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11-医原-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降,横溢而为自汗、冷汗、热汗。又或燥结血分,而为热厥;湿阻气分,而为寒厥;燥降 
太过,热甚迫津,而为火泻;湿郁太过,气不行水,而为五泄,抑或为溺塞便闭。譬如注水 
之器,上窍闭塞,则下窍点滴不通;下窍闭塞,则上窍壅遏不开。种种见证,皆关乎肺。肺 
主天气,洵不诬也。 
若夫地固承天者也,地气不上腾,则天气不下降。胃固人之地气也,肾乃天气蕴蓄于地 
中者也。胃为水谷之海,又为仓廪之官。胃之发育,又藉肾之真阴真阳以与为发育者也,经 
故曰∶肾为胃关。又曰∶四时百病,胃气为本,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又曰∶营出中焦。又 
曰 
腾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天气下降也。又曰∶水谷之悍气为卫 
,水谷之精气为营。其营血之精者,得肺气以敷布之,入胆化胆汁,入肾化精,上行头化脑 
,内行骨空化髓。故曰∶天气降而至于地,地中生物,皆天气也。其水随肺气呼吸,摄入肠 
胃 
肺升出为气,由毛窍渗出为汗,余入内肾,得三焦之气化,渗入膀胱为溺。故曰∶气为水母 
。又曰∶水行天上。然水血并行络中,而不相妨者,何也?盖血有血轮以统之者也。(按∶《 
内经》刺血络,出清汁,便知水血并行血络)。其渣滓变化于小肠(小肠为火腑,故能变化) 
。以传道于大肠,是皆肺气所统布也,是阴从阳也。夫天之真阴真阳,发于地上,以生万物 
,实藏于地中,而为万物所由生。人身肺之真阴,下布于肾而为水,肺之真阳,下纳于肾而 
为火,所谓地居天中,天包乎地也。两肾中间,名曰命门,为人身之根柢,一阳藏于二阴之 
中,水火互宅,在卦为坎。肺一呼一吸,与腰间肾气息息相通,经故曰∶肾上连肺,至于脾 
,犹地上堤防之土,为胃散精以上输于肺者耳;肝犹地上之木,以枢转地中生发之气者耳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犹地之有泾渭,运清而行浊者耳。由此观之,人身不诚一小天地哉 
!肺、肾也,胃也,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 

卷上
阴阳互根论
属性:《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错,万物生焉。太极,阴含 
阳也;仪象,阳分阴也。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 
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之父。根阴根阳,天人一理也。以定位言 
,则阳在上,阴在下,而对待之体立;以气化言,则阴上升,阳下降,而流行之用宏。 
请以卦论∶干为天,干之左为坎水,右为兑水,是水行天上也,而非水也,乃水之阴气 
上升于天也;若阴升于天,而气化之不及,则阴霾四起,而天象变矣。坤为地,坤之左为震 
之雷火、巽之风火、离之正火,是火出地下也,而非火也,乃火之阳气下降于地也;若阳降 
于地,而气运之不周,则赤卤不毛,而地象变矣。然论卦象犹虚也,请实征诸时。试观一岁 
之间,夏至以后,酷暑炎蒸,若非阴气潜生,大雨时行,则大地皆成灰烬矣。阴气上升,其 
明证也。且阴气上升于天,得天之布 ,而阴气乃弥纶于无际。冬至以后,阴凝寒冱, 
若非阳气潜藏,水泉流动,则世人皆成僵冻矣。阳气下降,其明证也。且阳气下降于地,得 
地之酝酿,而阳气乃发育于无穷。独是阴气上升,而非自升,必得阳气乃升。地之阳,即天 
下降之阳,以阳助阴升,故不曰阳升,而曰阴升。阳气下降,而非虚降,必含阴气以降。天 
之阴,即地上升之阴,以阴随阳化,故不曰阴降,而曰阳降。若是阴阳互根,本是一气,特 
因升降而为二耳! 
