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者有之。以积冷结气之上侮虚阳。而非真厥、真巅故也。又阳光上虚。而下阴乘之。譬之愁云郁雾。呃塞太
虚之象。故其神境中。尝若忧虞惨淡。而不胜悲伤。及烦冤而多嗔怒者有之。夫此厥巅忧惨等候。皆由上虚
失提。因而赤白带下。渐致阳愈虚而阴愈竭之症。非有鬼神凭借。使之若是也。惟此在下来多诸候。始为妇
人之所独病。而不着男子者矣。然而症则阴虚羸瘦。脉则阳虚多寒。病机变幻。尝于三十六病之中。千头万
绪。不可端拟。要不外乎阴阳二气。司诊视者。详审脉之阴阳。辨其何部正虚。何部邪实。何处脉紧气寒。何处
脉弦气削。审得在经络者。则行温针以通之散之。在胞门、绕脐、两胁、关元。等处者。则行温药以补之益之。便
可治危得安而无难。诚以病虽同症。而其致病之源各异。非审脉无以为辨症、故也。此条为女科之金针。
间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
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症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x温经汤方x
人参 当归 芎 芍药 牡丹皮 阿胶(各二两) 麦冬(一升去心) 吴茱萸 桂枝(各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 生姜(各二两)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
至期不来。
伤寒金匮中。最难理会之文。莫如本条。以问意答意方意。俱似不相承贯故也。盖问语平铺。叙症错杂。觅其
所问之头绪。一难。答则丢开问中下利。劈空断为带下。又忽略问中诸症。独取唇口干燥一语。为确诊。而皆
不言其所以然之故。如半产血瘀。何以便带下。带下又何以便下利之类。又唇口干燥。亦下利伤阴之兼症。
何以便断为带下者。二难。至于断病。则曰少腹瘀血。病属带下。是在下焦矣。而诊病何以却在上焦之唇口
干燥。汤名则曰温经。谓温经以去瘀血则可。谓温经而并除带下。是何理也。又本衣冠文物以唇口干燥为的据。
投以本汤中之吴茱萸姜桂。而不虞其更干更燥。又何义耶。且问症如彼。主治如此。仲景当日。将置下利不
止等候于不问乎。抑治此而愈彼之道。将何奥旨乎。此三难也。何怪乎诸注之不能中其 窍乎哉。不知问
意。以妇人年五十所一句。谓天癸已竭。地道不通之时。撇开经血胎产。毫不着想。单重下利一病。而问其是
寒是热耳。故曰下利一症。寒热异因。各有确症。今数十日不止。大似中焦气寒。而失分理之司。下焦气虚。而
无关锁之候。然久利以发热为欲止。因阳气有起伏之机故也。乃暮即发热而利不止。则又非虚寒可断矣。
且少腹里急而下坠。腹中胀满而痞塞。又似内有阴寒之据。然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又却似内有阳热之符。
此种下利。其或寒或热。将何推断耶。带下。以妊娠门二条按之。当就漏血之赤带而言。非指白带也。瘀血不
去。即致带下。虽详妊娠漏血注。然与妊娠、之漏血有分别者。以妊娠之血。为不得入胞胎而下从血室。此处
之带下。又肝血之络。为瘀血所阻。而不得入血室。故自下也。答意虽就诸症。层层细推。却又专从妇人着眼。
专从妇人之年五十所着眼。而断出者也。盖利至数十日。里急腹满。俱似寒因。暮即发热。手掌烦热。俱似阴
虚之热因。寒热既不应互见。且唇属脾。口属肺。唇口干燥。热利为合。又与数十日不止。及里急腹满者。尤不
应兼见。故知其平日素有赤带之病。以致脾肺不滋。故唇口干燥。血液内竭。故手掌烦热。暮即发热。血虚者。
气自寒。故利数十日不止。及里急腹满也。以其在妇人。故知其瘀血在少腹不去。以其年五十所。故知其非
目前之瘀。而为曾经半产所得之旧病也。然则不当从利为治。但行其瘀。而使血液归经。则带下可除。止其
带而使血液内润。则暮热掌热。及唇口干燥者亦解。究之血裕气温。将并数十日不止之利。及里急腹满者。
