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11-医原-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下部天 
,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难经》三部者,寸、 
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又是一法。)《内经》诊法三部九候,就十二经之动脉 
诊之,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部位分明,毫厘不爽。迨扁鹊兴,着《 
八十一难经》,将十二经脉均诊于两手,以图简便,其法亦自《内经》得来。经曰∶尺内两 
傍,则季胁也(季胁包藏脏腑)。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内外者,一部中之内外也。浮 
为外,沉为内,非两条脉也,辨见《金鉴》。柯韵伯云∶凡脏腑近背者,皆候于外,近腹中 
者,皆候于内。《金鉴》谓五脏皆当候于内,六腑皆当候于外。《内经》内外字,是传写之 
误)。中附上(关部),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按∶心、肺居膈上,肝、脾、肾居膈下。五脏 
俱注于膈,肝、脾、肾、胆之脉,俱贯膈而上;心、心包络、肾、三焦、肠、胃之脉,俱从 
膈而下。是膈为十一经必由之道)。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寸部)。右外以候肺 
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关前以候前,关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或曰∶十二经脉,手六经脉走手,足六经脉走足不走手,今皆诊于手者何也?曰∶崇其 
原也。十二经脉根心而生,而上通于肺,以回于下。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帅,故肺主藏 
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寸口又曰脉口、 
曰气口,乃寸、关、尺三部之总名,非但指寸之一部已也),营运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 
日一夜,五十度毕。(按∶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有八,周身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脉行 
三寸,一吸脉行三寸,一呼一吸,合为一息,一息脉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 
,一周于身。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 
一十丈,即十六丈二尺而积之也)。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故十 
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经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经脉近筋骨走,故肉浓处按之不觉跳 
动,肉消处按之方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脏主也。人生不过气血 
两端,万病亦不过病气血两端。心为主血之脏,肺为藏气以运血之脏,心肺二经之脉,皆走 
气口,探其源不可知其流乎! 
曰∶脉有尺寸何说?曰∶人身上下两焦,中有膈膜一层,以分阴阳之界。《难经》分寸 
为尺,分尺为寸,(关上分去一寸,余者为尺。关下分去一尺,余者为寸)。阴得尺中一寸,阳 
得寸内九分。盖象乎此。(关以下至尺泽,皆谓之尺,而诊脉则止候关下一寸。关以下至鱼际 
,皆谓之寸,而诊脉则止候关上九分。曰九分者,其下一分为关耳!关仅一分,象膈膜故也) 
。曰∶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诊心肺)脉尝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若 
上 
者 
,阴气不能营,谓之格;阴气太盛,阳气不能营,谓之关;(按∶《三难》及《三十七难》 
关 
得尽其命而死矣。(此数句出《难经》。) 
或又曰∶既以尺寸分阴阳,又云脉有轻重者,何谓也?曰∶此亦诊阴阳之法也。曰∶初 
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 
