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合五味。而各有所宜也。五脏内合五行。外合五色。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以养 
五脏。故五脏病者。随五味所宜也。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余氏曰。五味五气。有生有克。有补有泻。故五脏有病。禁服胜克之味。 
肝色青。宜食甘。 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 
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 
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夫色者气之华也。缓急燥湿。脏气之不和也。五脏 
有五气之苦。故宜五味以调之。用阴而和阳也。愚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而又曰脾色黄。宜食 
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盖脾为阴中之至阴。而主湿土之气。乃喜燥而恶寒湿者也。故宜食苦以燥之。 
然灌溉于四脏。土气润湿而后乃流行。故又宜食咸以润之。是以玉机真藏论曰。脾者。土也。孤脏以 
灌四旁者也。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故宜急食苦以燥之。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 
在中。谓如黔喙之属。艮止而不行。是以食咸以滋其润湿而灌溉也。盖脾为土脏。位居中央。不得中 
和之气。则有太过不及之分。是以食味之有两宜也。 



卷七

水胀第五十七

属性: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覃音尽) 
余伯荣曰。此章论寒水之邪而为水。是肤胀鼓胀肠覃石瘕诸证。经云。太阳之上。寒水主之。 
寒者。水之气也。肾与膀胱。皆积水也。故曰石水。石水者肾水也。如水溢于皮间。则为皮水。寒 
乘于肌肤。则为肤胀。留于空郭。则为鼓胀。客于肠外。则为肠覃。客于子门。则为石瘕。皆水与 
寒气之为病也。夫邪之所凑。其正必虚。外之皮肤肌腠。内之脏腑募原。肠胃空郭。皆正气之所循 
行。气化则水行。气伤则水凝聚而为病。是以凡论水病。当先体认其正气。知正气之循行出入。则 
知所以治之之法矣。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 
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太阳膀胱之水。溢于皮肤而为水胀也。太阳之气。营运于肤表。此水随气溢而为病 
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循颈而下。目窠上微肿。水循经而溢于上也。其颈脉动。 
水伤气而及于脉也。咳者。水邪上乘于肺也。阴股寒。足胫肿。太阳之气虚。而水流于下也。腹大者。 
水泛而土虚也。水在皮中。故按之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 
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音空鼓声 音杳) 
余氏曰。寒者。水之气也。此无形之气。客于皮肤而为虚胀也。无形之气。故 然不坚。 
气胀。故腹大身尽肿也。寒气在于肌腠。故皮浓 深也。夫水在皮中。故按之即起。此病在气。故 
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者。寒气在皮肤。而脾土未伤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余氏曰。此寒气乘于空郭之中。所谓脏寒生满病也。脏寒者。水脏之寒气盛。而火土之气衰也。 
身皆大者。脾主肌肉也。色苍黄。腹筋起者。土败而木气乘之也。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脏。按之则坚。推之则 
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脏旧文岁今改正) 
此寒气客于肠外而生覃也。夫卫气夜循脏腑之募原。行阴二十五度。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 
搏。则卫气不得营行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者。此无形之气。相搏于肠外空郭之中。而着于有形 
之膏募也。是以血肉之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而成此覃。久则离于脏腑之脂膜。如怀子之虚悬。按 
之则坚。推之则移。不涉于脏腑。故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余氏曰。胞中。血海也。在少腹内。男子之血。上唇口而生髭须。女子月事以时下。寒气客 
于子门。则 门闭。而胞中之血。当泻不泻。留积而成 块。日以益大。状如怀子。血留胞中。故 
月事不以时下。覃瘕皆生于女子。治之者可导下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余氏曰。肤胀者。寒气客于外。鼓胀者。寒气客于内。故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 
血络。盖先泻其外。后调其内。而复治其外。外内之相通也。任氏曰。肠覃石瘕。乃有形之血积。 
可从气分而导之。肤胀鼓胀。乃无形之气胀。可从血络而泻之。血气之相通也。 



