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50-医脉摘要-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脉摘要
 



提要

本书上、下两卷,署为〃萧廉泉先生所著〃。同社陈龙池君,从友人李宇仁君处录示。李君酷嗜医籍,亦在旧书肆中所得原署〃希琴叠研斋主人手抄〃,未刊稿也。其间,鉴别证候之疑似,并验舌诊脉之方法,附以时方歌、药性赋,为医学入门之阶梯,与第一集第五种《医阶辨证》互相发明。古今医籍中不可多得之作,惜未审萧先生何许人也有知者,应惠函相告,俾表扬以志勿谖。

《医脉摘要》序

李君宇仁精于医,生平以搜罗医籍,为药且精于鉴别。偶见元明旧刻及前贤秘本,必重价购得之,虽质典,亦所不惜。自颜其斋曰〃味异〃,足见其所好之深也。予与李君有同嗜,朝夕过从,相与纵谈医学。往往夜深忘倦,而李君亦乐而忘返也。辛酉岁暮,朔风猎猎,细雨霏霏,予偶造其庐,见案头置一册,颜曰萧廉泉《医脉摘要》,下署〃希琴叠砚斋主人手抄〃。询之,系新得之旧书市者。假归一读,其选摘辨别至精至当,后附时方歌、药性赋,亦简洁可喜,盖亦医学中之识途老马也。亟录一过,置诸案右,以供浏览。因志数语,以弁于简端云。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戍春三月上完广陵龙池氏陈宗转识于守一斋医脉摘要卷上

发热辨

伤寒发热,多兼恶寒,有仲景成法可循。惟杂病发热,颇类伤寒,不可不辨。凡脉数、发热、头痛而身不痛、右脉或紧或滑而左脉平和者,伤食也。夏月,四肢发热、身体沉重、胸膈烦闷、但不恶风、不头痛者,湿热相搏也;一身尽痛,发热日哺时剧者,风湿也,身热而烦,但头不痛、脉不浮紧、不恶寒者,虚烦也。春夏之交,发热而渴,或微恶寒、左脉大于右者,温病也,身热、头痛、自污、多眠、阳脉浮数、阴脉濡弱者,风温也。夏月,脉虚、身热而喘乏者,伤暑也;四肢发热,口唇干燥、烦闷不宁、而身不热者,脾热也。每日晡时,憎寒壮热、脉数盛而有痛处者,痈毒始发也。(原注:又有夜间发热,天明则退,或自汗出者,乃血发热,热在荣分,故不作渴,也宜清荣之剂。)

太阳为先天之主阳,其热发于荣卫,故一身手足壮热。阳明乃太阳少阳相合之阳,其热发于肌肉,故蒸蒸发热。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其热发于腠理,时开时合,故往来寒热。此三阳发热之分也。太阴为至阴,无热可发,因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而发热于手足,所以太阴伤寒,手足自温;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耳。少阴为封蛰之本,若少阴不藏,则坎阳无蔽,故有始受风寒,而脉沉反发热者,或始无表热,八九日来热入膀胱,致一身手足尽热者。厥阴当两阴交尽一阳初生,其伤寒也,有从阴而先厥后热者,有从阳而先热后厥者,或阳进而热多厥少,或阳退而热少厥多或阴阳和而厥与热相应。此三阴发热之分也。

伤寒发热,得汗则解。若汗出而热不退,或为风,或为湿,或风湿相搏,或风温不解,切勿专用发表之药。初病时之热,为虚实热,或表实或里实也。大病后之热,为虚热,或阳虚或阴虚也。

潮热辨

潮热有作有止,如潮水之来,不失其时。若每日申酉时发热,此阳明胃实也,宜下之。若潮热于寅卯,则属少阳;潮热于巳午,则属太阳,宜分别治之。

有潮热似疟、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痰饮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也,宜涤痰之剂。

