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脏者为阴,五脏是也,故肝心脾肺肾皆为阴;腑者
为阳,六腑是也,故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皆为阳。
x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x
上文言人身之阴阳,未言阴中之阴,阳中之阳,故复明之。
x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x
为,去声。冬病在阴,肾也。下文云阴中之阴,肾也。夏病在阳,心也。下文云阳中之阳,心也。
知冬病在阴,夏病在阳,则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矣。
x春病在阴,秋病在阳。x
春病在阴,肝也。下文云阴中之阳,肝也。秋病在阳,肺也。下文云阳中之阴,肺也。肝为阴中之阳,但
曰在阴,所以明阴中之阳也。肺为阳中之阴,但曰在阳,所以明阳中之阴也,知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则
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矣。
x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x
凡此冬病夏病,春病秋病,皆当视其阴阳之所在,为施针石之治也。
x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x
人身背阳腹阴,故背为阳,而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而阳中之阴,肺也。心肺位居膈上,皆属
乎阳,而有分别也。
x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x
腹为阴,而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而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而阴中之至阴,脾也。肾肝脾位
居膈下,皆属乎阴,而有分别也。
x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x
五脏合六腑,故曰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x故以应天之阴阳也。x
天之阴阳,人亦应之,此言人之阴阳,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x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x
承上文天人相应之意,问人之五脏应天之四时,各有收受之理乎?
x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x
x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x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是五方五色,收受于人之五脏矣,故肝开窍于目,而目复藏精于肝。其病发惊
骇,春时阳气上升也。其味酸,曲直作酸,东方木味也。其类草木,与地之草木同类也。其畜
鸡,巽为鸡,东方木畜也。其谷麦,麦生于春,五谷之长,肝之谷也。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木之精气,上
为岁星也。是以春气在头,而居上也。其音角,木音也。其数八,木之成数也。肝主筋,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
臭臊,气因木变,则为臊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肝脏也。
x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x
x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x
征,音止,余篇同。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心属火,受南方之赤色也,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心开窍
于耳,而耳复藏精于心也。心为君主,神通五脏,故病在五脏。其味苦,炎上作苦,火之味
也。其类火,与有形之火同类也。其畜羊,羊性内刚,火之畜也。其谷黍,黍色赤,性温,心之谷也。其应
四时,上为荧惑星,火之精气,上为荧惑星也。心主脉,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火音也。其数七,火之
成数也。其臭焦,气因火变,则为焦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
受于人之心脏也。
x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x
x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x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脾属土,受中央之黄色也。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脾开窍于口,而口复藏精于
脾也。脾脉连舌本。《灵枢·经脉》论云∶脾是动,则病舌本强。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土之味
也。其类土,与有形之土同类也。其畜牛,坤为牛,土之畜也。其谷稷,稷色黄,味甘,脾之谷也。其应四
时,上为镇星,土之精气,上为镇星也。脾主肉,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土音也,其数
五,土之生数也。其臭香,气因土变,则为香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
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脾脏也。
x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x
x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x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肺属金,受西方之白色也,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肺开窍于鼻,而鼻复藏精于
肺也。肺主气,气为阳,背亦为阳。《灵枢·经脉》论云∶气盛有余,则肩背痛,故病在背。
其味辛,从革作辛,金之味也。其类金。与有形之金同类也。其畜马,干为马,金之畜也,其谷稻,稻色白
而秋成,肺之谷也。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也。肺主皮毛,是以知病
之在皮毛也。其音商,金音也。其数九,金之成数也。其臭腥,气因金变,则为腥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
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肺脏也。
x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x
x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x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肾属水,受北方之黑色也。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前后
二阴复藏精于肾也。肾主骨,骨连 ∶ 者,肉之小会而近于骨,故病在 。其味咸,润下作咸,
水之味也。其类水,与有形之水同类也。其畜彘,彘,黑色,而支亥水之畜也。其谷豆,豆性沉,形象肾,
