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苓汤。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如渴欲
饮水。若太阳发汗后。大汗出。烦躁不得眠者。及厥阴病。气起冲心。心疼吐蛔者。少少与之饮。
如得时气病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之。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更与水作病也。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根据症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
不可与之耳。忽大汗出。是为欲愈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目】吴绶曰。凡渴。当分六经而治。太阳经标热在表。则不渴。若热传入膀胱之本。则烦渴。
脉浮数。小便不利也。五苓散。切不可与白虎汤。阳明病。脉长。标热。无汗而渴。葛根解肌汤。
或六神通解散倍葛根以汗之。若阳热传于胃。中本热。恶热。 汗出而渴。脉浮洪数者。人参
白虎汤。五苓不中与也。若阳明本热。蒸蒸而热。潮热烦渴。舌燥口干。饮水。大便实者。大柴胡
汤。或调胃承气汤。若内未实。尚未可下。宜小柴胡增损与之。少阳脉弦数。口苦咽干。发热而渴
者。小柴胡去半夏加花粉。太阴自利则不渴。惟少阴有口苦饮水小便色白者。此下有寒也。脉沉者
附子汤。若身寒厥逆。脉滑而口渴者。此里有热也。人参白虎汤。凡阴症烦躁口渴。不能用水。脉
沉足冷者。四逆汤冷冻饮料之。凡伤寒时气等症。欲饮水者为欲愈。盖得水则能和其胃气。汗出而解。
不与水则干燥。无由作汗。遂致闷乱而死。凡与水。须察病患强弱。邪热轻重。多少与之。宁不及。
毋太过。其水须汲井中者为良。凡热病热甚。大便实者。以元明粉一二钱加入水中饮之最妙。凡
中暑烦渴者。加辰砂天水散调水中饮之尤妙。如虚人烦渴不饮水。灯心煎汤浸水中与之。凡口渴者。
细茶汤、白梅汤、绿豆汤皆可饮。梨藕西瓜皆可食。凡用冰。须以冷水洗去盐沫方可。
戴原礼曰。有阳症不渴。阴症反渴者。有阳明不甚渴。太阴乃大渴者。不可不知。治渴一也。
有坚肾水而渴止者。有利小便而渴愈者。坚肾水。则用花粉之属。利小便。则用二苓之类。盖太阴
以利小便为先。阳明以利小便为戒。少阳以半表里。可下之。或大渴不止。小柴胡加花粉坚其肾水。
肾水坚。自还渗入大肠。大便微通。热去而渴解。若病在太阳。太阳为膀胱肾经。非利小便。则
热无从去。渴何由愈哉。外有非太阳症。烦躁发渴。此乃阴盛格阳。不当润其渴。惟当治其阴。(
鳌按。引饮曰燥。不引饮曰干。)
李 曰。热在表不渴。热入里则渴。耗夺津液也。然有渴必有烦。肾主水。热深则水竭而渴。
肝木挟心火以生烦。故厥阴六七日。饮水多小便少者。谓之消渴。
卷九
漱水不欲咽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目】朱肱曰。此必有头疼身热之症。若病患无表症。不恶寒热。胸腹满。唇燥。但欲漱水不
欲咽者。此为有瘀血。必发狂也。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抵当汤。
王肯堂曰。此症属阳明。凡内有热者欲饮水。今欲水而不欲咽。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
经气血俱多。经中热甚。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
张介宾曰。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热在经而里无热也。必将为衄。不可与
凉药。盖饮水一症。本以内热甚而阳毒甚者。最为相宜。若似乎止宜于实邪。不宜乎虚邪也。不知
虚症亦有不同。如阳虚无火。其不宜水不待言也。其有阴虚火盛者。元气既弱。精血又枯。多见舌
裂唇焦。大渴喜冷。三焦如焚。二便秘结等症。使非藉水。何以济急。故先宜以冰水解其标。而继
以甘温培其本。水药兼进。无不可也。其有内真寒。外假热。阴盛格阳等症。察其元气。则非用甘
温。必不足以挽回。察其喉舌。则些微辛热。又不可以近口。有如是者。则但将甘温大补之剂。或
用独参汤水浸极冷冻饮料之。此以假冷之味。解上焦之假热。而真温之性。复下焦之真阳。是非用水
而实亦用水之意。余用此活人多矣。妙甚。惟是假热之症。症虽热而脉则微。口虽渴而便不闭者。
此而欲水。必不可与。若误犯之。其败泄元阳。为害不小。
