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本教练模式-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
人们拒绝欣赏就是因为人或者事物有缺点、有丑恶,我们认为,欣赏不是因为完美和美好,而是因为人和事物的“特点”。当我们转换思路,会发现“特点就是完美,维纳斯缺少胳膊,我们却认为她是完美的。完美是一刹那之间的事情,在一刹那之间,不高不矮,不大不小,不长不短,就是完美无缺。就像拍照,拍的瞬间是很完美的,人生在每一杀那也是完美的。当我们珍惜“特点”,在每一个时段上,都可以欣赏到每一刹那发生的事情,可以体验到每一刹那产生的完美之美。

接纳
在言语中经常说“不”的人,在工作中常常否定别人的人,肯定不是一位善于欣赏的领导者,因为他表现出来的是拒绝,流露出来的是“我在你之上”的居高临下。欣赏的表现方式不是拒绝,而是接纳。
拒绝带给人挫折感,拒绝也会让人产生无力感。尤其是当别人满怀信心,为一件事情投入了激情和精力后,领导者当头一棒的拒绝,挤兑出来的是泄气和自卑,还有别人掩盖在表面顺从之下的内心不满。
欣赏不是去争辩,而是接纳对方这个人,从中捕获到别人的优点,并且为对方的优点惊喜和赞赏。一个赞许的眼色,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友好的拍户,一句鼓励的语言,接纳就产生在不经意之间,发自内心对方心神领会。
欣赏就像一个磁场,人只要走到磁场中,会因为“特点”而接纳对方,哪怕是很挑剔的人,也会对对方的不足视而不见。有研究说,人们面对自己欣赏的人,对他的包容度非常之大,接收到的几乎是自己欣赏的特点。名人的演讲效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备受欣赏的人在讲台上说话,即使他没有讲什么深奥的道理,即使他并不擅长演讲,听者也会颔首称是,感到受益无穷。无他,惟欣赏耳。
很多人不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有欣赏之心的领导者却安排这样的人从事财务工作,结果匹配恰当,那人表现突出。在别人拒绝的地方,欣赏者看人之大,看到了潜在的价值,这就是欣赏的穿透力。

第五节  付  出

不少人将付出当成了索取的条件。两个人恋爱,一个人很抱怨地说:“我对你已经付出了,你为什么还是那么对我?”意思是我付出了大量的爱,你却如此吝啬你的爱;公司老板用心良苦地培训员,员工翅膀硬了就想飞出去,老板几乎是痛心疾首:“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这样对我?!”
类似上面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人们“做什么”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对方相应的“做什么”来回报。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回报,就产生失望和抱怨,认为自己的付出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白费了心机、精力和金钱。
教练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是人们对付出的意义并不真正了解。第一,付出和索取这对反义词,是关于心态的,并不是指人们做了些什么;第二,人们争执的时候,忽略了付出与索取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投资。
一个人倾其口袋帮助别人,有可能是付出,也有可能是索取。其中的分别不是他拿东西资且别人这个动作,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去做这件事情,他的焦点在哪里?如果他这样做的出发点完全是考虑对方,那他就是在付出,如果他的焦点是想通过帮助对方得到某种好处,那他就是在索取。
付出是一种为对方考虑的真心,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公司有职员别谋高就,老板很真诚地说:“我尊重你的选择,支持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你想回来,随时欢迎。”有些老板不仅将渴望创业的职员扶上马,还帮助他快马扬鞭,送上一程。老板的心中,考虑的不是我能得到什么好处,是对方的发展和前景。
索取是一种事事为我的封闭心态。有些老板听到职员想离去的消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损失,于是怒火中烧,甚至对职员产生怨恨,索取之心暴露无遗。员工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公司的利益,而只考虑个人的好处,这便是索取;老板在用员工的时候,不是考虑他的成就和进步,只想到用对方来为自己做事,这也是索取。
索取心态的封闭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是满足“我”的需要,对方提供的满足稍有欠缺,就开始指责和埋怨;二、“我”的需要永无止境,哪怕得到了很多,依然是不够的;三“我”有能量,但是不愿意拿出来,即使拿出来,也必须先清楚“我将得到什么”。
人们容易在做了什么事情,做多做少上争论不休,抱怨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抱怨对方索取的太多。实际上,人们争论的已经不是心态,而是衡量投资回报的实际标准。交易是人类进步的一种社会形,是资源流通的重要渠道。企业雇佣员工,企业投资了资金和资源,员工投资了智慧和时间,双方在做一笔交易,投资讲究回报,交易有交易的规则,双方按照预定投资回报率和规则探讨协商。交易不是付出和索取,量化的东西更不能代表付出和索取,它们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心态之中。
索取的焦点是自己,是“你能给我做什么”的思考范式,对方所有的努力应该都是为了自己。付出的思考起点是“他人”,凡事为别人考虑,善于成就他人,付出不一定是要拿出什么物质上的东西。索取是把“我”放在中心,付出是把“你”放在中心。无论人们是否在做事情,无论人们在做什么事情,心态在“你”,就是付出,心态在“我”,就索取。
《老子》有两句话点出了付出的精髓,其中一句是:“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人的生命不能天长地久,但是人的精神和思想可以千古流传。将付出当作为人之道,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优秀的领导者甘愿付出,因而追随者众。
有人把“付出”时常挂在嘴边,自我表扬是乐于付出的人。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自认为是付出,却有可能是在索取。要想明白个中缘由,得先看看付出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人们付出的深层原因是隐含得很深的自私;人们付出的时候获得了心的喜悦,这是付出的出发点;付出的焦点在对方,其表现形式是“无我”。


