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而 即发也;口开,前板齿燥者,重(医统本作“里”)有热也。《内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 
开,谓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 
热内攻,故发热 
甚;若下之,以除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属性: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表病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医统本有“也”字)荣病,发热, 
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 
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赵本作“为”)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 
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 
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 
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赵本作“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寒 
邪传里者,则变热,如颇欲吐,若烦燥,脉急数者,为太阳寒邪变热,传于阳明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也。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赵本无“曰”字)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 
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 ;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风与温相合, 
则伤卫。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者,卫受邪也。卫者气也,风则伤卫,温则伤气,身重,多眠睡者,卫受风温 
而气昏也。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风温外甚,而气拥不利也。若被下者,则伤脏气,太阳膀胱经 
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癃者,小便不利也。太阳之脉起目内 ;内经曰∶瞳子高者, 
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为下后竭津液,损脏气,风温外胜。经曰∶欲绝也 
为难治。若被火者,则火助风温成热,微者热瘀而发黄;剧者热甚生风,如惊痫而时螈 也。先 
曾被火为一逆,若更以火熏之,是再逆也。一逆尚犹延引时日而不愈,其再逆者,必致危殆,故云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赵本无“者”字)七日愈,发于阴者( 
赵本无“者”字)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阳为热也,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 
寒,寒伤阴也。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阳病七日愈者,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水数足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赵本作“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 
经不传则愈。 
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若七日不愈,则 
太阳之邪再传阳明,针足阳明为迎而夺之,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 
至戌,少阳从寅至辰;至于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者,以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 
主(医统本作“生”)于昼。阴主(医统本作“生”)于夜。阳三经解时,从寅至戌,以阳道常饶也;阴三 
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道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太阳乘王也。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赵本无“近”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 
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 
呕者,桂枝汤主之。 
阳以候卫,阴以候荣。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荣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荣虚,故发热汗 
自出也。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也。啬啬者,不足也,恶寒之貌也。淅淅者,洒淅也, 
恶风之貌也。卫虚则恶风,荣虚则恶寒,荣弱卫强,恶寒复恶风者,以自汗出,则皮肤缓,腠 
理疏,是亦恶风也。翕翕者, 然而热也,若合羽所覆,言热在表也。鼻鸣干呕者,风拥而气逆也。与桂枝 
汤和荣卫而散风邪也。 
x桂枝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按∶下药性,赵本无,以后并同)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 
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 
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 
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上五味, 咀。(赵本有“三味”二字)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 
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HT (赵本无“ ”字)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赵本 
无“者”字)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赵本无“者”字)桂枝汤主之。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葛根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KT KT 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背KT KT 者,当无汗,反汗 
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与桂枝汤以和表,加麻黄葛根以祛风,且麻黄主表实,后葛根 
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味正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 
自(医统本作“日”。熊校记∶今日汗出,旧钞作曰,是也。汪本作自,非)汗出,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赵本作“得”)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 
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 
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赵本有“之”字)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所坏病也。不可 
复与桂枝汤。审观脉证,知犯何逆,而治之逆者,随所逆而救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 
可与(赵本有“之”字)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医统本作“汗不”)出者,伤 
寒也,可与麻黄汤。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赵本作“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医统本作“仁”)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浓朴、杏仁以降气。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谓之肺痿。 
《金匮要略》曰∶热在上焦为肺痿。谓或从汗或从呕吐,重亡津液,故得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赵本有“ 
桂枝加附子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内经》曰∶膀 
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小便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 
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与桂枝加附子汤,以温经复阳。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赵本注∶“一作纵”)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去芍药汤方” 
详见本书卷十)若微恶 
(赵本无“恶”字)寒者,(赵本有“桂枝”二字)去芍药方中,(赵本无方中“二”字)加附子汤主之。( 
赵本有“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不得为阳盛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此下后脉促而复胸满,则不得为欲解,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 
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阳气已虚, 
若更加之微恶(熊校记∶按论文据赵本无恶字,元刊误衍,然注中仍不误也,汪氏反增之以足成其误,非是) 
寒,则必当温剂以散之,故加附子。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 
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赵本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详见本书卷十)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医统本作“前”)三日传遍三阳, 
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 
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 
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 
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 
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 
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 
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 
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 
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