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朱肱曰。脉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症见阴脉者死。病患有阳症而脉涩者。慎不可 
下。 
下症悉具。服汤已。更衣者。止后服。不尔。方尽剂服之。下后。慎勿中服补药。孙真人云。 
服大承气汤。得利瘥。慎不中服补药也。热气得补复盛。更复下之。是重困也。宜消息安养之。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气者。盖伤寒里症。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宜下之症。如大承气 
汤、小承气汤、十枣汤、大柴胡汤是也。有微和其胃气。如调胃承气汤、脾约丸、小承气。微和之 
之类是也。金匮云。虚者十补勿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泻勿大泻之。故叔和序伤寒有承气之 
戒。 
又问。转药孰紧。答曰。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 
法。荡涤热积。皆用汤液。不得用丸子。不可不知也。大柴胡加大黄。小柴胡加芒硝。方为转药。 
盖为病轻者设也。 
鳌按。潮热谵狂俱见。症之极重者矣。阅仲景阳明症论中。有单言潮热者。有单言谵语者。有 
单言发狂者。此条乃独举潮热谵狂而备言之。明乎其症之重。且凭脉以决其生死也。大约病至此。 
其脉必弦者少。而涩者多。故弦者生句轻。看专重在涩者死句。欲医者于此。急审其脉。或犹见弦 
象。则犹有下之一法以救之。不然。可勿药也。仲景特提此条以为世告。余亦因独摘此条。另立一 
款。不杂入单言潮热单言谵语单言发狂款中也。 

卷八·阳明经症
潮热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目】刘完素曰。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则是发热。非潮 
热也。 
王好古曰。脉浮而紧。是恶寒将自罢。将发潮热时之脉也。此紧反入里之谓。不得拘紧则为寒 
之说。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 
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 
日。脉弦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难治。 
【目】鳌按。本条不言发热。但曰有潮热。是明兼少阳矣。故可与小柴胡汤。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阳明 
病。潮热。大便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 
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 
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目】朱肱曰。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症。云其热不潮。未可与 
也。则知潮热当下无疑矣。虽然。更看脉与外症。脉若弦若浮。及外症恶寒。犹有表症。且与小柴 
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 
其胃气。勿令大泄。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 
硬者。大柴胡汤下之。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又有日晡发潮热。已有微利 
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阳 
明病俱宜下。惟恶寒中寒。为病在经。与太阳合病。属表。发其汗耳。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寒者。白虎症也。 
柯琴曰。胃实诸症。以手足汗出为可据。而潮热尤为亲切。以四肢为诸阳之本。而日晡潮热为 
阳明主时也。后条。必因脉之迟弱。即潮热尚不足据。故又立试法。以小承气汤为和。即以小承气 
汤为试。仍与小承气汤为和。总是慎用大承气耳。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 
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鳌按。此潮热而又不大便。不恶寒。俱是可下症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 
【目】魏荔彤曰。能食不能食二者。俱知津必立枯。屎必尽燥。日久愈耗液伤正。自宜大承气 
汤。此于不能食而辨其已有燥屎。于能食而辨其将来必有燥屎。俱宜攻下也。 
他条言虽能食。虽不能食。俱应斟酌。不可大为攻下。此条又言反不能食者。若能食者。俱应 
直捷而大为攻下。非自体认能得仲师之心。从孰问津乎。 
凡伤寒论中。仲师既恐人不应下而下。又恐人应当下而下之太早太甚。今且恐人应下而不下。 
或不敢大下。故就燥屎以示之。令人既知详慎。又忌迟疑。中庸所以不易能也夫。 
【纲】仲景曰。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 
【目】方中行曰。太阳症罢。分明全属阳明。首必先言二阳并病者。见未下时便有可下之症。 
见得太阳一罢。其余皆可下之症矣。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 
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症也。为难治。不可 
更与承气也。 
【目】魏荔彤曰。脉滑而疾。滑者大之渐。而疾者数之称。病由太阳转属阳明。必在表之邪。 
变热入里。脉之浮者必变大。其紧与缓者。必俱变疾。疾数也。数热也。非变热入里。无以致成阳 
明也。凡病邪入经。脉必变紧缓为数。病邪入腑。脉又易数疾稍迟。 

