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95-医学实在易-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疟疾症寒热往来有定候,其邪主于少阳之经。少阳居阴阳之界,属半表半里。阴胜于阳 
则发寒,阳胜于阴则发热。即寒多热少为寒疟,单寒无热为牝疟,热多寒少为热疟,先热后 
寒,单热无寒为瘅疟,无非阴阳之造其偏也。日发者轻,间日者重,三、四、五日为尤重, 
以邪之渐深,而舍渐远也。治法初宜二陈汤、平胃散,倍加柴胡、生姜以散之,中用小柴胡 
汤去人参加青皮以和之。若欲急于取效,加生常山三钱以猛驱之,末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 
汤加半夏倍柴胡以补之。凡病穷必及肾,必须间服桂附八味丸以补其肾,是为王道治法,或 
用冬白术一两,生姜五钱,水煎服,六日服六剂,必愈。虚甚者再加附子二、三钱,热多者 
加当归四、五钱。以其邪自外来,用上诸法,正气亦复,邪气亦从汗解,故列于表证。 
(经义)《素问·疟论》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按∶黄帝此问, 
伯所答,凡二千余言,不能逐一解释,且难与中人以下告语。余即于此一问,得其大纲,所 
谓一言尽盖其义也。盖 者皆也,疟者残疟也,疟症种种不一,皆谓之疟。读“ 疟皆 
风”一句,味一“皆”字,便知此一句为诸疟之总纲矣。夫六淫之邪,皆能成疟,而风为诸 
病之长,言风可以概其余也。蓄者,邪蓄于经,有时而伏也,作者病见于外,不期而发也。 
又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阴阳 
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灵枢·论疾诊尺》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合此数论,是疟为暑邪无疑矣。但“ 
暑”字不可认为阳暑,阳暑伤气而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其伏留而不去者,惟阴暑之 
无汗也。故凡患疟者,必因于盛暑之时,贪凉取快,不避风寒,或浴以凉水,或澡于河流, 
或过食生冷。壮者邪不能居,未能致病,怯者伏于营卫之舍,新邪触之,则疟疾发矣。何以 
谓之“舍”,即经隧所历之界分,如行人之有传舍也。本论谓∶此荣气之所舍是也。大旨曰 
风,曰暑者,以疟皆从外邪而起也。曰“舍”者,以邪有深有浅,舍有远有近,故或有一、 
二日作及四、五日作之异也。仲景以此旨奥妙难言,故以“疟脉自弦”一句,取少阳为捷法 
。余宗其说,又为天分之高者引其端,欲其熟读《内经》而有得也。 

卷二运气易知
疟疾诗
属性:寒热循环有定时,疟成权在少阳司,热多阳亢邪归胃(少阳兼阳明,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 
,寒盛阴生病属脾(少阳兼太阴,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开手二陈平胃属,收功六(君)子补中 
(益气汤)规。更闻肾气丸多效(三阴疟三日一发,五更时以姜汤送下肾气丸三钱,三月可效,)姜 
术同煎效更奇。 
瘟疫症来路两条∶一条自经络而入,辨症治法,与感冒无异,宜服人参败毒散,温覆以 
取微汗,俾其从经络入者,仍从经络出也。一条从口鼻而入,一人之病,传染一家以及一乡 
一邑。其症发热头痛,口渴胸满,时吐黄涎,宜藿香正气散,大旨在辛香解秽四字,俾其从 
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也。过此不愈,则传入于里。大热、大渴,自汗者,宜白虎汤以清之 
。谵语,大便闭者,宜三一承气汤以下之。若表里之邪俱实,不汗不便者,宜用防风通圣散 
,汗下之法,一剂并行而不悖。若过七日,为一经已尽,病仍不愈,及病患素禀不足者,宜 
间用六味地黄汤,四物加人参,元参之类以补之,与伤寒治法略同,但此症七日,得大汗战 
汗则生,无汗则死。如汗出不至足,俟七日再汗之,生死以汗为主,故列于表证。 
(经义) 
非瘟病之感异气而病也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补遗治法论曰五疫之至皆伤染易无问大小病 
状相同此言水大金木土五行之疫俗亦谓为五瘟大抵互相传染医者宜用雄黄研末涂鼻孔内行从客位边入又男子病秽气出于 
口女于病秽气出于阴坐立对语之间自宜识得向背。 