有气口脉滑,当薄暮发热,明日复止者,此内有宿食也,宜消食之剂。

有阴虚发热,夜热而朝退者,或产后下血过多,或内伤失血不止也,宜养阴而兼清火。

小儿发热辨

心热者,额上先赤,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或壮热饮水,巳午时甚。肝热者,左颊先赤,便难,转筋,寻衣捻物,多怒多惊,四肢困倦,寅卯时甚。脾热者,鼻上先赤,怠惰嗜卧,身热,饮水遇夜益甚。肺热者,右颊先赤,手掐眉目喘咳,寒热饮水,日酉热甚。肾热者,颏下先赤,两足热甚,骨节如虫蚀热甚,不能起于床,夜间益甚。仍当辨其虚实:实则面赤,气粗,口燥唇肿,作渴饮冷,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啼暴叫,仰面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虚则面色青白,恍惚神缓,口中虚冷,嘘气软弱,喜热恶寒,泄泻多尿,或乍凉乍温,怫郁惊惕,夜出虚汗,屈体而卧,睡露睛,手足指冷。大抵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以手轻按之则热,重按之不热,此皮毛血脉之热,热在表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则热,轻按则不热,此筋骨之热,热在里也;不轻不重按之而热,此肌肉之热,热在表里之间也。壮热者,肢体大热,热不已则发惊痫;温热者,肢体微热,热不已则发惊搐。壮热恶风寒,表之虚热也;不恶风寒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汤,为津液亏,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炽,里之实热也。

恶寒辨

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阳乘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以上寒,宜栀子豆豉汤吐以升之,或用升阳散火汤以达之。若阴气上争,心腹满者,死。阴乘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以下寒,桂苓丸以导之。若阳气上争,得汗者,生。(原注:阳邪陷入阴分,阴邪上干阳位二层,为辨证关键。)

内伤恶寒,得暖便减。外感恶寒,絮火不除。恶寒者,周身毛窍被寒遏郁,不得阳气以卫外,故皮毛洒淅,虽向火覆被,不能御其寒也。人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在太阳之气,则通身恶寒。从头项而至背膂,太阳循行之经也。若病在太阳之经,则背恶寒。恶寒之外,又有身寒,着衣重复而身尚冷,乃三焦火热之气不能温肌肉也,急温之、灸之。

背恶寒者,背为阳气行道,或阴邪凝滞,或阳极似阴,故恶寒也。若寒邪在里,口中和而背恶寒者,属少阴证,宜附子汤;阳邪陷内,口燥渴而背恶寒者,属阳明证,宜人参白虎汤。若心下有留饮,背寒冷如掌大者,宜十枣汤。若湿痰凝聚背心,时有一块冷者,宜苓桂苍术甘汤加半夏、南星、芥子。


寒热辨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原注:热极生寒,寒极生热,所谓亢则害也。)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风气客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减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使人tR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往来寒热少阳证。寒热相因,小柴胡。如疟,寒热三五发,太阳麻桂等汤除。

伤寒伤风辨

(原注:风伤卫,卫主气,阳也。寒伤荣,荣主血,阴也。)

伤寒郁而后发热,伤风初起热即发。伤寒肢冷脉浮紧,伤风肢温浮缓脉。伤寒恶食汗涕无,伤风能食汗涕出。(原注: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寒相因相离少,三阳俱有恶寒风,恶风属阳法从表,三阴恶寒不恶风。


自汗

(原注;汗出而表不解者,或为风邪未尽,或为风湿相搏。)

自汗在太阳,为风邪,桂枝汤证也;在阳明,为热越,白虎承气汤证也。若表虚自汗者,宜玉屏风散;阴虚盗汗者,宜当归六黄汤。

头汗

(原注:邪盛则汗,必热。阳脱则汗,必冷。)

头为诸阳之会,瘀热在里,不能发越,故热蒸于头,但头汗出也。有发热而头汗者,宜清理湿热。有水结而头汗者,宜温散水气。若火邪疫邪而头汗者,或白虎汤清之,或承气汤下之。惟虚阳上脱,汗出如珠者,不治。

手足汗

四肢者,诸阳之本,胃主四肢。今热聚胃中,逼其津液旁达于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也,宜急下之。若虚寒已极,手足出冷汗者,宜四逆汤。

发汗有二法,湿邪用香燥药发汗,即以去湿燥病,用滋润药滋水,即以作汗。凡脉微,汗冷如膏,手足厥逆而舌润者,亡阳也,宜温药救阳;脉洪,汗热不黏,手足温和而舌干者,亡阴也,宜凉药救阴。(原注:止热汗,用浮小麦一两、大枣七枚,水煎服。)

头痛

头痛少阳盛两边,太阳连项厥阴巅,阳明在额眼眶甚,太少二阴痛亦连。

三阴经皆有头痛、身必发热,各随其经治之。若无热,干呕,吐涎沫而头痛者,厥阴经证也,宜吴茱萸汤;若疫证头胀痛如破者,胃家邪实,气不下降也,宜承气汤;若痰厥头痛者,时重时轻,宜半夏白术天麻汤。