以人言之。人之阴升,脾胃水谷精微之气,上升于肺,如经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是即水行天上也。气中有水,故曰阴升,然水不离乎气也 
。若非气水蒸腾,而为邪水上泛,则水溢高源,而肺胀、喘嗽诸证生矣。然气水既生于胃, 
必胃中水谷充满,而后阴气乃旺,经故曰∶精气生于谷气。若胃气自病,则生化之源绝,安 
望 
得肾之含纳,而阳气乃收藏不越。人之阳降,肺之阳气下降于肾,如天之阳气潜藏于地,是 
即火出地下也。水由气化,故曰阳降,然气不离乎水也。若非气水涵濡,而为燥阳下降,则 
金枯水竭,而劳咳、骨蒸诸证生矣。然则阳气不可虚降,必含阴气以降。肺之真阴,即脾、 
胃、肾上升之阴。惟脾、胃、肾之阴上升于肺,得肺之敷布,而阴气乃充周一身。经故曰∶肾 
上连肺。又曰∶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然而阴阳升降,不可得而见也,请借证釜甑。釜中之水谷,水也;釜底之火,火也。釜 
上之气,即为阳气;气中之水,即为阴气。然必釜中水谷充满,又得釜底之火以熏蒸之,釜 
上之盖以统束之,而后气中之水, 煦育,上蒸下布。气中有水,即是阴升;水由 
气化,即为阳降。若釜中水谷不充,则无米之炊,将见釜底之火,仅存虚阳,釜上之盖,亦 
为虚器。又或釜中虽有水谷,而釜底无火,不独精气不能蒸运,即渣滓亦难销熔;釜上无盖 
,不独统摄无权,亦且漫溢不治。然则阴阳二气,非相需而不可须臾离者哉? 
然就二气而权衡之,阴承阳,阳统阴,阳气一分不到即病,阳气一分不尽不死,人自当 
以阳气为重。然阳气固重,阴气亦重,何也?人事与病,多致阴伤者也,经云∶静则神藏, 
动则消亡。日用操劳,皆动机也,动则所生之少,不敌所耗之多;病亦动机也,动则六气皆 
从火化,化火则必伤阴,则又当以阴气为重。譬如行舟,行者气也,行之者水也,水足气始 
旺也。再譬诸灯∶灯火,火也;油,水也,油足火始明也。气为血帅,血又为气航。此阳统 
阴而基于阴之理也。若无阴,则阳气亦无根据而亡矣。(阴液脱者死,大肉脱者亦死。)故阴阳 
二字,不读曰阳阴,而读曰阴阳,其亦可以恍然悟矣! 

卷上
五行生克论
属性: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克,一阴阳升降之旋相为宫也。生为长养,即为阴升;克为制化,即 
是阳降。然必阴先升而后阳乃降,亦必阳能降而后阴转升。五行不克则不生,如有妻而无夫 
也。乃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克之道,人多不察,请详言之。 
肾主地、主阴、主水,五液亦皆主地、主阴、主水。肾中真阳之气, 煦育, 
上通各脏腑之阳,而肾中真阴之气,即因肾阳蒸运,上通各脏腑之阴。阳助阴升,以养肝木 
,则木气敷荣,血充而气畅矣。由是,肝得上升之阴气而养心火,则火气温润,血生而脉行 
矣。由是,心得上升之阴气而养脾土,则土气健运,统血而散精矣。由是,脾得上升之阴气 
而养肺金,则金有治节,调元而赞化矣。肺得上升之阴气,转降而入肾,则水精四布,五经 
并行矣。此五行一气相生,始于肾,终于肺,地所以上交乎天也。 
肺主天、主阳、主气,敷布阴液,以柔肝木。木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温柔和缓,不似 
燥急难平矣。由是,木来疏土,土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宣松运化,不似困钝不灵矣。由是 
,土来治水,水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知周输泄,不似汜滥无归矣。由是,水来济火,火得 
上升而复下降之阳气所制,则心肾相交,不似火炎水燥矣。由是,火来暖金,金得上升而复 
下降之阳气所制,则津液分布,不似金寒水冷矣。此五行一气相克,始于肺,终于肺,天所 
以大包乎地也。 
然则五行之生,虽五脏之阴递升而生,实肾之阳助肾之阴递升而生,阴之升,天统之而 
地承之也。五行之克,虽五脏之阳递降而克,实肺之阳统肺之阴递降而克,阳之降,地承之 
而天统之也。生固为生,克亦为生,生克二者,非即阴升阳降,循环而不穷者哉? 
