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魏荔彤曰。八九日。或已发汗而不易衣衾。不密掩覆。致湿与风兼袭于表。本乘阳虚而 
来者。入而遂相搏为害。仍是阳微不能御之故也。夫湿与寒类。再兼风杂合。所以身疼体痛。与伤 
寒相似。然不呕不渴。知非表有寒邪里有郁热也。况脉又浮虚而涩。虚浮为中风。虚涩为中湿。而 
虚又专主阳微之义。故不与伤寒相涉也。伤寒症呕逆而喘。内热盛也。伤寒脉浮紧。表邪在也。无 
此二者。而身疼体痛。俱不作表治矣。此一要谛也。 
柯琴曰。上条。风胜湿轻。故脉阴阳俱浮。有内热。故汗自出。宜桂枝汤。下条。湿胜风微。 
故脉浮虚而涩。内无热。而不呕渴。故可加附子。 
【纲】仲景曰。伤寒吐下后。复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 
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目】龚信曰。此从吐下复汗脉微。看出是虚烦。则其余症象。皆当于虚中求之。而不得误为 
实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 
之。 
【目】黄仲理曰。此病发于阳。误下热入之症也。脉微而沉。宜四逆汤救之。此因误下。热邪 
随经入腑。结于膀胱。致血燥而蓄于中。惟攻其里而表自解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 
狂者。血结症也。抵当汤主之。 
【目】喻昌曰。小便不利。何以见非血症耶。盖小便不利。乃热瘀膀胱无形之气病。为发黄之 
候也。小便自利。则膀胱之气化行。然后少腹满者。允为有形之蓄血矣。庸工不能辨一实。于此等处。 
未着眼耳。 
柯琴曰。沉为在里。凡下后热入之症。如结胸发黄蓄血。其脉必沉。或紧或微或结。在乎受病 
之轻重。而不可以因症分也。 
【纲】仲景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脉 
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盛。反 
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大气虽微。内攻有力。焦 
骨伤筋。血难复也。伤寒脉浮。医以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 
牡蛎救逆汤主之。 
【目】程郊倩曰。脉浮热甚不可灸者。以营分受邪束血为实故也。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 
尤不可灸。虚邪因火内入。上攻则为烦为逆。阴本虚也。而更加火。则为追虚。热本实也。而更 
加火。则为逐实。夫行于脉中者。营血也。血少被追。脉中无复血聚矣。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 
攻有力矣。无血可逼。焦燎乃在筋骨。盖气主 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处。其骨 
必焦。其筋必损。盖内伤真阴者。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虽更滋荣养血。终难复旧。此则枯槁之 
形立见。纵善调。亦终身为残废之人而已。 
魏荔彤曰。伤寒脉浮而不言紧。此风多寒少之症。应斟酌青龙越婢之间发汗。乃以火迫劫取之。 
火邪入而真阳出。名曰阳亡。真阳出而神明乱。惊狂遂见。程注所谓汗者。心之液是也。以火劫 
取汗。火邪入心。阳随汗亡。惊狂而起卧不安。皆有伤心液。无以养心之神。而空虚之地。邪火更 
易为害也。法不可单治表。当兼治里也。 
或问。汗。阴液也。误发而何以阳亡。所用桂枝及蜀漆等皆阳药。又何以益阴生液。答曰。汗 
液为阴而实由阳化。故汗出而阳微。诸药为阳。生阳所以安阴。阳气聚则阴敛生津。阳气亡则阴扰 
耗津。阴阳相济吉。相悖凶。虽阴阳皆有邪正。初无二气。能于屈伸往来间。调停均平。此大寿之 
基也。 
鳌按。古来灸法。本为虚症设。不为风寒设。首条固属虚症。但阴阳俱竭。一加烧针。必致发 
热烦躁。津液耗亡。此虚者尚不可以火劫也。下四条。俱言灸之之变。腰下重而痹。腰以下不得汗 
也。咽燥吐血。由于阳盛。比衄更甚也。至焦骨伤筋。血难复则无生理。惊狂起卧不安。并方寸元 
阳之神飞腾散乱矣。烧针火灸。不可妄用如此。仲景所以再三告诫也。后人每遇风寒。即加针灸。 
不大昧仲景之旨乎。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脉沉而细。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 
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目】吴绶曰。阳脉本当浮也。今反沉。非营气微乎。沉而兼细者。非阳气少乎。其不成痉者 
几希。 
【纲】仲景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目】柯琴曰。浮为风。细为湿。太阳脉本浮。风湿为病。脉阴阳俱浮。浮虚而涩。今关节烦 
疼。脉反沉细者。是发汗不如法。但风气去。湿流骨节为着痹也。 
【纲】仲景曰。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 
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目】柯琴曰。脉大不浮。不关风矣。脉不沉细。非湿痹矣。 
【纲】仲景曰。太阳中暑者。身热疼重而恶寒。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暑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 
热。口开。前板齿燥。 
【目】柯琴曰。身热脉微。本是暑伤于气。而疼重恶寒。实因寒水沐浴。留在皮肤而然。弦细 
芤迟。不得连讲。言中暑夹寒之脉。或微弱。或弦细。或芤迟。皆是虚脉。如脉浮而紧者。曰弦。 
弦而细。则为虚矣。脉弦而大。则为芤。芤固为虚。芤 
而迟。更为虚矣。以此脉而见发热恶寒身重疼痛等症。虽当炎夏。而虚寒可知。 
【纲】仲景曰。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太阳病。 
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 
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 
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 
不汗出而自解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 
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不汗出也。 
