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37-景岳全书-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则未免非痰治痰,非血治血,而诛伐无过,鲜不误矣。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真中风
属性:观刘宗浓《玉机微义》云∶余尝居凉州,其地高阜,四时多风少雨,天气常寒,每见中 
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燥烈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 
者数人,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有所本也。吁! 
医之不明运气、地理、造化、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者,难矣哉! 
据此一说,是诚风之杀人也。然风气兼温,虽烈未必杀人,惟带寒威则杀人耳。矧以西 
北地寒,而塞风起于八月,则寒随风至,寒必彻骨。凡暴露之人,虽曰中风,而不知实中阴 
寒之毒也。此在强者固能支持,弱者焉得不死。然亦以所遇之异,故特纪。若此方是真中风 
邪,则亦百十年间始或仅遭一二。而此证之不多见者,从可知矣。此外如贼风虚邪之伤人, 
则岁岁有之,处处有之,是无非外感之病,未闻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愦致死也。矧今人之所谓 
中风者,或于寂然无风之时,或于食饮严密之处,素无外感而忽然运仆,忽然偏废。此其是 
风非风,又可知矣。而尽以风治,其能堪哉!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续命等汤
属性: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 
《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来,则孙氏《 
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 
。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以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佳方也。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川 
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 
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而何 
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曰∶无汗恶寒,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无热,桂 
枝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汤;无汗身凉,附子 
续命汤。若此诸法,但用治外感则可,用治内伤则不可。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皆此数方, 
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再如大秦艽等汤,在《机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 
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夫秦艽汤虽有补血之药,而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也?既无阻 
隔之火邪,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秦艽汤且不可,愈风汤则尤 
其不可者也。吾不知用此法者,果出何意?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治中风(共三条)
属性:凡治风之法,宜察浅深虚实及中经中脏之辨。盖中经者,邪在三阳,其病犹浅;中脏者 
,邪入三阴,其病则甚。若在浅不治,则渐入于深;在经不治,则渐入于脏,此浅深之谓也 
。又若正胜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胜邪者,则必先顾其本,此虚实之谓也。倘不知此, 
则未有不致败者。 
一、大风大寒直中三阴致危者,必用《金匮》续命汤去石膏治之。若风寒在经,而头疼 
恶寒,拘急身痛者,宜麻黄汤、麻桂饮随证加减主之。甚者亦宜续命汤。若头疼有汗恶风者 
,宜桂枝汤,或五积散。若风邪在经,热多寒少,而为偏枯疼痛发热者,宜大秦艽汤主之。 
甚者,愈风汤亦可。 
一、风寒诸病,无非外感证也。如轻浅在肺者,则为伤风。稍深在表里之间者,则为疟 
疾。留连经络者,则为寒热往来。遍传六经,彻内彻外者,则为伤寒、瘟疫。久留筋骨者, 
则为风痹、痛风,或为偏风。风热上壅者,则为大头时毒。风湿相搏者,则为大风、疠风。 
浮在肌肤者,则为斑疹、疮毒。感在岭南者,则为瘴气。凡此者皆外感风寒之病,俱有门类 
,方论具载各条。舍此之外,但无表证者,均不得指为风也。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述古治权变
属性:许胤宗治唐柳太后病风,脉沉欲脱,云∶服汤药无及矣。即以黄 防风煮汤数十斛,置 
床下熏薄之。是夕果语,更药之而愈。 
王克明治卢州王守道风噤不能语,以炽炭烧地热,洒以药汤,置病者于上,须臾小苏。 
若此二者,以病至垂危,药不能及,亦治风之权变也。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诸风论列方
属性: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九) 麻桂饮(新散七) 愈风汤(散五六) 排风汤(散百五) 
五积散(散三九) 续命汤(散五一) 小续命汤(散五二) 大续命汤(散五三) 大秦艽汤(和 
二四五)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外备用方
属性:二丹丸(补一五六 养阴血) 黄 丸(补一五五 虚风) 八风散(和二百四十 风邪上 
盛) 省风汤(和二三九 风痰) 清心散(和二四九 风痰) 琥珀寿星丸(和百十三 风痰) 
涤痰汤(和二四八 风痰) 四白丹(和二五四 清气消风) 顺风匀气散(和二四二 行气 
疏风) 薏苡仁汤(和二四七 中风流注) 虎骨散(和二百五十 半身不遂) 防风通圣散(攻 
十六 风热便结) 三化汤(攻二九 邪实中焦) 胃风汤(散五七 虚风面肿) 秦艽升麻汤( 
散五五 阳明中风) 地黄散(散五八 阴虚中风) 续命煮散(散五四 补虚散风) 十味锉 
散(热四九 血弱身痛) 养正丹(热一八九 痰涎上壅) 养血当归地黄汤(和二四六 血 
少拘挛)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
论正名(共二条)
属性:非风一证,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 
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而 
