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吐利者,寒甚于里;四逆者,寒甚于表。躁烦则阳气欲绝,是知死矣。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下利止,则水谷竭,眩冒则阳气脱,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赵本注∶“一作吐利而躁逆者死”) 
四逆恶寒而身蜷,则寒甚。脉不至则真气绝。烦,热也;躁,乱也。若愤躁之躁,从烦至躁,为热来有渐 
则犹可;不烦而躁,是气欲脱而争也,譬犹灯将减而暴明,其能久乎。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肾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少阴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 
生气断绝也。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阴气方盛,至五六日传经尽,阳气得复则愈;反更自利,烦躁,不得卧寐,则正气弱,阳不能复,病胜脏,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赵本作“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当无热,恶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虽脉沉,以始得,则邪气未深,亦当温剂发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细辛(赵本作“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 
辛,以温少阴之经。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赵本医统本并有“诸”字)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赵本医统本并无“里”字)证,故发微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既无吐利厥逆诸里证,则可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以散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赵本有“破八片”三字) 
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医统本作“经”)气。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脉经》曰∶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则得之于寒,二三日以上,寒极变热之时,热烦于内,心 
中烦,不得卧也。与黄连阿胶汤,扶阴散热。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赵本作二,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赵本注∶一云三挺。甘温) 
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芩、黄连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 
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 
上五味,以水五(赵本作“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 
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客热,则口燥舌干而渴。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 
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灸之,助阳消阴;与附子汤,温经散寒。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赵本有“炮”字。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 芍药(三两。酸平)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 
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寒成(医统本作“盛”)于阴也。身疼骨痛,若脉浮, 
手足热,则可发汗;此手足寒,脉沉,故当与附子汤温经。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阳病下利便脓血者,协热也;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下焦不约而里寒也。与桃花汤,固下散寒。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 干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斤。赵本医统本 
并作升。甘平) 
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别也;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肠胃虚弱下焦不固也。与桃花汤,固肠止利也。 
少阴病,下痢(赵本医统本并作“利”)便脓血者,可刺。 
下焦血气留聚,腐化则为脓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气。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赵本作“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赵本有“吴茱萸汤方”详见卷五) 
吐利手足厥冷,则阴寒气甚;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与吴茱萸汤,助阳散寒。 
少阴病,下痢,(赵本医统本并作“利”)咽痛,胸满心烦者,(赵本无“者”字)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则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自阳经传于少阴, 
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调阴散热。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味甘寒) 
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之。加白蜜以润躁除烦,白粉以益气断利。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赵本医统本并有“令”字) 
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赵本无“者”字)与桔梗汤。 
阳邪传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瘥;若寒热相搏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不瘥,与桔梗汤,以 
和少阴之气。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医统本有“味”字。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医统本有“味”字。甘平) 
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赵本作“温分”)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热伤于络,则经络干燥,使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愈咽疮。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赵本无“大”字,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甘微寒) 
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发声音;(医统本作“音声”)甘以缓之, 
鸡子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 (赵本作“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 
瘥,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 
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也。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以上三味,(赵本作“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 
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赵本作“煮”)三沸,下火令小 
冷,少少咽之。(赵本有“半夏有毒,不当散服”二句)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汤温里散寒。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 干姜(一两。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赵本无“用”字,去皮,破八片。辛热)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 
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胜,与白通汤复阳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气太甚, 
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以和之。《内经》曰∶逆而从之,从而逆之。又曰∶逆者正治, 
从者反治。此之谓也。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故生。 
白通加猪胆汁(赵本医统本并有“汤”字)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猪胆汁(一合。苦寒) 
《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下嗌 
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 
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以上三(赵本作“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 
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 
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已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者,寒湿 
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湿胜而水谷不别 
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 
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赵本无“后加减法”四字) 
若咳者,加五味(赵本医统本并有“子”字)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赵本作“细辛一两,干姜一两”) 
气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赵本作“为”)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赵本作“色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 
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葱味辛,以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赵本有“病皆 
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十字) 
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熊校记∶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汪本病上增脉字。按旧钞本赵本,此二句皆属正文,直接加人参二两 
句下,惟乃下无可字,计凡十字,并非成氏注语也。元人开版时漏写,随改作小字,添入夹行,特于上空 
格以区别之,初无缺字)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 
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