可不治而自愈矣。名之曰温经汤者。血气得寒则凝。得温则畅也。以辛温之姜桂为主。而以善降之半夏。善
敛之芍药佐之。则温下而适所以去下焦之瘀也。因瘀而肝血阻于血室之络。以致血不得由血室而外达
上供。故下陷而带下。渐成烦热干燥之候。故以芎麦之上滋者。补上焦之血。胶归之下滋者。补下焦之血。而
以善行阴阳之丹皮。分走而各注之。所以治暮热掌热。唇口干燥等候也。又血虚气寒而至于下利。究当责
之阳明之腑。故用苦温之茱萸。甘温之人参。而托以守中之甘草。则胃腑之阴阳起复。譬之大地春融冰消
雪化。田畴气暖。冰脱湿干之象。将瘀去而利亦自止矣。妇人少腹寒而不受胎。虽无血瘀。而此汤能温中
以温下。故亦主之。崩中去血。是非期而暴下。月水过多。指至期而大下。皆中寒失提。下寒失守之候。故兼取
诸此也。至期不来。又中虚而精悍不生。下虚而气血自短所致。故亦取之耳。妇人之月水。名之曰经血者。
以其由十二经脉盈满之气。从月光之亏损。而泻下之义也。但其源委。则有两路。从胃腑发精之根。历脾肺
肝肾。以及于心。凡经过之脏腑。各私取以自润其经脉者。一也。又肝为血脏。脏中之余血。由肝络而内从血
室。以外达经络。与各脏腑所荣经脉之血会成一片者。又一也。此如潮起之象。其少火生气。潜滋暗长。至三
十日。则经脉外满。而不受两血之注。遂使外气平而内气不长。且外盛者具反注之势。故气伏潮落。而十二
经脉之血。阖归血室。而下为月水矣。此系血瘀少腹之肝络。肝脏内血。欲由血室而外达以养经。因络阻而
不得通过血室。故无期而带下。我故曰。与妊娠漏血有别。又曰。使血液归经者此也。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x土瓜根散方x 土瓜根 桂枝 芍药 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每服方寸匕。日三服。阴 肿亦主之。
此即上条之初症也。带下、亦指赤带。详已见。经水不利。因经脉之血。止有脾胃一路上供。而肝脏之血。陆续
漏下。以致经脉之气血亏浅。故至期之经水不畅利也。少腹满痛者。血瘀气滞之应也。经一月再见。又承带
下而言。盖谓带下一症。又致各经经气上虚。因而不能包护。以至一月再见者。二者耽延日久。俱成上条利
下等症。故宜即主此以愈之。无使渐成温经汤之候也。芍药、下引而入血分。 虫、阴性而行血结。桂枝、辛以
散之。温以行之。合三味而去瘀之功用全矣。土瓜根、为蔓引之本。其性上行。盖蔓引则走经脉。上行则托住
肝脏之血。而使上充十二经脉之义也。以其为上条之初症。阴血未伤。故于温经汤。则少用归芎胶麦。阳气
未寒。故于温经汤又少用参姜吴茱萸者。此也。夫瘀去而肝血得从血室以归经脉。故带下除。而少腹之满
痛亦止。经脉气充。而下伏于血室者有势。故经水自利。又血上滋而气自裕。则包护有力而尤能提挈。故一
月再见者亦愈矣。血下瘀、则阴 。气下郁、则阴肿。本方为行血提气之药。故亦主之。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
之。
x旋复花汤方x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文义脉象。注见血门。妇人半产漏下。以上虚失提。外虚失裹之所致。葱性辛温。而先降后升。为下通肾阳以
外达之品。故白通汤之用之者。盖取诸此也。旋复花用至三两。而且以之名汤。其意有二。夫上虚者必有阴
气乘之。旋复能降逆阴。以为升阳之地者。一也。又取并力下趋葱性。以温肾阳者。二也。浅红曰绛。新绛者。新
所染之绛色也。以茧丝口吐。其性上行。而红花所染之绛。又从其色而上入心膈之义。明系一小肾气丸。
盖以辛热多气之葱茎。代桂附。以收降之旋复。代地黄、山萸。以上行心膈之新绛。代丹皮。则其先资下降。而
徐引上升。以补益其宗气。俾上提外裹者有力。而半产漏下自止矣。然本方、不过救急之劫棋。若求稳着。毕
竟以建中、肾气汤丸。为的当而无弊。千载以后。自有高明者以余言为不谬。又岂止仲景在天之灵。默为之
