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辨证录-第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不以为意,变成大病而不可救。以胃气之伤不能生养夫四肢,而角弓反张之病现, 
乃阴虚而成之也。今以此方扶其胃气,胃健而饮食能受,既无呕吐之伤,自有灌注 
之益,又何至有惊风之病哉。 
小儿大吐之后,忽然大泻,虽吐止而泻不肯止,倦怠之极,人以为吐变泻则其 
气顺矣,谁知其气愈逆乎。夫吐乃伤胃,而泻乃伤脾也。气顺宜吐止而愈矣,今吐 
止而大泻,乃胃传于脾矣。由腑而入脏,是由表而入里也,较吐更甚。盖吐症补胃 
而可愈,而泻症宜兼补脾。虽脾胃有同治之法,补胃自必补脾,但吐后作泻,则补 
脾必须补胃也。方用生脾助胃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甘草(三分) 肉桂(一钱) 茯苓(五钱) 神曲(五分) 
附子(一片) 水煎服。 
一剂而泻止,二剂全愈。倘服之不应,不必治之矣。 
此方治小儿之泻,效验如向,百人中可救九十,彼不应者,乃阴阳两绝之人也, 
非药之过耳。世人见参、附加 毒,不敢浪用。医生用之,亦辄抵毁,自陷于死亡, 
哀哉。 
小儿上吐下泻,眼目上视,死亡顷刻,其状宛似慢惊风,人以为惊风之症也, 
谁知是脾胃之气将绝乎。小儿至此,亦人鬼之关也。若作慢风治之,用牛黄等丸, 
下喉即死矣。夫脾胃之气将绝,是阴阳之气欲脱也,非急救其气,何能再活。救气 
之药,舍人参无第二味也。世间之药,无过人参,至四、五钱以救婴儿之吐泻,无 
论近人无此胆气,即古人亦无此方法,毋怪婴儿之多亡也。予逢异人,训予救小儿 
垂危之症,惟有多用人参,可变危为安。铎试之,无不奇效。盖小儿脾胃虚寒,以 
致上吐下泻,正至危之症也,宜多用人参以救之。方用安儿至宝汤∶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巴戟天(三钱) 附子(一钱) 麦芽(一钱) 
枳壳(三分) 槟榔(三钱) 车前子(二钱) 白豆蔻(三钱) 扁豆(二钱) 萝卜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即吐止,再剂泻即止,三剂全愈。 
此方全在用参、附之多,所以能夺命于将危,以人参能回阳于既绝,附子能续 
阴于已亡也。然非群药佐之,则阴阳不能厘清浊,而积秽亦不能祛除耳。故用参、 
术以补气,少少祛除,自能奏功。否则,乌可已伤而再伤,已绝而重绝乎。世人但 
尚祛除,全不识补中用攻之法,所以劳而无功也。 
小儿吐泻之后,角弓反张,时而惊悸牵搐,人以为惊风之病也,谁知非风也, 
乃肝克脾胃之土而土气欲绝耳。此时万不可治风,一治风以定惊,则立刻亡矣。盖 
既经吐泻则阴阳两亡,所存者几微之气耳。不急救脾胃以续气,反散风邪以损其气, 
欲不趋于阴得乎。且脾胃欲绝,补脾胃之土,而不补命门、心包之火,则土寒而阳 
不可以遽回,阴不可以骤长。故必须补火以生土,补土以止惊。方用续气汤∶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巴戟天(五钱) 肉桂(一钱) 生枣仁(三钱) 远志(二钱) 
茯苓(五钱) 干姜(三分) 附子(三分) 半夏(一钱) 水煎服。一剂安,二剂更安, 
三剂全愈。 
此方以十岁为准,每岁减二分。毋论慢惊、急惊,以此方投之,无不立效。盖 
急慢惊风俱是虚症,非急为风而慢为虚也。世人以惊为风误矣。不作风治则十人九 
活,一作风治则十人十死,以虚而兼风治则十人八死,以大虚治,而绝不治风,则 
十人十活也。喻嘉言谓惊风二字乃前人凿空之谈,劝行医者绝口不道其言,虽过于 
愤激,然亦深悯小儿之误死于非命,不得不大声以救之也。但喻嘉言所立之方,尚 
兼风治,犹未洞悉底里,不若直补土以救惊,补火以生土也。 
小儿惊症有慢惊、急惊之分,世以急惊属之风,慢惊属之虚,以此区别治疗, 
生者颇多,似乎其说之不可易矣。谁知似是而非,亦杀人之说也。盖小儿从无有惊 
风之症,此岐天师之所未定,而雷公之所不论者也。惊风二字,乃未世之医创言以 
杀小儿者也。自此言出,杀小儿不啻数百万矣。小儿何尝有风,一作风治,千人千 
死,嗟乎!天心仁爱,何为使小儿不识不知,任其夭荡耶。铎授异人之教,救小儿 
惊症,绝不治风,无论急惊、慢惊,以人参汤调服,立刻奏功。不敢自秘,罄书竹 
简,以听世人公用。 
人参(三两) 白术(半斤) 茯苓(三钱) 半夏(一两) 广木香(三钱) 柴胡(一两) 
槟榔(五钱) 荆芥(炒黑,五钱) 白芍(三两) 山楂(一两) 枳壳(一两) 麦芽(五钱) 
神曲(一两) 甘草(一两) 干姜(一两) 麦冬(去心,一两) 石菖蒲(五钱) 薄荷叶(五钱) 
各为细末,蜜丸如龙眼大。凡遇急慢惊症,用一丸,以人参三钱煎汤泡开送下,无不全活。 
方名保赤定惊丹。轻者一丸,重则二丸,无有不愈者也。泡开必须用人参煎汤, 
多多益善。若不用人参,效验不能十分之捷,然亦可免死亡之兆也。愿世人共佩吾 
言,万勿执惊症为风症,忍为杀人之医也。 



