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又有热气壅郁。上下气不通而哕者。轻则
和解疏利。甚则温散。若不尿腹满而哕。与咳逆脉散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矣。
【纲】仲景曰。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目】王肯堂曰。仲景无方。活人。前部宜猪苓汤。后部宜调胃承气汤。
鳌按。前数条。由胃冷之故。此条。由胃热之故。
卷九
干呕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目】朱肱曰。问有干呕者何也。答曰。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 也。或因
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有热。故使干呕。宜官局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汗自出干呕者。桂
枝症也。身凉汗出。两胁痛。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阴不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
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
张元素曰。或问小青龙与小柴胡症。皆呕而发汗。表里之症。大概仿佛。何故二方用药之不同。
曰。伤寒表不解。里热
未甚。不渴。欲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之。以腹中热尚少而不能消水。停饮蓄积故作诸症。然水寒作
病。非温热不能解。故用小青龙。发汗散水。原其理初无里症。因水寒以致然也。夫小柴胡症。系伤
寒发热。热邪传入。在于半表半里之间。热气内攻。故生诸症。缘二症虽曰表里俱病。其中寒热不
同。故用药有姜、桂、柴、苓之不同也。
陶华曰。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者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
此症。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主自汗也。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下利也。厥阴吐沫干呕。吴
萸汤。主涎沫也。邪去则吐自止矣。至如水气二症。又当以表里别之。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
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者。小青龙汤主之。不发热但恶寒。咳而利。干呕者。亦水气也。十枣汤
下之。
卷九
欲吐
属性:【纲】仲景曰。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口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其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目】朱肱曰。吐有冷热二症。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伤寒有表症。渴欲饮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也。宜五苓散。发汗后。
水浆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大半夏加橘皮汤。
柯琴曰。过经十余日。病不在太阳矣。仍曰太阳病者。此太阳坏病也。心下者。胃口也。心下
温温欲吐者。胃口有遗热而胃气不和也。故用本汤微和之。
卷九
咳逆
属性:【纲】仲景曰。伤寒咳逆上气。脉散者死。
【目】张元素曰。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阴不内也。便秘者。大承气汤。便软者。泻心汤。
王好古曰。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原因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软惟宜
用泻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攻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剂。
少阴咳逆者。此失下也。阴消将尽。阳逆上行。使阴不内也。然阴既尽。阳亦将尽也。故为阳
极脉微将尽者。宜泻心汤。如不用泻心。凉膈散去硝黄。清肺散亦可。若脉左浮右沉。实非表也。
里极则反出于表也。何以然。咳逆舌强右脉实者。知少阴里也。饮水过多。心下痞而咳逆者。五苓
散主之。别无恶候是也。恶候生。或兼以舌挛。语言不正。而反昏冒与咽痛者。少阴也。速下之。
宜大承气也。何以脉浮为表。脉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为表也。浮之实大。沉之亦然。即非表也。
邪入已深矣。内热当沉。反浮。阳极复之表也。
王肯堂曰。阴症者。内已伏阴。阴气太甚。肾水擅权。肝气不生。胃火已病。丁火又消。所以
游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于胸中。亦欲尽也。故令人发热。大渴引饮。病患独觉热。他人按执之。
身体肌肉骨髓血脉俱寒。此火即无根之火也。故用丁香、干姜之类。热药温胃。其火自下。
吴绶曰。咳逆者。气上逆而为吃忒也。方书或以为咳嗽者非。本条言死。谓其形损也。吃忒。
有因胃实失下者。其气皆从胃至胸嗌之间而为吃忒。易老治法。失下胃热内实。便硬者。承气汤。
便软者。泻心汤。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有痰饮。半夏生姜汤。或茯苓半夏汤。若胃冷。橘皮干
姜汤。加味理中汤。要略云。其气自脐下直冲于胸嗌间吃忒者。此阴症也。其病不在胃也。且病下
虚。内以伏阴。或误用寒凉。遂致冷极于下。迫其相火上冲。萃集胸中。以为吃忒。亦欲
尽也。若不识此。为水极似火。误用凉药。下咽立败矣。凡治。须用羌活附子散、加味附子汤。急
温其下。真阳一回。火降而吃忒自止也。如冷极吃忒不止者。或兼以硫黄乳香散 法。或灸期门中
脘关元气海。但要取手足温暖。而脉生。阳回阴退则活矣。
陶华曰。咳逆者。俗名吃忒。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吃吃然连续连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
即哕者非也。哕与干呕相似。但其声浊恶而长。皆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危矣。大抵KT 近于哕。KT
者。但胸间气塞不得下通。哕则恶浊之声达于外矣。经曰。阳脉浮则为气KT 。又曰。脉滑则为哕。
此为医家责虚取实之过也。设若咳逆。脉散无伦。则难治。与伤寒咳而气逆。固不同也。若将吃忒
紊于哕与咳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必明辨焉。
卷九
喘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