首肯乎哉。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方缺。又林亿曰。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之胶艾汤。细按
胶艾汤方意。与本条之症逼对。或姜字为艾字之讹耶。今从之。)
妇人陷经。与妊娠胞阻同义。盖妇人少腹。积有死血。使肝血不由血室以养经。而漏下者曰带下。若少腹并
无瘀血阻塞。但其肝脏中。气虚而不能上蒸。血虚而不能上荫。其血刚至血室。而中路陷脱。故曰陷经。与胞
阻之无瘀阻滞。其气血因虚而自漏者同。故曰与妊娠胞阻同义也。血虚者。气自寒。而血又因寒而其色惨
黑。寒久则黑如豆汁矣。症与妊娠之胞阻同。故其主胶艾汤亦一也。汤意详胞阻下。但于胞阻。则补血温气
以养胎。此则补血温气以养经为异耳。即以胶姜汤而论。据愚鄙之见。未始不与陷经之候相对。但疑尚
有当归、芍药、桂枝、丹皮四味。盖以阿胶之皮性。善于包裹提挈者为主。而佐以苦温之当归。所以温补血虚
也。以生姜之根性。善于升浮旁达者为主。而佐以辛温之桂枝。所以温补气寒也。然后以芍药。引之入肝。以
丹皮。通之出脉。则陷经漏黑。当解于温补升行之内。有识者。或不以为好事而 妄乎。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x大黄甘遂汤方x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血当下。
敦者。上小下大之象。妇人少腹如敦状。先就外症而言。然实包藏诸症在内。以胎气水积、血结。俱能作此状
故也。曰小便难。则积有水气。可知。曰微难。则小便尚见。而积水不多又可知。若使渴而微难。则出少不胜入
多。犹得断为纯是水气。而又不渴。则其如敦状者。非全水者更可知。又少腹满大。小便微难而不渴。颇似胎
气。今且是生产之后。则既非全是水。又不必疑为胎。而与水共结为如敦状者。非生后之瘀血而何哉。则破
结血之大黄。与逐水饮之甘遂。可直任而无疑矣。但生后血虚。攻其积水结血。恐致伤阴之弊。故以养血之
阿胶佐之者。盖血短则留连外饮。是补血亦所以替去其水。生新则推出死血。是补血又所以逐去其瘀之
义也。五句惟二十九字。文法则八面玲珑。诊法则千层透辟。西汉以后医书。乌足以语此哉。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愚按全经各条下。并无此小字添注之例。其
后人之蛇足耶。)
x抵当汤方x 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水蛭(二十个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亦血瘀内络。以致行血之气。力绵势缓。故经水不利下也。但比前条诸症。多上中二焦之瘀。如膻中及脾
胃之孙络。或因曾经咯血。或因饮食大饱。以及形寒饮冷等类。皆能令络中血瘀。血瘀则气滞。而经水不利。
故用本天亲上之虻虫。本地亲下之水蛭。各引入死血之络。然后以桃仁破而动之。大黄逐而下之。观大黄
之用酒浸。行血之外。盖又取浮缓其性。而使之从上下扫者居多。我故曰。比前条多上中二焦之瘀者此也。
然为壮人之初症。又不可不知。壮人。故直任峻药。初症。故血未虚而全不补血也。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x矾石丸方x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枣核大。五内中。剧者。再纳之。
脏指阴庭而言。即方后纳脏中者是也。坚者阴脏中之肉。因气郁血滞而坚硬之谓。坚癖者。坚久而欲为痼
疾。即肠癖之义也。白物。非谓白带白淫之类。殆指形如粉渣而白。湿热之所化也。盖白带白淫。下从带脉及
肾中。其源远而象如精汁。此则从阴庭之坚癖处而下。其源近而微干色白。如积垢。故曰白物耳。经水闭不
行。乃本条领语。脏坚癖以下。方是正文。盖谓经水闭而不行。或行而不利。其或为血瘀。或为虚寒。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