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9-伤寒论纲目-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阴。脉涩为阴绝。不必药矣。 
王肯堂曰。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阳中风。以火劫汗。因成坏病。捻衣摸床。 
此则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阳明里热之极。循衣摸床。此则脉弦者生。脉涩者死也。 
鳌按。楼全善云。尝治循衣摸床数人。皆用大补气虚之剂。唯一人兼 振。脉代。遂于补剂中略 
加桂二分。亦振止脉和而愈。此亦偏治之法耳。由于偶中。未可奉为科律也。恐医者见楼氏之语。 
遽或效尤。以致杀人。故特识于此。阅者不可忽也。 

卷十
自汗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 
【目】王肯堂曰。卫气者。护卫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邪气干之。若不能卫 
固于外。由是津液妄泄。 然润。 然出。不因发散而自汗出也。伤风则发热自汗。中 则 
汗出恶风而渴。风湿甚则汗多而濡。言风与暑湿为邪。皆令自汗。惟寒邪伤荣而不伤卫。是以肤腠 
闭密。汗不出也。始虽无汗。及传入里而为热。则荣卫通。腠理开。亦令汗自出矣。自汗又有表里 
之别。虚实之异。若汗出恶风及微恶寒者。皆表未解。宜发散。至于漏不止而恶风。及发汗后而恶 
寒者。表虚也。宜温之。此皆邪气在表。若汗出恶风寒者。此表解里病。下之则愈。如本条及阳明 
发热汗出急下之条是也。自汗虽常症。或汗出发润。如油如珠。着身不流。皆不治。必手足俱周。遍 
身悉润。 然一时汗出。热已身凉。乃为佳兆。 
魏荔彤曰。阳明病。本应发热汗出。则太阳传入之邪。发越于外。故胃津内耗。而邪热在胃渐 
实。虽能成胃实之正病。却无发黄之变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外症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 
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土中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一日自止。此 
为阳明病。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汗出身热。不恶寒。便硬谵语者。宜承气汤。阳 
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王肯堂曰。此身热汗出不恶寒。属里。为阳明本症。中风则有汗。伤寒则无汗。惟入阳 
明乃有汗。故曰。阳明病法多汗。若兼便硬谵语者。下之。 
魏荔彤曰。首条阳明病。是由太阳中风而传入者。二条。是由太阳伤寒而传入者。可知伤寒之 
恶寒为无汗。而中风之恶寒为汗自出也。可知阳明之由伤寒传入。初得尚恶寒。阳明之由中风传入。 
初得尚恶风。迨至汗自出而恶热。则无论风寒。皆已传入阳明。无疑也。太阳中风。则发热恶风 
汗自出为正症。太阳伤寒。则恶寒无汗为正症。今传入阳明。则但以汗出恶热为正症也。太阳病有 
恶风恶寒。传阳明则变为恶热。此太阳阳明之大关键也。故一日恶寒。二日自止。所谓万物归土者。 
只因表邪变热。由太阳之经络。近阳明在表。初变热。必已犯阳明之经矣。及热入里。有不犯阳 
明之腑乎。再胃主容纳。物入其中。必稍停蓄。方下大肠。邪热入亦如是。无二理。此所以曰万物 
所归。又曰无所复传也。无所复传。正言胃成实结耳。若邪入。气足升散。自有少阳门户。何谓无 
传。惟其实结已成。则非推荡不行。故无所复传。正欲言传以求得传示人而已。 
太阳中风病具。亦名伤寒。其人原当自汗出。而病亦未解。忽自汗出者。渐觉 然汗出而微。 
是太阳中风以汗出而微。为转属阳明成胃实之候也。阳明病胃热已盛。结而成实。 
乃正阳阳明之正症。急当攻下之。盖以阳明为病。而发热汗出者。初病也。胃成实否。尚未可定。 
迨发热久而汗出多。则津液内耗。邪热大炽。必肠干屎硬而成实矣。此不急攻。真为无所复传之症 
矣。故必急用大承气。此为汗之自出津亡者言也。 
【纲】仲景曰。阳明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 
发汗。则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 
中懊 。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目】成无己曰。脉浮发热口苦者。邪在表。脉紧自汗腹满不恶寒者。邪在里。此表里俱有邪。 
宜和解。 
王肯堂曰。自汗而兼脉浮紧口苦者。忌汗下针。宜和解。 
魏荔彤曰。栀豉汤。是仍以太阳治表泄热之法治阳明。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者可愈阳明病也。 
白虎人参汤。生津涤热。热去津回而汗出。治阳明即所以治太阳阳明也。猪苓汤。导水清热滋干。未 
尝及太阳之表。而太阳之腑。邪去气宣。其表亦不待再治。是又治太阳之腑。即所以治太阳之 
表。而治太阳之表。正所以治太阳阳明。又可见非拘拘专治阳明可愈阳明病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 
狂。 然汗出而解。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以胃中 
冷。水谷不别故也。 
【目】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小便不利者。当分欲食不欲食。欲食者。宜桂枝汤、羌活汤。不欲 
食者。宜吴茱萸汤、理中汤。 
魏荔彤曰。此原本中风。而病兼水湿者。阳明病欲食。此由中风而成。然阳明宜大便难。今小 
便反不利。大便反调。又骨节疼。如有热状。而非大热。则皆风兼湿为患也。夫欲食仍兼风象。小 
便不利则湿盛。大便自调则热轻。骨节疼为湿多。热状为热少。此洵风湿与热杂合而成之阳明。俱 
不可作胃热论治者也。迨至风邪所变之热。入里而发。透表而汗出。阳明病亦遂解矣。盖胃家热邪。 
既为湿间。不能成实。欲食而得食。则胃家之谷气。即能扶正。不解而自解。故水湿之邪。因谷气 
得养。即为退舍。且能并力于汗。俾热邪透表而愈。水湿其罪之魁而功之首乎。言脉紧者。言不若 
病脉之缓而已。非必如伤寒之紧也。 
痼瘕者。阴气坚凝闭秘之症也。胃冷而水谷不别。则温中补胃之不遑已。敢云下哉。 
【纲】仲景曰。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太阳中 
风。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 
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目】王好古曰。太阳自汗。桂枝汤。阳明自汗。白虎汤。少阴自汗。四逆汤。阳明症。身热 
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而自汗。或恶热而尺寸俱浮者。白虎汤。 
王肯堂曰。此自汗而兼心下痞者。当分恶寒不恶寒。 
【纲】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 
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后服。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朱肱曰。阳明病。法多汗。而阳明亦有反无汗之症。不可不察也。 
柯琴曰。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胃燥之因也。 
【纲】仲景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发热无 
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目】朱肱曰。阳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若汗多胃燥。猪苓复利其小便也。可与 
苡仁竹叶汤。 
柯琴曰。胃实之病。病机在汗出多。病情在不能食。初因寒邪外束。故无汗。继为胃阳遽反。 
故反汗多。 