自私
付出是因为自私?凭什么这样说?
在这里引用《老子》说的另外一句话:“是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到后面,反而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性命。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用更通俗的话来解释,更容易理解老子的逻辑: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的人(“后其身”),自然能赢得大家的爱戴(“身先”);不把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的人(“外其身”),自然能完成他的精神使命(“身存”)。这种人,正是由于他处处为别人着想(“无私”),反而能够成就他的理想生活(“成其私”)。
无私就是付出。然而,老子每讲一个无私,都会推导出相应的自私,无私的目的就是达到这样的自私,最后归纳到所有的付出,不就是为了“成其私”?还是回到自私上来了。“成其私”是最后的结果,是“无私”的本质,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人存在的目的。
不过,圣人的自私和常人的自私是不同的。常人的自私,自私于有形,自私于物质享受,自私得让人不胜其烦;圣人的自私,自私于无形,自私于精神追求,自私的境界让人无限景仰。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所以,一般人的自私,主要是考虑自己,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行为短期化,只想着自己能得到什么现实利益,也就是古人说的“小人舍义取利”;圣人的自私,是孟子讲的“圣人舍生取义”,是放眼众生,善达天下,在无私的付出中成全自私的愿望,追求的是义和道上的境界。
明代薛蕙在《老子集注》中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夫圣人之无私,初非有欲成其私之心也。然而私以之成,此自然之道耳。”圣人的无私付出,起初没有想到会成就自己的私心,然而后来自己的私心就达到了,这是自然规律。自然的规律就是这样。任何无私肯定都隐含着自私在其中,任何付出肯定是都将促成人的某种目的。就拿人们乐善好施的募捐的刹那间心中涌起来的温暖。
把上面《老子》的两句话连起来(原本就是连起来的),就明白其真正意思了。万物和天地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我”。圣人没有自私的表现,所以便完成了他那真正整体的、同体的“大私”。这与现代人常说的“大我”与“小我”的概念是一致的。
明白这个道理后,对其中的奥妙随处可见。甘地的无私是建立在他的“大私”基础旧的,同时也是为了实现他的“大私”,也就是和平与平等的远大理想。就拿人们生活中的现象来讲,两性之间的流行语是“我爱你”。“我爱你”是一种付出,那么有没有自私在里面呢?如果对方爱上了另外一个人,情况会怎么样呢?恐怕“我爱你”会变成“我恨你”。可见,“我爱你”的潜台词是“我爱你,是想你只爱我一个人。”还是一个“私”字,不过,此“私”是为了双方共同拥有幸福的感受和生活,比单独的一己之私高了一个层次,是爱情上的“大私”。只有双方都成为对方惟一的至爱,爱情才能长久。
人活着肯定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获取目标、实现想法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是自私的方法得到,不择手段,惟我为先;一种是凭借无私的付出得到,成全他人,利人利己。尽管最终的结果都是“成其私”,可过程不一样,带给别的感觉也不一样,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
喜悦
既然付出是因为自私,那么,在大部分的情况下,人们付出究竟是为何种目的呢?或者说人们究竟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呢?
付出的形式有很多种,付出的对象各不相同。对子女的爱是父母亲式独特的付出,对下属的关心是领导者培养人才的付出,资助失学儿童是人们慈善之心的付出,身先士卒是领军人树立典范的付出。尽管付出的内容和形式千差万别,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付出的人在付出的时刻是开心的,内心是充满喜悦的。
付出并不一定是针对人,也针对事情。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没有儿子,元稹给白居易写信时表示忧虑:“天遣两家无嗣子,欲将文字付谁人?”没有继承人,我们写的诗文是不是也要去黄泉了?白居易写了一首诗来回答案:“满帙填箱唱和诗,少年为戏老成悲。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吟玩独当月夜,伤嗟同是白头时。由来才命相磨折,天遗无儿欲怨谁。”两人将青春和毕生的精力付出给了诗文,尽管“由来才命相磨折”,但是,努力和付出的过程是很喜悦的,体验到的是“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的精神愉悦,所以,没有儿子也不能怨恨谁了。历史证明元稹的担心是多余的,尽管没有传宗接代的儿子,但他们创造的文化遗产却流芳千古,成了世界上的文化珍品。
因为自愿和主动,付出的人内心洋溢着喜悦;把焦点放在对方的身上,想让对方好上加好,每当看到对方些许的进步,付出的人喜不自禁。心理学家弗兰克说:“人们所要求的最终并不是幸福生活本身,而是某种构成幸福生活的因素。”付出所产生的作用是成全别人,喜悦自己,付出赋予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根据。
付出赋予的这种快乐根据让很多人用一生去经历和体验,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一生有许多发明,使他赢得了超乎常人的名望,但他却并不利用这些发明获取什么利益,也并未屈尊留下任何有关这些发明的著述。相反,他鄙薄任何仅仅出于实用和赢利目的的技艺,他全部情感与理想寄托与尘世无涉的思索之中。同样,西方历史上的哥白尼、布鲁诺以及伽利略等人,为了探索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走上了一条充满荆刺刺的道路,甚至甘愿踏进地狱之门。他们为真理而付出,得益的是整个人类。
有这样一句话流传于市场中的谚语:“你赚来的钱不是你的,只有你花出去的钱才是你的。”想一想很精辟。人们在获取的过程中有乐趣,然而,获取了又怎么样呢?只有将获取的东西返还到社会,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更大的乐趣是产生在付出的瞬间,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
人与人之间的付出符合这样的逻辑:我想你快乐,你快乐,我才快乐。用一句话来概括:付出是快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