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桂枝麻黄合半汤。
【目】杨士瀛曰。疟状作止有时。非若寒热往来或疏或数。而作止无定时也。凡感冒之人。忽
觉毛寒股栗。筋节拘挛。百骸鼓撼。呕不欲食。其寒不可御。未几即转而发热者。此即温疟。不必
谓如疟。脉自弦。或洪数。或紧实。或虚缓。或刮涩。皆为疟状。但以外症别之。用药固有本条小
柴胡汤。如加减法。亦是活法。然血虚能生寒热。败血亦作寒热。阴阳相胜。一症虽各有一方。皆
当以川芎为佐。
柯琴曰。寒热如疟。是虚实互有之症。太阳以阳为主。热多寒少。是主胜客负。有将解之兆
矣。不呕。胃无邪。圊便。胃不实。脉微缓。有胃气。应不转属阳明。一日二三度发。是邪无可容
之地。正胜邪却。可勿药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
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目】魏荔彤曰。与桂枝汤如前法者。仍是太阳风伤卫所用之桂枝汤。如前法者。仍是服桂枝
汤。啜热粥。勿令大汗出如水流漓之法。何必另求深文耶。盖初为风多寒少之症。而脉见微弱。故
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今寒去风留。而脉见洪大。类于浮缓之象。故独用桂枝汤。桂枝升阳固卫而解
肌。既无碍于脉之浮大。且能护救阳之虚浮。岂非恰合之剂。仍自始终不悖哉。然病机不一。或者
其人服桂枝二越婢一汤。而大汗不出。但形如疟。日再发者。此即上条如疟状之谓也。方喻俱言少
有之寒邪。持多有之风邪。欲出不能出者是也。又变一法。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倍桂枝以治风多。
少麻黄以治寒少。又一方两治。而不失轻重之分者也。
陶华曰。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亦如疟状。小柴胡汤。
【纲】仲景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
脉虚浮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目】王肯堂曰。虽得阳明症。未可便为里实。审看脉候。以别内外。其脉实者。热已入腑。
故可下。其脉浮虚者。是热未入腑。犹在于表也。可发汗。
柯琴曰。烦热自汗。似桂枝症。寒热如疟。似柴胡症。然日晡潮热。则属阳明。而脉已沉实。
确为可下。是承气主症主脉也。
【纲】仲景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
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目】庞安常曰。经水适断于寒热时。是不当止而止也。必其月事下而血室虚。热邪乘虚而入。
其余血之未下者。干结于内。故适断耳。用小柴胡和之。使结血散。则其寒热自除而愈矣。
鳌按。上条。本阳明症。此条。又少阳症。下条。又厥阴症。以其如疟。故类书于此。若少阳
乘阴。热多寒少而尺脉迟者。亦往往作如疟状。先以黄 建中汤养其营卫。待脉不迟。却以小柴胡
和之。凡少阳症中。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者。多半是如疟之状。仲景虽未言。学人以意会之可耳。
【纲】仲景曰。厥阴病。脉浮缓。囊不缩。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合半汤。
【目】楼全善曰。病虽厥阴。而脉见浮缓。则邪有欲出之势。故寒热交作如疟而愈也。
卷五
鼻衄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小承气汤。其大便圊者。知不在里。仍
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因致衄。
【目】成无己曰。病源云。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得热则散。随气上从鼻中出。
则为衄。是杂病衄者。责在里热也。如仲景此二条之论。知伤寒衄者。责其表分热故也。
戴原礼曰。古论鼻衄属太阳经。风寒皆有之。既衄而表症仍在。于寒。当用麻黄汤。于风。当
用桂枝汤。且谓发烦目瞑。是太阳侵入阳明。汗下俱难。若衄已而热不退者。惟升麻葛根汤、败毒
散、阳旦汤为妥。衄而烦渴。饮则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石膏汤。大衄不止。茅花汤。或黄