卷七

贼风第五十八

属性: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 
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 
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 
加而发焉。 
此篇论病形而伤其精气神也。三邪杂至。合而为痹。在内而伤其精气神者。有似乎鬼神。可祝由 
而已也。篇名贼风者。言往古之人。恬 虚无。精神内守。邪不能深入。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 
不然。忧患缘其内。 
苦形伤其外。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故祝由不能已也。夫心主脉。 
诸血者皆属于心。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则伤心藏之神矣。分肉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留于分肉之间。则伤其气矣。若有所堕坠。则有伤于筋骨。筋即为肝。骨即为肾。血即为心。恶血 
在内。则伤心藏之神。有伤于筋。则伤肝藏之魂。有伤于骨。则伤肾藏之精。卒然喜怒不节。则更伤 
所藏之神魂。饮食不适。则更伤水谷之精液。寒温不时。则伤在外之形气。形气伤则腠理闭而不通。 
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之湿邪相袭。则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矣。其开而遇风者。以有热 
则汗出。盖热乃火之气。汗乃精血之液。因伤其精神。是以热则气弛。汗出而开也。汗出则受风。虽 
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于风寒而发焉。任谷庵曰。贼风邪气。不正之邪气也。风寒。天之正气也。 
因有故邪。开而汗出。故因加而合为邪病焉。王子方曰。风伤气。寒伤神。湿伤精。盖风伤卫。 
寒伤营。而寒水之气。又伤心火也。湿乃土之邪气。故伤肾藏之精。是以伤于湿者则为痿厥。痿者。 
骨痿。厥者。肾脏之生气厥逆。而四肢清冷也。 
黄帝曰。夫子之所言者。皆病患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 
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 
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毋无同恶去声) 
此言病在内而伤其精气神也。故邪留而未发者。留于脏腑募原之间。则有伤于气矣。水之精为志。 
火之精为神。志有所恶。则伤肾藏之精。心有所慕。则伤心藏之神。血气内乱。真邪相搏。其所由 
来者渐矣。此病气而 
不病形。故视之不见。听而不闻。若有似乎鬼神。夫魂游为神。魄降为鬼。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 
而出谓之魄。精神内伤。则魂魄飞扬。而有似乎鬼神也。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 
祝而已也。 
知百病之胜者。知精气神三者。能胜其百病也。知其病之所从生者。知先伤其精气神。而病之所 
由生也。可祝而已者。先巫之能移精变气而通神明也。王子方曰。上古有十三科。祝由乃其一也。 
先巫者。言上古之能祝由而愈病者。谓之巫医。故古之医字从巫。非与师巫之贱役比也。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即上古祝而已病之医。非医巫之有二也。 



卷七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属性: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股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 
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 
伯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 
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黄帝曰善。 
(菀音郁) 
此篇论卫气失常。以明卫气所出所主之常所。有浮沉浅深。及太过不及之别。按第七十六之卫气 
行章。论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外内出入之循度。此篇论卫气始生始出之道路。主于皮肉筋骨之 
间。所以温分 
肉。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者也。夫卫气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谷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 
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所谓别出者。与谷入于胃。乃传 
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之营气。所出之道路各别也。卫 
气与宗气所出之道路各别也。两行者。谓营气出于气分。而行于脉中。卫气出于脉中。而散于脉外。 
此阴阳血气交互之妙道也。夫精专者。行于经隧之营血。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脏腑相通。 
外内相贯。环转无端。终而复始。与营行脉中。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行二十五度。夜行二十五度 
之道路各别也。所谓营行脉中。以应呼吸漏下者。乃中焦所生之津液。随三焦出气。外注于皮肤 谷 
之气分。渗入于孙脉络脉。化而为赤者也。五癃篇之所谓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 
流而不行者为液。决气章之所谓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痈疽章之所谓中焦出气如露。上注 谷。而渗孙脉。津液和 
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 
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协议。不得休止。是行于脉中。以应呼吸之营气。乃中焦所生之津液。随三焦 
之出气。注于皮肤分肉之气分。渗于孙络。变化而赤为血。因息乃行。行有经纪。与营气篇之始于手 
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之道路各别也。宗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循喉咽。呼则出。吸则入。夫肺主皮 
毛。人一呼则气出。而八万四千毛窍皆阖。一吸则气入。而八万四千毛窍皆开。此宗气之应呼吸而司 
开阖者也。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司昼夜 
之开阖者也。呼吸之开阖。人之开阖也。 
昼夜之开阖。应天之开阖也。是以营气卫气之所出所行。各有其道。故曰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此篇论 
卫气之始生始出。从阳明之脉络。分行于上下四旁。而布散于形身之外。蓄积菀蕴者。犹草木之生 
长茂盛于内也。不得常所者。不得所出所主之常处也。故内积于上者。取之大迎天突。盖卫气之上 
出者。从胃之大迎。任之天突。而外出于皮肤也。积于下者。取之三里。盖卫气之下出者。从胃之三 
里。而外出于皮肤也。积于中者。取之气街。与季胁之带脉。盖卫气之布于四旁者。从腹之气街。带 
脉之章门。而外出于四旁也。夫卫气乃胃腑水谷所生之气。足阳明与任脉会于中脘。上会于承浆。与 
带脉会于脐之左右。而出于腹气之街。是阳明所生之气。从阳明之经脉而出。散于皮肤。此卫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