外感头痛,痛甚不休;内伤头痛,乍痛乍止。昼痛暮止者,气虚也;暮痛昼止者,血虚也。

身痛

身痛而发热无汗者,表实也,宜麻黄汤。身痛而不能转侧者,风湿也,宜桂枝加附子汤。身痛如被杖者,阴证也,宜四逆汤。身痛而脉迟者,血虚也,宜黄耆建中汤。若劳伤,身痛、脉虚、体倦者,宜补中益气汤。

头重

(原注:浊阴寒湿之邪,上干清阳之位,故使人头重。)

太阳项强恶寒,而头重不能举者,表邪也,宜汗之。若阴阳易病,眼中生花者,宜烧军散。若杂病,百节解散者,宜补剂。若湿痰随气上升而头重者,宜涤痰利湿。

头眩

上虚则眩。头旋者,为眩运;头昏者,为眩冒。有因风、因痰、因火、因虚之不同。

项强

项背儿儿(音殊)强太阳,脉浮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添葛入,脉沉括蒌桂枝方;结胸项强如柔痉,大陷胸丸下必康;但见少阳休汗下,小柴去(半)夏入(栝)蒌良。



痉病汗多血液伤,恶寒身热脉弦长,颈项强急面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

咽痛咽痒

咽痛有二,脉浮数、面赤、吐浓血而咽痛者,阳毒证也;脉沉迟、手足冷、或吐利而咽痛者,少阴证也。咽痒亦有二,或实火上攻,或虚火上冲,随证治之。

耳聋

耳暴聋者,邪传少阳之经也。未汗者,宜和解;已汗者,宜养阴。若脱精而耳聋者,虚极之候也,宜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治之。

胸胁满

邪气传里必先胸,由胸引胁少阳经。胸满桂枝加杏仁,胁满宜和小柴平。干呕潮热胸胁满,大柴加硝两解行。

心下痞满结胸脏结

不应下而下之,实邪留结,则硬满而痛,为结胸(宜陷胸汤)。虚邪留滞,则硬满而不痛,为痞气(宜泻心汤)。热微而头汗者,水结胸也(宜半夏茯苓汤)。漱水不欲咽者,血结胸也(宜桃仁承气汤)。若未下而胸满者,邪尚在表也,宜小柴胡汤加枳桔。若状如结胸、舌胎白滑、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者,藏结也,难治,宜用温散之剂。

阳证痞硬为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汗出恶寒寒热痞,附子泻心芩连黄。

腹满

(原注:满而可按者,为虚满;而不可按者,为实。).

腹满而痛者,为里实,当下之,宜承气汤。腹满时减者,为虚寒,当温之,宜参夏朴姜甘草汤。若吐利而腹满者,属太阴证,宜理中。(原注:藏寒生满病。)

小腹满

(原注:脐下为小腹,小腹左右为少腹。)

脐下满而小便利者,畜血也;小便不利者,畜水也。若厥逆尿白者,阴寒凝结也,宜桂附吴萸。(原注:肾虚,则寒动于中,当温之。)

烦躁

烦出于心,阳盛而内热也。躁出于肾,阳浮而外热也。太阳有不汗出之烦躁,宜大青龙汤。阳明有心下硬满之烦躁,宜大承气汤。少阴有吐利厥逆之烦躁,宜吴茱萸汤。若汗下之后身无大热,脉沉微而昼臼烦躁者,阳虚也,宜附子干姜汤。若不烦而躁,面赤身热,欲入水而不能饮水者,阴盛格阳也(原注:戴阳证),宜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原注:冷服)。惟结胸证具而烦躁、恶寒蜷卧而烦躁者,不治。

不得眠

(原注:凡病喜仰卧者,实热;喜合面卧者,虚邪;喜向里卧者阴证。)

夜以阴为主,阳不入阴,故烦躁不得眠也。或汗后而心血大虚,或热甚而神气不宁,或新愈而阴气未复,各随见证治之。又有胆气虚而不眠者,宜枣仁汤;胃不和而不眠者,宜半夏秫米汤。(原注:开目欲见人者,阳证也。闭目不欲见人者,阴证也。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目赤、目黄、目眩,皆热证。瞠目直视,目胞陷下,戴眼反折,皆难治。)

欲寐

(原注: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热甚而目不开者,筋纵也。寒甚而目不暝者,筋急也。)

阳虚则欲寐,脾亏则嗜卧。汗出、身重而鼾睡者,风温也。唇黑、声哑而多眠者,狐惑也。若汗下之后,身凉、脉静而酣睡者,荣卫和也。

懊依

懊侬者,心中郁闷也。或表邪内陷,或余热未清,或汗下之后水火不交,当随证治之。

衄血

(原注:阳经热甚,迫血妄行,而上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