难也。阳明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
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戴原礼曰。喘嗽有阴阳。太阳经有喘有嗽。少阳有嗽无喘。有喘。非少阳也。其见少阳
症而嗽者。宜小柴胡汤。加五味六分。干姜四分。阳明有喘无嗽。有嗽。非正阳明也。其阳明症喘
有潮热者。大承气汤。阴症喘。惟少阴有之。若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嗽者。真武
汤去芍药。加五味、干姜各五分。细辛三分。此阴中之阴。若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喘。
四逆汤加五味、干姜各五分。下利呕渴。身烦不得眠而喘者。猪苓汤。此阴中之阳。诸阴喘促。
最为危症。返阴丹主之。喘促四肢逆冷。小渴。与水反剧。饮之。致停饮心下满结者。喘死甚众。
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
主之。
吴绶曰。凡表有寒发喘者。脉浮紧恶寒身疼无汗也。麻黄汤主之。若表有风发喘者。脉浮缓恶
风自汗也。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
魏荔彤曰。首条。风寒两伤之症也。风寒之气。每相兼而中伤于人。在太阳有大青龙症。由太
阳转属阳明亦然。故此条自为风寒两伤之阳明也。二条。乃太阳阳明之症。入阳明未深。故用麻黄。
仍令其邪自表出。不致归于胃也。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沉则为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
里实。久则谵语。
【目】成无己曰。邪气入内之时。得脉沉而喘满。里症具也。则当下之。反发汗。令津液越出。
胃中干燥。致大便难而谵语。宜大承气汤。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
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
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目】吴绶曰。凡阳明内实。不大便。腹满短气。发潮热而喘者。大柴胡加浓朴杏仁汤。或小
承气汤也。凡阴症厥逆。脉沉细而微。气促而喘。无汗者。四逆汤加五味、杏仁也。凡虚人脉伏。手足逆冷而喘者。五
味子汤也。风暴冒风寒。脉浮无汗而喘。宜苏沉九宝汤也。凡热盛有痰。脉弦数而喘。不可汗。不可
下。小柴胡加知母、贝母、栝蒌仁。胸满者。加枳壳、桔梗。心下满
者。加枳实、黄连。舌燥饮水而喘者。加知母、石膏。古人云。诸喘为恶。故非轻也。华佗曰。盛
则为喘。盖非肺气盛也。乃肺中之邪火盛也。所以泻白者。泻肺中之火也。非泻肺也。又泻心汤。
乃泻心下之痞满者也。卫生宝鉴曰。凡看文本。有余当认作不足者。盖受病为不足。病气为有余
也。
卷九
渴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复利其小便故也。
【目】张元素曰。其阳明汗多。此阳明病未解而渴。胃中津液干燥。若与猪苓复利其小便。是
为实实虚虚之弊。
朱肱曰。太阳症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阳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或曰。太阳
渴。终不可与白虎汤耶。答曰。太阳症得汗后。脉洪大而渴。方可与之也。或曰。阳明渴。终不可
与五苓散耶。答曰。阳明症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方可与之也。
赵嗣真曰。活人切戒太阳无汗而渴。不可与白虎。阳明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愚详仲景论治
渴药。有不可与之戒有二。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表不解。不
可与。活人不云表不解。但云无汗不可与。则误矣。经云。阳明汗多而渴。不可与猪苓汤。活人改
作五苓散。盖猪苓专渗泄。五苓兼汗利。安得而改之。经既云。汗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而太阳
伤寒汗出而渴。复用五苓散者。盖渴虽同。汗下之多寡则异。太阳属表。未至汗多胃燥。故用五苓
渗热和表。非若阳明属里。汗之而胃即燥也。经又云。阳明发热汗多。急下之。均是阳明。汗多。前
症戒利小便。此症不戒利大便。何也。盖渴者。邪气散漫在经。未收敛入胃作实。此症不渴。则内
已作实。外又发热。恐热邪内竭津液。故急下之。且猪苓五苓。又有可疑者。太阳病脉浮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五苓散。阳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脉症皆同。何故用药之
不同耶。然太阳邪在表。发汗不解。故用五苓和表行津液。阳明邪已入里。热客下焦。故用猪苓渗
泻其热。噫。白虎、猪苓、五苓等药。若能症察于机微。治明于权变。则可与不可与。庶得仲景之
妙。外有自利而渴条下注云。伤寒热入于脏。流于少阴之经。少阴主肾。恶燥。故渴而引饮。注用
猪苓汤、白头翁
汤。又后下利问中。重出自利而渴条下。却云。肾虚故引水自救。通用四逆白通猪苓等汤。一问以
渴为热。一问以渴为虚。冰炭不侔。何凭分别。又且分隶两门。设使后人临病。检阅前后。两不相
同。疑误岂小。今详定少阴病。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得眠。及厥阴症。下利欲饮水。是皆传经之
邪热。脉必沉细数。仲景故以滑石、黄连等清利之。其或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是真入本经之阴邪也。脉必沉微。仲景故以附子、干姜温之。本问何不如此明示脉症。合为一门而
明辨之。庶一见而两得焉。清之温之。随其攸利。又何疑误之有。
王肯堂曰。治宜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竹叶。渴有随病治之之法。如渴而头汗。小便不利。兼胁
满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茵陈蒿汤。
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兼咳嗽噎喘。小青龙汤。又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俱宜去半夏加花粉。如夏月汗出恶寒。身热足冷而渴者。
为中暑。白虎加人参汤。及酒黄连。表解。不恶寒而渴者。白虎汤。渴而胁满及往来寒热。其症
未经汗者。小柴胡去半夏倍人参加栝蒌汤。汗下后。渴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渴而心下硬痛。潮热。
不大便而结胸。大陷胸汤。但硬不痛为痞。与泻心汤。不解。反渴而小便不利。五苓散。病在阳
明应汗。反以冷水 之灌之。其热益烦。肉上粟起。意欲冷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五
苓汤。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如渴欲
饮水。若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