喻昌曰。口中干燥与渴异。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阳明气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
阳明之脉起于鼻。故知血得热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魏荔彤曰。如阳明病。表热汗自出。则胃燥。而开窍之口亦必燥。然但欲漱而不欲咽。此则胃
中之血。随热上行。所以言必衄也。此虽为阳明热盛之变。然血既溢而衄。则非亡津液。而胃阴绝
可知。即衄后未可定其必解。而热势已泄。胃实自未必成矣。
【纲】仲景曰。无表症。不寒热。胸腹满。唇燥。口干。漱水不咽。小便多。此为瘀血。必发
狂。轻者桃仁承气汤。重者抵当丸。
【目】杨士瀛曰。唇燥口干。血症类有之。必欲取水不灌漱也。然漱水而不咽何哉。盖渴者。
易为饮。阳热入里。胃中液干。患不与水耳。惟夫上焦瘀血。下焦蓄血。乘肺若燥。渴症独无。是
以漱而不欲咽也。漱水条例。惟血症有焉。
卷九
鼻燥口舌燥咽燥
属性:【纲】仲景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阳明病。但头
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
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目】朱肱曰。脾脏有热。则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干。
李杲曰。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症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
答。声必怯弱。口沃沫。多吐。鼻中清涕。或有或无。即阴症也。外伤风寒。则其外症必显在鼻。
气不利。声重浊不清。其言壅塞。盛而有力。口中必和。伤寒则面赤。鼻壅塞而干。伤风则鼻流清
涕而已。伤食则恶食。
庞安常曰。鼻头色青者。腹中痛。苦冷者死。微黑者水气。黄色者小便难。白色者气虚。
赤色者肺热。鲜明者有留饮也。鼻孔干燥。燥者。阳明热。必将衄血也。鼻孔干燥。黑如烟煤。
阳毒热深也。鼻孔冷滑而黑。阴毒冷极也。鼻息鼾睡者。风湿也。鼻塞浊涕者。风热也。鼻孔 张
为肺风。肺绝而不可以治也。(此庞氏察鼻法)
【纲】仲景曰。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
难也。
【目】鳌按。此为阳明初病。属在里之表也。口为胃窍。咽为胃门。故不兼少阳。而有口苦咽
干之症。
【纲】仲景曰。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鳌按。此不言躁。但口渴心烦。阳邪将入里也。此虽有表里症。其实表轻里甚。故用白
虎汤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
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阳明病。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热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热聚于胃。则舌为之黄。是热已深也。
金匮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若舌上色黄者。又为热之极也。黄帝针经曰。热病口干。舌黑
者死。以心为君主。黑为肾水克心火。邪热已极。故知必死也。
张介宾曰。舌上黑苔生芒刺者。热极深也。宜凉膈散、承气汤、大柴胡之属。酌宜下之。若苔
色虽黑。滑而不涩者。便非实邪。亦非火症。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
柯琴曰。烦躁舌干大渴。为阳明热结不散也。故当救里以滋津液。二条白虎所治。皆阳明燥症。
揭为阳明主方。信为有见。此为阳明自浅入深之症。前此口苦咽燥恶热。热虽在里。尚未犯心。
至愦愦怵惕懊 。虽入心。尚未及胃。今燥渴引饮。则邪已入胃。然尚未燥硬。用本汤泻胃火而扶
元气。全不涉吐汗下三法矣。
【纲】仲景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热淫于内。胃火上炎。故口燥咽干也。急下之。火归于坎。津液自升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栀子豉汤主之。