卷十
盗汗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目】朱肱曰。脉浮盗汗。黄 汤。或柴胡姜桂汤。桂枝茯苓白术汤。 
王履曰。盗汗者。睡而汗出也。睡则胃气行里。表中阳气不致。故津液得泄。觉则气行于表。 
而汗止矣。 
楼英曰。杂病盗汗。责其阴虚。伤寒盗汗。由邪气在半表里使然也。若邪气在表。则又谓之自 
汗矣。经曰。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又阳明当作里实。而脉浮者。云必盗汗。是犹有表 
邪也。非若自汗有表里虚实之别。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 
【目】刘完素曰。关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浮大之脉上关上。故知三阳 
合病也。胆热则睡。少阴病且欲眠睡。目合则汗出。以阴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出。知三 
阳合病。胆有热也。小柴胡汤、泻心汤。 
张元素曰。或谓。此症俱属少阳。篇中亦可用小柴胡否。答曰。可用。夫三阳合病。其邪发见于脉 
也。浮者太阳。大者阳明。关上者少阳也。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胆有热。脉症相符。故出于少 
阳篇下。盖脉浮无症不可汗。脉大无症不可下。浮大之脉俱上关。知三阳合病而热在胆也。胆居在 
半表里。用小柴胡亦当。 

卷十
头汗
属性:【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目】朱肱曰。汗出谵语者。有燥屎也。过经乃可下也。下之早。语言必乱。以表实里虚故也。 
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 
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 
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 
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 
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心下紧满。无大热。汗出者。茯苓汤。 
刘完素曰。热入血室。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 
此数者。或吐或下。皆欲除其热也。 
朱震亨曰。血室。肝也。肝之热者。必移其热于心。遂令心气受伤。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头有汗而不能遍及于身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者。 
栀子豉汤主之。 
【目】朱肱曰。病患表实里虚。元府不开。则阳上出而头有汗也。 
张介宾曰。头汗之症有二。一为热邪上壅。一为阳气内脱。盖头乃诸阳之会。凡伤寒遍身得汗。 
谓之热越。若身无汗。则热不得越而上蒸阳分。故但头汗出也。治热蒸者。可清可散。甚者可下。 
在去其热而病自愈。至气脱一症。则多以 
妄下伤阴。或克伐太过。或泄泻不止。以致阴竭于下。则阳脱于上。小水不通。而止见头汗。则大 
危矣。 
头汗脉紧数。有表邪当散者。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干姜汤。若有火邪。脉洪滑。内多烦热。 
头汗。当清者。人参白虎汤、益元散。若水结胸。心下满。头汗出者。大陷胸汤、小半夏茯苓汤。 
若便结腹胀疼痛。头汗者。承气汤。若诸虚泄泻。阳脱头汗者。速用独参汤、大补元煎。急救之。 
庶可保全。 
鳌按。此是下后变症。但头汗出者。心火上炎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者。身无汗。齐颈而还。 
腹满。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目】许叔微曰。亦可用五苓散。 
刘完素曰。头者。诸阳之会。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邪热内蓄。蒸发腠理。遍身 
汗者。为热越。身无汗。则热不得越。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何者。以三阴经皆上至胸颈而还。 
不循于头。独诸阳脉上循于头耳。故为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 
王好古曰。头汗出齐颈而还。血症也。额上遍多者。属心部。为血症也。独益中州脾土。以血 
药治之。其法无以加矣。 
王肯堂曰。头乃诸阳之会。热蒸于阳。故但头汗出也。三阴无头汗。其经不上头故也。遍身有汗 
为热越。但头汗出。热上达也。如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及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 
水结胸数者。皆但头汗出。俱是热不得越。故或吐或下以除其热也。且邪但在表。则无头汗之症。 
必也寒湿相搏。与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