肾之谷也。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水之精气上为辰星也。肾主骨,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
羽,水音也。其数六,水之成数也。其臭腐,气因水变,则为腐也。此天地之五方五色、五味五畜、五谷
五星、五音五臭,而收受于人之肾脏也。此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也。
x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x
x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x
经脉之道,内通脏腑,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脏腑之气,俱见于脉,一逆一从,诊脉法也。
由举而按,是为逆,从按而举,是为从,逆从而谨察之,则脏腑阴阳表里雌雄,相应之纪,众人不
知,己独知之,可以藏之心意,而合心于精。藏之心意,谓其理至
微,难以语人也。合心于精,谓藏之心意,合心而归于精密也。非其人勿教,人难得也,非其真勿授,真难遇
也。得人得真,自古难之,勿教勿授,自古秘之。金匮真言,此之谓也。
卷之一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
属性:阴阳者,太极初开,始为一昼之所分也。应象者,天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皆有形象之可应也。
天地之阴阳,应象于人身,人身之阴阳,应象于天地,五运五行,应象无方,此篇为《五营运大
论》之提纲,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x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x
阴阳者,有名无形,本于太极,乃上天下地之道也。
x万物之纲纪。x
天地之大,万物生焉,故阴阳者,乃万物之纲纪。纲,大纲;纪,散纪也。
x变化之父母。x
万物之多,变化出焉。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化之道,本
于阴阳,故阴阳者,变化之父母。
x生杀之本始。x
变化之父母,即生杀之本始。杀,犹死也,化则生,变则死,本始,父母之谓也。
x神明之府也。x
阴阳主万物变化生杀,是神明之府也。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昭着之谓明。府者,神明之所居也。
x治病必求于本。x
神明所居,乃阴阳之本,故治病必求于本。如阴阳反作,病之逆从,必求于本之所在而治之。
x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x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x阴静阳躁。x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故阴静阳躁,静而有常,则为纲,躁而散殊,则为纪。
x阳生阴长,阳杀阴藏。x
长,上声,下同。藏如字,下收藏同。阴阳者,生杀之本始,故阳生而阴长,阳杀而阴藏。
x阳化气,阴成形。x
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故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成形。
x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x
x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x
,音真,余篇仿此。治病必求于本,故寒极生热,是热之本于寒也。热极生寒,是寒之本于热也。
寒气为阴,故生浊,热气为阳,故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言轻清之气,不从于上,而逆
于下,则生飧泄之病矣。浊气在上,则生 胀,言重浊之气,不从于下,而逆于上,则生 胀之病矣。是阴
阳相反,从逆失宜,故曰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知反作逆从而为病,则治病必求于本矣。
x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x
x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x
阴阳相通,上下相感,是神明之府也。故清阳为天,光明者也,浊阴为地,神变者也。地气上为云,阴
通于阳也,天气下为雨,阳通于阴也。天气下为雨,而曰雨出地气,从下而上,然后从上
而下也,地气上为云,而曰云出天气,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也。阴阳上下,既神且明,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是九窍神明之府也。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是外内神明之府也。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是表里神明之府也。下文云,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此之谓也。此寒热清浊之
阴阳,而应象于人身之上下者如此。
x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x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水为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故火为阳。阳主轻清,故阳为气,阴主重浊,故阴为味。
x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x
味归形,五味归于形藏也。形归气,形藏归于阳气也。气归
精,阳气归于阴精也。精归化,阴精归于变化也。
x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x
申明气归精,乃精食气也,味归形,乃形食味也,精归化者,化生精也,形归气者,气生形也。
x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x
又申明形虽食味,而味亦伤形;精虽食气,而气亦伤精;虽气化生精,而精化亦为气;虽气生此形,
而气亦受伤于形。形者,味也,不言形而言味者,以味归形,形食味也。
x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x
味为阴而重浊,故出下窍,气为阳而轻清,故出上窍。
x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x
味为阴,而阴中有阳,故味浓者为阴,若味薄,则为阴中之阳;气为阳,而阳中有阴,故气浓者
为阳;若气薄,则为阳中之阴。
x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x
申明味浓为阴者,味浓则下泄也,薄为阴之阳者,味薄则宣通也,气薄阳之阴者,气薄则发泄。言虽
发散,仍下泄也。气浓为阳者,浓则发热,言既发散,且温热也。
x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x
少,去声,阴阳气味,贵得其平。壮火,亢盛之火,即相火也。少火,和缓之火,即君火也。亢盛之
壮火宜衰,和缓之少火宜壮。夫壮火何以宜衰?以壮火食气故也。少火何以宜壮?以气食少火故
也。所谓壮火食气,实壮火散气也,所谓气食少火,实少火生气也。
x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x
x则热,重热则寒。x
重,平声。分而言之,气为阳,味为阴。合而言之,气不离味,味不离气,故气味辛甘,从中达外,主
能发散,故为阳气,味酸苦,从中上下,主能涌泄,故为阴。阴胜则阳病者,酸苦之味太
过,则阴胜而阳斯病矣,阳胜则阴病者,辛甘之味太过,则阳胜而阴斯病矣。夫阳胜则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