芩芍药汤加茅花一撮。
柯琴曰。此辨太阳阳明法也。太阳主表。头痛为主。阳明主里。不大便为主。然阳明亦有头痛
者。浊气上冲也。太阳亦有不大便者。阳气太重也。头痛必衄者。阳邪盛于阳位。阳络受伤。故必
衄也。衄乃解矣。宜桂枝句。直接发汗来。不是用桂枝止衄。亦非用在已衄后也。(此旨要明)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病仍在。当发其汗。
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阳盛
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言衄为经中阳盛也。
【目】朱肱曰。伤寒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仲景所谓阳盛则欲衄。若脉浮紧无汗。服麻
黄汤不中病。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小衄而脉尚浮紧者。宜再与麻黄汤也。衄后。脉已微者。
不可行麻黄汤也。若脉浮自汗。服桂枝汤不中病。桂枝症尚在。必头疼甚而致衄。小衄而脉尚浮者。
宜再与桂枝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桂枝也。大抵伤寒衄
血。不可发汗者。为脉微故也。治法。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然而无汗而衄。脉尚浮紧者。再与麻黄汤。有汗而衄。脉尚浮缓者。再与桂枝汤。脉已微者。黄
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
张元素曰。或谓经言衄家不可发汗。汗必额上陷。今衄血之症。皆缀麻黄于其下。何也。夫太
阳脉浮紧。发热无汗。
自汗者愈。此一定之论也。何故复用麻黄汗之。仲景岂有前后相反之理哉。然本条麻黄汤主之五字。合当用于当发汗之
下。盖以汗之文法。用药诸方。皆赘于外条之末。且如大青龙汤症。既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厥逆。筋惕
肉。此为逆也。又以大青龙汤主之。皆此例。
鳌按。柯氏引黄氏将真武汤改正大青龙汤之谬。已详在前。
王好古曰。仲景言衄家不可发汗者。盖为脉微也。若浮紧者。麻黄汤。浮缓者。桂枝汤。脉已
微。二药不可用。犀角地黄汤主之。
韩祗和曰。千金翼云。吐血有三种。一曰肺疽。二曰伤胃。三曰内衄。既吐血家谓之内衄。则
鼻中出血。可谓之外衄。是经络之血妄行也。经络热盛。阳气拥重。迫血妄行。上出于鼻。则为衄。
柯琴曰。血之与汗。异名同类。不得汗。必得血。不从汗解而从衄解。此与热结膀胱血自下者。
同一局也。太阳脉从目内 络阳明脉于鼻。鼻者。阳也。血虽阴。从阳气而升。则从阳窍而出。
故阳盛则衄。汗者。心之液。是血之变见于皮毛者也。寒邪外敛。腠理不开。阳气内扰。迫血妄行。
假道肺窍。故称红汗。
【纲】仲景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目直视。不能 。不得眠。
【目】成无己曰。衄家虽为邪热在经。而又不可发汗如此。前用桂枝麻黄者。非治衄。用以
发散经中邪气也。若邪不得散。拥盛于里。逼迫于血。因而致衄。即不可用此二汤以治衄矣。
吴绶曰。凡吐血衄血。无表症。脉不浮紧者。不可发汗也。东垣云。脉微者。宜黄芩芍药汤。
脉滑数者。犀角地黄汤。热甚血不止者。河间地黄汤、古方四生丸。血虚者。东垣麦门冬饮子、三
黄补血汤。若不止者。活人茜根散、茅花汤主之也。以上皆治吐衄之良方。但在出入通变耳。大抵
吐衄。脉滑小者生。脉实大者死。吐衄后。脉微者易治。若热反盛。脉反急数者。死也。若衄而头
汗出。或身有汗不至足者。难治。凡血得热则行。得冷则凝。见黑则止。所以犀角地黄汤中加好京
墨汁一二匙。搅药令黑。最效也。
张介宾曰。杂病衄血。积热在里。伤寒衄血。积热在表。论曰。伤寒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
在表也。当发其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此以伤寒之衄为其热不在里而在表也。然论又曰。衄家不可发汗。而何以复用桂枝麻黄等汤。盖衄
由乎阴者。以阴虚火动也。故不宜再汗以亡阴。衄由乎阳者。以表邪未解。故当用桂枝麻黄以发散。
论又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此以表邪欲解。不从汗而从血。所以衄后
当愈也。由此观之。则有因衄而愈者。以经通而解散也。有治衄仍当发散者。以邪之将解未解而因