卷八·阳明经症
热入血室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成无己曰。此热入血室。盖言男子。不止谓妇人也。 
室者。可停止之处。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也。起于肾下。出于气冲。 
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脉之海。王冰曰。冲为血海。言诸经之血。朝会 
于此。男子则营运生精。女子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者是 
也。王冰又曰。阴静海满而去血。谓冲脉盛为血海满也。即是观之。冲为血室可知矣。伤寒之邪。 
妇人则随经而入。男子由阳明而传。以冲之脉。与少阴之络起于肾。女子邪感。太阳随经。便得入 
冲之经。并足阳明。男子阳明内热。方得而入也。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下血谵语。在女 
子则月事适来适断。皆以经气所虚。宫室不辟。邪得乘虚而入。针经曰。邪气不得其虚。不能独伤 
人者是矣。 
柯琴曰。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女以血用事。故下血之病最多。若男子非 
损伤。则无下血之病。惟阳明主血所生病。其经多血多气。行身之前。邻于冲任。阳明热甚。侵及 
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男女俱有是症。必刺肝之募。(即期门穴)引血上归经络。推陈 
致新。使热有所泄。则肝得所藏。血不妄行矣。按蓄血便脓血。总是热入血室。入于肠胃。从肛门 
而下者。为便脓血。盖女子经血。出自子户。与溺道不同门。男子精血溺三物。内异道而外同门。 
精道由肾。血道由肝。溺道由膀胱。其源各别。而皆出自前阴也。 
鳌按。肝藏血。肾生血。心主血。脾统血。而其源则汇于冲。冲起肾下。与肾贴近。血之由冲 
而出者。即如由肾而生。故曰肾生血。言肾所生。以冲即在肾下也。由是上行至脾。脾之为地宽广。 
故得而统之。再上行至肝。为营气凝聚之处。一身之血皆归焉。故曰藏也。心为君主。血脉皆朝 
宗而听命。故曰主也。然则血室之说。成氏主冲。柯氏主肝。二说虽异。其实则同。主冲者就其源 
头处言。主肝者就其藏聚处言。血必由源而出。不有源。则无根。血必聚处而藏。不有聚。则散漫无 
所收。于此二处而为血之室。其旨同也。假如脾而曰统。统者。属也。不过为其所属。非根源处。 
非藏聚处。故不得曰室。即心为营血之主。亦非根源处。非聚藏处。故亦不得曰室也。兹故并录二 
人之说。复为发明之。阅者亦可知其言之皆是而无背。而读古人书。贵有融会贯通处者。此类是也。 
若执一家言。以为此是彼非。则毋论不能寻究古人之书。即人一身之脏腑经络。先不得明。又何 
以治人之病矣。 

卷八·阳明经症
谵语郑声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 
虚里实。久则谵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李杲曰。问邪入阳明。为谵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 
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从肝肾。 
王肯堂曰。谵语症。有补虚一法。如素问云。谵语者。气虚独言也。难经曰。脱阳者见鬼。仲 
景谓亡阳谵语。即此义也。故楼英云。余用参、 、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百十数。岂可不分 
虚实。一概用黄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王海藏亦云。黄 汤。治伤寒或时悲哭。或时嘻 
笑。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次。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舍耳。两手脉浮沉不一。举按 
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甚者调中丸。或理中丸。有阴症手足冷。脉细微而谵 
语者。宜四逆汤。活人用白通汤。海藏用黄 加干姜汤。有人患此症。脉极沉细。外热内寒。肩背 
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余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 
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 
附等药数日。约二十余两。得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与理中丸三日。其 
病全愈。以是知此人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虚也。 
柯琴曰。首条。谵语之由。二条。谵语之脉。脉短。是营卫不行。脏腑不通。故死也。二条。 
言死脉。三条。言死症。盖谵语本胃实。则不是死症。若谵语而一见虚脉虚症。则是死症。而非胃家 
实矣。 
【纲】仲景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目】朱肱曰。病患有谵语郑声二症。郑声为虚。当用温药。白通汤主之。谵语为实。当调胃承 
气汤。如服之而谵语止。或更衣者。止后服。不尔。再与之。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世多 
不别。然亦相似难辨。须凭外症与脉别之。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必郑声也。大便秘。 
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必谵语也。以此相参。然后用药。万全矣。大抵伤寒不应发汗者。汗 
之必谵语。谵语属胃。和中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然亦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胃实 
谵语者。或汗多亡阳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妇人热入血室谵语者。 
成无己曰。郑声。不正之音也。汗后。或病久。人声转者是也。盖为正气虚而不全。故使转 
而不正也。若以重语为重叠之语。与谵语混而莫辨。殊失仲景之旨。 
李杲曰。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也。谵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 
之事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也。 
吴绶曰。大都郑声。乃因内虚。正气将脱。而言皆不足之貌。如手足并冷。脉息沉细。口鼻气 
息短少。所说言语。轻微无力。气少难以应息者。皆元气将脱也。或吃忒不止。神昏气促。不知人 
事者死。或气息不促。手足颇温。其脉沉细而微者。急以附子汤倍人参主之。或以接气丹、黑锡丹 
兼进一二服。以助其真气也。或浓煎人参。徐徐与之。或未可用附子者。以三白汤倍人参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