甲乙》作早悲。相从志《素问》、《甲乙》
作相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