卷之十四

便虫门(二则)

属性:小儿便中下寸白虫,或蜉蛔之虫,或吐出长短之虫,种种不一,人以为湿热之 
虫也,谁知是脾胃之伤乎。小儿最喜食生冷之物,自然湿热无疑。然而脾胃气健, 
虽有湿热,自易分消。惟是脾胃之气伤,则难于运化,不生津液而生虫矣。倘徒治 
虫而不补其脾胃,则脾气不能消,胃气不能化,虫且安居无恙矣,夫何益哉。惟补 
其脾胃之气,则气旺而自能治虫,再佐以杀虫之药,虫将何隙以逃生乎。此治之法, 
必须补中用攻也。方用治虫丹∶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百部(一钱) 槟榔(五分) 使君子(十个) 枳壳(五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三分) 白薇(二钱) 黄连(二分) 半夏(五分) 水煎服。二剂而虫尽 
化为水矣。但服药之后,务须忌饮汤水茶茗。 
此方杀虫之药虽多,然入之健脾平肝之剂内,则正气无伤,而虫又杀尽,乃两得之道也。 
小儿有粪门边拖出长虫,不肯便下,又不肯进入直肠之内,不痛不痒,人以为 
虫口咬住也,谁知乃祟凭之乎。夫虫口咬住,必然作痛。今安然如故,岂虫口之自 
咬耶。虫既不咬,宜随粪而俱下。今不下而留半截于中,非祟凭而何。病既祟凭, 
宜非药物可治,然而人有一念之悔心,医即有一种之治法。使人苟迁善而求医无术, 
又何以见吾道之大哉。况父母未有不爱其子者,见其子生虫之异,未必不疑自身之 
谴尤,而畏鬼神之作祟,或告天而代为请祷,或信佛而自诉祈求。然而医无以应之, 
不几阻人改过之门乎。铎得异人之传,用药外点虫身,则立刻化为水。方名点虬丹∶ 
水银(一钱) 冰片(一钱) 硼砂(一分) 雄黄(三分) 樟脑(一钱) 轻粉(三分) 
白芷(一钱) 薄荷叶(三分) 各研绝细末,以不见水银星为度。水调少许,点虫头或 
身上,少刻即尽化为水。但点药之时,必虔拜上天,然后点之则验。否则,或验或不 
验也。不须内服煎药,至奇之方也。 
余恐负异人之传,故罄书之辨证论后。异人者,余游南岳所逢道士,自号雷公, 
状貌殊异。传铎《活人录》,奇方最多,此方其一也。 



卷之十四

痘疮门(十五则)