拟名类风,又欲拟名属风。然类风、属风,仍与风字相近,恐后人不解,仍尔模糊,故单用 
河间、东垣之意,竟以非风名之。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 
一、凡诊诸病,必先宜正名。观《内经》诸篇所言风证,各有浅深脏腑虚实寒热之不同 
,前义已详,本皆历历可考也。若今人之所谓中风者,则以《内经》之厥逆,悉指为风矣, 
延误至今,莫有辨者。虽丹溪云∶今世所谓风病,大率与痿证混同论治,此说固亦有之。然 
何不云误以厥逆为风也。惟近代徐东皋有云∶ 厥类风,凡尸厥、痰厥、气厥、血厥、 
酒厥等证,皆与中风相类。此言若乎近之,而殊亦未善也。使果风厥相类,则凡临是证者, 
曰风可也,曰厥亦可也,疑似未决,将从风乎?将从厥乎?不知《经》所言者,风自风,厥自 
厥也。风之与厥,一表证也,一里证也。岂得谓之相类耶?奈何后人不能详察经义,而悉以 
厥证为风。既名为风,安得不从风治。既从风治,安得不用散风之药。以风药而散厥证,所 
散者非元气乎?因致真阴愈伤,真气愈失,是速其死矣。若知为厥,则原非外感,自与风字 
无涉,此名之不可不正,证之不可不辨也。但名得其正,又何至有误治之患。诸厥证义详后 
厥逆本门,当与此门通阅。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
论有邪无邪
属性:凡非风等证,在古人诸书,皆云气体虚弱,荣卫失调,则真气耗散,腠理不密,故邪气 
乘虚而入。此言感邪之由,岂不为善,然有邪无邪,则何可不辨。夫有邪者,即伤寒疟痹之 
属;无邪者,即非风衰败之属。有邪者,必或为寒热走注,或为肿痛偏枯,而神志依然无恙 
也;无邪者,本无痛苦寒热,而肢节忽废,精神言语倏尔变常也。有邪者,病由乎经,即风 
寒湿三气之外侵也;无邪者,病出乎脏,而精虚则气去,所以为眩运卒倒,气去则神去,所 
以为昏愦无知也。有邪者,邪必乘虚而入,故当先扶正气,但通经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为佐 
;无邪者,救本不暇,尚可再为杂用以伤及正气乎。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
论肝邪
属性:凡五脏皆能致病,而风厥等证何以独重肝邪,且其急暴之若此也?盖人之所赖以生者, 
惟在胃气,以胃为水谷之本也。故《经》云∶人无胃气曰死,脉无胃气亦死。夫肝邪者,即 
胃气之贼也,一胜一负,不相并立。凡此非风等证,其病为强直掉眩之类,皆肝邪风木之化 
也。其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者,皆胃败脾虚之候也。然虽曰东方之实,又岂果肝气之有余 
耶?正以五阳俱败,肝失所养,则肝从邪化,是曰肝邪。故在阴阳类论以肝脏为最下者,正 
谓其木能犯土,肝能犯胃也。然肝邪之见,本由脾肾之虚,使脾胃不虚,则肝木虽强,必无 
乘脾之患;使肾水不虚,则肝木得养,又何有强直之虞。所谓胃气者,即二十五阳也,非独 
指阳明为言也。所谓肾水者,即五脏六腑之精也,非独指少阴为言也。然则真阳败者真脏见 
,真阴败者亦真脏见,凡脉证之见真脏者,俱为危败之兆。所谓真脏者,即肝邪也,即无胃 
气也,此即非风、类风之病之大本也。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
论气虚
属性:凡非风卒倒等证,无非气脱而然。何也?盖人之生死,全由乎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 
再或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颓,此发 
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伤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 
,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此非阳气暴脱之候乎。故其为病而忽为汗出者,营卫之气脱也 
。或为遗尿者,命门之气脱也。或口开不合者,阳明经气之脱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阴脏气 
之脱也。或四肢瘫软者,肝脾之气败也。或昏倦无知、语言不出者,神败于心,精败于肾也 
。凡此皆冲任气脱,形神俱败而然,故必于中年之后,乃有此证。 
何今人见此,无不指为风痰而治从消散。不知风中于外,痰郁于中,皆实邪也。而实邪 
为病,何遽令人暴绝若此?且既绝如此,尚堪几多消散?而人不能悟,良可哀也。观东垣云∶ 
气衰者多有此疾,诚知要之言也。奈后人不明其说,但以东垣为主气。又岂知气之为义乎? 
故凡治卒倒昏沉等证,若无痰气阻塞,必须以大剂参附峻补元气。以先其急,随用地黄、当 
归、甘杞之类,填补真阴,以培其本。盖精即气之根,气生于下,即向生之气也。经曰∶精 
化为气,即此之谓。舍是之外,他无实济之术矣。虽然,夫以养生失道而病令至此,败坏可 
知,犹望复全,诚非易也。第治得其法,犹可望其来复,若误治之,则何堪再误哉。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
论痰之本
属性: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而然。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 
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观之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 
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惟是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虚不能化食,而食即为痰也 
。故凡病虚劳者,其痰必多,而病至垂危,其痰益甚,正以脾气愈虚,则全不能化,而水液 
尽为痰也。然则,痰之与病,病由痰乎?痰由病乎?岂非痰必由于虚乎。可见天下之实痰无几 
,而痰之宜伐者亦无几。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 
自去矣。治痰诸法见后及详痰饮本门。 

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
论经络痰邪
属性:余尝闻之俗传云∶痰在周身,为病莫测。凡瘫痪螈 ,半身不遂等证,皆伏痰留滞而然 
。若此痰饮岂非邪类?不去痰邪,病何由愈?余曰∶汝知痰之所自乎?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 
之所化也。使果营卫和调,则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惟是元阳亏损,神机耗败,则水 
中无气,而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耳。此果痰也,果精血也?岂以精血之外,而别有所谓痰者 
耶?若谓痰在经络,非攻不去,则必并精血而尽去之。庶乎可也。否则,安有独攻其痰,而 
津血自可无动乎?津血复伤,元气愈竭,随去随化,痰必愈甚。此所以治痰者不能尽,而所 
尽者惟元气也。矧复有本无痰气,而妄指为痰以误攻之者,又何其昧之甚也。故凡用治痰之 
药,如滚痰丸、清气化痰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