然而生克又不可太过也,太过则非真阴真阳升降以为生,而为邪水邪火升降以为害也。 
木赖水生,水泛则木浮,木浮则火湿,火湿则土困,土困则金埋,金埋则水愈泛,五内有水 
而无火,则泻利、肿满,诸湿病生矣。火赖水克,水盛则火灭,火灭则金寒,金寒则木湿, 
木 
赖木生,木盛则自焚,火焚则土燥,土燥则金枯,金枯则水涸,水涸则木愈焚,五内有火而 
无水,则风、劳、蛊、膈、三消,诸燥病生矣。土赖木克,木强则土弱,土弱则水泛,水泛 
则 
亦亏,土无火必滥,则痞满、肿胀、泄泻诸湿病生;土无水必干,则蛊、膈、三消诸燥病又 
相继而生矣。土赖火生,火炎则土燥,土燥则金熔,金熔则水亏,水亏则木炽,木炽则火愈 
炎,五内有火而无水,则谵狂、膈消,诸燥病生矣。金赖火克,火炎则金燥,金燥则木炽, 
木 
生 
困于水火,(土包五行,故多兼病),则痞满、胀痛燥湿诸病,又杂沓而生矣。水赖土克,土 
燥 
、窘迫、下利,诸燥病生矣。水赖金生,金寒则水冷,水冷则木滥,木滥则火湿,火湿则土 
困, 
克 
则劳咳、咽痛、窘迫、下利,诸燥病生矣。生克一有太过,则克固为克,生亦为克。且人身真 
阴真阳,只有此数,凡见太过,实由不及。太过不及,则为浊阴、为燥阳,浊阴则不为阴 
而为水,燥阳则不为阳而为火。五行生克不外水火,生克太过不及为病,亦不外水火。水流 
湿,火就燥。故水火二气,为五行之生成;燥湿二气,为百病之纲领。 
阴阳以气言,水火以形言。坎为水,水色黑,黑属阴,然水外暗而内明,空灵活泼,实 
为阴中之阳,故坎中满。离为火,火色赤,赤属阳,然火外明而内暗,且返本归根,则其色 
黑,实为阳中之阴,故离中虚。以形质言,水、火质虚,木、金、土质实,是水、火又为木 
、金、土之先天矣。火有形无质,必根据附于物而乃有质,水虽有质而极虚,故论五行生成之 
序,则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论五行生克之序,则生始于水,克始于金。知五行 
气质、阴阳生克,乃知天人一贯道理,玩集中各论自明。 

卷上
阴阳治法大要论
属性:阳,天道也;阴,地道也。非天之阳,地亦不凝,而万物不生;非地之阴,天亦无根据, 
而万物不成。天主动,无一息之静,使稍不动,则失其健运之机,而万物屯矣;地主静,无 
一息之动,使稍不静,则失其贞凝之义,而万物否矣。人身之阳,法天者也,一失其流行之 
机,则百病起;人身之阴,法地者也,一失其安养之义,则百害生。阴阳二气,固不可稍偏 
而或失也。夫所谓阳者,乃人身之真阳。真阳,阴中之阳,非燥烈无济之亢阳。亢阳无阴则 
为火,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得不藉甘霖以消其亢厉,故丹溪发补阴之论,补阴正所以济阳也 
。王太仆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此也。所谓阴者,乃人身之真阴。真阴,阳中之阴,非 
坚凝寒结之浊阴。浊阴无阳则为水,如天之重阴凛冽,不得不藉皓日以致其睛和,故先哲发 
扶阳之论,扶阳正所以济阴也。王太仆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此也。 
夫干为阳,坤为阴,乾坤化为坎离,是天地为阴阳之体,水火为阴阳之用。用伤则体害 
。水火有过不及之弊,在天地则不能无旱涝之灾,在人则不能无燥湿之患,其理一也 
阴,人之形也;阳,人之气也。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行之失序。故地之万物不生 
,又皆由天之旱涝失节。人身一分阳气不到之处,则此处便有病;然阴阳互根,凡阳所到之 
处,皆阴所到之处,若阳到而阴不到,则此处亦有病。 
阴阳又当审其虚实。外感实证,先病阳;内伤虚证,先病阴。病阳者,肺主之;病阴者 
,脾、胃、肾主之。外感上焦阳气郁闭,治以开豁,通天气也;中焦阳气燥结,治以苦辛攻 
下、苦辛开化,平地气也。(治实火,要使邪有出路,若纯用苦寒,逼邪深入,而无出路, 
非 
中焦阳气下陷,不能上升于肺,治以升补,使地气上腾乎天也;下焦阳气外越,不能下归于 
肾,治以温纳,使天气下降于地也。盖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生, 
而为人身之至宝。若人真阴受伤,致精不能化气,气即不能归精,于是肾中龙火内烁,而见 
骨蒸等证;龙火外越,而见发热、颧红、面赤等证。一火兴而五火炽,将见肝之风火雷火, 
心之离火,胃之燥火,又必相因而起,而见有余之象。非有余也,实下元不足所致耳!经曰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火在丹田以下为少火,即真火;火离丹田而上为壮火,即虚火。虚 
火,水中之火,不得再以水灭之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