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有执曰:经云: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 
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按】 
濡,浮而无力,候阳虚也,岂有亡血之理?弱,沉而无力,候阴虚也,岂止发热而已 
?诸濡亡血,当是诸濡卫虚;诸弱发热,当是诸弱荣虚。 
【注】 
寸口者,指寸、关、尺三部而言也。诸微,谓凡病见微脉,皆亡阳也。诸濡,谓凡病 
见濡脉,皆卫虚也。诸弱,谓凡病见弱脉,皆荣虚也。诸紧,谓凡病见紧脉,皆为寒 
也。诸乘寒者,谓诸微濡弱脉,亡阳荣卫不足之人,一病即见残贼。紧脉则为寒乘病 
厥也。厥于中者,郁冒昏迷,不知痛痒;厥于经者,战栗口噤不能言语,以平日胃虚 
损谷,脾虚不运,中虚不胜外邪也。 
【集注】 
程知曰:诸乘寒者,则以阳极虚,而阴寒直乘之也,故为厥逆。其所以昏冒不知人, 
强直而无觉者,则以胃无谷气,脾不流通,故使口噤不能言,外战内栗而厥也。 
@@@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注】 
此详申上条,诸亡阳荣卫不足之人,而见紧脉之义也。曾为人所难,问紧脉为寒实之 
诊,虚冷亦见紧脉,是从何而来也?师曰:假令其亡汗表虚,若吐胸虚,下利里虚, 
寒邪乘虚为病,或外感寒邪,或内饮冷水,或中寒阴化,皆令脉紧也。若与浮同见, 
无汗,则为伤寒实邪;有汗,则为亡阳虚邪。与沉同见,腹痛不便,则为中寒实邪, 
腹痛下利,则为中寒虚邪。由此推之,凡诸实脉从虚化者,即未可谓之实矣。 
【集注】 
程应旄曰:紧则为寒,称曰乘脉,今复列之残贼何义?曰:虚则为人乘,实则乘人, 
凡脉皆然,不独紧也。 
@@@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注】 
上条以浮沉见微紧,此条以寸尺见微紧,皆阴盛阳亡之诊,故曰:知阴常在,绝不见 
阳也。祗曰:虚损多汗者,略言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寸微、尺紧为虚损多汗之证也。寸微弱为亡阳,尺紧疾为阴胜,阴胜于内 
,阳绝于外,故为虚损多汗。 
@@@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 
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 
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按】 
「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非有阙文,即是衍文。 
【注】 
病人脉微而涩,询之为医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所以致此病也。其人亡血,略辞也 
,谓亡其血气也。气亡则阳微,阳微则恶寒;血亡则阴弱,阴弱则发热;阳微阴弱, 
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也。轻者邪不留连,遇所不胜时则愈;重者无休止时,即遇所不 
胜尤甚也。然恶寒虽遇夏月盛热,欲着复衣,所以然者,五月之时,阳气在外,胃中 
虚冷,大发其汗,令阳气微,故不胜寒也。发热虽遇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 
,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又数下之,令阴气弱,故不能胜热也。此即论 
中所谓热在骨髓,寒在皮肤;寒在骨髓,热在皮肤,沉痼寒热之病也。 
【集注】 
王肯堂曰:非必遇夏乃寒,遇冬乃热也,此但立其例,论其理耳。 
@@@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则其肤空,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 
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注】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则其表空虚也;缓者胃气实,实则消化水谷也。壳入 
于胃,脉道之气乃行;水入于经,脉络之血乃成。今荣愈而盛卫愈□,血愈多而气愈 
少,气血失其经常之道,故曰:三焦绝经。气不能制血,血不能归经,故血妄行而崩 
也。 
【集注】 
成无己曰:卫气者,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 
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淫精于脉, 
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其 
血乃成也。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则气不循常度,故三焦绝其常度也。 
方有执曰:□言不能固护,实犹言强也。谷入于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谷消而水 
化也。阴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静,如山坏之势也。 
@@@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 
凡经脉内外、荣卫也,藏府内外、三焦也,故经曰:荣行脉中,卫行脉外。上焦心肺 
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分而言之,荣也,卫也,三焦也;合而言之, 
皆本乎一气之流行,随其所在而得名也。脉微而涩,荣卫不足,不足则荣卫不能相将 
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身体周痹不仁。荣气不足,故身烦疼,口难言语;卫气不足 
,故恶寒数欠也。上焦司降,降者清中之浊;下焦司升,升者浊中之清;中焦司升降 
,清者令其上升,浊者令其下降。今荣卫不相将而行,三焦无所仰赖,故不能各归其 
部,而失其职矣。上焦不归,则浊气不降,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则升降相违,故 
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则清气不升,故不能约束而遗溲也。 
@@@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 
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注】 
此详申荣卫上焦之证也。面色黄青,荣卫不足之色也。恶寒而栗,欬嗽唾腥,吐痰涎 
沫,肺损之证也。肺主皮毛,皮毛者,荣卫之所居,故肺损则皮聚而毛落,荣卫枯槁 
也。 
【集注】 