【目】陶华曰。邪热聚于胃腑。消耗津液。故口干燥热而渴也。盖阳明气血俱多。经中热甚。
有迫血妄行而作鼻衄。漱水不欲咽者。犀角地黄汤。无衄血表症。加之胸腹满而如狂。则为蓄血在
内。桃仁承气汤。少阳口燥咽干。小柴胡汤调之。
【纲】仲景曰。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柯琴曰。自利清水。疑其为寒矣。而利清水时。必心下痛。必口燥舌干。是土燥火炎。
脾气不濡。胃气反浓。水去而谷不去。故纯青也。
卷九
舌苔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
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而汗出。解也。
【目】成无己曰。此条舌苔。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也。
舌者心之苗。本红而泽。伤寒三四日。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
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即无苔。邪传里。津液抟结。则舌上生苔也。
张云岐曰。舌上白苔。邪未入肝。属半表半里。以小柴胡和解之。若舌生黄。热已入胃。调胃
承气汤。舌上黑苔。或生芒刺。是肾水克心火。急以大承气下之。此热已极也。
【纲】仲景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气初传入里者也。
王履曰。胸中有寒者。谓寒气初传入里也。舌乃心苗。应南方。色本红。邪在表。舌无苔。邪
在里。津液抟结。舌生苔而滑。
热渐深。舌苔燥而涩。热聚胃。舌苔黄。承气汤下之。热极深。病极笃。舌苔黑。经曰。热病口干。
舌黑者死。水刑火也。
张介宾曰。邪在表。则无苔。及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苔生。若邪犹未深。在半表里间。或邪
客胸中者。其苔不黑不涩。止宜小柴胡和之。若阳邪传里。胃中有热。则舌苔涩。宜栀子豉汤清之。
若烦躁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大都舌上黄苔而焦色者。胃腑有邪热也。或清之。或微下
之。然必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若微渴而脉不实。便不坚。苔不干燥芒刺者。
不可下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
之。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气客于胸中者也。
魏荔彤曰。此症既汗之不可。烧针之不可。若以为里症而当下。然热未积深。胃未成实。若下
之。胃中正气空虚于中脘。客邪动冲于上焦。心中懊 。阳为阴寒所陷。舌上生苔。热为阴寒所迫。
此误治阳明之变。又其一也。盖本条汗针下三者皆误。惟其不明涌越之一法也。今其人虽表邪尚
在。而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纯是表邪变热。壅逆上焦之象。邪在上。自应从上达之。以栀子豉汤主
之。仍是太阳香豉治表。栀子泄热之法。而阳明一治于五苓。再治于栀子豉。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
者。可愈阳明病也。
【纲】仲景曰。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目】成无己曰。此条是邪未全成热。犹带表寒者也。及其邪传为热。则舌上之苔。不滑而涩
也。
鳌按。脏结者。渐积凝结而为阴。五脏之阳尽已竭绝也。然舌苔虽滑。犹不至黄黑芒刺。故尚
未可攻。
卷九舌苔
附录相舌秘法
属性:陈士铎曰。伤寒病。凡见舌系白苔者。邪火未甚也。小柴胡解之。黄色者。心热也。用黄连、
山栀。黄而带灰色者。胃热也。石膏、知母。黄而带红者。小肠膀胱热也。用山栀。若红而白者。
肺热也。黄芩、苏叶。黑而带红者。肾虚挟邪也。生地、元参。又入柴胡。红而有黑星者。胃热极
也。元参、葛根。红而有白点者。心中有邪也。柴胡、黄连。心肝同治也。红而有大红点者。胃热带
湿也。茵陈五苓散。盖水湿必归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只可一二分。不可多入。白
而带黑点。亦胃热也。宜石膏。黄而有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