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见表病 
而得里脉则当瘥,若不瘥,为内虚寒甚也,与四逆汤救其里。 
太阳病,先下之(赵本无“之”字)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赵本无“得”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冒者,郁也,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汗之则表虚而亡阳。表里俱虚,寒气拂(医统本作“怫”)郁,其人 
因致冒。《金匮要略》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汗出则拂(医统本作“怫”)郁之邪得解,则 
冒愈。《金匮要略》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赵本注∶“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赵本注∶“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赵本无“主之”二 
字,又赵本注∶“一云,用大柴胡汤”) 
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 
和平,虽剧当愈。今(医统本有“脉”字)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 
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 
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荣者阴也,卫者阳也。发热汗出,阴弱阳强也。《内经》曰∶阴 
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与桂枝汤解散风邪,调和荣卫。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赵本作“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 
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 
汤主之。(赵本无“与”字) 
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六日,邪气自表传 
里之时。中风者,或伤寒至五六日也。《玉函》曰∶中风五六日,伤寒,往来寒热,即是。或中风,或伤寒, 
非是伤寒再中风,中风复伤寒也。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正是。谓或 
中风、或伤寒也。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今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有定处,是以寒热往来也。邪在表,则心 
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满。今止言胸胁苦满,知邪气在表里之间,未至于心腹满,言胸胁苦满,知邪气 
在表里也。默默,静也。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烦闷乱。《内经》曰∶阳入之阴则静。默默者, 
邪方自表之里,在表里之间也。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表里之间,未至于 
必不能食也。邪在表,则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医统本有“心”字)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 
里也。邪初入里,未有定处,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黄芩(三两。味苦寒) 人参(三两。味甘温) 甘草(三两,赵本有“ 
炙”字。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三,赵本医统本并作 
“二”,枚,擘。味甘温)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人参、甘 
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邪半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烦呕;邪半在表,则荣卫争之,辛甘 
解之,姜枣以和荣卫。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后加减法∶(赵本无此四字) 
若胸中烦而不呕,(赵本有“者”字)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胸中烦而不呕,热聚而气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满,方热聚,无用人参之补;辛散逆气,既不呕,无用半 
夏之辛温。热宜寒疗,聚宜苦,栝蒌实苦寒,以泄胸中蕴热。 
若渴者,(赵本无“者”字)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参甘而润,栝蒌根苦而凉,彻热生津,二物为当。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去黄芩恶寒中,加芍药以通壅。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甘,令人中满痞者,去大枣之甘。咸以软之,痞硬者,加牡蛎之咸。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饮而水蓄不行为悸,小便不利。《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肾,则水益坚,故去黄芩。淡味渗泄 
为阳,茯苓甘淡以泄伏水。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赵本有“枝”字)三两,温覆取(赵本无“取”字)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参。外有微热,表未解也,加桂以发汗。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咳者,气逆也。甘则壅气,故去人参、大枣。《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以收 
逆气。肺寒则咳,散以辛热,故易生姜以干姜之热也。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赵本作“ 
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赵本注∶“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 
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 
人之气血随时盛衰,当月郭空之时,则为血弱气尽,腠理开疏之时也。邪气乘虚,伤人则深。《针经》曰∶ 
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血气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缓,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医统本有“ 
烟”字)垢落,当是时遇贼风,则其入深者是矣。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 
寒热。默默不欲饮食,此为自外之内。经络与脏腑相连,气随经必传于里,故曰其痛下。痛,一作病。邪在 
上焦为邪高,邪渐传里为痛下,里气与邪气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呕也。与小柴胡汤,以解半表半里之邪。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赵本无“也”字)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渴,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 
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赵本作“饮水而呕者”)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未为实,反二三下之,虚其胃气,损其 
津液,邪蕴于里,故不能食而胁下满痛。胃虚为热蒸之,熏发于外,面目及身悉黄也。颈项强者,表仍未解 
也。小便难者,内亡津液。虽本柴胡汤证,然以里虚,下焦气涩而小便难,若与柴胡汤,又走津液, 
后必下重也。不因饮水而呕者,柴胡汤证。若本因饮而呕者,水停心下也。《金匮要略》曰∶先渴却呕者, 
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饮水者,水停而呕;食谷者,物聚而哕,皆非小柴胡汤所 
宜,二者皆柴胡汤之戒,不可不识也。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则手足通热,邪在里则手足厥寒; 
今手足温者,知邪在表里之间也。与小柴胡汤以解表里之邪。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赵本无“者”字)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者,非里寒也,必 
由邪气自表之里,里气不利所致,与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以除传里之邪。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三赵本作“二”两,炙。味甘平)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 
温) 芍药(六两。味酸微寒)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胶饴(一升。味甘温) 
建中者,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辛润散也,荣 
卫不足,润而散之,桂枝、生姜之辛,以行荣卫。酸收也、泄也,正气虚弱,收而行之,芍药之酸,以收正气。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赵本无“胶”字)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 
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但见一证,便宜与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赵本有“复”字)发热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不为逆,可复与柴 
胡汤以和解之。得汤,邪气还表者,外作蒸蒸而热,先经下,里虚,邪气欲出,内 
则振振然也。正气胜、阳气生,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邪气在表,未当传里之时,心中悸而烦,是非邪气搏所致。心悸者,气虚也;烦者,血虚 
也。以气血内虚,与小建中汤先建其里。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 
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赵本无“汤”字)呕不止,心下急,(赵本注∶“一云∶呕止小安”)郁郁 
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日数过多,累经攻下,而柴胡证不罢者,亦须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表。经曰∶凡柴胡汤疾,(医统本作“病 
”)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者,(医统本作“汤”)是也。呕止者,表里和 
也;若呕不止,郁郁微烦者,里热已甚,结于胃中也,与大柴胡汤下其里热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黄芩(三两。味苦寒)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 
温) 生姜(五两,切。味辛温) 枳实(四枚,炙。味苦寒) 大枣(十二枚,擘。医统本有“味”字,甘 
温) 大黄(二两。味苦寒,赵本无“大黄”一药) 
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而扶阴。辛者散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辛 
甘和也,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赵本作“加”)大黄 
二两。若不加大黄,(赵本无“大黄”二字)恐不为大柴胡汤也。(赵本无“也”字)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赵本作“以”)不得 
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赵本有“此”字)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赵本有“服”字) 
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赵本有“柴胡加芒硝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邪气犹在表里之间,此为柴胡汤证; 
若以柴胡汤下之,则 
更无潮热自利。医反以丸药下之,虚其肠胃,邪气(医统本作“热”)乘虚入腑,日晡所发潮热,热已 
而利也。潮热虽为热实,然胸胁之邪未已,故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以下胃热。 
伤寒十三日不解,(赵本无“不解”二字)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 
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谵语者,阳明胃热也,当以诸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渗, 
大盒饭硬,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也。下利,脉微而厥者,虚寒也,今脉调 
和,则非虚寒,由肠虚胃热,协热而利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胃热。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赵本有“其”字) 
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赵本注∶“后云∶解外宜桂枝汤”)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不宁尔。经曰∶ 
其人如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