散其余邪也。若寒气不甚。而用麻黄桂枝。似属太刚。易以柴、葛之类可也。
柯琴曰。已脱血而复汗之。津液枯竭。故脉急紧而目直视。亦心肾俱绝矣。
【纲】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目】成无己曰。此经中之邪。已随而散解。故愈。故知衄者。不待麻黄、桂枝发散者也。
陶华曰。衄血固为欲解。若衄不止而头汗出。其身无汗。乃发热汗不至足者。亦为恶候。当明辨之。
李中梓曰。血紫黑成块。脉迟细。口不渴。小便清。理中汤加丹皮。汗后热退。鼻血不止。新汲
水浸草纸数层。贴项上。及项脊温则易。必止。
鳌按。李氏草纸外治法。施之杂病则稳妥。若治伤寒。还宜酌量。
卷五
鼻鼾鼻鸣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
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发汗已。身犹灼热。脉浮自汗。身重多眠。鼻鼾。语言难出。不可下。
不可火。
【目】赵嗣真曰。风温则鼻鼾。中风则鼻鸣。由风气壅塞。卫气不利所致。阳明少阳三阴。虽
亦有中风。然亦不在表。故鼻不鸣而不鼾也。
卷五
吐血
属性:【纲】仲景曰。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目】朱肱曰。伤寒吐血。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不发汗。毒热入深。络于五脏。
内有瘀积。故吐血也。瘀血甚者。抵当丸。轻者。桃仁承气汤。兼服犀角地黄汤、三黄丸。假令
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抵当汤。
李杲曰。余治一贫士。脾胃虚。致补剂愈。继而居旷室。卧热坑。咳而吐血数次。余谓此久
虚弱。外有寒形。而有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盖冬居旷室。
衣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口。因思仲景治伤寒脉
浮紧。当以麻黄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却与麻黄汤。立愈。与此甚同。因与麻黄人参芍药汤。
鳌按。此言误灸所生之变也。吐血。比衄更甚矣。
【纲】仲景曰。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目】朱震亨曰。杂病吐血咯血。责为实邪。伤寒吐血咯血。皆由误汗下并火逆而致。诚非
伤寒病热之微甚者也。是为坏病。宜随其逆而调之。惟少阴厥竭误汗一症。强动经血。故云难治也。
楼英曰。吐血者。诸阳受邪。其邪在汗。当汗不汗。致使血毒入脏。积瘀于内。遂成吐血。凡
见眼闭目红。神昏语短。弦冒逆妄。烦躁漱水。惊狂谵语。吐衄。背冷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
满。大便黑利。小便频数。皆瘀血症也。虽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见一二。便作血症主张。初得此
病。急宜用药。至于络续不已。经数时而腹痛者。此又难于料理也。
陶华曰。经曰。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犀角地黄汤。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
咽喉不利。唾脓血者。此有两症。一为阳毒。宜阳毒升麻汤。一为阴毒。宜甘桔汤加半夏、生姜。
血热者。黄连阿胶汤、地榆柏皮汤、三黄泻心汤。咽喉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
手足厥冷。蜷卧不能自温。当归四逆汤。
鳌按。此指凡热淫于内者言也。故桂枝汤反能助阳。使热势涌越。致伤阳络而吐脓血也。
卷五
蓄血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而反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也。抵当汤主
之。太阳病。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结症也。抵当汤主之。伤寒有热。少腹
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
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