属性:小儿将出痘,身必发热,口必发渴,眼必如醉,此时当以表药散之,则火毒大 
解。无如世人未敢信为出痘,因循数日,见点而始用表散。有形之解与无形之解大 
有不同,所以轻变重,而重变死也。虽然,见点不用表药则火毒又将安解,岂不药 
得中医而可望其自愈乎。不知能善用表散之药,正自有功耳。大约痘疮初出之时, 
不可不用表散之药,而又不可全用表散,当于补中表散之,则正气无伤,而火毒又 
可尽解也。方用至慈汤∶ 
人参(三分) 荆芥(炒黑,三钱) 生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当归(三钱) 茯苓(二钱) 
陈皮(三分) 麦冬(二钱) 元参(三钱) 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一剂火毒少除,二剂火 
毒全散,不必三剂也。若已见点,则重变轻,而死变生矣。 
此方正用柴胡、荆芥以疏通其表里,得元参以去其浮游之火,得生甘草以败其 
毒。妙在人参、归、冬之类俱是补气补津之味,佐前药以充其力,使无壅闭之忧, 
以速其至隐之火毒也。世人治痘,一见用补,无不惊惧。谁知火毒非补,万不能由, 
内而发于外。能于补中用表散之法,何愁小儿之不尽登于寿考也。此方十岁为准, 
如周岁小儿,用十分之一,每岁增加可也。若十岁之外小儿,宜加人参而已,余味 
不必加也。 
小儿已出痘,遍身上下尽是鲜血点,粒粒可数,此至佳之痘也。不必发散,只 
须助其正气,自然饱满贯浆,收靥亦速,九日而始回矣。然而纯用补剂,又虑呆补 
而无疏通之气,恐速于见功,未免升上而不能降下,亦非治之善也。方用安幼汤∶ 
当归(三钱) 荆芥(一钱) 元参(三钱) 陈皮(三钱) 熟地(三钱) 麦冬(三钱) 
生甘草(五分) 生地(一钱) 黄连(一分) 丹皮(一钱) 贝母(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绽, 
不必二剂也。 
此方妙在补中带散,则痘疮力足,无内怯之忧;散中实补,则痘疮大泄,少外 
阻之祸。世人不知治法,往往一味是补,所以多留后患耳。至于一味呆散,未有不 
将佳痘而变为恶疮者,每至死亡犹以为胎毒之未尽净也,仍用散火败毒之剂,以至 
不救。谓非医杀之,而欲冀免于阴报也,得乎。幸人善用其方以安幼耳。 
小儿出痘,其痘疮之色红盛,烦渴,大便干燥,小便短涩而黄赤,脉洪大不伦, 
舌上生疮,此阳症之疮也,切忌用湿热之味。然又不可见为大热,而即用寒凉之药, 
恐火热太盛,骤得寒凉,而火不肯遽退,热不肯骤解,反至生变者有之。治法宜用 
寒而佐以化热之品,用凉而辅以散火之味,则不违火热之性,而自得寒凉之益也。 
方用全痘散火汤∶ 
元参(三钱) 黄芩(一钱) 生甘草(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二钱) 生地(二钱) 
荆芥(三钱,炒黑) 当归(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热毒火毒尽行解散矣。 
此方用芩、栀以清火,又得元参以退其浮游之火,更妙在用荆芥、桔梗引火 
外出,而生地、当归滋其腑脏之燥,则雨润风吹,有不变火宅而清凉者乎。所以获 
解散之功而无背违之失也。 
小儿出痘,痘疮虚空,而色又清白,发痒中塌,身寒颤切牙不已,腹中虚胀, 
上吐下泻,脉复沉细微弱,此阴症之痘疮也。盖内寒之极,疮不能发出,必须用大 
补气血之药,而佐以温热之味,则疮无冰冻之虞。倘不知其故,而亦用寒散之品, 
则痘疮内陷,而死亡顷刻矣,是阴痘戒用阴分之药明甚。然而其中有似是而非者, 
又不可不辩,以痘疮之善变也。色白,虚也,而发痒又有实症;身寒,凉也,而发 
颤又有热症;腹胀,虚寒也,而吐泻又多实热之症。既非虚寒,而亦用温热之品, 
安得不死乎。然则,终何以辩之?吾辩之于舌焉。舌红者热,舌白者寒也。舌红而 
带白者,热中之寒,舌白而微红者,寒中之热,舌大红而又燥,热之极也,舌纯白 
而又滑,寒之极也。倘舌白而又滑,此阴症无疑。方用祛阴救痘丹∶ 
人参(一钱) 当归(三钱) 白术(三钱) 附子(三分) 荆芥(一钱) 黄 (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色白者即变为红,阳回而寒之气尽散矣。 
此方用参、 、归、术以补气血,气旺而阴自难留,血足而阳自可复。然后益之附子, 
则奏功始神。方中又加荆芥者,以附子直攻其内,非荆芥则不能引附子外散耳。 
痘疮初出,隐于肌肉之间,不见点粒,人以为疮毒之内藏而不肯遽出也,孰知是气虚而不能 
推送以发于外乎。论理用升麻、桔梗、羌活之类亦能外发,然而不补其气,而惟用散药,吾恐元 
气益虚,痘发之后,未必无他病之生,尚非治之善者也。方用发痘散∶ 
生黄 (二钱) 甘草(五分) 当归(一钱) 桔梗(一钱) 荆芥(一钱) 防风(二分) 
水煎服。一剂而点粒见,再剂而痘尽出也,可以不必再服药矣。 
此方之妙,虽用桔梗、荆芥、防风之散药,而实得黄 、当归补气之力,则易 
于推送,所以火毒不能隐藏,一齐而尽出也。 
痘疮已见点后,热气大盛,疮粒过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