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实者, 
肾部也。夫人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故浮者阳也,沉者阴也,脾 
在中州,故其脉在中。《灵枢·九针篇》曰∶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肌,肝主筋,肾主骨。 
扁鹊从此悟出,分轻重五等,诊候五脏本象之脉,以别太过不及之为病,实足辅翼经文,而 
为诊候之大法。 
曰∶诊法如此,《内经》又以寸、关、尺分发脏腑者,何谓也?曰∶人正南面而立,心 
属南离,故候于寸;人之有心,犹天之有日,日出于东,故心候于左寸。肺主天气,故亦候 
于寸;肺属西方金,故候于右寸。肝、胆属震巽木,故候于左关;脾、胃属中央土,故候于 
右关。肾与膀胱属坎水,故候于两尺;三焦生右肾傍,故候于右尺。二肠为至浊至下之腑, 
当候之于尺∶小肠与心相表里,候于左尺;大肠与肺相表里,候于右尺(按∶扁鹊《十难》 
据脏腑表里之说,将大、小肠候于两寸。西晋王叔和遵之。元、明诸家,力辨其非,谓二肠 
为至浊至下之腑,断不能候于至上之寸部。近代黄坤载又谓二肠腑虽至浊,经行头上则至清 
。徐灵胎亦以为然。喻嘉言、罗东逸仍从元明诸公驳正之说。御纂《金鉴》配二肠于尺部。 
按∶《内经》尺内以候腹中一句,当谨遵《金鉴》。又按∶叔和谓左尺候肾水与膀胱,右尺 
候命门相火,盖误以三焦为命门也。考命门之说,《内经》不载。《内经》所谓之命门,指 
眼目而言,后人以肾为人身之根蒂,故谓两肾中央为命门,其实命门即两肾之称,诊肾即是 
诊命门。叔和右尺诊命门之说,其误可知。膀胱与肾相表里,肾候之两尺,膀胱亦当候之两 
尺,惟三焦在右肾傍,当候之右尺)。再以三焦言之。肺为华盖,居于至高,故候于寸;右 
肺大于左(左肺二叶,右肺三叶),故经谓肺藏于右,肺气由右而降,故候于右寸。心象日, 
故候于寸。心居肺下而位乎中,肺稍偏于右,是心稍居肺左矣。心血从心左下窍而生,故曰 
候于左寸。肝、胆、脾、胃同居膈膜之下,故候于关。肝生于左,故候于左关;脾虽居胃之 
左,而与胃相连,胃之下口由右而降,故候于右关。肾居腰脊,故候于两尺。大小肠、膀胱 
、三焦同位于下焦,故亦候于尺。《内经》三部分发脏腑,盖象乎此。虽然,古人亦据常理 
言之耳!人身气血,一气贯通,区区一寸之地,不必拘分,亦不能尽验。 
他如男女左右及奇脉斜行之说,更难尽凭。东垣左手人迎主外感(人迎,穴名,在结喉 
两旁,与肺脉同诊),右手气口主内积之说(六脉均谓气口),尤属不经。学人不可不知,亦 
不可尽拘,但能得其提纲,则权衡在握矣。 
曰∶诊法何如?曰∶诊法之精,无过《内经》。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 
八脉,辨表、里、寒、热、虚、实、顺、逆。曰诸浮者,病在阳;诸沉者,病在阴;诸急者 
,多寒;缓者,多热;(寒主收引,故脉紧急;热主蒸散,故脉缓数)。大者,多气少血;小 
者 
甚(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之类)。悬绝(如太过至三倍、四倍,不及止一至、二至、绝 
无之类)之三等,以察病之进退、顺逆、死生,何其精且约乎!及仲景以阴阳着脉为十,以浮 
、数、动、滑、大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诊阴阳之法,又莫过于此。迨叔和兴, 
繁脉象为二十四,且撰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九道更不可解),愈多愈乱,皆由于未审夫 
脉之有大原也。夫脉之大原,缘于胃气。经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 
必因胃气,乃至于手太阴。若邪气胜,精气衰,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 
见。独见者病胜脏也,病胜脏曰死。又曰∶四时百病,胃气为本,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若是者,胃气顾不重哉?然推胃气之原,又生于谷气。经曰∶食气入胃,浊气(即谷气)归心 
,淫精于脉,脉气流经(十二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即肺脉)合精 
,行气于腑(六腑),府精神明(六腑精气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肺主治 
节,分布气化,以得其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曰∶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审是,谷 
气不又为胃气之本乎? 