【目】柯琴曰。首条。浮为阳盛之脉。脉浮则阳自内发矣。二条。脉微二句。承上之词。不与 
阴脉微对。太阳病本阳浮而阴弱。是阳强也。今阳脉数。即是阴阳俱微。脉但浮者阳盛。阳脉微者 
阳虚。但阴脉微而阳脉仍浮。阳重可知。三条。紧与数相似不同。盖有虚实之别。又必按之芤不芤。 
而虚实之真伪毕定。四条。内无津液。阴阳岂能自和。必当调其阴阳。不然。脉微则为亡阳。将 
转成阴症矣。五条。即伤寒三日。少阳脉小为欲愈之义也。此微与前条不同。因未曾妄治。津液未 
亡。故三日自解。阴平阳秘。不须汗出。正教人不宜妄汗耳。 

卷一·太阳经症太阳经脉
附东垣辨脉
属性:李杲曰。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 
此辨固是。犹有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症。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 
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 
行阴二十五度。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 
大。紧者。急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见乎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 
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两倍。或三倍。内伤饮食。则 
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及两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 
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云。侮所不胜。寡 
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代者。元气不相接。脾胃不 
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脉刑肺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 
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若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必右关胃脉损弱。甚则隐 
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 
也。以此辨也。岂不明白易见乎。 

卷一·太阳经症
风伤卫寒伤营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肉烦疼。当发其汗也。 
【目】朱肱曰。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不惨。烦躁。 
手足不冷。此名伤风也。伤风之候。当解肌。宜桂枝汤。轻者只与柴胡桂枝汤、败毒散、独活散 
选用。又凡脉紧。必无汗。惟濡而紧。却有汗。勿误用小建中汤。是脉浮而缓者。方可用桂枝汤。 
又项背强者。桂枝汤加葛根也。(本草。葛根主伤风有湿。开窍解肌。盖桂枝加葛根。谓中风有湿。 
当加之。取微汗以去风湿。)里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也。(不饮水者是也)又凡发汗。汗不止。为漏风。桂枝加附 
子汤。腹满者。太阴症。脉浮者。可服桂枝汤。微发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药汤。痛甚者。桂枝加大黄汤。 
虽然。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皆验。江淮间。惟冬及春初可行。春末及夏至前。桂枝症 
可加黄芩半两。(阳旦汤是也)至夏至后。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若病患素虚。正用 
古方。(大抵用温药当避春。热药当避夏。)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 
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燥烦。此名伤寒。宜发汗解。麻黄汤主之。轻者。 
桂枝麻黄各半汤、人参顺气汤、葱豉汤、苍术散、麻黄葛根汤选用。然太阳亦有热多寒少者。须仔 
细看脉症也。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宜桂麻各半汤。若脉浮。虽热多寒少。自可发汗。若脉 
弱者。无阳也。桂枝二越婢一汤。热多寒少而尺迟者。营气本足。血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汤加黄 
最良。尺尚迟。再一剂。又太阳症。宜汗。而其人适失血及下利。则频频少与桂枝汤。使体润。当 
自解。假如淋家衄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类和解之。又问。伤风与伤寒。何以别之。答曰。 
伤寒者。脉紧而涩。伤风者。脉浮而缓。伤寒者。无汗脉涩。伤风者。有汗脉缓。伤寒者。畏寒 
不畏风。伤风者。畏风不畏寒。大抵太阳病者。必脉浮发热。恶风恶寒也。六经皆有伤风伤寒。其症 
各异。太阳脉浮有汗为中风。脉紧无汗为伤寒。阳明善饥为中风。不食为伤寒。少阳耳聋目赤。胸 
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若三阴伤风。无变形异症。但四肢烦疼。余症同三阳。 
风伤卫者。病在皮肤之间也。以卫行脉外。为阳。主外皮肤间卫气之道路。故其病浅。寒伤 
营者。寒气中于肌肉也。以营行脉中。为阴。主内肌肉间营气之道路。故其病深。故桂枝麻黄各别。慎勿误用。 
李 曰。伤风初症。惟头疼口和不恶食。与伤寒同。缘寒乃阴邪。风乃阳邪。所以伤寒郁而后 
能发热。伤风即能发热。伤寒手足微厥。伤风手足背皆热。伤寒无涕。伤风流涕。声如瓮中。伤寒 
面惨身痛。伤风面光声重。伤寒无汗。恶寒不恶风。伤风有汗。恶风不恶寒。甚者汗出不止。洒洒 
恶风。复啬啬恶寒。冬月桂枝汤。自汗小便数。芍药甘草汤。自汗小便利。脚蜷急。桂枝加参附。轻者。 
柴胡桂枝汤。自汗渴而小便难。邪渐传里。五苓散。自汗不渴。邪在表。茯苓桂甘汤。三时。防 
风冲和汤、柴胡桂枝汤。或败毒散去茯苓。鼻塞。通关散。通用。柴胡半夏汤。古立六经伤风汤。 
但三阴药皆辛热。似非伤寒家法。仲景治伤寒伤风表症。分有汗无汗。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