卷二运气易知
瘟疫诗
属性:瘟疫于今重达泉(槟榔二钱,草果、甘草各五分,浓朴、芍药、黄芩、知母各一钱,名达 
泉饮,)休徇吴氏(吴又可达泉饮若燥灼阴,服之先涸汗源,不能作汗而剧)一偏言。鼻传秽气黄 
涎吐,经受时邪壮热烦(谓但热而烦闷也。)败毒(散)藿香(正气散)分两道,散邪(人参败毒散,散邪方 
也,令邪从经络解)解秽藿香正气散,解秽方也,今邪从口鼻解)各专门。防风通圣(散)神方外(表 
证发解,里证又急,必用此散以两解之,)白虎三承虚实论(热渴自汗,表里不实者白虎汤,大 
便不通者三承气汤。 
阴虚盗汗为素禀不足。夜间发热,睡时汗出,醒即渐收,故曰盗汗,宜当归六黄汤。若 
时常畏寒,一动则汗出,或不动而汗亦自出,名曰阳虚自汗,宜 附汤、参附汤、术附汤, 
然阴阳互根,又有不可泥者,熟读《内经》,自得其治。景岳谓不治有六∶一、汗出而喘甚 
;二、汗出而脉脱;三、汗出而身痛甚;四、汗出发润至巅;五、汗出如油;六、汗出如珠 
。医者不得妄为用药。此症因汗从皮毛而出,故列于表证。 
(经义)《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宣明五气篇》曰∶“心为汗 
。”《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决气篇》曰∶“津 
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藏气发时论》曰∶“肺病者,肩背痛汗出;肾病者,寝汗出憎风 
。”《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 
而寒。” 

卷二运气易知
盗汗自汗诗
属性:古云盗汗属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阳气卫外而为固。阴(虚)则六黄汤阳(虚)参附(等汤),互根 
(阴阳互根,其旨甚妙)当究五车书。 
中风证,余于《金匮浅注》论之甚详,然难为初学道也。尤在泾着有《金匮心典》,卓 
然大家,续出《金匮翼》,全失本来面目。但中风总论虽于《金匮》有出入处,而采集时说 
,堪为行道者开一觅食之路。今就原论而韵之,以便初学之记诵。 
《金匮真言论》曰∶天有八风(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方之风也, 
经有五风(经,经脉也,五风,五脏之风也,)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仲景《金 
匮》专宗此说,皆指外邪而言。尤氏《金匮翼》则合内外虚实以统论之,恐《金匮翼》为后 
人之托名而刻者。 

卷二运气易知
中风证歌
属性:中风各论杂而繁,大要惟分真与类,贼风邪气中为真,痰火食气类中隧。其人先有此肝 
风(《内经》云∶“风气通于肝”。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真类二端由此致(设无 
肝风,亦只为他病,安有卒倒、偏枯、歪斜、牵引等症哉。)脏腑经络各不同,病浅病深分难 
易。络病口眼俱 斜,在络病轻尚易治。手足不治病在经,语言错乱从腑议,经腑皆有倒 
仆 
形,倒仆之后明所自。在精神清尚识人,在腑神昏如失智,脏病最重中最深,唇缓失音耳聋 
备,目瞀遗尿鼻声鼾,六证见半死期至。经腑脏病或兼连,临证细认惟会意。更察虚实得大 
纲,闭证脱证因之异(二证详于八法歌,)脱应固兮闭应开,吉凶关头非姑试。八法之说本在泾 
,平易近人休弃置。 