曰∶胃气脉何如?曰∶胃气脉和柔轻缓,匀净分明,三部九候,皆要如此,中候尤重, 
非仅诊于右关一部已也。经曰∶春胃微弦曰平。胃而微弦者,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如循嫩 
竹竿梢之象。弦多胃少曰肝病。弦多胃少者,滑硬弹指,如循长竿者然。其气来实而长,此 
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巅疾; 
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两胁 满。但弦无胃曰死。但弦无胃者,中外急劲,如按弓弦, 
如循刀刃,此真肝脉见也,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夏胃微钩曰平。胃而微钩者,圆满滑利 
,来盛去衰,如连珠,如循琅 (美玉)。钩多胃少曰心病。钩多胃少者,喘喘连属,其中微 
曲,有急促相仍之象。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 
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蒸热)。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见气泄。 
但钩无胃曰死。但钩无胃者,前曲后居。前曲者,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重取则牢 
,实而不动(坚而且滞),如操革带之钩,全失冲和之气,此真心脉见也,色赤黑不泽,毛折 
乃死。长夏胃微软弱曰平。胃而微软弱者,和柔轻缓,匀净分明,如鸡践地,从容不迫。弱 
多胃少曰脾病。弱多胃少者,轻疾不缓,如鸡举足者然。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湿胜);不及 
则令人九窍不通,(经曰∶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今不能灌溉,故不通),名曰重 
强 
中止,如屋之漏,点滴不匀,又或如水之流,去而不返,此真脾脉见也,色黄青不泽,毛折 
乃死。秋胃微毛曰平。胃而微毛者,厌厌聂聂,如众苗齐秀者然,轻浮和缓,如落榆荚者然 
。毛多胃少曰肺病,毛多胃少者,不上不下,往来涩滞,或如循鸡羽,轻浮而虚。其气来毛 
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气 
逆而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指气下)闻病因(呻吟)。但毛 
无 
不泽,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胃而微石者,喘喘累累,沉而圆实流利,乃阴中藏阳之象 
。石多胃少曰肾病。石多胃少者,坚搏牵连如引葛然,其气来如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 
其去如数者(如数者,动止急促,有似紧数,愈虚则愈数,乃真阴亏损之象,原非阳强实热 
之数),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脊 
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侠脊两傍空软处名 。清 
,冷也),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但石无胃曰死。但石无胃者,散乱而劲,如夺索,如 
弹石,此真肾脉见也,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凡此皆面兼二色者,五行相克之道也;皆曰 
不泽者,阴液销亡,色由无光而无体也;皆曰毛折乃死者,肺之化源绝也,草木之枯萎也, 
先本实而后枝叶,其即毛折不泽之义也。夫观《内经》诊法,四时百病,一以胃气为本,即 
以五脏本脉之微甚,诊病之太过不及,以微甚之相去悬绝,知胃气已亡,决之曰死。理何其 
精,法何其约乎! 
且夫诊法有以约为贵者,亦有以博为贵者,盖以一脉能兼数病,一病能兼数脉,真伪固 
当辨认,常变尤贵圆通。试取景岳十六脉而详辨之。浮在皮毛,主阳,主表,主风,固也, 
然有真正外感初起,阳(阳气)为阴(阴邪)蔽,脉反不浮者,亦有紧数而略兼浮者,审其发热 
、无汗、头身疼痛,为表邪而开达之,阳气得通,脉始转浮。更有里邪解后,表邪外达,沉 
小数实之脉,转为浮缓,浮缓为外解之征,日内可冀得汗,此先里后表病也;其有里邪解后 
,而脉反浮躁者。此邪火伤阴,病胜脏也,名阴阳交(阳邪交于阴分),不治。又有内伤阳气 
虚者,脉必浮而无力;阴血虚者,脉必浮而空豁,浮而弦数。是浮不可概言表。即谓浮而无 
力为虚,浮而有力为实,似可不误,然有浮大弦硬之极,甚至四倍以上者,又非有力之谓, 
乃真阴涸极,孤阳无根,胃气已无,真脏脉见,不可不知。又有兼脉,如浮紧风寒,浮数风 
热,浮虚伤暑(暑月汗多,伤阴、伤气,所以脉虚),浮缓伤湿,浮大伤热,浮滑宿食,浮芤 
失血之类,更宜参看。 
沉行筋骨,主阴,主里,主气郁,主寒,主水;其病为停饮,为 瘕,为胀满,为厥逆 
,为洞泄。沉细为少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