成无己曰: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衰也。 
@@@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 
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按】 
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句,此是论脾胃,不关荣卫。故弱者卫气微,当是 
「阳气微」;迟者荣中寒,当是「脾中寒」,上下文义始属。荣为血,血寒则发热, 
岂有血寒发热之理乎?卫为气,气微者,当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阅下条言 
胃气有余,自知。 
【注】 
此详申荣卫中焦之证也。缓以候胃,迟以候脾;胃主纳谷,脾主化谷,故能食者胃也 
,能化者脾也。今阳微中寒,脾胃俱病,所以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集注】 
方有执曰:饥而虚满者,阳主化谷,卫阳衰微不化谷,故虚满而不能食也。 
@@@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 
【注】 
此又详申中焦之证。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不足则脾失健运 
,有余则胃强能食。此胃强脾弱,所以虽能食而不能消化也,故使吞酸而噫,食卒不 
化,气填胀闷于膈中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气以胃中之阳气言,不足则不能化谷;胃气以胃中之谷气言,有余言有 
宿食也。有宿食则郁而生热,故噫饱而吞酸,此盖以饮食之内伤者言也。 
@@@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 
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气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 
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 
,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注】 
此已下辨趺阳之脉、少阴之脉也。趺阳一名冲阳,在脚背上,去陷骨三寸脉动处,乃 
是阳明胃经之动脉也。少阴一名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处,乃足少阴肾经之动 
脉也。趺阳、少阴,乃古诊法,越人以十二经虽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死生者,以 
寸口乃脉之大要会也。然此法不行久矣。设有危急之病,寸口脉不见,诊此以决死生 
可也。若在平时,总不如以关脉为趺阳,尺脉为少阴,更为愈也。如趺阳胃脉迟而和 
缓,是胃气不病,如经脉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按之无力,浮以候府,浮而无力,则 
为伤胃;沉以候藏,数而无力,则为伤脾。询之病者,特为医下之所为,以致荣卫之 
气内陷。其先数脉变微,为脾弱也;浮脉仍浮反甚,为胃强也。胃强则邪气独留,故 
大便□,潮热发渴也;脾弱则脾气不运,故邪热不能杀谷,虽饥不食,气噫而快也。 
医者前后施治如法,而浮数之脉,自当迟缓如经,则饥欲食,病者愈也;若施治失宜 
,数脉终始不退,则生恶疮也。 
【集注】 
方有执曰:恶疮与屎脓虽不同,其为血热则皆然也。 
程知曰:此言趺阳脉迟缓,妄下则有浮数之变也。 
@@@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 
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 
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按】 
「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二句,与上文义不属,当是衍文。少阴脉弦而浮,岂可 
谓如经乎?当改,「沉而滑」字。 
【注】 
脾肾皆病下利,今趺阳胃脉浮涩,少阴肾脉如常,是病在脾不在肾也,何以知之?浮 
为阳,以候胃;涩为阴,以候脾,浮与涩合,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见 
沉而滑,故称如经也。若沉滑而数者,是阳邪伤阴,故知当屎脓血也。 
【集注】 
程知曰:水谷之下利属于脾、胃,而脓血之下利属于肾,此可诊趺阳、太溪而辨之也 
。 
@@@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按】 
水谷不化之「化」字,当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 
入,当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关?必是传写之误。 
【注】 
前论以浮沉、尺寸候关格,此以趺阳候关格之诊法也。趺阳者,胃脉也。脉伏而涩, 
伏则尺寸之阴阳停升降也,涩则三焦之元气不流通也。不升降流通,故上则吐逆,下 
则不得小便,病名曰关格也。 
@@@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 
也。 
【注】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脉当和缓,今反滑而紧者,以滑为胃气实。紧为脾气强,滑紧并 
见,如持实以击强,故主急痛,痛还自伤脾胃也。以手把刃而成疮者,犹之操刃自割 
,而贻其害也。 
【集注】 
方有执曰:滑为食,故在胃,则主谷气实。紧为寒,故在脾,则主邪气强。持实击强 
,言胃实脾强,两相搏击而为病。譬如以手把刃而自伤,盖谓非由藏府而传变也。 
@@@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注】 
胃脉沉而数,沉主里,数主热,沉数为里实热,则能消谷。凡里病得此脉者,皆易治 
也。若不沉数而沉紧,沉紧为里寒,则为残伤胃气之诊,故曰:难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沉以候里,故在脾、胃为土实,谷气实也。数为热,阳也;紧为寒,阴也 
。言趺阳主脾胃,脾胃主谷,谷气实。若脉见数而阳热胜,阳能化谷,虽病不足为害 
;若脉得紧而阴寒胜,阴不化谷,故为难治。 
程知曰:言趺阳沉数为消谷之病也。沉为实,沉主里也;数消谷,数为热也。紧盛为 
邪胜,故为难治也。 
@@@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注】 
下利者,不论寒热皆中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