卷二运气易知
治中风八法歌
属性:口噤目张痰涎着,气塞手握难下药,闭症宜开主白矾(散),稀涎散亦得要略(一曰开关。)若 
见目合口又开,遗尿自汗脱症作,无论有邪与无邪,脱则宜固参附汤嚼二曰固脱。六经形证 
应汗条,加减续命(汤)法亦约。内有便溺阻隔之,三化(汤)攻下非克削,此旨专重泄大邪,内外 
峻攻两不错(三曰泄大邪。)若还大气不转旋,顺气匀气二散托(四曰转大气。)中风必见痰阵阵, 
清心(散)涤痰汤可进(五曰涤痰涎。)且风多从热化生,风火相煽无余烬,惟有前人竹沥汤,熄风 
妙在柔而润(六曰除风热。)风与痰气互相搏,神昏目绝一转瞬,通其窍隧苏合香丸,至宝丹之 
功亦奋迅(七曰通经隧。)又恐汤丸效太迟,急灸俞穴倍雄峻。阴阳二气不相维,此次阴阳顷刻 
顺(八曰灸俞穴。 
按∶尤在泾自定八法,余既存其说,而又不能尽绚其意者,谅在泾有知,当亦许余为直 
友也。一曰开关,尤氏以搐鼻探吐为开,而余则以华佗愈风散追以驷马而为开,祛风至 
宝丹彻其上下表里而为开也。二曰固脱,尤氏以参附汤加竹沥而为固,而余则以侯氏黑散遵 
《内经》填窍息风而为固也。三曰泄大邪,尤氏遵刘河间法以续命汤泄其外邪,以三化汤泄 
其内邪而为泄,而余则用防风通圣散一方,并力以两泄之也。四曰转大气,尤氏以八味顺气 
汤、匀气散以涤之,调之未必能转,而余则用生 一、二两,陈皮、人参、防风各三钱,助 
其大气,再加天门冬五钱,附子三钱,俾水火之气循环不息以为转也。五曰逐痰涎,尤氏以 
涤痰汤开壅塞而平水饮之逆行,余则以三因白散治横流,而为北门之坐镇也。六曰除风热, 
尤氏以竹沥汤滋液以除热,而余则以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汤直探阳明少阴之本源 
以除大热也。七曰通经隧,尤氏以苏合香丸,至宝丹集诸香之气以通神,而余则用风引汤炼 
五色之石以补天也。八曰灸俞穴,以中风卒倒,邪风暴加,真气反陷,表里之气不相通,则 
阴阳之气不相系,艾灸速于汤药,但尤氏之取穴太多,而余则取穴较少耳。 

卷二运气易知
附中风应灸俞穴
属性: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症∶ 
百会一穴(在项中央,旋毛中陷,可容豆许。 
曲池一穴(在肘外辅屈曲骨中,以手拱胸取之,横纹头陷中是。 
肩 二穴(在肩端两骨间,陷者宛宛中,举臂取之。 
风市二穴(在膝外两筋间,平立舒下手着腿当中,指头尽处,陷者宛宛中。 
足三里二穴(在膝眼下三寸, 外 两筋间。 
绝骨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 
灸风中脏,气寒涎潮,不语昏危者,下火立效∶ 
百会一穴。 
大椎一穴(一名百劳,在项后第一椎上陷中。 
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中。 
曲池二穴。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足三里二穴。 
灸风中脉,口眼歪斜∶ 
听会二穴(在耳后陷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颊车二穴(在耳下入八分。 
地仓二穴(在侠口旁吻四分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凡 向右者,为左边脉中风而缓也,宜灸左 向中二七壮; 向左者,为右边脉 
中风而缓也,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艾炷大如麦粒,频频灸之,以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灸中风卒厥,危急等证∶ 
(神阙)用净盐炒干,纳脐中令满,上加浓姜一片盖之,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 
则易之。 
灸丹田(脐下三寸,)气海(脐下一寸五分。)二穴俱连命门,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 
大效。 
凡灸法,炷如苍耳大,必须大实,其艾又须大热,初得风之时,当根据此次第灸之,火下 
即愈。《千金翼》云∶“愈风之法,火灸特有奇妙,针石汤药皆所不及也。” 
灸法,头面上炷艾宜小不宜大,手足上乃可粗也。又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若失音者,语言如故,而声音如不出,脏气虚也。虚在脾,用资寿解语汤。以脾之脉,挟 
喉连舌本也。虚在心,用黄连阿胶汤,以心之别脉,系舌本也。六君子汤倍加麦门冬,入竹 
沥,再加丹参、远志、石菖蒲之类,兼补诸脏。 
舌强不能语,虽语而謇涩不清,风痰之塞闭也。不语者,绝无言语,有神昏而致者,有 
肾虚气厥不至舌下者,虚热用接命丹,虚寒用地黄饮子。 
口眼歪斜,为足阳明之脉循颊车,手太阳之脉循颈上颊,二经受风,牵引不正,以《外 
台》独活、竹沥、地黄汁饮之。 
偏风,半身不遂是也。和利阴阳,疏瀹经络,治内伤之道也。大药攻邪,针熨取汗,治 
外感之道也。熨法用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盛药蒸热,熨患处,汗出则愈 
。 
历节痛风,下有专条,用黑豆炒用半升,威灵仙二两,桑白皮一两,用醉酒一升半,煎八 
合顿服之。又用白头草一握,捣,以醇酒投之顿服。 
风缓即瘫痪,近日以左瘫右痪分之,非是。盖脾主肌肉四肢,胃为水谷之海,所以流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